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我爷爷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部队隶属吗?
我爷爷是鲁西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军,获得过解放华中南纪念奖章,从浙江舟山转业。
我怀疑爷爷是解放战争时期二野4军团的人,后来划归到三野(和李云龙情况相似),有人知道类似的队伍吗?
——(来自网友投稿)
台 湾究竟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可以让佩洛西冒死访问台 湾。
1、台 湾的地理位置:当今全世界所有的海上贸易基本上,都是和洋流的方向保持一致的。所以,全世界的海上贸易,尤其是亚欧地区,都是按照这个非常规律,非常成熟的航线来运行。所以不管从非洲还是中东,中亚,所有的航线都必 须要经过台 湾才行。
从马六甲上来只有两条路:台 湾海峡和巴士海峡。而且如果中东的石油贸易想通过海上运输送到东亚,那么台 湾绝 对是必经之路。所以台 湾不仅连通着全球贸易,还把控着海上要道。
以台 湾为中 心,西接海南岛,北至舟山群岛,连接起这两个南北的战略要点。就可以在浩瀚的太平洋面前,构筑起一条有力的战略防线。
2、台 湾的军事价值:台 湾是第 一岛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向西可威慑中国东南沿海,向南可威慑南海诸岛,向北与日本、韩国连成一线,几乎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在这条线内,中国海军的动作很容易被美国捕捉到,中国的战略核潜艇都很难逃出监视,而战略核潜艇是非常难防范的核反击工具,所以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而中国一旦收复了台 湾,那也就意味着打破了第 一岛链,同时也获得了深入太平洋的海军前进基地,可以说,台 湾就是中国海军在太平洋的重要需求,也是中国海军从绿水走向深蓝的决定性一步。
3、台 湾的经济价值:台 湾一共有过三次转型,第 一次是从农业转向工业,第 二次是从发展制造业转向了出口,第 三次则是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业。
在第 三次产业转型中,就不得不提到台积电了。台积电是由张忠谋1985年在台 湾地区创建的一家芯片代工公司,它也是全世界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起初,这家公司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但还是凭着一己之力逆袭,而如今,全球百分之九十的高 端芯片制造都依赖台积电。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我要上 头条# #佩洛西访台湾# #话题大发明家#
1949年4月23日上午8点,管玉泉一生永远无法忘怀。
“没想到我这个穷苦出身的人,今天能带领部队第一个国民党总统府,虽然未能活捉蒋介石,却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大事,让我终生难忘”。
当红旗飘扬在南京“总统府”上空时,管玉泉远眺南京城,心中感慨不已。
管玉泉是华东野战军第三十五军一零四师加强营营长,第三十五军改编自厦门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军长吴化文。
也就是说,占领国民党总统府的正是弃暗投明的原国民党军部队,这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啊。
渡江战役前夕,原本只担任牵制任务的华东野战军第三十五军,却在阴差阳错下成为了主攻南京的部队。
4月23 日凌晨,最早过江的是第三十五军的3营,营长管玉泉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和他的战友们会在日后成为历史性一刻的亲历者。
管玉泉1921年出生在山东,18岁时参加了八路军,他带领着手下的这个营,本来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与敌人进行激烈拼搏的。
但到了江边他们才发现,敌人在江边筑起了很多工事,本来是准备死守的,但实际上却是不堪一击。
管玉泉带着3营过江之顺利也出乎他们的想象,据他回忆,整个渡江过程几乎一枪未发。到了下关码头,我站在船头上,第一个先跳了下来,队伍随后也跟着哗啦哗啦地跳下船,等着下一个命令。
很快,师副参谋长张绍安和三一二团团长王魁泉也赶到了,他们命令管玉泉,迅速占领总统府和国民党的各主要单位。
但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稳定,我军依旧坚持不懈,英勇作战。虽然我军骁勇善战,但国民党军队装备要比我军更好,导致解放战争打得非常艰难,可我军依然还是成功解放了全中国。
解放战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歼。
解放战争对我国内部产生了极大的消耗,国民党政府也比较腐败,人民苦不堪言,有的地方在我军抵达后选择直接投降,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却尤其的轻松,让带兵的将领十分惊讶。
