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还加20分的,最高的加40分。考完试直接就加在总成绩里面。这位家长我没猜错应该是兵团人
正能量爱体育中小学体育高级教师张雪峰老师与新疆优秀高三学生连线,新闻学,不要报,不要报!
02:302022年乌鲁木齐中考各高中录取分数线
【中考满分800分】
【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政治75分,历史75分,体育50分,合计满分800分】
【2020年因为疫情没有考体育,中考满分750分,2020年中考状元姚方媛来自兵团二中,总分考了738分,所有科目加起来只扣了12分,目前姚方媛在兵二是高三年级,即将参加明年2023年的高考[呆无辜][呆无辜][呆无辜]】
#乌鲁木齐头条# 今天查看乌鲁木齐某实验中学,没有搬校址之前成绩真是牛啊!总平均分三年乌市第一,难怪被列入乌鲁木齐初中四大金刚之一,期待回归!雄风再起!
2016年中考最高分756.6(中考状元),740分以上9人,710-730分100人,700分以上166人,680-699分122人,650-679分167人,乌鲁木齐市一中上线人数全市第一,各项中考指标均居全市第一。
2017年中考总人数750人,总分平均分655分全市第一,最高分758分(全市第三)。750分以上5人,700分以上学生200人(全市第一),680-699分126人。
2018年,中考总成绩700分以上80人,650分以上413人。乌鲁木齐市一中上线人数132人,兵团二中上线180人。总分平均分630分,全市第一。
祝贺新疆兵团一中学生陈同学在本周周考取得数学100分的成绩。这孩子,他和老师约好了要考90分的,这次不小心考了满分100分。八年级的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考了95分,也还不错,加油,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电影长津湖#观影《长津湖》后,还是很震撼的。3个小时的时长在电影中极为少见,将长津湖一战的方方面面几乎全都交代到了。但是碍于时长,仍然有许多细节没有说清楚,而这些细节有的对理解电影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盘点一下《长津湖》中那些隐藏知识点。
1、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影片中出现的志愿军第九兵团服装上,都没有明显的标志,肩章袖章都被遮了起来。这可不是剧组偷懒,这个细节值得给满分。
美国人刚出兵朝鲜时,曾经评估过中国出兵的可能。按照麦克阿瑟的说法,中国人没有飞机没有坦克,是绝对不敢参战的,因此才有了对战局的乐观估计,才有了那句狂妄的赶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回家过节的话语。
既然敌人如此认为,我军也就将计就计,力图集中优势兵力,趁敌不备给其当头一棒,取得个开门红提振士气。
所以志愿军入朝时是静悄悄的,一切有关身份证明的物件全部隐藏,根本没有什么盛大欢送仪式,为了防止敌机察觉,从来都是白天隐蔽晚上赶路,所有闪光的东西都要用毛巾包起来,有镶了牙的战士,都不敢开口说话,生怕反光被敌人看到。
正是这种绝对的隐蔽,让敌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吃了个大亏,直到后来战场上俘虏了我军战士后,才算明白自己的对手已经换了人。影片中敌机发现了我们的运兵列车,还以为是北朝鲜军队,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2、影片中七连主要战士的名字都是有寓意的。伍家父亲叫伍十里,三个儿子分别叫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这是明明白白告诉敌人,中国人民是吓不到,杀不完的。一个倒下了,就有十百千万个站起来。
余从戎,从戎是当兵,从军的意思。余从戎就是我要当兵,保家卫国;
狙击手平河,反过来读就是“和平”,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希望;
还有指导员梅生,很文气的名字,这个“生”意味着生生不息,意味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眷恋。
3、影片中,小山牺牲后,伍千里告诉弟弟小山是山东沂蒙山人,雷公牺牲前也在唱沂蒙山小调,不难看出也是山东籍贯。为何会如此呢?因为第九兵团就是以原华野山东兵团为主组建起来的。
