2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关于【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五个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 2、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史前文明的神秘遗存

1、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五个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五个文化遗址,如果我们理解了她们的意义,我们也就基本把握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这五个文化遗址就是:

湖南洪江市的高庙文化遗址(距今7800年);

河南濮阳市的西水坡文化遗址(距今6500年);

河南荥阳市的青台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

陕西榆林市的石峁文化遗址(4300年);

河南洛阳市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3900年)。

怎么理解湖南洪江市的高庙文化遗址(距今7800年)呢?

这要结合同时期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和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来理解。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高庙文化就是兴隆洼文化族群入侵中原,被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族群打败,其中的一部分人逃到湖南地区建立的。

所以,高庙文化遗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正在孕育之中,已经开启了融合的进程。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重点是在她的第五文化遗层——“天盖墓”(距今6500年左右)。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怎么理解这座“天盖墓”呢?

首先,根据其中的龙、鹿、蜘蛛等文化符号,只在之前的赵宝沟文化遗址才有出现,来定义她是一座赵宝沟文化族群的墓葬,并且,明显是属于赵宝沟文化族群的王墓。

然后,结合之前的距今7100年磁山文化消亡,距今7000年裴李岗文化消亡,可以判断这是赵宝沟文化族群入主中原了。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这对应于文献记载的太皞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又结合同时期赵宝沟文化转变为红山文化,长江以南、汉江以西的大溪文化的突然兴起,可以判断,这座墓葬的落成,就标志着赵宝沟文化族群在中原战败,他们被分解成了红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支系。

这对应于文献记载的太皞庖牺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和“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其中,“南郡”对应大溪文化,“山阳高平之西”就对应这座“天盖墓”。

所以,这座“天盖墓”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印证了文献中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断鳌足以立四极”,于是“地平天成”,“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的说法。

这座“天盖墓”的落成,就标志着“太皞庖牺氏时代”结束,“神农氏炎帝时代”来临。

怎么理解河南荥阳市的青台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呢?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首先,根据遗址中的“九星遗迹”是属于“星宿文化”,而“星宿文化”只有在之前的西水坡遗址“天盖墓”中才有出现,来判断这个遗址的创造者,和西水坡遗址“天盖墓”的创造者是属于同一个族群。

然后,结合同时期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由第一期转变为第二期,并且,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生产生活面貌的改变,而是文化性质、宗教意识的转变,以及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在这时候也大放异彩,出现了具有宗教中心性质的牛河梁文化遗址,来判断这是庖牺氏的后裔重返中原,天下重新由庖牺氏部族主导了。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所以,青台文化遗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标志着“神农氏炎帝时代”结束,“少皞金天氏时代”来临。

“少皞”和“太皞”是对应的,他们是爷孙俩。

“皞”,就是登上泰山,面向太阳,迎接到了庖牺氏部族的保护神“木神”,将之请上了“东方正位”——“东封泰山”的意思。

“少皞”和“太皞”,就是他们爷孙俩都有“东封泰山”之功。

怎么理解陕西榆林市的石峁文化遗址(4300年)呢?

首先,从石峁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具有宗教内涵、代表一种宗教意识的玉器,表明遗址的创造者属于具有玉崇拜文化的族群,也就是庖牺氏族群。

具体到更接近的,就是石峁遗址与良渚文化遗址之间的联系。

石峁文化遗址大型石雕上的饕餮纹,与良渚文化遗址中玉琮上的饕餮纹,在形象上惊人地一致,表明这两个文化遗址的主人是属于同一个族群。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而石峁遗址最早出现于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正好在距今4300年消失。

如何理解这种此起彼伏的现象呢?