原定解放“三浦”地区的我军第三十五军,在敌军逃跑后接到解放南京的任务。当时与南京相隔一条河的他们在到达河岸后发现敌军把过河工具全都销毁了。
无可奈何之下,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周围的百姓,热心的群众给他们拿来了自己家用的小木船、木盆以及一切能过江的工具。
59年之后的2008年,身患癌症的管玉泉在福州和其他三位当年第一批冲入南京总统府的老战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分别是:管玉泉,85岁,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新泰,1939年5月参加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某部副师长,1981年从宁德军分区副司令员任上离休,此后在福建省第五干休所生活;徐敏忠,79岁,原312 团3营通讯员,新中国成立后从部队转业,在浙江省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离休;陈国旗,79岁,原312团3营机炮连机枪手,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在浙江省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离休;王树生,85岁,原312 团3 营7 连指导员,从浙江定海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任上离休。四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一起回忆补正当年的记忆。
管玉泉依稀记得在他向团部通报总统府情况后不久,在35军随军的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扛着相机奔跑到总统府。请示部队领导后,管玉泉等人配合邹健东拍下了占领总统府的珍贵历史照片,其中就有那张著名的战士们在总统府门楼上欢呼的照片。
管玉泉说:“在拍总统府门楼时,大家都已站好了姿势,由于还押着一个俘虏,我就让他蹲伏在前面暂候,没想到还是给拍着了。
我上次在头条发的那个1949年随所在部队第一批攻占南京总统府的表叔,在与死神经过几番战斗后,又顽强生活了四个多月,前天终于驾鹤西去了。我前天去县城吊唁一次,今晨又冒着零下四度的严寒去参加了老英雄的告别仪式。在县殡义馆大厅里,聚集了老家的亲友,县委老干部局负责人来了,老英雄生前工作的乡镇党委书记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表叔1932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8年初16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1948年底在厦门战役中临阵起义,被编为人民解放军35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参加了渡江先遣营,第一批攻进南京总统府,把红旗插上总统府大楼。
南京解放后,表叔随部队从南京打到宁波舟山群岛,部队变为地方武装与边防公安部队。1978年他以县武装部科长转业安排到老家乡镇任管委会副主任。离休后,表叔一直随在长春航空大学任教研室主任的儿子生活,终于以享年九十的高龄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表弟唯一一个女儿在重庆大学任教师,准备明年退休后去重庆安家。在表叔临走前,表弟与其商量征求他的意见,是想安息在老家还是跟我去重庆。表叔说,把我埋在老家你每年回来烧纸路远不方便,我还是跟着你吧。所以,表弟在重庆买了公墓,后事办完他将抱着骨灰盒去重庆安葬。为此,我感慨万千。表叔这个在战火中赴汤蹈火的老英雄,从军三十年,南征北战大江南北,多次英勇杀敌负伤立功,转业回到家乡,死后本应落叶归根,化为一杯黄土滋润家乡的土地。但他临终前想的是为了不给子孙添麻烦,甘愿跟随儿子安葬在从没去过,从不熟悉的南方山城重庆。我不禁想起了在军营中当年流行的那首嘹亮的军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表叔他们那一代人就是充满着"革命浩气满胸膛,南征北战走四方,四海为家无牵挂,那里都是吾家乡”的豪情壮志。这种革命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宽广胸怀与高贵情操,是多么令人崇拜敬仰啊!
朋友们,我感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很多人都把落叶归根深深种在心中,总想最终魂归故乡故土。那些赴台老兵临终还托付朋友,如有机会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送回故乡安葬。你对表叔这种老革命四海为家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情怀,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讨论!
