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今日头条#
2022年兰州省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出来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西北师大附中,甘肃的尖子都拔来了。
亲戚家的孩子中考考了650分,报的一中,是不是只能上国际班呢?
国际班和统招班有什么区别呢?
2022年高考清华、北大在17省市录取分数线和位次汇总!
清华大学
省市 文科 位次 理科 位次
河南 652 11 684 82
安徽 642 12 687 69
江西 642 20以内 670 43
广西 671 10 681 55
贵州 679 8 664 42
宁夏 619 20以内 637 50以内
黑龙江 633 12 665 53
辽宁 661 19 682 72
内蒙 624 12 668 42
山西 627 10以内 667 70
四川 647 686
甘肃 606 633
北京大学
省市 文科 位次 理科 位次
河南 639 59 683 95
安徽 637 21 685 82
江西 638 25 670 43
广西 666 14 685 34
贵州 668 27 663 46
宁夏 620 20以内 643 50以内
黑龙江 625 19 662 59
辽宁 654 34 683 56
内蒙 621 13 639 248
山西 618 30 665 80
四川 645 682
甘肃 608 631
#洛阳头条##河南头条##2022高考季##河南高考##高考#
1914年清华学校招生,要求13岁以下,他年龄严重超龄。老师说“你得有20岁了吧,回家去吧!”他说“让我回去,我就一头碰死在清华门口!”
张心一是我国著名的水土保持专家,出生于甘肃省一个农民家庭。他在私塾里认字读书,上小学时,利用暑假到基督教堂听英国人谈话,目的是为了学几句英语。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兰州中学。一天早晨,他在路上看见一张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布告,要甘肃省考送一名11~13 岁的学生;科目是国文、历史、算术和英文;录取后一切费用为官费。张心一立刻心动了,急急奔向考场,在传达室看到了拿着报名册正往考场走的老师,便请求补上自己的名字。
当天考完了国文和算术,第二天考英文,先笔试后口试。总计15名考生,其他人都不会诵读英文,张心一虽不懂文意,但凭着在教堂学到的发音规则能大声朗读。
结果,张心一被录取,并收到去北京的路费100大洋,他拿出一半给奶奶和母亲补贴家用。
从兰州到北京两个多星期的路途中, 张心一付20大洋搭乘牛皮商车。道路崎岖,边乘车边走路,脚上全是血泡,还在自带的干粮里吃出了蛆虫。
清华学校复试时,教室坐满来自全国的13岁以下的孩童,只有张心一等3个人鹤立鸡群,打眼一看,就是超龄考生。英文复试时,许多题目他根本看不懂,只好乱答一气。
教务主任张愷臣把他叫去:“你看看你的英文成绩,勉强不是零分!”
又问:“你多大岁数了?”
答:“13 岁。”
“得有20岁了吧,回家去吧!”
张心一急,哭了:“让我回去?来时路上吃了这么多苦,我不能回去!如果您不要我,我就一头碰死在清华门口!”
这时候,斋务主任陈筱田走了过来。张心一向两位老师哭诉:“我请求试读半年,半年以后如再赶不上,我自愿回去,行吗?”
两位主任答应了他的请求。全班60个同学,张心一比其他同学大五六岁,且是试读生。他每天早起晚睡,刻苦学习。半年后,他的英文成绩名列全班第四名,终于摘掉了“试读生”的帽子。
清华毕业后,张心一进入美国依阿华农学院,考取学位后又进入康奈尔大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农业经济学硕土学位。可见张心一当年学习是何等刻苦!
张心一留学归国后,1940年他被指派为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此时,原清华的斋务主任陈筱田先生也在兰州任职,每逢过年过节,张心一都要领着全家上门,给恩人磕头,不忘旧情。
这个故事给老百姓的孩子启示有四:①老百姓的孩子,一有机会,必须牢牢抓住。张心一一看到招学生的布告,立即赶去报名,报了名立即进考场。可以说,再晚几分钟,这个机会就错过了;
②更关键的一步是,在清华复试的时候,他是既超龄、英语还零分,但他努力为自己争取机会“您如果不要我,我就一头碰死在清华门口!”一句话把老师的嘴“堵”上了,而且还给老师指了后路“请允许试读半年”。请问,假使你是老师,你是不是也会答应。如果不答应,会出人命的啊!老百姓的孩子,关键节点要挺得住!
