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一家四口吃完馄饨,第二天就有三个人离奇死亡,连调查的警察都差点中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5年7月5日,谢钟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了一个老婆包的馄饨。没想到,到了晚上,全家人都出现了呕吐症状。
谢忠7岁的女儿当晚和妻子死在家中。
第二天,谢忠敲开邻居李阿姨家的门,让李阿姨帮忙。李大妈觉得不对劲,赶紧报警。谢忠和及其13岁的大女儿随后被送往重症监护室。
谢忠父女都病重,处于休克状态。医生尽全力抢救,并敦促警方调查谢钟一家到底中了什么毒。
谢中佳位于市区一家大型批发市场。这里原本是仓库,家里改造了一下,用来居住。
警察走进谢佳的家,进门的画面很可怕。只见女主人和大女儿躺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呼吸。奇怪的是,他们全身没有任何伤痕,屋内也没有打斗的痕迹,但从状态来看,他们死前都非常痛苦。
他们床前有个盆,里面全是前一天晚上的呕吐物。
更奇怪的是,谢佳的地板上散落着一大堆冰棍,有的吃了,有的没吃,也融化了。
警方推测,他们很可能是中毒了,毒药一发作,胃里就烧得慌,只能用冰镇食物给食道降温。
但是毒药的来源是什么呢?就在警方翻箱倒柜寻找线索的时候,医院传来消息:谢忠和女儿已经醒来。
在询问中,大女儿回忆说,他们前一天中午吃了馄饨圣像,晚上吃了饺子。晚上吃了饺子不到20分钟,全家人就开始呕吐,胃里好像在燃烧。父亲买了冰棍回家,但无济于事。
于是,警察把谢佳冰箱里的所有食物都送去检查。可惜前天吃的饺子一个都没剩。但仍有一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如果真的是食物中毒,两个女儿吃的饺子最多,父母吃的最少。为什么母亲和小女儿反而失去了生命?
7月6日,检测中心给出了该食品没有毒性的结果。
既然不是食物中毒,那是什么?
这几天,在谢中甲接受调查的警察也明显感觉到了身体的异常。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太热中暑了,结果却出现了一模一样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这时,邻居向警方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案发前几天,谢的妻子带着大女儿到附近诊所就诊,也是上吐下泻。家里只有大女儿有这种症状。
这使警方得出结论,这些症状不是由食物中毒引起的,而是由某种气体中毒引起的。
案件取得进展,但医院传来噩耗:谢13岁的女儿因抢救无效死亡。
一夜之间,四名谢佳人死亡,死因至今不明。想到这,警方加快了调查速度。
想到谢忠是全家唯一幸存的人,警方对他进行了调查,发现他虽然在手机上与他人有染,但远没有毒害全家,妻子范蠡也没有作案动机。
经过反复讨论和调查,专家推测谢钟一家可能死于磷化物中毒。磷化物中毒后,人体的神经和内脏会受到很大的损伤,与尸检显示的症状一致。
警察穿上防护服,再次来到谢中甲面前。本次调查发现,谢中家空气中有大量磷化氢气体,且事发时谢家门窗紧闭,不通风。
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
原来隔壁是一个仓库,里面堆满了货物,仓库管理员李在货物中间加了一种防止粮食生虫的农药,里面含有磷化铝。
事发前一天晚上下大雨,粮虫遇水分解,散发出一种剧毒气体。
碰巧的是,谢佳和仓库是一体的,但中间有一个石膏板,气体通过石膏板之间的缝隙,聚集在谢佳。母亲和大女儿刚好睡在吊扇下,煤气集中吹下来,导致两人当场死亡。
仓库主人万万没想到,自己不小心的举动,竟然害死了一家三口。最终,李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也被起诉到法院。
这是意外,也是警醒。家里多通风,严格使用任何化工产品,生活中多注意,就会少出错。
2015年,天津一家四口吃完馄饨后,第二天3人竟离奇死亡,连调查的民警都差点中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5年7月5日,谢中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了一顿妻子包的馄饨,没想到晚上,全家人出现呕吐症状。
谢中的7岁小女儿,当天晚上就和妻子死在了家中。
第二天,谢中奄奄一息地敲开邻居李大妈家的门,请求李大妈救救他们,李大妈感觉大事不妙,赶紧打电话报警。谢中和他13岁的大女儿随后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
