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是打工,再是修身,齐家//@大米小麦中风:楼主对修齐治平的理解,完全停留在表面。修身,管好自己齐家,管好家庭。治国,个人和家里都管理的不错,能力允许情况下,做个公务员,治理下地方,再慢慢升官到顶层,管理国家。平天下,单个国家已经没法限制你的能力,你的才华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必须放眼世界,为了世界和平而努力
舂米米以前看书看到“诸侯”“大夫”“士”有点不明白它们的含义。现在终于看到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了。原来周武王灭掉商后,他把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领 土统一叫做“天下”。自己叫做天下之子——“天子”。然后他把“天下”分成一千多块地,对那些曾经帮助他的功臣、亲戚和先朝的贵族们进行分封,每个人论功行赏分得一片土地。这些分到地的人就叫做“诸侯”,分到的那片地就称做一个“邦国”。
睿智之言。做人唯有“慎独”修身齐家,没有其他密笈可遵。好人坏人一念之间。达则兼济天下,做个有良心的公务员;穷则独善其身,理好自己和儿孙。夫复何求[马思纯的微笑].
#你相信"好人有好报"这句话吗# 所谓“好人有好报”,我相信,但也不相信。一,相信。自幼,父母教导我们要做好人,并且说好人必有好报,我相信父母的话必然百分之百是正确的。二,不相信。成年之后,发现好人并未有好报,反倒是“坏人活千年”,于是逐渐开始怀疑父母的话是否绝对正确……那么,“好人有好报”这种说法,我们究竟是应该相信还是不相信呢? 主观上是应该相信的。但客观上您若相信您便是傻瓜。君不闻“好人吃亏”吗? 好人,坏人,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比如某人,您说他是好人,但别人却说他是坏人;您若反过来说他是坏人,但别人却又说他是好人。那么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所以,我们无须纠结什么好人坏人,好报恶报这种不切实际流俗之论。做人,对得起良心;做事,无愧于天地。做好自己,一切随缘。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官大得吓人。当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从省部级到国级,位极人臣,烜赫多时。
作为持心谨严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使命和担当,严于律己,励精图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这样的人过于恪守职业规矩,积习教条,生活上自然了无生趣。由书法亦可见一斑。整肃有余,灵动不够,一本正经老夫子的面孔,也是那个时代公务员的普遍状态。
但这通《曾白珩先生墓表》是颜真卿和柳公权体的结合,虽是为死人写墓志,但通篇运笔流畅笔力劲健,自然舒展不失典雅。
曾氏日理万机,惜时如金,政务之外,于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造诣很高,成就很大,是后代学子仕人励志的榜样。
#一定要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吗#先辈说得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就包括了文化的修养,没有一个起码立身文化,我们拿什么来立足当下?
当然有人会说小学文化一样当建材老板,当家装老板,当家具老板,可这是什么年代的产物?这些老板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哪是知识溃乏,改革开放,打工潮的年代,现在一个小学初中甚至高中能干嘛?还是靠仅有一点的敢冲敢闯吗?
疫情这几年,什么行业最不受影响呢?不外乎体制内的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教师和医生。他们不管你企业是否受何经济潇条,大环境小环境的波动,工资每月领得上好,这就是学历问题了。不管什么年代,即使在当下大学生满街走,本科生研究生送外卖的就业严峻形势下,即便在学历内卷,读书无用论的各种口号下,还是要看比例。有文化的阶层始终会在较高的平台上起步。
翻开走进各色招聘的平台,我们看到的薪资始终是和文化挂钩的,要想待遇好环境好就得有文化要求,没要求的都是12小时两班倒下苦力工人,当搬运,更为悲哀的是可能搬运都会有竟争,因为你搬个瓷砖上楼,给你密码指纹解锁可能都会用不来!人家文化高点几下就打开,而你还在打电话咨询该咋子弄,商家会用谁?