③回看张心一成人成才的起点,则是他在小学的时候,在基督教堂听会的那几句英语,也许就是“三克油歪瑞麻雀”的水平,但就是这几句,就把整个甘肃省的其他14名考生甩在身后了。还是那句俗话: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④他感恩。每到过年过节,张心一都要领着全家上门,给恩人(原清华的斋务主任)陈筱田磕头。有此感恩之心,人生路上,才能越走越远。#历史有知识##历史天窗##在头条看世界##历史#
配图一:1932年的张心一
甘肃省示范高中临夏中学2021年高考录取喜报
985院校录取40多人,全州的精英都集中到临中了。其中考的最好的去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因为是甘肃省,所以录取的最多的985就是兰州大学,这40多个985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兰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报考的人真的是非常多,一抓一大把的。不过就算是汇集了全州的精英还是没有清北和华东五校,甚至北航人大也没有,高考这个还要看学生文化素质、学校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临中尽力了就不错,差距是慢慢弥补的。
#临夏头条#
我是@学姐阿稻 一个专注于教育的头条号,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教育新知。
甘肃的高考分数和提档线昨天已经出来了,好多学生和家长最为焦头烂额的填志愿马上就要开始,作为一个给孩子填过志愿的家长,对于填志愿这件事,作为家长是要和孩子做好深度沟通的。
驻村地的两个家长联系我说,帮忙给孩子填志愿,他们对于孩子去哪个学校,考的分数在那个段位一无所知,希望让我给填一下,主要是去年我驻村的时候给两个孩子填的志愿比较满意,而且都是分数边上录取的,所以对我深信不疑,但他们并不知道我在背后的各种推算和和对历年分数的分析。
高考志愿填报是个技术活,我这种半吊子能得到家长们的抬举我应该高兴,但是孩子们的未来需要孩子们自己选择,在他们不懂得情况下需要和班主任多沟通,我在这里给出几点自我感觉可以的建议。
第一、高分考生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章程,选对专业,学校地域方面按照身体条件选择北上广,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院校,经济发达地区不光是读了书,更开阔了眼界,尤其对个人的文化渗透,这点很重要。
第二、分数在一本线附近,尽量看排名,分数排名幅度在5000上下选择,确定冲稳保十二个院校,志愿按照自己喜爱的专业来一次填写,无论哪个段,绝对服从调剂,不能丝毫马虎,否则滑档。
第三,由于二本三本合并,现在的二本线就是原来的三本线,所以自己的分数排名已经决定了你去哪个层次的学校,历年的一分一段特别重要,尤其在二本线上50分至60分的考生,大概率本省公办二本线就在附近,要注意和一分一段做对比,选择学校,冲稳保!
第四,不能乱套,不能轻信掏钱填志愿的专家,陇南市高考志愿模拟填报大数据平台已经开通,各位考生按照自己的学籍号登陆后输入分数,你需要的志愿一目了然。
希望大家都能进入自己心仪的院校。
作为国民党早期的骨干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王宗山代表杨虎城与红军经过秘密商议,共同签订了反蒋抗日的“汉中密约”,这份密约为日后国共的合作发挥了一定的功效。
王宗山出生于清末陕西的一个富商家庭,因舅舅是当时有名的大儒,于是自幼在舅舅身边学习的王宗山也有着扎实的国学功底。
在王宗山的成长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所受的屈辱,不仅在外被各大列强欺辱,在内还要被军阀剥削,因此王宗山小小年纪便决定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但后来因为眼睛近视,没有被军校录取,反而考到了北大的法学系。
五四运动时期,王宗山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和同学们一起策划了火烧赵家楼的事件,还险些被北洋政府所抓捕。
后来,王宗山便去了美国留学。
留学期间,王宗山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深深吸引,便立志追随孙中山先生完成革命大业。
在旧金山的革命期刊上,经常能看到王宗山在宣传三民主义。
1921年,王宗山完成在美的学业后,成为了华文报纸《醒华日报》的编辑。
在任期间,他便撰写了不少革命文章,试图唤醒更多国民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
有了这些经历,王宗山被孙中山邀请回国,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高层。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王宗山因为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被委派负责军校的筹办事情。
王宗山接到命令后,便开始夜以继日地操劳,与王柏龄一同被称为黄埔军校的“文武二王”。
1932年,此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已经破裂,共产党方面被迫开始长征。
当翻越秦岭进入到川北地带时,蒋介石下令四川各派军阀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试图清剿各方面脆弱的红四军。
当时杨虎城的兵力驻扎在西北防区,蒋介石认为红军方面会经过四川前往甘肃,于是将汉中防区交给了他的心腹胡宗南,试图换掉杨虎城的军队。
接到命令的杨虎城十分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不服从命令,那自己部队番号都可能没了,但是要是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岂不是白白做了他手中的刀子。