谢中父女二人病情严重,都正处于休克状态,医生尽力抢救,也催促民警赶紧调查谢中一家到底中了什么毒。
谢中家位于市内某个大型批发市场里,本来是个仓库,一家人对其进行了改造后用来居住。
警察们走进谢家,进门的画面惨不忍睹,只见女主人和大女儿都躺在地上,早已没有了呼吸。奇怪的是,她们全身并没有外伤,屋内也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但是从状态上看,她们死前都非常的痛苦。
她们的床前都有一个盆子,盆里都是前天晚上的呕吐物。
更奇怪的是,谢家地上散落了大量的冰棍,有吃完的,还有没吃的,也已经化开。
民警推测,他们极有可能是中毒了,而且毒发时,胃部烧得慌,只能用冰镇的食物给食道降温。
但是毒源究竟为何?就在民警翻找线索时,医院有消息了:谢中父女二人已经醒来。
在问话中,大女儿回忆,前一天中午他们吃的是云吞,晚上吃了饺子,夜晚吃完饺子后不到20分钟,全家人就开始呕吐,胃部好似灼烧。父亲买了冰棍回家,但是无济于事。
于是,警方将谢家冰箱里的食物一一送去检验,可惜前天吃的饺子一个都不剩了。但还有一个疑惑一直萦绕在他们心中:如果真的是食物中毒,两个女儿吃的饺子是最多的,父母吃的是最少的,为什么反倒是母亲和小女儿丢了性命呢?
7月6日,检测中心给出结果:食物中没有任何毒性。
既然不是食物中毒,那是什么?
这几天,在谢中家调查的民警也明显感觉到了身体的异常。起初,他们以为是天气太热中暑了,但却如出一辙地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
这时候,邻居给警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事发前几天,谢家妻子曾带大女儿去附近的诊所看过病,也是腹泻呕吐,全家只有大女儿有这个症状。
这让民警断定:这些症状不是源于食物中毒,而是某种气体中毒。
案件有了进展,医院却传来噩耗:谢家13岁的大女儿因抢救无效身亡。
一夜之间,谢家四人死了三人,而死亡的原因还不得而知,想到这里,民警们加快了调查的脚步。
想到谢中是全家唯一存活的人,警方对他展开了调查,发现他虽然在手机里与别人有暧昧,但是远不至于毒杀全家,妻子樊丽更没有动机了。
经过反复商讨和调查,专家推测:谢中一家可能是死于磷化物中毒。磷化物中毒后,人体的神经和内脏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这与尸检表现出来的症状一致。
民警们穿上防护服再次来到谢中家,这次调查,发现谢中家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磷化氢气体,且案发时,谢家门窗紧闭不通风。
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
原来,谢家的隔壁,是一个仓库,仓库里堆满了货物,而仓库的管理者李某在货物中间加了一种防粮虫的农药——粮虫净,里面的成分是磷化铝。
而案发前一晚下了大雨,粮虫净遇水后分解,散发出了有剧毒的气体。
刚好,谢家与仓库本就是一体的,只是中间隔了石膏板,气体从石膏板的缝隙间穿过去,就聚集到了谢家。而母亲跟大女儿刚好睡在吊扇底下,气体集中往下吹,因此导致两人当场死亡。
仓库主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无心之举,居然害死了一家三口。最终,李某对自己的过失供认不讳,也被公诉上了法庭。
这是一次意外,更是一次警醒。屋内多通风透气,使用任何化学用品要严格用量,生活中多留一个心眼,就会少一次失误。
【原创】孔雀——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境内,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也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2015年9月关闭。(2015年4月摄于天津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孔雀园)
2015年1月28日,一个家属带着孩子,正焦急地等着医生诊治,过了许久,却等来一位行动不便的95岁老医,家属质疑:“这么大岁数的老头,还能不能看病”,谁料得知老医身份后惊呆了。
这名老大夫叫张金哲,1920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宁和县(现属天津市)。
1937年,鬼子侵华,17岁的张金哲想参军报国,却因为视力问题投军不成,便立志“不为良相,宁为良医”,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苦读医学。
1945年,完成学业的张金哲,成为中和医院的一名普通外科医生。
