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夏窗开启之后,中乙延边龙鼎补充了7名球员。其中,有5人是新加盟球队的,分别是(括号内为此前效力球队):张鲁浩(厦门鹭岛),金政成(韩国K3联赛平泽市民),尹昌吉(上海嘉定汇龙),李强(深圳队),李思琦(河北卓奥)。另外,俱乐部还从梯队提拔2名球员,即李真宇、张成珉。
2021赛季中乙第一阶段8轮战罢,延边龙鼎以2平6负进1球失13球积2分的成绩,排名泸西赛区第8。
7月3日16:00,在本赛季中乙第一阶段第9轮中,延边龙鼎将与领头羊上海嘉定汇龙展开“首尾大战”。
辽宁一位网友公布了妹妹的高考成绩单,其中语文106分,数学76分,外语124分,物理70分,化学77分,生物学77分,总成绩535,全省排名30803名,想走211大学,看完之后,感觉选择的范围很小了,参考去年的录取结果,石河子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的录取几率会大一点,你们认为呢?#2022高考季#
1998年8月9日的甲A赛场,延边客场战前卫寰岛,延边队在先打进一球的情况下遭遇主裁判一个误判点球,最终1比2 败北。赛后延边球员高仲勋在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地喊出了那一句“中国足球没戏了”。24年过去了,中国男足用现实验证了高仲勋的预言。
1965年,高仲勋出生于吉林延边,不到20岁就进入了吉林省队,曾代表国青队以主力身份参加世青赛,击败英格兰国青、乌拉圭国青等一众强队。
之后随着中国足球走向职业化,高仲勋成为延边队的重要成员,他主要司职后腰和前腰,除了让人放心的控球外,直塞球也堪称美妙。
高仲勋作为中场核心在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发挥十分出色。尤其是小组赛生死战面对实力强劲的伊朗,高仲勋几乎是利用全场唯一的机会把球传入球门,赢下了“最难啃的骨头”。最后中国队冲进了决赛!
在职业化联赛开始后,高仲勋一直在延边队,但是小球队的实力无法让高仲勋达到更高的成就。但期间延边队也取得过不俗的成绩。最好的成绩也拿到了联赛第4名。
2000年后,高仲勋随着年龄增长,状态也随之下降,于2001年选择退役,延边足球也随之走下坡路。
高仲勋没办法挽救延边足球,对中国足球的整体大环境也无能为力,却将儿子培养成又一个绿茵场的希望之星。高仲勋的儿子,就是如今的国足后卫高准翼。
24年前,高仲勋那句“中国足球没戏了”振聋发聩,也是一言成谶。中国男足堕落的轨迹一直再持续。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谷底。而中国足协,也不知道过去24年在折腾什么,不但没有提高男足水平,竟然还把男足带到了沟里,不知道再给他们20年,他们是否还是如今这个样子。
不知道大家认为中国足球有戏吗?
