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看多了,对清朝科举制度有了简单了解。考秀才分三次,分别是县令,知府,学政监考,内容虽然是八股为主,但是对时政民生都要阐述观点,还有诗词骈文,对记忆力和文采见识都有体现。秀才比现在的一类本科都要难考。考秀才时除了认真审核,还要五人联保,一人作弊五人被罚。
成为秀才才有资格考举人,俗称孝廉。考试地点在省城,三年一次,每次考九天。内容也是考文采见识,只是对格式要求很严,还是八股文为主。考官由朝廷特派。中了举人有资格做官,但是不直接派任。
直接派任的话还要去京城会考,由礼部主持,中榜就叫做进士,可以直接做官。进士们还要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钦点一二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在前期,科举制度是适应时代的,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科举制度也逐渐僵化腐朽。后期可以直接花钱捐官,更是黑暗。花钱买来的官,上任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捞钱回本。
靠才学中榜的人,基本都是精英,虽然大多是为了功名,还是有少部分是为了忠君爱国,天下苍生,为了施展自己的志向抱负。被仁义礼智信熏陶出来的人,虽然迂腐,但执拗有血性。秉公执法,对不合理的事敢和上司据理力争。很多破案的故事里,开头说这个县令是青年进士出身,那下面的内容基本就是沉冤得雪了。
某故事里的老秀才,迂腐刚直,女儿指腹为婚的女婿是个傻子,他为了守信,不惜把女儿推进火坑。后来女婿病死,他又怂恿女儿自杀殉节。但这个老秀才,为了受屈的地方官千里赴京,作证鸣冤。现在的人,如果事不关己,谁还有这个血性呢。
看多了古代故事,大概了解了古人科举做官的过程,但对现在如何能做“县令”“知府”是一无所知,只知道村长是村民选举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