1946年的一个夜晚,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张金哲正在值班,自己的中学老师抱着一个一岁的孩子来看病,可是作为医生的他束手无策。也是这个夜晚,让他做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决定。
孩子得的是一种叫白喉的病,眼看孩子就要喘不过气了,若想救孩子,需要马上做切管手术。
其实这个道理张金哲和在场的医生都懂,但是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小儿外科,都不知道该如何给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
无奈之下,张金哲只能在旁边看着老师的孩子痛苦地离开,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在小儿外科“乏人问津”的年代选择小儿外科。
1948年,产房婴儿皮下坏疽肆虐,这个病当时无药可医,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
张金哲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争取时间,在扩散前,切开皮肤把脓血排出”。可是这个想法太过于大胆,没有人同意。
就在张金哲非常焦虑的时候,自己刚出生三天的女儿竟也得了皮下坏疽,他没有想太多,便劝说自己的妻子,在女儿身上做实验。
切开皮肤、排出脓血、缝合,一系列动作之后,因为心里没底,作为医生更是父亲的张金哲,也开始煎熬的等待着结果,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了。
中国通过手术使得了皮下坏疽的婴儿存活的案例诞生了,此方法便开始迅速传开,并挽救了众多儿童的生命。婴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更是从百分之百降到百分之五。
1950年,他在北大创办小儿外科,可是只有5张床的北京医院小儿外科,遭到患儿家长们的质疑,创办三个多月,无人问津。
一天,张金哲的同事在收拾的时候,意外听到垃圾桶里有婴儿的啼哭声,打开一看居然是一个有着“两个”脑袋的婴儿。
张金哲得知此事,经过一番询问,因为孩子长了两个脑袋,家长害怕,加上孩子半天也不喘气,以为死了,便将婴儿扔到了垃圾桶。
张金哲说:“这是脑膜膨出,不是两个脑袋,开刀拿了就行。”他自己操刀,顺利完成手术,这名患儿也成为小儿外科第一个小患者。
此后,“双头婴儿”的故事被传开,相信小儿外科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
2015年1月的一天,95岁高龄的张金哲接到一个电话,便火速赶往北京儿童医院肿瘤的病房,到病房一看一个腹大如球的孩子躺在病床上。
小孩经过超声检查,发现腹内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肿瘤,可是没有办法分辨腹中的液体究竟是水还是血,若是贸然开腹,孩子很大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家属焦急万分地等待着,却没想到等到一个年老的老头,因为情况危急,张金哲并没来得及介绍,而家属却纷纷议论:“这么老了还能不能看病”。
张金哲顾不上这些议论,为了尽快制定出方案,便直接住在医院,和主刀医生探讨着各种可能性。
第二天,按照张金哲制定的方案,通过王焕民外科主任的努力,手术非常成功,孩子的命得以保住。
随后家属才知道这位老大夫,就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儿童外科创始人张金哲院士,对他深夜留院为孩子制定方案,非常感激和仰慕。
其实不仅张金哲院士的医术值得我们仰慕,其医德更值得我们仰慕。
张老行医70多年,却有一个坚决不可逾越的原则,看病不收红包、不收礼,哪怕是患者为了感谢自己也不能要。
如果遇到非常困难的患者,还自己掏钱,拿自己的稿费成立基金,专门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孩子。
每次给孩子听诊,他就把听诊器仅仅握在手里,焐热了,才给孩子听诊。
孩子年龄小,一来医院就哭闹不安,于是把学习的戏法,演给孩子们看,逗他们开心,在他的诊室里,孩子的笑声永远比哭声多得多。
还有就是每位患者他都起身迎来送往。
这是张老保持一辈子的习惯。对此,他是这么说:“你们好好想想,你坐在那儿,病人来了,不管是多大岁数,病人站着里那,你坐着,头也不抬便问,叫什么名字?多大了?男的女的?低头写着病历,这样就很不礼貌,就跟审小偷似的。”
张老99岁,还在给孩子们看病,但人们不知道他自己也患病多年。
20多年前,他的胃就被大部分切除,十年前肺部发现了两块阴影,九年前心脏装了起搏器。
有人问,身体都坏成这样了,张老为啥还这么拼命呢?