另外我们从伍千里的小本本上能看到,七连战士们牺牲的地方有孟良崮、陈官庄等等,这些都是原华野打过的大名鼎鼎之战,蒋介石的五大主力王牌,大部分都是本华野消灭的,可以看出这支部队实力的强大。
4、陆战一师为何如此难打?因为这是美军三大王牌之一,另外两支一个是陆军第一师,始终留守德国防范苏联没有参战,还有一个是骑兵第一师,在西线战场被我军打的丢盔卸甲,比陆战一师要惨得多。
5、新兴里总攻时,蹦出一个黑人士兵。你没看错,美军中确实有黑人。由于美军有严重的种族歧视,所以黑人士兵一般都被单独编组。
平时白人士兵总感觉高人一等,对黑人士兵各种欺辱,所以这些黑人并没有那么死心塌地的为国家作战。就是在朝鲜战场上,一个连的黑人士兵,共143人向我军投降,这是唯一一次美军成建制投降的案例。
消息传回美国国内,几乎炸了锅,美军高层大呼黑人不可信,从此以后,美军都变成了白人黑人混合编组,不再让黑人士兵单独编组了。
6、易烊千玺饰演的新兵蛋子伍万里扔出一个手榴弹空中爆炸,把一旁的余从戎兴奋坏了,大喊:“我C,空爆啊。”
余从戎为何这么兴奋?因为空爆是我军在艰苦战争中发明的一种高难度扔手榴弹的方法,手榴弹在手中拿一会再扔出去,空中爆炸可以碎片四射,产生最大杀伤力。
但是因为很难掌握,危险系数太大,一般人都不敢这样玩,所以看到伍万里扔出空爆,余从戎才会打心底佩服。
7、谈子为用巴祖卡火箭筒打下来飞机,你别激动,这不算异想天开,真实战场上,比这更神奇。
一个叫关崇贵的战士志愿军战士硬是用机枪打下来了一架美军战斗机。然后立了功,结果全军掀起一阵用枪打美军飞机的热潮,效果显著,还真就接连打下来好几架。
美军高层急了,严令飞行员超低空飞行,这才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
8、影片中多次出现美军北极熊团的团旗,为啥能把这面旗重现的栩栩如生,因为这面旗现在就在我们的军事博物馆中供大家参观。
长津湖战后,一个叫张积庆的班长捡到一块蓝布,上面花里胡哨的英文也看不懂,正好炊事班需要蒸笼布,这块布大小正合适,就给送去了。
后来被我军翻译认出来,赶紧上交,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9、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为何敢和上级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顶嘴?因为陆战一师隶属海军,是被借来帮忙的,所以史密斯其实根本看不上急功近利的阿尔蒙德,能配合进攻就算给面子了。
影片中共出现了四个美军高级将领,除了上面的两个还有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和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麦克阿瑟先是大放厥词,然后被光速打脸,最后被杜鲁门解了职,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至于沃克,那就更惨了,这位美军四星上将,在被我志愿军追赶撤退的途中,因为急急忙忙而翻车,掉到山沟里而亡,对美军的士气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长津湖》中,你不知道的细节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后续更新更多。
电影《长津湖》好不好看,我是首先恶补了战史才去的电影院。
第九兵团1950年11月7日开始入朝,11月27日向美军发起全面总攻前,部队冻死4000多人,冻伤28954人,比战斗伤亡19202人高了一大截。
即使头上有美军飞机轰炸,地面气温降至零下三十多度,十几万志愿军将士为了完成战略穿插,六天六夜不眠不休连续行军,最终完成对美军的分割包围任务。
是不是觉得很夸张,在我们眼里,人不可能六天六夜不睡觉。
但是根据参战老兵回忆:由于长津湖太冷,志愿军缺少厚棉衣,野外行军一旦睡着,就可能被冻死,所以再苦再累也不能睡觉。
零下三十多度什么概念:当时连枪管炮管都冻变了形,使用前要用火烤。由于低温导致引信失灵,部分迫击炮弹发射后成了哑弹。
而这些在电影中都有体现,有的是一句台词或者一个简单的细节。
总体上来说电影《长津湖》很不错,尤其是细节简直满分。
既有《战狼2》的人文情怀,也有《红海行动》的火爆场面。
台词虽少但很精辟,所以人物塑造很成功。
剧情也很合理,不搞强行煽情的老套路。
如果硬要挑个毛病,《长津湖》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太短了,三个小时完全不够用,所以电影结束显得得有些仓促!
