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医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成为社会中产最靠谱的路。
昨天接到喜报,侄女已经被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录取了,哥哥准备等疫情稳定一点后请大家吃饭庆祝一下。
侄女肯报考师范类专业了,我有点小惊讶,因为侄女不止一次和我聊过,说做老师工作太枯燥,每天就是围着一群小孩转,烦都烦死了,现在怎么一下子想通了呢。
晚上没事,和侄女聊了会。侄女告诉我,刚开始是不准备做老师,但是最近几年国家对老师的待遇越来越好,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大家的收入都有所减少,而只有老师,待遇反而提高了。
老师的工作也比一般的工作要稳定,只要不犯原则性问题,一般都不会被辞退,旱涝保收。福利也相当不错,寒暑假加双休,基本没有加班这一说,现在不加班的单位真的是少之又少。退休后的工资也是相当可观。
还有一个最最实际的好处,一般做老师的小姑娘找婆家都会比较抢手,像医生、公务员等都喜欢找老师。虽然现在好多人认为教师比较难接触,不好说话,但是选个老师做媳妇,至少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不要你操心了。
侄女也考虑了很多,终于想通了,还是考个师范做过老师。
大家觉得女孩子做老师怎么样?
学段越低老师就水平越弱吗?
邻居小姑娘是某幼儿园的老师,前几天去相亲回来就满脸不愉快,愤恨的说自己是不是要重新考公务员或中小学的老师?问其原因才知道,原来相亲中又被鄙视了,而且在多次的相亲中感觉自己成了鄙视链的低端。这个小姑娘可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是我们市人才引进的老师,怎么就成了半吊子文盲了呢?
原来很多朋友认为各阶段老师的文化水平分别是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是奔奔跳跳的,不需要啥文化,如果是放在过去学历匮乏的年代的确实有这种现象,但是这个年代可真不一定。
要知道各学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是有差异的,老师会根据各个学段的特点来进行教学。高学段的老师未必就能胜任低学段的工作,好的高中老师未必就能教好小学跟幼儿园。
就以幼儿园和小学为例,从学习方式看: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课程。
从教学方法上看:幼儿园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小学则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课堂大多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宝宝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从行为规范上看: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喝水、上厕所、说话、玩玩具,在升入小学以后都不再被重视。宝宝在上课期间,抱臂坐正,不随便说话、发言先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中。
而初中生和高中生进入青春期后每年都会有很大变化。采用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沟通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而近些年的教师招聘中正规的幼儿园、小学也不乏很多名校的科班毕业生,其学历和文化程度不一定比初中、高中的老师弱。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说各学段的老师特点不一样,工作方式不一样,教学对象不一样,不存在水平高下之分。大家觉得呢??
我们这里,即使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年轻人,想入编进入教师队伍都很难。一般中小学,一年也招不了几个人,僧多粥少,太难了。说教师苦、累,现在干那行不比当教师更苦、更累?除非你去考比教师更难考的公务员。人口出生率居低难上,适龄儿童越来越少,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将会传导式地萎缩,教师队伍想再扩张是不可能的了。这,才是师范院校将会长期不景气的根本原因。教育事业是造人的事业,人少了,你造什么去?
师范类专业“入冬”,教师群体也迎来危机
我是一个云南地州的普通二本学生,专业是学前教育,大学里,男朋友认为我是可以考初中教师资格证的,以后可以从事中学教育行业,我也好高骛远,开始考了,但是我并没有从事中学教育事业的能力,考了三次的我,综合素质总是不过。转眼间,我大四了,手上一个教师资格证都没有,更没有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证书。我就是个废柴,本来想着大四赶紧考个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但是我又忘记报名了。唉,我自己不想在本专业甚至整个教育行业发展了,只能转站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可是我又想“我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考上,那些应该更考不上的”。所以我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呢!但是我好像又没有什么资本去闯,一没能力,二没本钱,我只有吃苦的决心,我想好好地学一点东西,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男朋友也认为我的性格不适合去外面闯荡,他一直都鼓励我继续考稳定的工作,可是自己内心又不甘心就这样一直等待考试,去竞争稳定的工作,难道外面的世界真的不适合我吗?难道我不配吗?
总之,我好迷茫,觉得自己就是不适合这个社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总想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的蠢、自己的懒惰、自己的浮躁!也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头条热榜近年来,每到中小学教师招聘,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都会引起关注。为解决女教师多男教师少的问题,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把教师招聘分男女性别,由此导致男性入围复试分数远低于女性,也被质疑不公平。
很显然,解决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一问题,不能只在招聘手段上做文章,而必须整体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权利,以此提高教师职业对优秀人才,包括对男性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教师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据报道,在经合组织(OECD)成员经济体中,平均女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61%提高到了2010年的65%,2014年则达到68%。我国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高中为47.66%,初中为49.48%,小学为57.95%,学前教育为97.96%。2019年,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高中为54.73%,初中为53 .2%,小学为69.98%,学前教育为97.79%。在过去10年间,我国中小学女教师比例,高中增加了7个多百分点,初中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而小学增加了12个百分点。学前教育的男教师比例一直只有2%左右。
遏制教师男女比例进一步失衡,改善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应该在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方面下功夫。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待遇逐渐提高,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落实《教师法》的规定,做到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得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但是,这指的是平均工资水平,新招聘教师的收入是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的,就是在职教职工,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收入也大多低于平均工资水平。
影响优秀人才选择教师职业的因素,除了薪酬待遇外,还有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职业稳定性、事业发展空间等因素。相对来说,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对女性有更大的吸引力,而男性对稳定性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调查显示,我国教师普遍认为工作压力大,而工作压力主要源于非教学压力,要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繁重的非教学任务。要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就需要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落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给教师创造实现教育理想的事业发展环境。
教育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吧!博士都在求职。
双减之后,一系列蝴蝶效应来了。原来教育机构的优秀员工们全部失业。所以老师专业的人才太多,很多人又回到正规学校求职。
僧多粥少自然条件拉高,现在没个博士学位都不好意思投简历。这样发展下去,弄不好教幼儿园都要研究生才行。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考公务员的竞争也要大起来,因为这批老师里,年轻人无法继续教学岗位的说不定去考体制内,都是些考试型选手啊。你说考公务员会不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