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12月28日至29日,泸西县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履行使命、汇智献策,共商泸西县科普事业发展大计,为推动泸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共绘美好蓝图。
红河州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何剑到会指导并讲话,泸西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李德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秀萍,县政府副县长鲜明,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段霞等领导出席会议。
何剑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作出部署,为科协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时代赋予的更高要求。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家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认真履行“四服务”工作职能,进一步提升科协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要着力把好科协工作的政治方向,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要开展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强化科学普及力度,着力为红河高质量发展服务;要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干事创业的科协干部队伍。
李德光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县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全县各个领域作出的贡献,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科协组织要准确把握科协发展方向,勇于担当作为,服务科技创新发展;要围绕深化改革,提升科协工作水平,紧紧围绕县委“1341”发展思路,进一步团结奋斗、创新实干,开创泸西科普工作新局面。
会议听取了县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委员会。(泸西县科协供稿)网页链接 #每日科普资讯# #云南#
铁血宰相~俾斯麦
1815年出生在容克贵族家庭的俾斯麦青少年就接受良好教育,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就表现出桀骜不驯,自负强硬。中学时违反纪律,逃课被勒令退学,大学时奇装异服,行为怪异,被称为“怪物”,3个学期与人决斗25次,只有一次受伤。学生时代就有统一德国的念头,并与美国同窗打赌。毕业后,立志做外交官的他服兵役,辞去公务员,以“疯狂贵族”的绰号成功经营自己的乡间农场。
铁路的修建使32岁的他谋取并成为了邦议会中最年轻的议员,对自由派的反击让他成为“芬克的折磨者”。1862年,因三年兵役制和增加军费问题让国王威廉一世发愁甚至退位时,俾斯麦出任首相,宣称“国家权力的问题,归根到底,要用刺刀来解决”,并对国王说“既然我们迟早要死,我们能不能死的更体面一些”“陛下已没有他路可走,只有奋斗”,开启了他的“铁血政策”。
1864年对丹麦,1866年对奥地利,1870-1871年对法国,3次王朝战争的胜利,让威廉一世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摧毁了欧洲列强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缔造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他施展“同时玩转五个球”的外交艺术,完成了孤立法国的德奥俄,德奥意,德奥罗同盟,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他确立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使德国成为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出台了包括《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为内容的《社会保险法》,被称为“俾斯麦社会主义”,推行“赶超战略与科技兴国战略”,使德国到19世纪90年代,利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英国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强国。
他一生的功业离不开皇帝威廉一世的信任支持,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后,成为了俾斯麦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二人之间矛盾重重,终于在1890年3月,在位28年的帝国宰相递交了辞呈,告别了柏林,回到他的弗里德里希鲁斯庄园,1898年7月30日,在庄园病逝。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性格,努力拼搏,也离不开外在因素的信任支撑,时间在一天天过去,不可能回流,从现在起,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出发奋进吧!
#教师的社会地位靠什么提高#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靠经济基础来决定的
当全社会都开始尊重老师
老师的经济收入高
青年才俊都向往着当老师
全社会都崇尚着科教兴国传统
人们都以做老师为荣耀
家长们争先恐后地送自己的子女去当老师
也许这个时候教师的地位不用谁来衡量
这个职业就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然而今天教师这个职业太尴尬了
有的地方教师招考开考人数都不够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教育阴阳失调
有的学校几百个教师,男教师只有几十个人
说句真心话,办公室里换水的都是女汉子
我的两个孩子的老师,全部是清一色的女教师
真心害怕男孩会少了一些阳刚之气
最真实的现状是
好不容易给儿子选了一个男教师
可是没多久,这个男教师就辞职了
因为男教师耍了一个女朋友
女朋友很不满意他是当老师的
后来,这个老师拼了命地复习考上了公务员
真可惜教育战线又少了一位换水的英雄
所以教师的社会地位靠什么来提高不言而喻
一定要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吗?
这个问题得辩证的看:
一、先讲上大学的重要性。
古时都说:"学而优则仕。"只有苦读寒窗,学识高,文章好,通过科考,就能入仕当官,找到高人一等的好工作。
现时公认: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兴国之本。掌握现代化知识,培育科技创新能力。上大学、考研读博是必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所以古往今来,各个国家民族、各社会各阶层,都特别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致使天下父母心,无不盼望儿女考上大学,继而学贯中西,成龙成凤,多作贡献,报国兴家。
二、再讲何为好工作?
民众中认为的好工作一般来说就是:供职的单位规模大,待遇高,有发展前途。
从事公务员、医生、教师、法律工作者、金融职员、程序开发员、科技人员等文化技术含量高,受民众尊敬的白领、金领等工作,算是好工作。
定义好工作的共性标准是:赚钱多,待遇高,有发展。
但是有些人忘了,国家需要的人才方方面面,国营民营一样重要。当前特别需要的是蓝领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的岗位比较空缺,工资高,福利也不错。
应该也算好工作吧!
三、那么,第三个问题来了。一定要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吗?
大概率是这样,有知识、学历高,社会重视,就业机会多。但这只是相对的,并不绝对。
我大表嫂的儿子,从小顽劣,不爱学习。只混了个初中毕业。家族中人都认为这孩子没出息。
他18岁时去深圳打工,后来听说发达了。和人合伙开了个物流公司,十年不到,拥有汽车50O多辆,员工上千名,身家估计上亿了。一个初中生,摇身一变,成大老板了。算是好工作了吧!
