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疫情防控突击队
火速驰援车城十堰
十堰日报讯(通讯员 范本君)
8月10日深夜,竹山县疾控中心抽调5名流调队员,临危受命,紧急出发火速驰援车城十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就是命令。大家纷纷请命踊跃报名,彰显疾控卫士使命与担当,组织决定选派曾文骏、曾宪宏、陈军、陈娇、罗竝共5名流调人员组成疫情防控突击队出征十堰巿抗疫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全体队员于子夜11时顺利抵达目的地。在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领导下,立即投入到前线岗位,按规程精准开展追踪调查。
1992年,湖北一对夫妻双双自杀。23年后,女儿非要重开父母棺木验尸,引来村民唾骂。没想到她这一番操作让人们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这位顶着不孝之名,一意孤行的姑娘名叫吴家雨,为什么她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重开父母的棺木呢?
这还得从1990年7月23日说起。
那天,吴家的天塌了。吴家雨三岁的弟弟吴家燚被人抱走了,父母伤心至极,丢下家中的地不种了,女儿不管了,四处寻找丢失的儿子。
一年多来,吴父吴世元和妻子王正荣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花尽家中全部的积蓄,仍没有儿子的任何踪迹。
夫妻俩一开始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去寻子。慢慢地,他俩失去了耐心,开始互相指责埋怨,日子过得充满怨怼。
吴世元天天活在愧疚自责和痛苦之中,一停下来就看着吴家燚的照片,喃喃自语:“儿子,对不起,是爸爸没有照顾好你,要是再找不到你,我也活不下去了,你在哪,托个梦给心碎的老爸吧。”
王正荣开始埋怨丈夫连个孩子都看不住,有时累极了,就会灰心丧气地说:“如果真找不到了儿子了,我和你一起去那边陪罪!”
吴世元夫妻近乎疯狂地寻找儿子的踪迹已两年整,他们天天以泪洗面,痛苦不堪,疲惫不堪,情绪几度崩溃,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1992年7月23日,夫妻俩在吴家燚被人拐走两周年之际,用爆炸的方式结束了这份痛苦。
那天,7岁的吴家雨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接下来的日子,她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等到吴家雨懂事了,奶奶才告诉她父母双双自杀的真相:弟弟吴家燚的被拐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他们自杀的原因。
奶奶又从家中搬出一个小箱子,拿出弟弟的照片和几件弟弟曾穿过的衣服,还有母亲留下的日记和遗书。
吴家雨颤抖地打开遗书:“⋯⋯寻找儿子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没有谁知道我和你父亲过的是什么日子?实在是受不了了,我们用极端的方式解脱了⋯⋯对不起女儿,接下来的路,你得一个人走了。”
吴家雨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暗发誓,接过父母寻亲的接力棒,一定要找到弟弟吴家燚,了却父母的心愿,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2000年,15岁的吴家雨初中毕业,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她一边工作,一边散发传单寻找弟弟。
好心的同事告诉她在网上发帖,也许有人看到。吴家雨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就来到网吧发帖。
可是只凭一张3岁小孩的照片和一个耳后有个肉丁的特征,找一个失踪了十年的孩子谈何容易?
发出的传单和帖子如沉大海,几年过去了,弟弟仍无任何消息。
可吴家雨几年如一日,每天都坚持把帖子重新发到好几个寻亲网站,从不间断。
也许是这份坚持与虔诚感动了上苍,2014年,一位志愿者朋友打电话告知吴家雨,有名寻亲男子的基本信息和你在网站上刊登的很相似。
吴家雨听了消息,立即与男子取得联系,想通过DNA比对确定是不是亲姐弟,可医生告知姐弟之间无法做血缘鉴定。
吴家雨只得请求叔叔帮忙做DNA鉴定,然而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破裂,鉴定不匹配的失望又一次撕裂吴家雨的心。
志愿者建议吴家雨上传父母的DNA数据到拐卖失踪人口数据库,这样找人会更有机会。
于是,吴家雨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父母去世23年后,她决定挖开了父母的坟墓,开棺提取遗骸上的DNA,因为她觉得找到弟弟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
2015年,在村民的指指点点和一片“不孝”的骂声中,吴家雨打开了父母的棺木,在民警和法医帮助下在父母牙齿和白骨上提取了DNA,并将数据录入全国拐卖失踪人口数据库。
此后,吴家雨一边焦急地等待消息,一边仍不忘用更多的方式寻找弟弟吴家燚。
2017年初,吴家雨看到央视《等着我》栏目会帮忙找人,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寻人。
2月,《等着我》节目组向吴家雨发出邀请,请她在节目中讲述寻亲故事。
2017年4月16日,《等着我》栏目开播。当倪萍老师宣布请打开我们的希望之门时,吴家雨在丈夫陪同下垂泪走向希望之门,颤抖地按下右手,门缓缓开启。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见到眼前这位失散多年的亲人,吴家雨失声痛哭着跑向弟弟,和弟弟拥抱在一起。27年的寻亲之路,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吴家雨把弟弟带回老家湖北十堰竹山县柳林乡,见到了奶奶,又带他来到父母坟前,告诉他们弟弟燚燚回来了,他们可以真正安息了!