我们要了解这个现象的背景,就是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被小河沿文化取代,然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在距今4900年,由早期转变为晚期,到距今4800年又进一步衰落;同时,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由第二期转变为第三期;到距今4500年,小河沿文化就消失了,同时,中原和山东地区兴起龙山文化。

这些现象对应于文献记载,就是“轩辕氏黄帝”在“少皞金天氏”的衰落中崛起,将“少昊金天氏”赶到了山东,同时“北逐荤粥”(对抗小河沿文化族群);但是,轩辕氏黄帝“北逐荤粥”(对抗小河沿文化族群)并不成功,常常打败仗,以至于“迁徙往来无常处”,于是,他们禅位于良渚文化的主人“颛顼大帝”;“颛顼大帝”从太湖流域北上中原,接替“轩辕氏黄帝”继续“北逐荤粥”(对抗小河沿文化族群),最后打败小河沿文化族群,从而“北至于幽陵”,就是夺回了他们庖牺氏部族的祖籍地——东北辽西地区。

但是,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遗址被洪水淹没,“颛顼大帝”世系受到沉重的打击,他们再也没有能力继续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碾压性的态势,于是,他们不得不采取筑城防御的策略。

这就是石峁城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此起彼伏的原因。

那么,石峁城文化遗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标志以伏羲氏部族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而中原农耕民族在对抗中,由主动防御地位转入到被动防御地位。

怎么理解河南洛阳市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3900年)呢?

首先要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孑遗,兴起于龙山文化的消亡之际。

距今4000年到距今3900年,是龙山文化消亡,二里头文化兴起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从“龙山文化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代”,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聚落数量,从1669个锐减至180个;聚落总面积,从218.33平方公里锐减到47.05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二里头文化时代”的黄河中下游聚落数量,仅为“龙山文化时代”的10.78%左右,聚落总面积也缩小至“龙山文化时期”的21.45%左右。

而在聚落数量和聚落总面积锐减的同时,许多聚落的文化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里头文化时代”早期的陶器,较之于前面“龙山文化时代”的陶器,出现了制作技术骤然下滑、陶器风格与组合也截然不同的剧烈变化。

而伴随着中原地区的这种剧烈变化,在东北地区原来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所在的地区,这时又突然兴起了一种夏家店下层文化。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所以,中原地区的这种剧烈变化,很可能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对抗,而中原农耕民族最终战败的结果。

也就是说,是中原地区的沦陷,才造成了黄河中下游这种遗址的剧烈减少,和文化风格的剧烈变化。

那么,以这样的推论,我们再来看文献记载。

根据文献记载分析,西元前2070年,也就是距今4090年,大禹举行“涂山会盟”,开创了夏朝。

这个年份,就正好与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对抗,最终战败,导致整个中原地区沦陷,龙山文化消亡的时间相重合。

所以,夏朝的建立,其实是中原农耕民族为了重新组织起一个继续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对抗的联盟。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中原地区各个遗址中,少有的继承了龙山文化技术风格的遗址。

那么,为什么她能够在中原地区继承龙山文化的技术风格呢?

第一,在族属上,她肯定是属于中原农耕民族,她是龙山文化族群的孑遗。

第二,在整个中原地区全部沦陷的情况下,她肯定是与北方游牧民族,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人们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合作,才能够确保自己不被屠戮和驱赶,从而安全发展,并且兴建起这座遗址。

所以,这座二里头文化遗址,会是夏朝的都邑吗?

肯定不会。

在整个中原地区沦陷,都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占领的情况下,夏朝怎么可能在中原地区兴建自己的都邑?

二里头文化遗址,只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之傀儡政权的都邑。

所以,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标志中原农耕民族相对北方游牧民族再次战败,中华民族,因此进入了新一轮的轮回。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所以,从这五个文化遗址所展现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来看,我们中华民族就像是一幅《太极图》,北方游牧民族是她的阳极,南方农耕民族是她的阴极,阴阳相激,就造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

2、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史前文明的神秘遗存

辽南石棚:史前文明的神秘遗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

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

辽南石棚:史前文明的神秘遗存

演讲人:唐建演讲地点: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演讲时间:二〇二一年十月

唐建工学博士,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规划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东北地区传统聚落与遗产建筑的文化研究,以及既有建筑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承担和参与中央高校重大项目科研专题东北全面振兴下的建筑遗产及其文化驱动作用研究等相关国家级课题5项,辽宁省文科发展智库项目1项;出版《建筑环境设计历史与理论》等著作5种。

石棚为人类社会早期巨石文化的产物,这种巨石建筑的形式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如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国。虽然各地石棚形态各异,但其最基本造型为利用多块石块或石板为支撑,顶部搭建盖石。对于石棚的称呼也各不相同,英语为Dolmen,音译为“多尔门”,也有国外学者认为石棚与积石墓和石盖墓的形制相似,应同属于支石墓类别,所以称其为支石墓或直接称为石盖墓,而欧洲地区因其造型特征多称其为“石桌”或“石台”。我国通常称作石棚,但各地方也会有各自的叫法的区别,如“姑嫂石”“石庙子”等。