今天周五,到目前为止,我认识的,听说的,没有不被传染的,有发烧一天的两天的,有不发烧的,最轻的也是嗓子不舒服。
三年了,人们无力的承受着。到现在各国专家也不能判断什么时候结束,只说是转轻了。
这次疫情无论怎么引起的,将来一定会揭密。可能二十年三十年,也可能百年或更长。但它必将载入人类历史史册。
想想以前,我们除了工作,和父母孩子在一起的是多么快乐幸福。那时候父母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他们感觉也很幸福,没事和同事聊聊天,想起来了,给远方的战友通个话,日子一天天过的很快。
父母在时,
我几乎每天去父母那里看看,坐一会说说话。
我工作也方便,那时私家车很少,春秋天我经常开着面包车带着父母出去看看。所以父母有事先找我,下面这组照片,是父亲的原营教导员,后任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来看望父亲。
父亲当时收到电话后很激动。给我打电话时还兴奋着。他不让我自己去接,非要和我亲自去接。并说四十年只通信,没见过百,这次必须他亲自去。原转业到武汉化工学院干书记的战友来他也没这样。
接回来后,又开车去中国银行宿舍把一个老太太也接了来,后来听说是原解放前厦门老地下党,后来也跟部队南下了。
人到齐,他们老人回顾随部队一路南下。从厦门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宁波舟山,从舟山练兵准备打台湾,台湾没打成,打到朝鲜去了。
三年打回来,整顿结束就各奔东西了。
我也听也做菜,他们也边吃也聊。
八年后,父母相继离世。
现在我看到老照片,又一次陷入了回忆之中。
老叔解放南京登上总统府的故事
前几天忽然接到通知,说是爱人的堂叔病重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我与几个内弟连忙赶往医院看望。老叔的儿子是长春飞行学院的大校,夫妻二人也紧急坐飞机赶了回来。由于老叔巳九十岁,身体多种功能衰竭,医生不让亲友们见面,我们几人只能在门外祁祷老叔康复。由于这位老叔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离休干部,县委组织部与老干部局领导也赶来看望。
说起爱人这个老叔,还有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48年初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抓到了老叔的哥哥,当时只有十七岁的老叔,为了把刚结了婚的哥哥顶替下来,与国民党军官软磨硬缠,加入了国民党吴化文的部队。1948年9月解放军发起厦门战役,吴化文在关键时刻率部起义,促进了厦门战役的胜利,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吴化文所部随即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三野35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胜利后,老叔随部队又参加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的战役。由于老叔出身贫寒,作战英勇顽强,多次立功受奖,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当老叔说起参加渡江先遣营,连长和排长都英勇牺牲了的往事,就悲痛欲绝,不能自已。1949年4月23日晨,老叔随35军103师加强营最先渡过长江,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纷纷逃跑。当日上午,老叔所在的连队在追击敌人中最先冲进了总统府,把红旗插到了南京总统府的高楼上。每当有人朗颂毛主席那首"钟山风雨起蒼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著名诗词,每当看到那张战友们在总统府插上红旗挥手欢呼的著名图片,老叔总是热泪盈眶,为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而自豪。
南京解放以后,老叔所在的部队从南京打到宁波,后来改为华东海军,老叔因负伤后身体状况不好,调到舟山人民武装部工作。1978年以营级干部转业到家乡人民公社任管委会副主任。今年在纪念建党百年诞辰时,县委组织部还为老叔拍摄了专题视频。