无非就是为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遗憾的是,2022年12月24日,张金哲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七十年来,他用手术刀从死神那里抢回数万孩子的命,并且连续34年每个月奔赴天津义诊。
张金哲用一生诠释医者仁心,以德为先,让人由衷的钦佩!
我80后还真不知道[捂脸]//@然吉祥:小时候就这么吃过 热大饼夹松花//@淡如秋菊2015:第一次听说天津人吃大饼夹松花蛋[捂脸]
哏都老张讲故事只有在天津才能吃到的油炸早餐,天津人还就好这口儿#哏都老张讲故事 #天津 #人文 #天津早点
00:44【面积先增后降 天津缓解城市强热岛效应有高招】天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2022年夏季,我市高温日数列200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但城市热岛面积并未随高温事件扩大,而且强热岛面积缩小到201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网页链接
哈哈哈挺好的,我家里正好有几个松花蛋,明早买角热大饼体验一下到底是嘛感觉[捂脸]//@然吉祥:我90后都这么吃过//@淡如秋菊2015:我80后还真不知道[捂脸]//@淡如秋菊2015:第一次听说天津人吃大饼夹松花蛋[捂脸]
哏都老张讲故事只有在天津才能吃到的油炸早餐,天津人还就好这口儿#哏都老张讲故事 #天津 #人文 #天津早点
00:44昨日
练字《国破山河在》,听书《盛世符号》。看2015年国产电影《师父》,好像很玄妙。天津有19家武馆,要踢完8家才能开新武馆,至今为止没人能做到。那原来的19家是怎么开起来的?
前天野狐围棋上注册了一个“食惟半饱”的帐号,昨天己经下到59局,升为4段,感觉冲不上去了。
一日三餐如图
#结婚买房养孩子对你来说很好办吗?#
大学毕业三年结婚,老公研究生毕业刚一年_在非婆家非娘家的第三个城市工作,婆家婚礼婆家准备,娘家回门宴娘家准备,工作地宴请同事我们自己准备。原生家庭都不富裕,读大学还都申请了助学贷款,结婚前刚还完。结婚那一年单位建房,三年后交房,期间孩子出生。当时房子不到32万,首付交了15万,都是我们俩自己攒的,其余公积金贷款。毛坯房装修加买家具花了十万多,那时候真是没钱了,好在工资按月发。我记得房子装修好我们是在第二个月工资发了才买了电视,花了六千块,一直用到现在。2013年老公跳槽到天津,2015年为了孩子上学买了现在的房子,首付借的,商贷一百多万,好在利率低,4.9,还打85折。2016年卖了第一套房子还清了借的首付款。2016年8月我辞职来天津陪读一年,2017年7月重新开始工作。两个人一起打拼。目前贷款还有一点点,手里积蓄够还清的,不过这几年疫情,手里留点钱保险。已过40,只愿双方父母身体康健,我和老公保重身体多奋斗几年,给女儿创造好一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