其实这也不能怪导演,三个小时想要全面反映,一个多月的长津湖战役确实很勉强。
本来就是一部电视剧的体量,硬是压缩成了一部电影,也是没有办法。
据说导演拍摄了600分钟的素材,原计划分上下两部上映,最后压缩到176分钟,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国庆期间看电影首选《长津湖》它绝对值得你花费三个小时。
看完电影后,反正我是红着眼眶出来的。
至于说票房能不能突破《战狼2》,那还真不好说。
#长津湖能破国庆档电影票房纪录吗#
黄百韬第七兵团碾庄全军覆没,王劲松演技炸裂,神形俱佳。
《大决战》34集,蒋介石(王劲松饰演)和夫人宋美龄(刘涛饰演)正在中山陵悠闲散步,这时,顾祝同快步走来,告诉蒋介石黄百韬全军覆没的事。
王劲松演技顿时炸裂了,先是一脸惊愕,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到确认后,又踉踉跄跄地从台阶快步走下来,差一点摔倒在地,把内心的悲痛表现到了极致。待站稳后,又用竹杖很敲地面,满脸惋惜悲痛:“第七兵团,那可是党国的精锐呀!”,紧接着又很愤怒地质问顾祝同:“邱清泉、黄维为什么不救援碾庄?”,后来又很快冷静下来,下达了命令:“救援人员固守待命。”
顾祝同还没离开几步,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又把他叫了回来,满脸悲痛地说:“我要见焕然(黄百韬)的遗体。”一切安排妥当后,又陷入了巨大悲痛之中,下台阶时手脚哆哆嗦嗦,最后再也支撑不住,黯然神伤地坐在了台阶上。
这一段王劲松的演技真的可以打满分,动作、语气、神态俱佳,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把蒋介石的悲痛、惋惜、愤怒、冷静等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关于王劲松的演技,你怎么看?
#大决战#
好久没有更新头条了,不是没话说,而是想说的太多了,不过都是老生常谈!
而今天,突然替现在的孩子们焦虑。
晚上去弟弟家玩了一会,吃完饭跟弟媳妇聊天,她是乌鲁木齐某实验中学(一个私立的中学)的老师,教化学,聊天的时候就聊起来说现在的孩子成绩,她说压力很大,4月25日,全市统考,到时候要看大排名,而现在的学生娃娃成绩和接受能力不好,压力很大,每次去她家,都看她在备课或者出卷子,唉,学生压力大,老师压力也大。
听她说,从今年开始这届学生要考试改革,实行5+5政策,一半上高中一半上职高,这就是说以后中考成绩不好,连高中都上不了,也就是说以后连大学门都进不去,突然觉得自己很懵逼了。就拿现在兵团二中举例,中考满分750,而考到690分才能进入这样的学校,如果考500多分,估计连高中都上不了,突然心好塞呀!怪不得现在的孩子连个星期天都没了,无时无刻不在补课上课,一声长叹,唉……
我家娃今年下半年幼升小,我好焦虑,我都替她着急,不是说着急她成绩,毕竟还小,而是焦虑她以后可能连睡觉的时间都得定上闹铃了,真希望她不要长大。
从我弟家出来,坐车回来,晚上10点多的公交车上,两个学生娃娃,疲惫的坐在座椅上,我在想这个点了,他们还在车上,回家就快11点了,可能回去还得写作业,还得洗漱,还得收拾,估计上床12点以后了吧,而每天早上9点20之前必须到校,他得几点起床呀,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呀?
我家对门的姑娘,今年高三,她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门,每天都能听见她出门的声音,估计她每天得6点多起床,才能有时间吃饭洗漱收拾吧,唉……
言尽于此吧!
