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的两位老人自知去日无多,就趁有生之年从千里之外赶到儿子的墓地,他们一左一右,在墓碑前照下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
两位老人的儿子名叫曹刚,生前是解放军13军39师115团2营4连10班战士。
1979年,年仅18岁的曹刚参与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不幸牺牲。曹刚牺牲后,被评为烈士,追授二等功。
当曹刚牺牲的消息传到了远在家乡的父母耳中时,曹刚的父亲一言不发,母亲则早已经泪流满面。
尽管夫妻俩从曹刚上战场的第一天开始,就做好了儿子可能会光荣牺牲的准备。
但是,当儿子牺牲的消息真的传到他们耳中时,夫妻俩还是难忍悲痛,不愿意相信他们的儿子真的已经不在了。
曹刚的父亲名叫曹启东,曾经是一位军人,也上过战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曹启东不禁想起了自己把儿子曹刚送到军营里的画面。

在儿子刚刚满18岁的时候,曹启东就为儿子报名参军入伍。
送曹刚去军营的那一天,曹启东对曹刚说:“好男儿就应该在军营里报效祖国。去吧儿子,好好在部队里锻炼自己,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曹刚点头答应,记下了父亲的嘱托。
曹刚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在部队里听从指挥、刻苦训练,事事力争先进。
在听到要上战场的消息时,曹刚没有展现出丝毫的畏惧和退缩,反而是觉得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上战场之前,曹刚已经写好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自从来到部队,成为一名党员一直都是曹刚的愿望。
可惜,入伍的时间太短,曹刚还没来得及把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交给组织,就被安排上了战场。
在战场上,曹刚表现出了一个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和无畏品格。
1979年2月17日,敌人对曹刚所在的部队发起进攻。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之下,曹刚不幸中弹,右边臀部和左边小腿受伤,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衣服。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刚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强忍疼痛,坚持战斗,和敌人对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秒。
曹刚留下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撤退了,那下一个中弹的就很可能是身边的战友。多坚持战斗一会儿,就是多减少一分战友受伤的可能性。
战斗结束后,战友为曹刚整理遗体的时候,在他的衣服里发现了一张全家福照片和一份入党申请书。
鲜血早就将曹刚的衣服浸透,全家福照片和入党申请书也被鲜血染红,和衣服粘在一起。
战友拿着带血的全家福照片和入党申请书,悲伤顿时涌上来,眼泪控制不住的流出来。
后来在整理曹刚的遗物时,他的战友们又发现了曹刚上战场之前写好的遗书。
曹刚在遗书中写到:“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请组织把我生前所用过的一切东西转寄给我的父母,并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儿子是为祖国领土完整。为为打击侵略军而死,是多么光荣自豪,也是当父母的光荣和骄傲!’”

曹刚牺牲之后,部队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将他所有的遗物都转寄给了他的父母。
曹启东既是退伍老兵又烈士的父亲,夫妇俩理应受到政府的优待。但是自从曹刚牺牲之后,他们夫妻二人没有向政府和部队提出任何要求。
这是曹启东对自己的要求,要为国家分忧,不要为国家添麻烦。
当初退伍转业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去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大西北。在荒芜的大西北,曹启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曹刚的牺牲没有打断父亲要送孩子去军营的念头,几年以后,曹刚的弟弟和妹妹也和他一样,报名参军,为国效力。
弟弟和妹妹都将哥哥曹刚视作是自己的榜样,在部队当中表现优异,做出了成绩。曹启东看着自己的这一对儿女,总会想起曹刚。
几十年过去了,曹启东夫妇萌生出一个念头,他们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再儿子的墓前看一看,再和曹刚照一张全家福。
从四川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一千多公里的距离,年迈的老夫妻带着曹刚的照片就出发了。曹启东还特意穿上了军装,胸前挂了自己所有的勋章。
一路上,两人紧赶慢赶,只为了更快到达云南屏边烈士陵园。等到了曹刚的墓前,曹启东夫妇又放慢的脚步,慢慢走到曹刚的身边。
曹启东和妻子将带来的鲜花,酒水和糕点整齐的摆在曹刚的墓前。最后,将曹刚的照片放在了中间。
曹启东坐在墓碑的左边,妻子坐在墓碑的右边,两人一左一右的位置和当初那张被鲜血染红的全家福一样。
照完相后,曹启东和妻子都不愿意起身,就静静的坐在曹刚的墓旁。
今日的岁月静好,是前辈们的负重前行,致敬每一位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