#中国男足# #中超# #中国足球##延边头条#
1971年秋,吉林敦化,11岁的王玉玲第一次见到16岁的张伟东时,是在二道沟村口的欢迎延吉知青插队落户仪式上,但她怎么也没想到他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当时王玉玲是三年级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站在村口等了一个上午,到了快到晌午,蒋队长带着两辆牛车和14个延吉知青才缓缓出现在村口。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又是鼓掌,又是放炮。仪式结束,一行人簇拥着往队部去,一个知青哥哥手从衣兜里掏出,一条白色的手帕突然就掉了下来。
这块手帕恰好掉在了王玉玲的脚面上。她赶紧捡起手帕,追了上去:“知青哥哥,你的手帕掉了。”
这个知青身背绿色挎包,个头高大,转过身来,一脸阳光灿烂。王玉玲突然有点呆住了,这个知青哥哥几乎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从小到大,她没有见过长得这么体面的人。他就是16岁的延吉知青张伟东。
自从知青到了村里,村里顿时泛起了一种活力,说不清道不明,王玉玲经常在收工时听到爽朗的笑声,傍晚悠扬的口琴声……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校两个年轻老师的发型也跟着变了。
那年中秋的中午,王玉玲的妈妈摘了半筐沙果和一些早熟的李子,让他到队部送给知青们,尝尝鲜。
王玉玲带着弟弟到了队部,怯生生地探头往里看。一个高大的身影从她们身后走来,一把拍在她的肩上,吓得她一跳。转头就看到了那张帅气的脸庞,那便是张伟东。
把沙果和李子倒进脸盆后,张伟东又追了出来,抓了一把糖果给她弟弟,妈妈交代过,所以弟弟不敢要,他就把糖果放进了王玉玲背后的柳条筐里。
回家后,王玉玲把糖果倒出来,一共9块,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弟弟一块,给了王玉玲一块,剩下的都收了起来,自己没舍得吃,毕竟一块糖相当于两盒洋火。王玉玲把妈妈给自己的糖块咬成两半,给妈妈塞到嘴里一半。
没几天张伟东就来王玉玲家串门,还带了罐头,还顺便辅导了一下王玉玲和她弟弟的作业。王玉玲妈妈拿出了过年才拿出来招待人的炒瓜子,还煮了鸡蛋,非要让他吃了再走。
1973年秋,张伟东到二道沟小学当了民办教师,成了王玉玲的老师。王玉玲一直叫张伟东哥哥,突然管他叫老师,一时无法改口,尴尬不已,但此后王玉玲叫了张伟东一辈子张老师。
那会王玉玲已经5年级了,张伟东是个极为严格的老师,不但要教5年级课程,还把以前的课程都捋了一遍,不会的反复讲,因为那会五年制,这个班算是毕业班了。
但是王玉玲的妈妈并不希望她继续读书了,因为原本她念书就晚,已经14岁了,村里很多13岁的女孩已经在生产队挣工分了。让念到小学毕业,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那会读初中,要去公社连办的初中去读书,到公社来回得8公里,那会走路要2个多小时。如果不是张伟东,王玉玲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继续读初中了。后来初中毕业后,王玉玲一心想回二道河小学教书,但由于不缺老师,她只能回家当社员。
那些年,她几乎成了村里的笑话,花那么大代价读出的初中生,村里头一个,不也一样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只有张伟东在辩解,她成绩好,其实还可以继续上高中。
王玉玲的弟弟成绩不好,他就借给她弟弟补课的机会,让她和自己一起继续自学高中的书。有机会招工、提干他不走,见到村里的年轻人就让读书,补课不要钱,还自己搭学费。这些事情,在当时农村很多人看来,张伟东几乎魔怔了。
碍于张伟东的面子,王玉玲母亲倒也没有阻止女儿继续自学高中课程。但在她的意识里,女孩子总归要嫁人,能认个名字就好了,毕竟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如果不会女红,以后女儿嫁人是要受罪的,所以天天念叨她要多学针线活。
1977年,突然恢复高考了,再也不用推荐上学了。张伟东自己报名参加了高考,也让自己的几个学生报名参加高考,这里面就有王玉玲。
但那年只有张伟东考上了延边师范学校,其他学生全军覆没。张伟东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生活了6年的二道沟。
1978年,王玉玲再度顶着压力参加了高考,结果她成了当年公社唯一一个考上中专的女生。她如愿在延边师范学校见到了自己的张老师。两年后,她的弟弟也考上了延边财贸学校。王家成了80年以前二道沟大队唯一一门两个中专生。
那个年代,农村人考上中专,就意味着都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计划粮。当初嘲笑王家姐弟和张伟东老师的人,话风全变了,都是羡慕之情。
王玉玲毕业后在敦化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张伟东毕业后当了一名数学老师。虽然不在同一个学校,但都在敦化。
1986年,王玉玲终于如愿嫁给了自己的张老师,婚后育有一女。如今俩人都已退休,搬到长春跟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