还听说个别大学生毕业后,沒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在家啃老。
国家每年都有90O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家鼓励自主创业,并下发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有的大学生回乡务农,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面貌,为农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还有的大学生从事个体经商,主动创业。开门店、做生意、繁荣市场经济。
送快递、送外卖、开出租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每月收入都在万元左右。
能说这些不是好工作吗?
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需要文化知识,需要创新人才,是金子到哪儿都能发光。
所以说,上大学很重要,但并不是说不上大学就一定找不到好工作。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工作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智慧勤奋的行动能力也很重要。
原创:舞者独行
【硕士研究生扩招,对考生是一项利好吗?】不如就回顾一下20年前的高考扩招,以史为鉴,也许能给今天的硕士研究生扩招这个问题带来一点思考。
一、20年前“高校扩招”的原因是什么?
20多年前,也就是我这一代人刚刚上大学的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一个文件,提出要用10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10年,把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9%,提高到15%。
这个文件是教育部门的心血来潮吗?当然不是。还有来自经济学家的建议。
事实上,这个政策出台的背后有很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果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当时的这个扩招决议,是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时发布的。
当时在政治上,我们国家出台了“科教兴国”战略,外部是国与国之间聚焦于人才的竞争。而在经济上,90年代的中后期(95后们那会还只是个宝宝),国家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扩大内需成为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东南亚的经济风暴使我国的海外市场遭遇重创,促进消费对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变得极为重要。另一方面,当年人们热衷于储蓄,居民储蓄量达到创纪录的6万亿元。
所以,当时ZF的宏观经济调控重点,从过多压制经济过热,不得不转变为“确保GDP年度增长不低于8%”。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学家提出了高校扩招的建议:如果3年后高校扩招一倍,那么就可以在增加学费的基础上拉动服务业、建筑业这些相关行业投资,最终会促进上千亿人民币的消费,对GDP的贡献每年可在到0.5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1999年正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国企工人下岗,扩招也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的客观压力。
总之,这个扩招政策实施了近10年之后,2008年,我国基本实际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不到10年的时间达到这个效果,称得上是“超常规的发展”。
二、高校扩招的“溢出效应”与“挤占效应”
但是有一点别忘了,高等教育既然成为了一种投资策略,那么,增加它的投入必然存在两种效应:溢出效应和挤占效应。至于它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则要看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1]。
扩招10多年之后的2013年,中国的大学生有多人呢?
——增长了3倍。高等学校学生的在学规模从 1999年的939.86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3559万人;
应届毕业生又增加了多少呢?
——增长了7倍。毕业生人数已经由1999年的84.7万人 发展到2013年的638.72万人,增加了近7倍;
大学增加了多少?
——增加了1倍。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也从1999年1071所增长到2013年的 2491所,数量增长了1倍多[2]。
这个政策在为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回顾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当时是为了“应付困境”而产生“困境决策”。困境决策在短期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会埋下长期的隐患。
就在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的那个2003年夏天,在西安市长安区一间血水横流,腥气刺鼻的猪肉铺里,陆步轩手持香烟,身着白色背心,拿出自己的毕业证书,向记者证明着自己的确是一名北大的毕业生。
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认为,“北大学生卖肉完全正常”,“行行出状元,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现在看起来,确实如此,20年后的今天,这位身家过亿的“北大屠夫”赚了18亿,重回社会热点。
但在当年,这条新闻引起了特别大的热议。还衍生出了很多类似“名校养猪论”的热点话题,以及包括零工资就业、港校报考热、疯狂的公务员考试热、大学生技校回炉、教育部严查就业率造假......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扩招后,大学生数量快速膨胀,大众教育的趋势来临了,但我们的大学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精英教育”的那套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的教育还是传统的那个大学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内涵上,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上,并没有同步地“发展扩容”。
精英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重理论科研,轻技术应用。这导致当年一大波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就业岗位 ,高不成,低不就,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失业。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大学的教育没同步跟上,还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略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特别缺乏。
可以看到,20年前的高校扩招,对短期经济增长确实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是有积极的“溢出效应”,但显然也存在消极的“挤占效应”,而且,这两种效应的效果都很明显。
过了20年,如果再度扩招,我们应该得提前想好,如何在硕士研究生扩招后的3-4年里,尽可能地减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挤占效应”,确保20年前的扩招带来的问题不会重演。
#考研# #研究生# #教育# #教育微头条#
[比心]近几年报考师范类院校考生越来越多,特别是女学生,师范类热门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录取的分数线越来越高,这是为什么呢?
在@新生常谈 看来
1:人们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不在认为教师是个没出息的工作。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多么高尚的职业啊!在当今社会,却能很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受人尊重。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2:科教兴国,国家提高了教师的待遇。收入逐年提高。
很早以前,教师的待遇不是很好,一般成绩不是太好的才会读师范,你看现在的教师的待遇和公务员差不多,一年还有好几个月假,中小学暑假寒假大约有2个半月的假期,每周双休,多好啊!工作稳定,收入稳定!教师的稳定感,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3:部分部属师范类院校,如能接受免费师生的条体,还能免费就读,还有补贴,就业国家安排。
现在就业竞争很激烈,想找一份好工作真不容易,很多人就想到考师范,国家重视,人民需要。部属的6所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华东师范、东北师范、华中师范、陕西师范、西南大学],达上一本线,能接受免费师范生条件,就能填报,如果能录取,不花一分线,好就业减轻家庭负担。
上述是我的一点看法,大家怎么看?#高考季# #头条##高考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