82年10月底,我终究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从军生涯,父辈们很是羡慕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临别总是千嘱咐万交代,一定要好好锻炼,好好干,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虽说我已参加工作两年了,在兵团连队不论分配的什么工作,我都认真完成好,从不怕苦叫累,单位领导经常大会上表场我,先后受到先进个人和优秀民兵的表彰,还加入了共青团组织。三年兵役,我倍加努力,战友之间讲团结,大小事与战友无纠阁,累活苦活抢着干,就是担任班长期间训练、施工及班内外勤务总是先干、带头干,连里战士对我的评价总是满分。三年中,从战士到班长,我在各项工作得到两任连长、三任指导员的肯定。我先后,授到团嘉奖一次;营嘉奖一次;大队嘉奖一次;连三次嘉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三十多年了我还联系上他们,年长的有70岁了,我真的想念他们,我的战友。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感谢感激你们的帮助和教诲、引导。
我的中学阶段的求学生涯,是在老家甘肃宁县最好的宁县一中度过的。1990年,我以全县一千二百多名考生中的第十二名的成绩,踏入了这所位于宁县早胜镇的完全中学。那时的,求学条件,与现在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常想,如果我有现在我所在的这所学校的学习条件——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全的公寓、营养全面的膳食和种类齐全的复习资料,我也许不会沦落到现在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边陲小城,当一名无所事事,毫无成就感的教书匠。
我家距离早胜镇大概有五里路,所以从踏入初中校门的那天起就开始住校。一周在校学习五天半,星期六下午步行回家,第二天下午步行到校。来回一趟大概得一个小时。当时初中一个年级有七个班,我在成绩最好的二班。学校宿舍是一排排平房,一间宿舍大概只有15平米左右,要住三十多名学生,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没有床,是上下两排木板搭成的通铺,没有火炉,更没有暖气、空调,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如冰窖,完全靠大家抱团取暖。当时学校食堂的一份饭菜两三毛钱,即使这样,绝大多数学生也吃不起,基本都是自带馍馍和咸菜。夏天开水泡馍馍,冬天馍馍冻得像石头,好在学校为学生着想,冬天学校食堂统一用大蒸笼为学生馏馍馍。到了吃饭时间,学生一路小跑,争抢着去拿自己装在网兜里的馍馍。由于大家家境都差不多,所以也不存在什么不好意思或是心理落差。其场景,犹如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吃饭时的场面。
姊妹四个,我最小,除了二姐因为要看家没有上完小学之外,大姐和哥哥都在上初中,所以我穿的基本也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好在我学习努力,没让父母操心,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总能拿上学校的现金奖励,虽然只有区区两三块钱。至今,最让我记忆犹新,并且唯一受到班主任体罚是刚上初一不久,年级举行广播操比赛,要求统一服装,白色球鞋,红色运动服。父亲花了一天时间,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套旧运动服,但白色球鞋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最后没办法,只好把哥哥穿过的黑色旧运动鞋用白粉笔染成了白色。比赛时,年轻气盛的男班主任本不想让我上场,但因人数不够扣分但原因,只好勉强让我参与了比赛。比赛开始了,在班主任吃人般目光但盯视下,大脑一片空白,本已纯熟的动作不由丢三落四,错误百出。比赛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比赛完的当天下午,班主任就在教室里对我们几个出了洋相的学生拳打脚踢。
因为是中学阶段受到的唯一一次体罚,所以至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来。现在回想起来,我并不怨恨T老师,毕竟是因为自己拖了班级的后腿,虽然这不是我的本意。T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两口子都在同一所学校教师,后来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的原因,在我考上大学之后的第三年辞职外出,据说到广东一带闯荡去了。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探亲时专门到母校去看望他,结果他早已失去了音信。
上了高中以后,由于学习难度增大,再加上受到不爱学习的同学的影响,我的成绩一度下降,但在班级依然处于前列。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英语老师、历史老师,都是那么敬业,那么可敬可亲。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他们的名字。如今,这些老师大都早已退休了吧。
我是1996年考上的大专。当时高考是在宁县二中——位于宁县县城,举行的。由于没钱,我是在高考的前一天下午骑自行车赶往距家18公里的县城的,借住在在县城纺织厂工作的二叔的单人宿舍中,吃的是自带的锅盔。由于缺乏必有的学习资料,练的的题目太少,考试时觉得许多知识点都没学过,尤其是数学,所以自觉考得很不理想,因此连考试结束后的英语口语测试都为参加就郁郁而归了。回到家中,也无一人问起考得如何。最后,还是七月中旬,当时的班主任S老师接到高考阅卷老师的口信,亲自跑到我家通知我到西峰市阅卷点补考英语口语(当时的英语口语成绩不纳入高考总分,所以无关紧要)
1996年是大学扩招前的最后一年,当时好像全国总共只录取了七八十万人,和现在每年动辄八九万百万的录取人数相比,考上大学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我记得,我高考成绩是485分,最后被新疆兵团教育学院录取,第二年该校并入了现在的石河子大学,是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今天闲来无事,突然想起了前尘往事,不由以笔记之,以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