小关屯石棚

我国石棚建筑多分布于东北地区与浙江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遗存,如山东、四川、湖南等省份。东北地区的石棚主要集中在辽南地区,学界公认其修建时间大致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并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境内的支石墓属于同一体系。辽南地区的石棚保存完整体系完备,可以看作我国石棚建筑的代表。

辽南地区的石棚建筑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中汉宣帝时期在襄平(今辽阳)发现的“冠石祥瑞”提及:“时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度曰:‘此汉宣帝冠石之祥。’”通过描述可知,文中“冠石”即为石棚,皆以大石为盖石三小石为支撑。而后关于辽南地区石棚建筑较为详尽的记载是金代文人王寂巡游辽东地区所著的《鸭江行部志》:“己酉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许,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之,土人谓之石棚。”所描写的即为今大连瓦房店市的石棚。可以看出,对于辽南石棚建筑的关注与了解古已有之。

巨石建筑与石棚建筑

巨石建筑是远古人类对自然崇拜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原始时期特有的建筑类型。巨石建筑是指采用巨大石块构建的建筑,比较著名的巨石建筑有:吉萨金字塔、蒂亚瓦纳科城太阳门、具茨山巨石、卡纳克列石阵、复活节岛石像以及石棚等。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文明中广泛存在着自然崇拜、祖先与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构成了原始自然神教的天地宇宙观和人生观。石棚建筑多出现在多山地区,通过巨石产生的自然神的物化形态和物质依托,反映了自然宗教的初期状态。

白店子石棚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产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依托。山岳供给各类食物,岩洞成为古人最早的居所,为原始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维系和庇护所,因此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对于山岳产生了母亲般的依赖和情感。同时,山岳峥嵘峻拔、壁立千仞的奇峰怪石激发了敬畏心理,山石的物理刚性具备了千古不朽的永恒属性,从而成了原始人类祭祀膜拜的对象。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逐渐催生了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崇拜成为力量的起点,催生了今天看似以当时的能力和技术无法实现的石棚建筑,展现出弱小生命在对神的崇拜中强大的情感诉求。经由石棚进行的祭祀、祈福以祈求神灵的佑护,在此过程中,原始人类也由朴素情感向着高级的复杂情感转化,不断成就石棚建筑的艺术形式。

石棚等巨石建筑的营造超越了当时人类建造能力的极限,体现出原始人类生命力的最高状态和生产力的最高水平,是人类对于自然力量的追求而进行的一种非常态表现。相生相伴的审美体验也在巨石建筑的建造中展现,崇高、庄严的震慑性,与天地相连的神性,以及建造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建筑造型的逐渐成形,都体现出早期建筑的本源性观念和技术发展走向。

石棚沟石棚

石棚的修建,体现了原始先民的精神追求不断提升,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首先,石棚的建造体现人类早期社会性转变,凝聚了部落群体的向心力,很好地帮助远古先民度过了人类早期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因人类精神与自然存在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心理危机,也化解了氏族部落的内部矛盾。其次,远古先民朴素的天人观的形成。“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石棚同时具备墓葬和祭祀功能,能够和“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关联,与人而言,石棚是安葬祖先的墓;与神而言,石棚是祭祀天地的坛。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有祭祖与祭天的传统,认为先祖与天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步,也是“天人合一”的映射。这种思想将人与自然放置于同一层级,将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对于人类自身的崇拜融为一体。

辽南地区地理与文化情况

辽南地区,位于辽宁省东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渤海之间。千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纵贯,濒海10至20千米的地域内,为丘陵地带,高程多在300米以下,沿海多孤立的山峰,西北和东北部海滨多狭小平原。河流分布密集,重要的河流有大洋河、英那河、碧流河、大沙河等注入黄海,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等注入渤海。

辽南地区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较为集中的区域。区域内以及周边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约为25处,其中包括诸如红山文化、小珠山文化、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等文化序列。而专属于辽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有:小珠山遗址、上马石遗址、吴家村遗址、郭家村遗址、三堂村遗址、大潘家村遗址等。

