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名农妇冲到义乌县委书记面前大骂:“你是要绝我们的生路!”35年后,书记被当地人用107辆豪车迎接。
每当我们碰见新鲜玩意儿的时候,总会说“现在压力给到义乌”,义乌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能有现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义乌曾经的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努力。
谢高华,1931年11月出生在浙江省衢州市横路乡,1953年5月正式加入共产党,谢高华一直将“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为己任,1982年4月谢高华被调到义乌担任县委书记,彼时的义乌远不如现在这样富裕,当时的人们生活贫苦。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义乌的居民看到经商带来的利润,就开始重新在义乌大街上叫卖,想挣些钱补贴家用。
义乌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鸡毛换糖”,鸡毛换糖的人又被称为敲糖帮,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

义乌廿三里有个妇女叫冯爱倩,由于自幼丧父,经常帮家里做家务,为了不让自己受欺负,也养成了好强的性格。
1980年,40岁冯爱倩为了多挣一些钱,也像男人一样,挑上担子,开始走街串巷,拿着拨浪鼓在街上吆喝。
当时虽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对于私自贩卖商品的投机倒把行为已经有所放开,但是在义乌还是严查,像冯爱倩这样的流动商贩,当时政府采取的方法就是驱赶、没收东西。
因为这样,冯爱倩不得不每天向做贼一样东躲西藏,以此来逃脱城管,可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冯爱倩有一次收拾东西慢了一些,被城管抓了个正着,城管直接将冯爱倩的东西拉走。
冯爱倩左想右想,心里实在气不过,觉得政府是不给老百姓活路,直接到政府想进去找县委书记理论,可是门卫不愿意放人进去,冯爱倩就在政府门口与门卫吵了起来。

谢高华这时刚刚调过来,担任的职务就是县委书记,在办公室忙碌公务的他听到门口有人争吵,就想着出来看个究竟。
谁知道刚走到政府门口,就见一个农妇直接冲到自己面前,问:“你是县里领导吗?”这个农妇正是冯爱倩。
谢高华见状,点点头回答:“我就是。”
冯爱倩见县领导出来了,直接不客气的质问谢高华:“你们县领导是不是准备不给老百姓活路,你们看看现在老百姓都穷成啥样子了,城里不让摆摊,老百姓没饭吃了,你们政府管饭呀?”
谢高华也是刚刚到任,对于义乌的情况也不太了解,看周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面对气急败坏的冯爱倩谢高华也没有生气,反而邀请她去办公室说这件事,也可以让他好好了解一下义乌现在的情况。
冯爱倩一听要去办公室,心里也有些退缩,但是又想着自己今天既然见到县委书记了,就要把情况反映了,要不然不是白来了,这书记难不成还能把自己关进去?

到办公室以后,谢高华先给冯爱倩倒一杯水,让她稳定一下情绪,然后将情况仔细说一下。
冯爱倩见县委书记如此平易近人,也有些不好意思,将自己家中的情况如实告诉谢高华,又说了自己每天被城管赶得像过街老鼠一样,说到气愤的地方,冯爱倩直接当着谢高华的面拍了一下桌子。
谢高华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笑着听冯爱倩的诉说,冯爱倩说完以后,谢高华沉思了一大晌,这个反应把冯爱倩吓到了,也不敢再说什么,就在一旁等候。
谢高华理清楚思绪以后,将冯爱倩送出门外,说:“你回去摆你的摊吧,你们的事情我会好好考虑,想出解决的办法。”
得到保证的冯爱倩高兴走出政府门口,连忙向谢高华道谢。
谢高华对冯爱倩说的话并不是说说而已,他开始仔细考虑冯爱倩的话,为了更加了解民情,谢高华还带领政府官员去实地考察,从而得到更加真实的诉求。

最后,谢高华总结出来义乌人虽然穷,但是经商头脑好,只有将这一点利用起来,当地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1982年6月23日,谢高华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提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多渠道竞争的“四个允许”策略。
这一策略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反对,但是谢高华字字铿锵的说:“全面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1982年9月5日,位于城区的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宣布开放,有关部门还投资9000元,在旧城中心的湖清门沿街露天铺设700个水泥板摊位,这是义乌历史上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冯爱倩也在小市场内一直摆摊,维持着家里的生活,最后儿子继承自己的店铺。
也正是谢高华的敢为人先,才让义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当地百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谢高华被调离义乌以后,当地百姓还深深怀念这他,在一次回义乌公干,百姓听到消息以后,直接包了107辆豪车来迎接他。
2019年10月23日,谢高华走完自己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一生。
谢高华用打破常规的勇气,为义乌百姓带来利民政策,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