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主席级别# 中书协主席有没有行政级别?书协属文联管理的群众性团体组织。大家说启功、沈鹏、张海有啥官阶?退下来就从事他原来的本行。第一届中书协主席舒同曾当过山东省委书记,属正部级;第七届中书协主席苏士樹,任全国政协常委(不享受级别)、政协书画室副主任(无级别)、国家文物局(副部级单位)出版社长,应该是享受相当于厅级待遇的事业单位领导。他们两人是以在任公职人员的身份兼任中书协主席,他们的级别是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里的级别不是书协里的级别。孙晓云曾担任过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属厅级干部。但她1955年出生,已退休。她现在担任中书协主席,也是没有级别。中书协有专门的驻会副主席,他有级别,人事关系挂靠中国文联,他的级别是其在文联的级别,而不是在中书协里的级别。中书协主席并不驻会,可以不用在北京坐班,有开会评审重大活动重要事情才会去北京。中书协日常工作由驻会副主席主持,党务由分党组书记主持,一般由同一人担任。
有一名大学生。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去机关工作还是到企业工作。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选在自己心中分量最重的东西。选择一种职业,就要把它当做事业来做。职业选择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这名学生曾经找到著名作家二月河,向他请教该如何选择职业。二月河给他讲了自己拒绝当省文联主席的故事,二月河热爱写作,他不想当文联主席,影响自己的创作。二月河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选择职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才能做出成绩。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说当今社会的公务员热,很多人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不考虑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都去报考公务员。真正参加工作之后,又认为自己不适合公务员的工作。有的人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有的人选择了辞职离开。这样既耽误了自己,又影响了工作。最终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在人生之中,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机会!
1956年6月全国工资改革,梅兰芳的工资由之前的1100元主动降到每月336元;同一时期,毛主席的工资是每月404.8元,江青的工资是每月243元;高级知识分子当中,季羡林的基本工资经过调整之后是345元,加上中科院学部委员每月补贴的100元,合计是445元,而其他像冰心、艾青、张天翼这样的作家,工资则是与梅兰芳持平,在职务级别上属于文艺一级的水准,通俗的说,就是文艺界拿工资最多的一群人。
对比之下,梅兰芳的工资虽然没有达到最顶级的400+的范围,但也是妥妥的高薪阶层了,毕竟,那个年代的物价水准,在北京的高档莫斯科餐厅吃上一顿西餐,也就是1.5~2元钱,而且还是汤菜俱全、标配一个黄油面包加一瓶啤酒。也就是说,以梅兰芳每月工资300+的实际购买力,如果全部拿来消费在西餐厅,至少也能吃168次,这种消费水平,哪怕是放在近70年以后的今天,也是相当土豪的存在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梅兰芳调整之后的工资与他调整之前,或者是与他在建国之前演出的月收入对比,那这每月的336元的高薪,似乎一下就相形见绌、显得微不足道。
1-与调整之前的每月1100元工资相比,直接降低了两倍
49年建国之前,梅兰芳的身份算得上私营企业者(民间艺术团体,类似于现在的德云社),演一场戏赚一场的钱。戏剧行业和民间的群众称呼梅兰芳为梅老板,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剧团“承华社”,梅兰芳唱戏赚钱既要养活“承华社”,又要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
49年之后,梅老板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由私营企业主向公职人员的身份过渡。
49年9月,梅兰芳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两年之后,又被任命为戏剧研究院院长,又两年,当选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到了1954年,成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年以后,就任京剧院(国家京剧院的前身)院长,也就是说,在建国之后到1956年全国工资改革之前,梅老板实际上很可能是领着两份工资的,一份是京剧院院长的工资(当时的公职人员实行工资分,也就是“工分”,工资折合成实物,以实物为基础计算工资),一份是承华社商演的工资收入,两份加起来,平均每个月也就是在1100元左右,这是高薪无疑了。
2-梅老板赚钱的巅峰时期是在1922年成立“承华社”之后,由原来的纯粹演员的身份变成老板+演员,一场演出,除了剧团的日常开销和社员的工资,剩下的全部是梅老板个人的。在整个的20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梅兰芳平均一场演出保守赚到的钱,都能够在当时的北平买一套标准的四合院了(也因此,梅兰芳被人送称号“梅半城”,意思是他的资产能买下半个北京城)。