在当下讲效率,讲竟争,讲学历,讲内卷,再讲疫情。我们拼的是社会生存能力,可一点文化的资本都没有,看个电脑都不懂,拿什么来进入当下的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加油吧,我的同仁们![流泪][流泪][流泪]
【口号爱国是不是爱国】今天看了飞岸的文章,大意是许多人都是口号爱国,尤其是在网上讨论爱国的是不爱国的,这点我比较不认同,
首先,飞岸的文章的观点是没错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己爱自己,最终形成国家因为个人的努力,而不需要付出额外的付出与救助,这样国家是获益的,但是不能由果导因,因果的主次不分,就是说爱自己形成了国家获益的结果,才能谈爱自己就是爱国家,但是有一些反例,比如贪污腐败,玩忽职守,公务员面对困难不作为,乱作为,教师爱自己办补习班,医生爱自己疫情面前离职,警察爱自己罪犯逍遥法外,士兵爱自己边疆被侵占,官员爱自己非法敛财,贪污受贿,也就是说爱自己只是一个人在社会低层次上的低满足,个人随着国家赋予的身份地位不同,一个人就不仅只爱自己,教师要为学生负责,警察要为百姓负责,医生要为病人负责,官员要为人民负责,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一个人成为父亲,就要为家庭负责,一个人成为工人,要为产品负责,一个人的身份是不停变换的,所产生的爱的内涵也是不停变换的,这时候还是爱自己的话,既不能适应家庭,也不能适应社会,有的人爱自己甚至就是违法犯罪,那样谈何爱自己等同于爱国家,爱自己是与爱国家必然建立了某种内在的联系,才能有如此直白的阐述,
其次,爱国家在某种事件下就是要损害自己,守卫边疆的战士,保家卫国的军人,惩治罪犯的警察,人民公仆的官员,爱护学生的老师,关心病人的医生,慈善捐款的爱心人士,这些人爱国家自己是受到了损失的
再次,其实爱自己等于爱国是一种逻辑陷阱,是谁包含了谁,而不是谁等于了谁,就像是这样一件事,我们说上学不迟到就是好学生,其实是好学生的表现之一是上学不迟到,同理,爱国的表现之一是爱自己,不等于爱自己就是爱国,这个逻辑陷阱也可以这样用,苹果是水果,水果也是苹果,但是不代表苹果代替了水果,甚至说只有苹果是水果,梨不是水果,推到回来就是你可以说爱国的表现之一是爱自己,但是你不能说爱自己就完全代表了爱国,爱国的内涵很多,表现形式也很多,在网上声援中国,表达爱国之情本身也是爱国的表现之一,两者不矛盾,只是公知做不到罢了,便污名化自己做不到的行为,
胡适之流的爱自己,恰恰就是在中美之间两头得利的精致利己,两头得利才是公知们大谈爱自己的原因,把自己的行为美化为爱国家,其实只是看哪头给的利益多,就向着谁说话,一旦中美之间出现冲突与矛盾,胡适之流的公知就会两头受气,这就是胡适之流的命运与现今公知命运的完美重合,也是胡适语录被公知们解读自己遭遇的自我安慰,不是公知的话没人听了,是公知无法说些两头得利的漂亮话了,想在两头和稀泥,两头得利,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公知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公知失去了两头得利的环境,自然无法在靠那些胡适得来的话得到胡适的待遇,胡适为什么最后在新文化中遭到抛弃,在美国遭到抛弃,在蒋介石那里遭到抛弃,在新中国遭到抛弃,一身才华究竟错在哪,就是没有人能够永远的通过爱自己被别人认同,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爱自己直白的表述成爱国家,侮辱了爱国,也侮辱了爱自己,用在胡适之流的身上就是一种道貌岸然的无耻
#刘邦和朱元璋相比谁才是真正的草根出生#
这两位开国皇帝经常被拿来一起比较,多数人都会觉得朱元璋更像草根,毕竟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条龙,真正的从底层到顶层,刘邦起事前毕竟还是个基层公务员,有个铁饭碗,但观察两人的出道经历,却似乎没那么确定。朱元璋年轻时父母早亡、兄弟四散,确实非常落魄,但其出道是在郭子兴的起义军中,并取了郭子兴的养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从此开始自己的征战生涯,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出道就有了裙带关系可以依靠,已不是之前的草根了,而刘邦的泗水亭长没有关系可攀,是混出来的,用现在的话说属于“个人能力”,起事之时也是被众人推为领袖,属于“民主选举”,虽然也娶了当时的富豪之女吕雉,属于高攀,但吕氏家族对于刘邦攻取天下也实在无甚助力,倒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双剑合璧,这层关系给他的助力可是非比寻常。