吴家雨寻弟的故事感动了村民,原来不解她开棺的村民纷纷向吴家雨竖起大拇指,夸赞她是一个大孝至孝的姑娘。
吴世元王正荣夫妻的惨烈悲剧,让我们看到拐卖犯罪的背后,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被摧毁。面对拐卖犯罪,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零容忍,对人贩子要严惩不贷!
而正是因为有吴家雨的坚持、坚强、坚守,才有了姐弟两家人的团聚,他们的故事也提醒还在寻亲路上的家庭,坚持是失踪孩子回家最好的动力!#人物#
文/宁静致远
编辑/呆呆 幽
永州四中、永州一中作为永州市中心城区的两座省重点高中,省示范性学校,进入这两座高中学校学习,是零冷两区人民对子女就学的最高梦想!
2022年冷水滩报初中考学生数10139人,零陵8327人,两区初中报考学生合计18566人!永州四中拿出875个名额、永州一中拿出750名额共计1625个招生名额作为指标分到各学校!
永州四中平均指标到校率约为8.6%(875除以10139),永州一中平均指标到校率约为9%(750除以8327),指标到校基数,也就是一个学校到底能分配多少个示范性高中名额?计算其实很简单了,将该校参加中考学生数乘以平均指标到校率就得出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平均的,下下有点小浮动,这也很正常。
1、农村中学的实际指标到校率超出平均指标到校率。如冷水滩高溪市镇学校,报考学生27人,永州四中给指标数3个,实际指标到校率11.11%,竹山桥镇中学29人给了3个,实际指标到校率为10.34%,大大超出8.6%的平均指标到校率!而伊塘镇学校、花桥街镇学校实际指标到校率为8.7%。参照高溪市的分配比例,伊塘镇69人参考可给指标7人,实际给了6个,花桥街镇学校92人应该有9个指标,实际8个!在农村公立学校算是比较低的,但也超出8.6%!同比,蔡市镇学校53人参考给了指标5个,杨村甸乡中学83人给了8个,上岭桥镇中学71人给了7个,同样的学校相差一两个指标,有什么蹊跷?
零陵区也一样,如梳子铺乡中学,报考学生103人,永州一中指标数11人,实际指标到校率10.68%,超出9%的平均指标到校率!菱角塘学校实际指标到校率为11.3%!较低的是邮亭圩中学,报考学生173人,指标到校数16人,实际指标到校率9.26%!当然也超平均了!
2、城区公立学校的实际指标到校率与平均指标到校率大致持平!如冷水滩区的市十中、十六中、十八中、二十中、珊瑚学校等,指标到校率为8.5%-8.6%,处于平均水平;较低的如市二十八中,约为8.3%,较高的如市体校约为10%。三所农村重点初中如黄阳司中学、普利桥中学、岚角山中学为8.7%-8.9%,高于平均值。
3、公立学校的指标到校率高于私立学校的指标到校率。如京华中学、李达中学保持平均水平,如高阳学校为8.07%,蓝天学校为8.4%,耀华学校8.3%,也有较高的,如启龙78人参考,指标到校7人,指标到校率达8.97%!
省重点高中将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学校,所谓的到校指标生确保了所有学校都有人有机会能进重点高中,不会剃光头!
但是,指标到校生有一个录取底线,如冷水滩的四中指标到校生最低为470分,也就是说,相对于招生分数线533分,下降了63分!
但是,这样的设计又是否公平呢?打个比方,高溪市学校今年27个学生参加中考,四中指标到校生3个,也就是说,这个学校中考前三名都有希望进四中,但是如果这前三名都没有达到470分,一个也进不了,这三个指标在这个学校就浪费了!
但是,其他学校考得好,这三个指标就会自动流入到其他学校参加再分配,先流入第一批次的分配,然后流入第二批次的,还有余的话进入第三批次的学校参加再分配。听说这样的,不知道真假?