通过考古学相关辽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地层关系与堆积特点的研究以及与周边新石器文化序列的横向比较的结果可知,辽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周边的新石器文化存在明显的亲疏远近关系,辽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在早期阶段主要受到了新乐下层文化、后洼下层文化以及马城子下层文化的影响;在中期则与左家山上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以及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地方类型产生了交流;而在后期则受到了龙山文化的冲击。所以,辽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稀少且不存在文化体系,相反,辽南地区新石器文化是具有明晰的连续性,并且拥有较长存续时间的文化序列,在这一文化下的人类才能开始形成包括巨石崇拜在内的原始宗教,并产生修建巨石建筑的社会冲动,为石棚等巨石建筑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辽南石棚的建造年代

任何历史遗存都会有其当时历史朝代遗留下来的痕迹,考古学家依靠对这些痕迹的判断来确定文物的年代和时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无法断定其绝对年代而代之以相对年代,通过同时代同期的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亦即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进行推测。

石棚山石棚

关于辽南石棚的修建时间,现在主要的观点认为其时间范围大致在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而对于具体某一座石棚的修建时间,由于石棚的损坏且出土器物极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故无法独立估计某一座石棚的具体时间范围。目前已经发现的与辽南石棚相关的出土器物,主要包括双房石棚墓群出土的曲宽叶大弧刃剑、直口筒形罐、夹砂红陶鼓腹圈足壶、石纺轮等,于家村坨头墓地以及碧流河盖石墓出土的曲颈壶等。通过对上述器物进行分类排序可以得出一条完整的发展排序,最终推断辽南石棚的大致时间阶段早于3000年前,并且可以确定辽南地区其他巨石建筑,如石盖墓、积石冢的出现时间可能要晚于石棚,因此,石棚被认为是辽南地区最早的巨石建筑形式。

谁建造了辽南石棚

考古界对辽南石棚所属的氏族目前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与古代东夷族的分支东北夷有关。

关于辽南地区东北夷的起源问题相对合理的解释是迁移说,即胶东半岛与其他环渤海沿岸的人口迁移至辽南地区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形成,其中也包括箕子东渡等事件的被动迁移。据《逸周书·王会篇》中记载“东夷有孤竹、屠何、俞人、青丘、周头”等。而晋代五经博士孔晁则认为以上的东夷各部应细分归于东北夷,其中“青丘”一地在孔晁注解《逸周书·王会篇》中云“青丘,海东地名”即为渤海以东地区,又据服虔注疏“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以现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距离正是“三百里”,所以可以认为青丘应是指辽南地区以及生活在辽南地区的氏族部落。嵎夷文化随着莱文化、齐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同时,部分嵎夷族人经辽东半岛东迁至朝鲜半岛等地,嵎夷文化也远播到朝鲜半岛这些地区。

辽南石棚具体归属于当时哪些部落,现在还未可知,不过最有可能的是貊族,貊族为我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为周王朝的属国。貊族主要生产模式为农业与渔猎。貊族的代表性器物为曲刃青铜短剑和粗砂陶器,这一点与辽南地区巨石建筑遗迹中出土的文物形制接近。且貊族的葬制应是以石质葬具为主并有火葬,这一点和双房石棚群中出土的烧蚀过的人类骸骨不谋而合。据此,辽南石棚的族属极有可能是东北夷的嵎夷及其后期形成的貊族所建造。

辽南石棚的用途

考古研究认为石棚建筑兼具墓葬与祭祀两种功能,融合了原始社会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观,石棚建筑的用途国内考古界有三种说法:一是古人用来宗教祭祀的带有神秘象征的祭坛;二是原始社会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墓葬。近年来,国内考古界倾向认为石棚是“墓葬”,即石棚墓。