老叔一生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年代,今年已经九十岁了,这次因摔倒住进医院,通过各种检查,医生说心肺功能衰竭,病情比较危险,亲友们也都以为这次很难治愈了。但意想不到,当过兵打过仗受过大苦大难的人,生命力特别具有韧劲,坚强的意志使他又战胜了死神,挺了过来。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病情居然渐渐的好转,今天又出院了。为了庆贺老叔出院,欢送内弟返回部队,今晚亲友们欢聚一堂,祝愿英雄的老叔恢复健康。
1941年1月,新四军锄奸科特派员丁公量,在“皖南事变”中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没想到他的亲姐却前来劝他投降,后来丁公量毅然与姐姐一刀两断。
1921年,丁公量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爷爷、父亲都当过县长,父亲还是教育家马相伯的学生。
所以丁公量从小就接触了不少名流,这为他以后从事谍报工作打下了社会关系的基础。
1935年,14岁的丁公量作为舟山中学的中队长,带领童子军中队参加了南京的全国童子军大检阅,旗语比赛获头名。但家道中落,丁公量开始自力更生。
1936年,抗战前夕中日关系已经明显恶化。在舟山等地均成立了学生救国会。而丁公量便是在这一时期加入的救国会,并在救国会里面结识了党员王起。
1937年,丁公量在苏联大使馆是情报交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丁公量先后担任皖南老一团特派员、新四军教导中队锄奸科特派员、华东野战军一纵保卫部长、三野九兵团保卫部长等,策反日军情报人员60余名,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丁公量被国民党军抓获,被集中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部队一共分为五队,丁公量则被分在了三队。
国民党特务用极其残酷的手段,企图磨灭新四军战士的斗志。
结果恰好相反,丁公量竟然在特务的眼皮子底下,利用上课的机会,联络其他人,秘密建成党组织,在集中营传播革命教育。
但是国民党军不但没有磨灭新四军的意志,反而有不少自己人加入到共产党阵营。
然而丁公量的姐姐得知他的情况以后后,特意写信让丁公量投靠蒋。
为此,丁公量写下一封诀别诗:“同时同地同母生,各走各自道,一刀断亲根,大义赛天高。”
1944年10月,丁公量早已经是情报战线上的"老兵"了。组织决定派遣丁公量任浙东区党委杭甬沿线城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地下军工作部长,化名粟后。
基于当时国内抗战局势的变化,中央决定成立"400反间谍工作小组",潜伏在日军内部。而这支特工队的直接领导便是丁公量。
“400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并破坏敌人对我军的军事行动。为取得敌人信任,必须给敌人提供我军情报。
“400小组”为获得情报,需要联系、交涉、应酬,经费保障是首要问题,且使用上不能太苛刻。组织上可以下拨一部分,但缺口很大,而且容易引起特务们的注意,因此只能靠小组自己解决。
丁公量要求乐群“装鬼要像鬼”,可以通过向汉奸商人“敲竹杠”的方式来掩护自己,并解决活动经费问题。乐群向小组成员传达后,立即制定“敲竹杠”的具体方案。
后来,丁公量领导下的“400小组”潜伏在日本宪兵队,传递情报无数,解救同志多人,为妓女赎身,枪毙叛徒,引起伪军内斗,坚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全身而退,堪称神奇。
1952年,美军在东海岸集结了6艘航母、4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由骑兵第一师打头阵进行“登陆实际预演”。到12月15日美军决定终止这个计划时,预演共进行了22次,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次。
而美军这样大规模预演,不排除是障眼法,让志愿军不知道美军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登陆,而疲于应付。
美军在大做表面文章的同时,还派出大量特工潜入志愿军后方搜集情报。可没想到最后计划失败就失败在这些特工身上了。
第一个被抓的特工叫朴北时,这个人一落地就被志愿军抓获了,而时任志愿军9兵团保卫部部长丁公量很快就策反了他。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丁公量所组织的情报局积极参与其中,而丁公量本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刺探敌方情报、阻止敌方间谍进入我方阵营。
丁公量进入朝鲜之后,一直密切关注着美军阵营的情况。因为他细致研究过此前爆发的仁川登陆等多场战役。