再看看,冷水滩的农村中学,一个学校才几十个人参加中考,高溪市学校27人,蔡市镇学校53人,伊塘镇学校69 人,最多的是牛角坝镇中学95人!说实话,一个学校才这么点人,确实让人不敢相信!教学质量如何,估计心里要打个问号!
相比之下,零陵区的农村中学大同小异,最少的如涵底乡中学49人!
最为感到遗憾的是,曾经是冷水滩三所农村重点初中的黄阳司中学,普利桥中学,岚角山中学,二十年前,每个学校初中毕业生都是几百人上千人!而现在黄阳司中学才67人,岚角山中学挂靠京华中学才有377人!
不知道,这些农村中学,重点高中的指标到校生都用上了没有?浪费了真可惜!
5月的长沙草长莺飞,来到望城区雷锋街道,走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只见一幢青瓦黄墙的土砖茅屋静静伫立,一池清水倒映着青翠的竹山。这里是雷锋故居。1940年12月18日,雷锋在此出生,23年后,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让他走向世界。故居如今是湖南雷锋纪念馆的一部分,不远处,3881平方米的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客观而真实地展示了雷锋的一生。他短短22年的人生历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爱党爱民、克己为公、无私助人,但正是这种“平凡”铸就了伟大的精神,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雷锋的童年在苦难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前,雷锋的亲人相继悲惨死去,他7岁就沦为孤儿,受尽流浪乞讨之苦。但也受到许多帮助,六叔祖父和六叔奶奶收养他,邻居、安庆乡乡长彭德茂古道热肠,对他关心体贴。解放后,土改让他拥有了房屋土地,安庆乡政府又免费送他上学。由此,对共产党的感恩,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关心爱护他人的种子都在年幼的雷锋心里萌芽。1954年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洪灾,湖南组织82.9万人进行“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全省人民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什么都没有的雷锋心里着急,当他听到草鞋供不应求、民工们赤着脚在泥沙里劳动的消息,放学后便跑去向卖草鞋的老人求教,自织草鞋捐献给治湖民工。1956年夏天,雷锋从荷叶坝完全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郑重宣示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理想:“我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小学毕业后,雷锋被推荐到望城县委工作,担任县委书记张兴玉的通讯员。县委一班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雷锋,为他的人生道路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一次,在陪同张兴玉下乡检查的返途中,他看见路上有颗螺丝钉,不经意一脚踢到路边,张书记却走过去拣起来,小心抹去灰尘装进口袋,几天后叫雷锋把螺丝钉带去交给县机械厂,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螺丝钉虽小,机器上少了却不行,在国家大事中,每个人都要自觉发挥螺丝钉作用。这番话深深刻进雷锋心底,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在日记《七问》中写道:“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而在1962年4月亦即雷锋牺牲前4个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一字一句所传达的精神,穿越半个多世纪仍然滚烫。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57年10月望城县整治沩水时,他不贪恋机关工作环境,主动到艰苦的工地工作,后围垦团山湖办国营农场时,他又主动请缨成为望城第一批拖拉机手。1958年10月鞍钢为确保钢铁工业发展来望城招工,雷锋毫不犹豫报名,北上成为一名钢铁工人。1959年12月沈阳军区征兵,虽然身高、体重等条件不好,但他仍然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保卫祖国做贡献的决心获特批入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让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出了优异的成绩、闪烁着耀眼的光辉。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在工作岗位上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的青春年华,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纪念雷锋、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热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进,奔涌成壮阔的江河。
5月的长沙草长莺飞,来到望城区雷锋街道,走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只见一幢青瓦黄墙的土砖茅屋静静伫立,一池清水倒映着青翠的竹山。这里是雷锋故居。1940年12月18日,雷锋在此出生,23年后,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让他走向世界。故居如今是湖南雷锋纪念馆的一部分,不远处,3881平方米的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客观而真实地展示了雷锋的一生。他短短22年的人生历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爱党爱民、克己为公、无私助人,但正是这种“平凡”铸就了伟大的精神,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雷锋的童年在苦难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前,雷锋的亲人相继悲惨死去,他7岁就沦为孤儿,受尽流浪乞讨之苦。但也受到许多帮助,六叔祖父和六叔奶奶收养他,邻居、安庆乡乡长彭德茂古道热肠,对他关心体贴。解放后,土改让他拥有了房屋土地,安庆乡政府又免费送他上学。由此,对共产党的感恩,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关心爱护他人的种子都在年幼的雷锋心里萌芽。1954年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洪灾,湖南组织82.9万人进行“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全省人民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什么都没有的雷锋心里着急,当他听到草鞋供不应求、民工们赤着脚在泥沙里劳动的消息,放学后便跑去向卖草鞋的老人求教,自织草鞋捐献给治湖民工。1956年夏天,雷锋从荷叶坝完全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郑重宣示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理想:“我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小学毕业后,雷锋被推荐到望城县委工作,担任县委书记张兴玉的通讯员。