而早前,鲁迅在北平买了一套三进院落、占地五百多平的四合院,生生是花了3500大洋,就这还是把绍兴老家的祖宅卖了之后,跟周作人合伙凑钱买的,还在银行贷了300大洋,半年之后才还清。相比之下,梅兰芳的赚钱能力,抵得上好几个写作教书的鲁迅了。也难怪鲁迅后来曾经多次公开或者是以化名的形式在报上撰写批评梅兰芳的文章,在鲁迅看来,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大批士大夫阶层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富商忙着去追捧一个唱京剧的男人,还不惜一掷千金,这简直难以理解。
鲁迅当年批评梅兰芳这件事情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建国之后文艺界组织的数次关于纪念鲁迅先生的座谈会上,梅兰芳身为文艺界的中流砥柱,多次缺席或者是迟到,究竟他是不是在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与鲁迅的不和,大概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
在鲁迅于北平购置了一套四合院的第二年,梅兰芳也在北平置业,那时的他已经名冠京城,上到民国总统、总理,下到街上的商贩走卒,整个北平城,没人不知道梅兰芳。
他在1920年买下的7进大四合院位于东城区的无量大人胡同(现在的红星胡同),占地上万平,前后的7个院落全部打通,又在院子中修建长廊、荷花池和假山,另起了一座2层的西式小楼,在梅兰芳的重金打造和他的名气加持下,梅宅,成为了那个年代外宾来北京必去的一个“景点”。在梅宅建成的十余年间,梅兰芳先后在这里会见过泰戈尔、罗素、杜威(胡适的老师)等一众国外的名人和作家,加上各国的外交官和其他官员,前后达六七千人。显然,身着华丽的行头、唱着外国人不一定能够听得懂的京剧的梅兰芳,已经成为民国政府最出色的一张外交名片。
从1919年开始,梅兰芳先后受邀去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以一己之力,在历史上第一次将京剧带到海外,成为京剧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相应的,这种持续几十年的、高频次的商演,也使得梅兰芳获得了丰厚的金钱回报。这种巨额回报,也为他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时期能够以个人的名义捐赠一架飞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1天图文打卡挑战#
戴志诚捧姜为神是知恩图报
周炜吃乳汁长大是真情流露
本轮反三俗,德云社风雨难动,网民却掀出姜昆搭档的名言警句,并直指为媚俗典型。其实:
一、戴志诚捧姜为神是知恩图报
从名气说,搭档姜昆之前,戴志诚在相声届名气不大;
从作品看,戴志诚的作品用不了十个手指就能数出来;
从演出讲,戴志诚这么多年的演出场次比老郭一年的场次还少;
从成就评,姜昆如此照相和虎口脱险两大名作都是别人搭档,和戴志诚搭档后再无大作;
从风评言,戴袁联姻恶评不少,虽婚恋自由,传统辈份伦理可以作为三俗置之不理,但明媒正娶前,是否己发生蝇营狗苟之事?虽未踩法律红线,但是否闯了道德红灯?不少网友借此讥讽德云在舞台讲伦理哏,而主流在生活中玩伦理哏。
发生这样的重大事件,作为搭档,姜昆没有裂穴;作为领导,姜昆没有批评。真是不离不弃,宽容包容。虽比不上郭德纲于谦黄金搭档,姜戴也是珠连碧合了。
从捧哏艺术比,不用于谦、孙越出马,德云社九字辈的捧哏演员都可与其一较高低。
从荣誉和地位论,戴志诚不仅未受婚姻事件影响,没有被扫地出门,反而步步高升,荣列国家一级演员,荣任曲协相声委员会委员。
试问,如果他不是姜昆搭档,如果没有姜昆不拘一格用人才,如果不是姜昆内举不避亲,从上述各方面综合看,戴志诚怎么可能“一级”了“委员”了。能把戴志诚提携成这样,谁人能有这般胆魄和能耐?因此,戴志诚说姜昆是神、如帝,真的不是虚情假意捧臭脚媚俗,是发自肺腑的钦佩和感恩戴德!
二、周炜喝乳汁长大是真情流露
周炜与郭德纲同年代人,郭只长两岁。一个是艺不压身,另一个是誉不压身。老郭相声、评剧、京剧,传统段子不知道会多少,张口就来,初中文化,出口成章,可以说是艺不压身。而周炜年纪轻轻,已经荣立过2等功一次,3等功4次,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不比他多,文艺界的烈士常宝堃也不及他,在文艺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可谓誉不压身,文艺界荣誉第一人!
周炜如此功名,究竟有何伟绩?
虽从过军,但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说说相声演演戏。
虽说相声,却无多少名篇佳作,真正是非著名相声演员。
但周炜长年在机制内,如鱼得水,步步高升。从师从唐杰忠到拜姜昆为师,人生开挂。
前几年,周炜上校自主择业了。本以为作为姜昆弟子,他会开帮建社,也办个相声社团,超过青曲社,比肩德云社,为姜昆为主流蒸点馒头争口气。结果,周炜直接干上了北京演艺集团的首席运营官,现在官升北方演艺集团总经理。国有,国企,还是财政供养!
自主择业,是国家鼓励部队军官自主创业的好政策,不进机关,不当公务员,不吃财政饭,国家每月发放退役金,以周炜的那么多功名,他差不多享受原部队职级工资的100%,一分钱不少拿。结果,他华丽转身,没有自主创业,一头扎进国企怀抱,继续享受财政供养!
周炜说喝姜昆的乳汁长大,不仅是姜昆的滋养,更重要的是财政的滋养。所以,周炜的乳汁说也不是无䅲之谈,而是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