其实比谁更草根于历史无甚意义,对今人更是八竿子打不着,没必要深究,小编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吧。
读《论语》,尚未达到半部,那治天下的使命和能力,当然与我无缘;可对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那作用,是忒大。
《论语》过没过时?走进新时代的成年人,读《论语》有什么用?下边,从自我学习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玫瑰]简述《论语》是个啥
深入研读《论语》,越来越感佩、敬仰其编纂团队,其德行清正和中庸,其治学严谨和专业。
整部《论语》,就是无与伦比的万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以做人当官为政为明线与暗线,以修仁复礼为主题与核心,以各具特色、联系紧密的20篇内容为材料,精选简短故事与凝练对话,徐徐展开了一个、极其多彩生动的古代人类的学习生活画卷。
《论语》篇篇围绕整部主题,篇篇各有侧重亮点,章章围绕篇意,章章各展风采,生活逻辑与文学规律紧紧融合一体。
修身读《学而》,当官研《为政》,懂礼遵《八佾》,尚德悟《里仁》,为人看《公冶长》,做事仿《冉雍》,教育借鉴《述而》……
——[玫瑰]读《论语》有何用
你想获得自己的身心快乐和幸福吗?如果想,读《论语》真管用。
你想在家里让父母兄弟姐妹们喜欢吗?如果想,读《论语》真管用。
你想在单位让领导同事下属们喜欢吗?如果想,读《论语》真管用。
如果你只想搞科研、挣点钱,那读《论语》真可能没用。
——[玫瑰]获得快乐和幸福
孔子告诉你要主修仁道的智和敏:早立志,懂知足,变聪明,会糊涂,勤动脑,多走路。
——[玫瑰]让家人尊敬和喜欢
孔子告诉你要主修仁道的孝和悌:言恭敬,行孝顺,爱兄弟,帮姐妹,肯付出,愿礼让,不表功,无抱怨。
——[玫瑰]让领导同僚下属尊敬和喜欢
孔子告诉你要主修仁道的忠、敬、恭、信、义、宽、恕:
对领导,讲忠、敬、恭。心忠诚,言尊敬,语谦恭,话诚恳,守礼节,行敬业,仪端庄,举尽职,知感恩,严律己;
对同僚,讲信义。用真心,话算数,讲道义,行善举;
对下属,讲宽恕。识主流,看亮点,恕失误,宽恶习,励奋进,促发展。
——[玫瑰]获得百姓和自然善待
孔子告诉你要主修仁道的惠爱:惠民生,爱民力,体民情,怀民意,精扶贫,兴教育,尊良俗,倡公序,感天恩,护地利。
——[玫瑰]《论语》为什么这么好
因为《论语》是孔圣人弟子的课堂实录和听讲笔记。孔子既是教师,又是公务员;他是学生的教师,是教师的教师,是百姓的公务员,是公务员的公务员,是中华民族最伟大教师,是中国历史上品德最高尚的公务员。
孔子一生主要研修两个方面:
——[玫瑰]学《论语》要内外兼修
内修以仁:
孝,悌,忠,敬,恭,信,义,宽,恕,惠,爱,刚,勇,毅,智,敏。
外守以礼:
对己智敏,对亲孝悌,对下宽恕,对友信义,对民惠爱,惠爱天地,对君忠恭敬,对难刚勇毅,要想获得乐与福,劝君静心读《论语》。
——[玫瑰]《论语》的经历与感悟
我研读《论语》,就仿佛面前站着自己或亲友;写感悟,就仿佛在与自己或亲友聊天。因此,研读《论语》,特别在意汲取品德和智慧,而对《论语》是否领悟仅再其次。
我非常崇信领袖的观点: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研读是为了有用,因此,乐于把严密考证的事情留给专家、学者,觉得并非本教书匠力所能及。
——[玫瑰]读《论语》的经历
我当教师的时候,就断断续续翻看过几次《论语》,还在课堂上讲过几章,可总觉得很枯燥,很教条,很零散,少灵气和生气;甚至认为儒家思想很虚伪,仅是愚弄百姓的条条框框,对孔子很有点不屑的情绪。
在机关工作,有闲暇时间,零零星星也读点《论语》,就发觉孔子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非常有必要悟透。
机关工作15年后,退了下来,真正有更多时间联系自己工作生活经历,静心慢慢研读《论语》,觉得孔子真是大智慧,大仁德。
他是当官的、做民的愿意听的、顺耳的话,几乎全说了,尽管有的人觉得虚伪;
他不便说的、需要学生悟道的,他没明说,还给你提供了揣摩言外之意的语境,给聪明学生留下了悟的空间。
——[玫瑰]我读《论语》的目标
因为孔子很多话,只说了一半。我读《论语》的文章,幻想竭尽所能理解1%,真不相信读懂孔子1%。
——[玫瑰]适合研读《论语》的人士
我读《论语》,是为了丰富退休生活,可意外提升了智仁水平,获得了快乐与充实,提高了幸福指数,还增加了点在子侄们面前显摆的资本。
《论语》最适合做公务员、教师和企业职员的枕边书。利用一年的时间,睡前读一、两章,联系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认真思考品味领悟,并指导自己明天的实践活动。
[玫瑰][玫瑰]真的承认自己的水平很有限,因此非常希望朋友们赐教,也真心谢谢全国各地朋友的鼓励[玫瑰][玫瑰][祈祷][祈祷]。
#高考改变命运是毒鸡汤吗# #浮生锐评#
高考改变命运?