县委一班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雷锋,为他的人生道路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一次,在陪同张兴玉下乡检查的返途中,他看见路上有颗螺丝钉,不经意一脚踢到路边,张书记却走过去拣起来,小心抹去灰尘装进口袋,几天后叫雷锋把螺丝钉带去交给县机械厂,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螺丝钉虽小,机器上少了却不行,在国家大事中,每个人都要自觉发挥螺丝钉作用。这番话深深刻进雷锋心底,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在日记《七问》中写道:“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而在1962年4月亦即雷锋牺牲前4个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一字一句所传达的精神,穿越半个多世纪仍然滚烫。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57年10月望城县整治沩水时,他不贪恋机关工作环境,主动到艰苦的工地工作,后围垦团山湖办国营农场时,他又主动请缨成为望城第一批拖拉机手。1958年10月鞍钢为确保钢铁工业发展来望城招工,雷锋毫不犹豫报名,北上成为一名钢铁工人。1959年12月沈阳军区征兵,虽然身高、体重等条件不好,但他仍然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保卫祖国做贡献的决心获特批入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让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出了优异的成绩、闪烁着耀眼的光辉。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在工作岗位上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的青春年华,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纪念雷锋、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热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进,奔涌成壮阔的江河。
5月的长沙草长莺飞,来到望城区雷锋街道,走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只见一幢青瓦黄墙的土砖茅屋静静伫立,一池清水倒映着青翠的竹山。这里是雷锋故居。1940年12月18日,雷锋在此出生,23年后,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让他走向世界。故居如今是湖南雷锋纪念馆的一部分,不远处,3881平方米的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客观而真实地展示了雷锋的一生。他短短22年的人生历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爱党爱民、克己为公、无私助人,但正是这种“平凡”铸就了伟大的精神,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雷锋的童年在苦难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前,雷锋的亲人相继悲惨死去,他7岁就沦为孤儿,受尽流浪乞讨之苦。但也受到许多帮助,六叔祖父和六叔奶奶收养他,邻居、安庆乡乡长彭德茂古道热肠,对他关心体贴。解放后,土改让他拥有了房屋土地,安庆乡政府又免费送他上学。由此,对共产党的感恩,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关心爱护他人的种子都在年幼的雷锋心里萌芽。1954年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洪灾,湖南组织82.9万人进行“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全省人民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什么都没有的雷锋心里着急,当他听到草鞋供不应求、民工们赤着脚在泥沙里劳动的消息,放学后便跑去向卖草鞋的老人求教,自织草鞋捐献给治湖民工。1956年夏天,雷锋从荷叶坝完全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郑重宣示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理想:“我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小学毕业后,雷锋被推荐到望城县委工作,担任县委书记张兴玉的通讯员。县委一班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雷锋,为他的人生道路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一次,在陪同张兴玉下乡检查的返途中,他看见路上有颗螺丝钉,不经意一脚踢到路边,张书记却走过去拣起来,小心抹去灰尘装进口袋,几天后叫雷锋把螺丝钉带去交给县机械厂,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螺丝钉虽小,机器上少了却不行,在国家大事中,每个人都要自觉发挥螺丝钉作用。这番话深深刻进雷锋心底,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在日记《七问》中写道:“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而在1962年4月亦即雷锋牺牲前4个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一字一句所传达的精神,穿越半个多世纪仍然滚烫。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57年10月望城县整治沩水时,他不贪恋机关工作环境,主动到艰苦的工地工作,后围垦团山湖办国营农场时,他又主动请缨成为望城第一批拖拉机手。1958年10月鞍钢为确保钢铁工业发展来望城招工,雷锋毫不犹豫报名,北上成为一名钢铁工人。1959年12月沈阳军区征兵,虽然身高、体重等条件不好,但他仍然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保卫祖国做贡献的决心获特批入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让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出了优异的成绩、闪烁着耀眼的光辉。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在工作岗位上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的青春年华,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纪念雷锋、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热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进,奔涌成壮阔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