在杨虎城左右为难时,他的参谋为他出了一条计策,建议杨虎城单方面去联络红军,约定双方互不侵犯。
杨虎城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便派遣心腹杜斌丞、孙蔚如二人去与红军交谈。与红军特使取得共识后,双方便决定一起谈判。
谈判就设在了王宗山家中。
1933年6月1日,汉中古城王宗山的家中,双方举行了秘密谈判,会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当王宗山示意饭菜备好可以进餐时,国军方面代表害怕这场谈判最终走向无疾而终的局面,便催促双方进行最后的核定。
双方约定以巴山作为界限,国共双方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史称汉中密约。
在签订完汉中密约后,王宗山与杨虎城紧密地站在了一条战线上,1936年,王宗山还参与了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1939年3月,当王宗山率领38军前往抗日前线时,因为被蒋介石记恨,军队的武器与补给都被克扣。
为了战争的大局考虑,王宗山又频繁前往重庆,与社会各界积极疏通关系,缓解38军经费紧张的问题。
1949年解放战争中,王宗山又跟随胡宗南撤离了西安,退到了汉中、四川一带。
最后,也跟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
达到台湾后,王宗山再也不过问政事,慢慢就退出了政治舞台,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在余下的时光里,专心办学育才。
王宗山晚年时,出版了多部著作,回忆了自己在北大、美国求学,在黄埔军校办教育以及抗日战争中的一些故事,当然也包括这次秘密签订的汉中条约,成为史学界的重要教材。
1977年,王宗山去世,享年80岁。
#王宗山##历史人物#
带话题#2022就业季# 我的职业路∥职业是学子圆梦的舟,谋生的路。古今中外,没有脱离国家,地域,政治,经济而独立存在的求职及就业,我们的求职愿望常常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职业生涯却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虽然我们的年龄隔代,我们的专业相异,国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毕业,求职,职业路上,或许有诸多的思想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做中国梦里的学子。
我是六十年代西安交大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那时属计划经济时期,毕业时填张志愿表,而最终的去向及单位由组织决定。所谓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颗螺丝钉,拧在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
那时十年动乱尚未结束,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厂矿去是分配大方向。同班同学,分配到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河南各地,有到农村劳动锻炼接受贪下中农再教育的,有到国营农场,县乡中小企业的,我当时分到大荔县,先后在南七大队,雷北大队劳炼各半年,每月到县城领工资47.5元,粮票30斤,在贫下中农家轮流吃派饭,饭钱粮票日清。
一年劳炼期满,被县组织部分派到县农业机械厂工作,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机械厂更名为柴油机厂,上马新产品s一195柴油机,这恰好应了我的专业,让我在大学毕业后的首个十年中,炼手中的技,圆心中的梦,虽无惊天动地之功,却也可圈可点,留下了职业生涯的一串光点。先进,优秀,五好,,,
职业生涯都是边学边思边炼边创,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大学学业只是启蒙入门,而大学播在心里的种子,诸如做红色专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等等,那是促人终生成长的左右铭。
拨乱反正后的1978年,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在十年社会和专业中的摸爬滚打后,交大撒在心中的那颗做红色专家的种子,萌发了,我冲动的报考了研究生考试,又侥幸被母校录取了,于是得以继续学习,充实自己。那时,我已34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肓儿都由妻子承担,她当时还是纺织厂棉纺工艺师,忙得晕头转向,骨瘦如柴,体重常年不超过九十斤,每每忆起,心颤泪滴,我自私了!
硕士毕业时,分配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多好啊!不只是首都所在,关键专业对口!可是,看着消瘦却喜笑颜开的妻子,望着一个刚上小学一个还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夜未眠,进退失据。待到天亮,我横下一条心,急匆匆趕到分配办公室,要求重分配,只要在西安,我欠妻儿的太多了!于是,再分配到西安高校教书。
忆起高中毕业时的理想,真是一个笑话。少年之梦,有时真是难解难猜。一不想学医,嫌一生在病人窝里转,二不想考师范,嫌整天在孩子堆里逗着玩,可是,可是,九转十八弯,自己最后却做了教师,不仅如此,难以想象,自己最终还就真心爱上了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
每个人心中的梦,或许与环境,认知,对未来的期望相关,而人生的路,却从来不会由一己勾画,世事日新,国情随变,认准大方向,定个大目标,识黄河九转十八弯,懂长江汹涌浪涛急,备好干粮上路,乘风破浪前行,人生的意义多在途中,最终的归宿谁能预测,只要不守株待兔,总会有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