石棚建筑反映出史前先民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带有十分强烈的表现意念,表达了与天地神明沟通的愿望。当时的先民以超越自身能力的巨大热情,艰难找寻适合的石材,长途搬运,精心计划建造,其中盖州石棚山的石棚顶石重达60吨,充分体现出人类精神力量转换为巨大的行为力量,造就了后世为之惊叹的伟大建筑。由此,石棚造就了人类早期的祭祀场所,通过对巨石的征服体现对自然的奉献和膜拜,凝聚人心,向自然昭示自身的存在,谋得更多利益,也在蛮荒的自然中确立了人类特殊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析木城石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据考证,东北夷族个别部落存在的火葬葬俗,重要的氏族部落首领等人物过世后遗体会停留一段时间后火化,最长可达半年之久。遗体在火化时石棚已经建造完毕,火化遗骨移葬石棚墓,多为明葬或浅葬。大型石棚的前面均有的开敞空间,初期可作为火葬场地,之后即成为祭祀场所。据考古学分析,最早建造的石棚多为大石棚,之后才出现规模较小的石棚;并且一些大石棚的周围会有石盖墓或支石墓群,说明了以大石棚为核心逐渐形成了氏族墓葬群。以普兰店石棚沟石棚群为例,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其遗址为一座大石棚与三座小石棚,四个石棚的制式皆为三面壁石支撑顶部盖石。大石棚为南北向,其余三座小石棚皆朝向大石棚。根据现场情况判定,三座小石棚与大石棚的位置与墓葬方式形成了等级差异,虽然这种布局的原则与方法暂未可知,但特殊的朝向与位置关系表明石棚沟石棚墓群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关系。

然而,辽南几处大型石棚并未记载有墓葬的考古发现,围绕石棚也未发现一般意义上的墓葬群,显然单一墓葬功能并不能完全说明石棚的用途。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由于巨石文化遗址没有相应文字记载,所存留的遗物也不足以说明其使用情况,所以多数巨石文化遗址的用途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同样,辽南地区的石棚建筑的准确用途也不能以一概全,石棚建筑的建造目的仍然是个谜。然而,不管是墓葬用途还是祭祀用途,石棚的搭建都是远古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思想体现,从中可以感受到远古先民朴素而传统的天人观。

辽南石棚的类型

辽南石棚建筑依据规模可以分为大型石棚、中型石棚和小型石棚三个类型,其各自特点如下:

大型石棚,石棚高度在2米以上,顶石长宽4米以上。所用石材均经凿制加工,制作精细。石棚壁石向内倾,盖石伸出壁石之外形成较大的棚檐,壁与盖之间套合整齐。大型石棚往往单独存在于山丘顶部和台地上。典型案例有海城市析木城石棚、盖州市石棚山石棚、瓦房店市台子石棚、普兰店俭汤石棚沟大石棚等。

中型石棚,规模尺寸介于大型石棚和小型石棚之间,高度约为1.5米,顶石长宽约为2-4米。石棚盖石伸出壁石外,石材均稍事加工,不太规整,壁石与盖石之间套合也不甚紧密。从整体上看,中型石棚接近于大型石棚,但不如其规整精细。这类石棚主要分布于较低矮的台地或平地上。其代表主要有金州小关屯石棚、普兰店区双塔台子石棚等。

小型石棚,规模尺寸较小的石棚,普遍高度约为1米,顶石长宽约2米。石材很少有加工痕迹,壁石直立,壁石与盖石相互套合不规整,盖石大部分未伸出壁石外,棚室趋于方形。这类石棚多分布在低矮的台地或平地上,以平地为多,有的则成排分布在一起形成石棚群。其代表有普兰店区双房石棚,岫岩县兴隆石棚,盖州市连云寨石棚等。

辽南石棚的典型代表

1.石棚山石棚

大型石棚,位于辽宁省盖州市二台子农场石棚村南浮渡河北岸的平缓圆形台地上,海拔56米,曾被作为寺庙使用。采用花岗岩石材打磨加工而成,各石板内外壁面、侧面和抹角处均经过加工,打磨规整。石棚整体方向为南偏东4度。顶石南北长约8.6米东西宽约5.7米,厚度最厚可达0.55米。东西壁石长约2.4米高约2.3米,北壁石长约2.8米高约2.3米。

石棚山石棚于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9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棚目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棚。

2.析木城石棚

大型石棚,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析木镇前姑嫂石村东南姑嫂石山高约50余米的台地上,西侧600米为海城河。该处原有2座石棚俗称“姑嫂石”,山上为姑石山下为嫂石,现存为姑石。石棚整体朝向南偏东36度。顶石呈方形,南北长约6米东西,宽约5.1米,厚约0.5米,整体高2.8米。东西壁石长约2.4米高约2.2米,北壁石长约2.7米高约2.2米,南壁石长宽分别为1.6米和1.1米。