为了避免美国再次动用情报人员刺探中朝情报,丁公量对敌人的各方面部署情况展开了细致的排查。
由于丁公量在朝鲜战场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丁公量回国之后一直担任着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以及60军181师政治委员等职务。
后来丁公量退伍转业,他选择到地方从事国家基层建设工作,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一职。
此后丁公量一直活跃在地方上,为新中国基础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直到1993年,丁公量离休,他为革命事业奋斗70余年,离休后仍不忘报效祖国。2008年,得知汶川地震的他,心如刀绞,用自己的影响力,动员居委捐款,自己的补贴也捐了出去。
2017年3月7日,丁公量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5岁。
或许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他们为中国和平与稳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八里庄的事情在当时整个皖豫边区造成的影响很大。师长由后来的两弹一星的功勋张将军接任。老家人说他刚当兵的时候好像给张将军当过一段时间的马弁,至于真假就不好说了。
他所在的部队改编成了华野快速纵队(应该是九纵)至于骑兵团的很多人都转为了步兵。他还是在骑兵部队,由于战场形式的变化。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作战趋向于大兵团正面作战,在华北平原上成建制的穿插作战。
骑兵的角色在这种大兵团作战中变的不在那么重要,由游击战中的主角慢慢转变成了侦查、通讯、物资转移等辅助作战的为主。
到了47年初的时候,他在菏泽商丘一带一次袭扰任务中。他骑的战马中了流弹,从右边进去的,战马倒下的时候还把左大腿给压断了。战友把他驮回去以后,就在当地养伤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大爷从老家一路要饭找了过来。
家里的房让还乡团给扒了,加上那两年家里的收成也不好,不出来也是要饿死。奶奶心一横就带着孩子出来了,那年头兵荒马乱的,一个农妇带个小孩出去,幸亏走了二百来里地就找到了。要不八成是要死在路上。奶奶年纪大了以后给我念叨过很多次这个事,而且由于老年痴呆,她总是把我当成我大爷。“孙根儿(我大爷的小名)、咱出去找你爹,死咱也不能在家过了”那种孤苦、困顿、且掺杂着坚决与无奈的感情,我听着就很难受。
三四个月以后,伤养好了。奶奶带着孩子留在解放区参加妇女团做军需品为解放出力。爷爷和一部伤员寻找部队归队。当年的7月在现在的新沂一带找到了部队,但是团长说你跟去纵队报到吧。爷爷问为什么不回去呢,团长沉默了半天才说:歼灭74师的作战知道吧。
爷爷所在的部队负责打援,骑兵连在穿插绕到敌后袭扰的过程中,碰上了敌人后进的主力,骑兵连被包围,整个连都打光了,马也没有了。不知道当时爷爷会有什么反应。
毕竟他从42年就在的骑兵队,虽然战时的伤亡都是常有的事,但是整个连队都打光了,他八成心里还是很难受的。当时连里还剩下的骑兵都被编入了师部的通讯班和特务班。
随着解放军的不断胜利。爷爷所在的部队在48年年底的时候在枣庄这里接收了一批(从各场战役中缴获统一集中来的)美国佬援助“常凯申”的大卡车。他被编入了运输营,跟着俘虏学会了开卡车,因为是老兵,这时他又成了一名连长。
时而拉着弹药,时而拉着部队。随着战斗部队一路南下解放上海,最后蒋军被赶下了海。部队也开赴福建沿海,受到金门战役的影响,接下来的几年,运输营扩编到了运输团。
一直负责解放台湾的物资准备。到52年左右他的连队被调往上海作为防空部队的一部保卫着上海的安全,一直到58年转业。一直到转业爷爷也就是一个连长,转业的时候给提了个营副。
我问过我爸这个事,你说他38年就当兵了。到55年转业怎么才是个连长。我爸对这个的看法是:1、贫农、没文化。当时喊他当兵的同乡是个富农出身的,人家认字。后来一直就是留在部队里了。具体是当了一个什么官我爸也说不清楚,反正军衔挺高的。2、兵种限制了,不管是前期的骑兵还是后期的运输兵,因为兵种编制小,没有可提升的空间。
骑兵团的周团长55年授衔的时候也才是少将,后来我爷爷作为周将军的老部下,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再枣庄编入运输营以后,那个时候哪有这么多车。运输部队的规模上不去,同时期的战友转步兵的,解放后成团长好几个。
