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手拍〕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走街串巷话胡同(二十六)
南半截胡同
鲁迅居此七年半之久
“八大居”之首在此落户
与北半截胡同只留有一二处宅院而胡同已消亡的结局相比,南半截胡同算是幸运的了。当初把“绊脚”胡同一拆为二、分为南半截北半截时,就像有先见之明,已预料到百年之后一条胡同的两种命运。
如今的南半截胡同还大体保留着昔日的布局,特别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绍兴会馆仍保留至今。绍兴会馆当初叫山会邑馆,是浙江山阴会稽两邑的“驻京办”,后两邑合并为绍兴县,因此更名。1912年5月5日,做为教育部公务员的周树人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到北京,就搬进了南半截胡同4号(现为7号)的绍兴会馆(见图3、6),直到1919年11月搬离,在这里他一住就是七年半。在绍兴会馆的七年半中,鲁迅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均成书于此。
在绍兴会馆居住期间,鲁迅除了写作外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抄写古书与碑文上,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到琉璃厂旧书店淘书与古碑拓本。
繁忙的公务与写作,也离不开吃喝住行,《鲁迅日记》则透露了他居京期间的起居饮食、交友往来。尤其是在食的方面,占了《鲁迅日记》的一定篇幅。据统计,《鲁迅日记》中提到过的饭馆、酒楼、小铺就达65家之多,尤其是进京早期,先生在北京还没有安家,单身住在会馆里,所以多半是在饭馆里聚会。鲁迅不胜酒力,又喜欢喝酒,有时喝得酩酊大醉。纵观《鲁迅日记》,先生在北京期间光顾最多的饭馆当属广和居。1912年5月7月,也就是抵京的第三天便“夜饮于广和居”,可以说广和居成为了鲁迅的“食堂”,朋友聚会在此,同乡聚饮在此,还有时是在此叫“外卖”。
广和居何此饭馆?大部分文章记载:广和居坐落于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绍兴会馆斜对面,北京“八大居”之首,是一套大四合院,临街三间房并不开门面,而是南头半间为门洞。
这些文章只记载了广和居位于绍兴会馆的斜对面,坐落于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而没有具体门牌号,这就给广和居的定位出了难题,广和居1932年就歇业了,后一直改为民居,时间久远,那广和居旧址到底还存不存在?北半截胡同整条街都没了,广和居焉存?
还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丛书--宣南法源寺》给出了答案:广和居原名隆盛轩,是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2号的一家普通饭庄,斜对面7号就是绍兴会馆。这套丛书由北京规划委等单位主持编写,应该说这个资料是相对准确的。(2号院座落于胡同北口,见图14-15)
至此,我这篇文章的标题也就对上了,“八大居”之首在此落户。
南半截胡同另外还有几处会馆,如16号院为彰德会馆旧址;21号院为黟县会馆旧址(图18);41号院为江宁会馆旧址(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