析木城石棚采用花岗岩石材打磨加工而成,做工精细嵌套准确。门石并未通顶仅能起到空间限制的作用。西壁石内侧及南门石顶端有大量圆形痕迹,多数文献认为有可能是用来记载祭祀次数或祭祀杀牲数量,也有猜想当时可能已经具备了早期天文观测能力,但经现场考证应为石材在开采前场地长年滴水所致,这在对石棚周围山体考察时发现的大量山涧和山洞得以证实。

析木城石棚于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棚目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上建筑。

3.石棚沟石棚

大型石棚,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市俭汤乡石棚子屯北部山顶台地,东北距碧流河约1.5公里,海拔高度约265米,相对高度约16米。石棚整体南北朝向,为三面壁石支立的大石棚。石棚顶石长约6米,宽约4米,厚度约0.6米。东西壁石长约2.2米高约1.2米,北壁石长约2.6米高约1.2米。

大石棚采用花岗岩搭建,石材的加工精度低于石棚山石棚与析木城石棚。距西壁石南端80厘米处存在石构,疑似“阶条石”,现场为了保护石棚的整体结构,在顶石西南角进行了加固措施。石棚沟石棚为石棚群落,有大石棚1座小石棚3座,3座小石棚保存均不完整,结构与大石棚有明显不同。3座小石棚与大石棚存在明显的位置关联,极有可能是大型氏族部落建立的高规格石棚群。

石棚沟石棚于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小关屯石棚

中型石棚,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向应镇向应街道以东约1公里处,海拔高度约60米,东部距河流约1.3公里。石棚整体呈东西向,是辽南地区现存石棚中最偏南的石棚。原有2座石棚,分别为“大石棚”和“小石棚”,现存的为“小石棚”。小石棚顶石长约4米宽约2.5米,厚度约为0.4米,东西壁石宽约2米,但东壁石高约1.3米,西壁石仅存0.2米,北侧壁石高约1.1米长约2.7米。

小关屯石棚选址地形较为平坦,且四周群山环绕。石棚整体用花岗岩打磨而成,但整体加工精度以及打磨细度较前面三座大石棚要低很多,且石材质地较差。其顶石近似长方形呈东西向布置,四面壁石中仅东面壁石保存较为完好,北面与西面壁石均有较大破损,南面壁石已不存。因西面壁石现存高度低于东面壁石,故顶石整体呈东高西低的趋势。小关屯石棚整体保存情况不太理想,破损较为严重。

小关屯石棚于200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成了以其为核心的主题文化公园以对其进行保护与宣传。

5.白店子石棚

中型石棚,位于大连市吴炉镇白家店村以北约1公里处的山坡上,东西两侧均有河流经过。白店子石棚原有一大一小2座石棚,因此在当地也被叫作姑嫂石,规模更大“嫂石”已毁,现存的石棚规模较小为“姑石”,依然是双石棚的配置方式。

白店子石棚为花岗岩质地,建有四面壁石、铺底石和顶石。顶石近方形长约4.5米,平均厚度约0.5米。东西壁石长约2.5米,南北壁石长约2米,石棚顶石呈东南低西北高的倾斜趋势。石棚除东面壁石存有缺口外整体保存良好。石棚整体打磨拼接的精细程度依然低于前文提及的三座大石棚。

白店子石棚于200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结语

我国东北地区以辽河流域为核心的区域一直被认为是原始文化高度发达地区之一,经过长期考古发掘发现,东北地区原始文化演进与发展逐渐清晰,在辽东半岛原始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石棚建筑的考古研究。

而辽南地区拥有世界上类型最全,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棚建筑,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深远的建筑价值,石棚建筑的研究对深入认识东北地区文化的形成,探究建筑产生的最初意义,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3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关键词:史前时期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及其主要文化特征?,史前时期文化遗存,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是什么,列举五个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史前时期的文化遗产有哪些。这就是关于《五个史前时期文化遗址,可以划分我们史前历史的时代》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52096/
1
上一篇 欧阳震华主演的电视剧,欧阳震华哪些电视剧好看(欧阳震华拍过的八部港剧)
下一篇 苏联元帅谁最厉害,二战世界十大名将之首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