爷爷以前给我爸他们说过:当时要不是当兵了,还在咱家当农民,你也看到了家里面有多苦,知足吧。当时同乡参军了那么多人,解放后又能有几个人回家的,知足吧。咱还有一家人,能吃饱穿暖的。这就很好了。
爷爷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经历,作为周纯麟将军的老部下,经历基本上是一致的。
以下是周将军的部分经历:
1940年春节前,从新疆回延安,后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十六团副团长。同年4月,调新四军第六支队抗敌总队任营长、萧县独立旅二团副团长兼营长。
1941年8月,参加新四军第一个骑兵团的创建工作,先后任四师骑兵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
1942年夏,参加保卫淮北平原泗灵濉地区夏收的战斗。后在路东路西多次与日伪军,顽军展开战斗。经过洗礼,骑兵团成为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四师三宝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九纵七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二纵五师副师长、六十二师师长等职。率部参加孟良崮、淮海、渡江、杭州、舟山等著名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任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负责华东军区炮兵的组建工作。
1952年秋,任华东军区炮兵司令员。
1954年9月,参与组织对国民党大小金门驻军的炮击和南京军区炮兵援越抗美行动的部署。
1955年2月华东军区改南京军区,遂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以上是可查的周将军将军的经历,我爷爷作为一个大头兵也全过程的参与了。我爷爷于58年军区改革的时候转业到了上海地方。#抗日老兵的故事#
我从小就喜欢战争影片,这次电视剧《大决战》又成了我关注的重点。
爷爷那代人有两位亲属直接参与了国共内战。
一个是老舅爷,奶奶的亲弟弟,他是一名老红军,1936年改编到129师,跟随刘伯承元帅在中原野战军浴血奋战,伤残转业。
另一位是大舅爷,奶奶的堂兄,他是张治中将军到北平谈判的一名随员,实际职务是电台台长,后接受共产党挽留,随国民党北平谈判代表团留在北平。
父亲这一代人有四个人参加了国共内战。
父亲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当兵的,在暂62师迫击炮排是上等兵。刚到塔山时连长并没有安排父亲他们迫击炮排上战场,父亲是利用夜晚站岗带走六个士兵一起开小差的,那时候国民党士兵都怕死,谁也不愿意打仗,每个士兵心里想的就是找机会开小差。父亲开小差前就想好了,家乡在锦州郊区据塔山只有二十多公里,而且还被共产党占领了,国民党拿他没办法。但是家乡被塔山阵地隔断,父亲有家难回只能往国统区跑,往国统区跑很可能又被国民党军抓住送到前线打仗。父亲知道大姨的儿子在葫芦岛联勤补给站当伙夫,跟长官关系很好。父亲于是就跑到表叔那里,长官人很好,看父亲挺机灵,知道父亲还是上等兵,就把父亲留在了联勤补给站。
后来就是国民党在葫芦岛的部队开始大撤退,父亲就随着补给站走,先坐轮船到天津,又从天津转到蚌埠,在蚌埠时长官让父亲负责押运军列到南京浦口。
在南京浦口父亲驻守了半年,长官让父亲当了一名传令兵,父亲说国民党的传令兵是坐车不花钱的,胳膊上带个白色袖标,上写“传令兵”三字。解放军1949年4月21日开始横渡长江,父亲他们是4月19日就开始从浦口往杭州撤退了。
他们补给站安排两辆车撤退,表叔坐第一辆车,父亲坐第二辆车。表叔那辆车顺利抵达目的地,最后在舟山群岛岱山机场坐飞机撤退到台湾,这是1990年表叔回大陆见到父亲述说的。
父亲坐的那辆车途中抛锚,司机是国军雇佣的公交公司员工,家就在南京,人家根本就不愿意跟国民党逃命。父亲他们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就集体开小差了,父亲几经周折才返回到南京,在解放军收容所报到,最后领了二块大洋,又开了一张路条就坐闷罐车往家返,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回到家中。
母亲和父亲是47年结婚,父亲在国民党队伍时母亲已经在家乡和妇女们给解放军制作军鞋。
二叔在家天天围着挎盒子枪的解放军转悠,解放军首长一看二叔挺机灵就让二叔参加了一个解放军办的培训班,三个月以后二叔就成了一名公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