面对内卷和阶层固化,对农村孩子和城市非权贵和资本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
也几乎是唯一的路径。
在浮生的眼界里,没有上过大学而大面积成功的社群,好像只有山海关以北的网红群体。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高校,获得教育资源,学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获得相应的人格成长,成为一个有不错个人素养和相当成长潜力的初级人才,获得为国家权力机关(公务员)或市场资本(职场)服务的资格:
从而成为掌握资源和资本(政治、经济)的集团服务的技术人员(文、理),从而获得相当的经济报酬,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成长中产阶级或准中产。
这依然是大多数老百姓家庭的考生过一个较为成功的人生,从而实实在在地改变命运的相当可行的人生道路。
而且,在人情社会,在大学,同学,师长,朋友,圈层资源,这些大学时代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在考生未来的工作和创业中,对其个人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命运,即宿命和运气。
命是定数,先天所赋,时代,背景,家庭,禀赋决定了你的命!
运是变数,指人生各阶段的穷通变化,人是宇宙中唯一的灵长,他的奋斗,他的转化,他的修行将改变一时之运。
人生之意义,佛教谓之修行立地成佛,道教谓之求道造化自然,儒家谓之修身家国天下。
俗世谓之功名利禄光宗耀祖,酒色财气声色犬马。
学说百端,不过教人以有涯之身,证无涯之造化。
人生之意义,定不在度过“命运”,而在于超越“命运”。
对于一个个体,生存的意义就在于“超越自我”。
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
命虽定数,但天道健行,机缘巧合,仍有大英雄大豪杰或至情至性之赤子人物由运及命,改天换命,胜天半子。
芸芸众生,草根人物,若无改天换命之缘,进得大学,仍应苦学勤研,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得一技一识之长,变一时之运,不负有生。
毕竟,寒门子弟,教育改变命运。
一个人改变命运,
1要学识才能
2要 施展才能的舞台。
3要公平开放的分配制度。
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机会遍地。
只要你有才能,有见识,哪怕学问偏低,也可以在干中学,学中干,白手起家,在创业实践中增长学问和见识,成就一番事业。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经济秩序趋于固化,财富的创造愈来愈依靠大资源、大资本。
在资源分配臻于完成,白手起家的故事愈发珍稀,“躺平”的思潮大有市场的今天:
对于寒门学子,学习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道路。
也几乎是唯一的途径。
不说改变命运,就是想“躺平”,也得上大学。
接受过大学教育,不仅是职场的最低标准,
也是“躺平”的起码条件吧。
要“躺平”,你得有一份能维持温饱的稳定工作吧。
这里,浮生讲一讲大学的由来。
何谓大学?
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相对于小学而言)
大人,即君子,圣贤,是指品德和智慧之杰出者。
“大人”与“君子”旨义相若,俱在描述圣贤生命的品质与境界:
“君子”一词,重在表示圣贤生命中温柔敦厚的特性;
“大人”一词,重在突出圣贤生命中广大高远的一面。
当然,大学也指古代修习“大学”的最高学府,太学。
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呵呵,对于当今众多“官场+名利场'+商场”的大学来说,这境界有点高。
当今某些大学......
又是一年高考季,几百万考生肩负他们自己的命运,他们家庭和家族的命运,以及他们未来孩子的命运奔赴高考考场,冲击心仪的大学。
浮生在这里祝福他们,考出好的成绩,考进合适的大学,遇到人格自由独立、学识渊博精深、灵魂优美深致的老师。
浮生祝福他们,在大学学得科学的理性,艺术的优美,理想的崇高,人性的悲悯。
浮生也祝福他们,在大学养成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造之冲动,成长为一个人,成长为自己。
虽然这些要求对当今的大学的确有些高,但浮生还是祝福他们好运:
如果运气够好,就遇到一个有趣的灵魂吧!
高考的同学们,好运 !
加油!
钱来得容易,就这么奢华吗?![灵光一闪]别忘了,这样的一举一动时刻都有“老师”审视~那就是孩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给孩子们最完美的教材、价值理念!!!!!//@执笔書童:她不是打工人,不要用你的思维去看待人家的消费观//@邻居小姐姐:4000元不多但对于我们打工人来说,不会花这个钱买丝巾。3万的耳钉也能买起但不会花这个钱。打工5年存款5万不算多,但不会这样花,除非你钱来的很容易,这就是区别。//@智者柑桔lJ:本人省会城市,公务员,反正我买不起。
直播德州德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直播德州》官方账号女官员疫情发布会疑似戴3万元耳钉、爱马仕丝巾,纪委已介入调查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