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男,本科,云南人,目前北漂程序猿,收入还行,存款130w,负债30w左右,老家有很多房(农村宅基地),有驾照,无车。不是凡尔赛,不是知乎人均,童叟无欺。最近被世纪佳缘忽悠去相亲了几次,深受打击。不知道怎么描述这无力的人生,学学前人拉一拉流水账吧
小时候国家穷,云南更穷,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县的一个小村,那时候国家还在农业补贴工业的末期,公粮的意思还是公粮,最早的记忆是妈妈带着我拉着手推车去交公粮,从车上摔下来摔伤了鼻子,至今还留下一个很小的疤痕。小学时候家里穷,一家七口人生活在一个不大的土坯房,粮食不够吃,一年吃不到几次肉,贫血,低血糖,我记得小时候看见什么都想吃,城市人恐怕很少有人有过这种感受了。
本来村子里没有学校,受益于邵逸夫先生的捐款,家旁边的一个村子建起了逸夫小学,前几年老先生逝世了,还偷偷哭了一鼻子。农村人没有文化,见识也不高,农活也忙,所以长辈没法在细节和大方向上为孩子提供帮助,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好好读书,不知道怎么好好读和为什么好好读,可能是运气好,我还算聪明,从小就觉得读书很好玩,凭着乐趣一直都是学霸,小镇做题家。
初中时候,父亲多年的打拼也有了一些积蓄,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一家人总算搬出了破旧透风的土坯房,在宅基地建起了两层砖房,虽然依然家徒四壁,生活还是好了一些。至少能吃饱饭了,这要感谢袁隆平院士以及2003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初中是在县重点中学,在县城,我们这些农村人显得很土,和城里的同学们比起来知识面也很窄,不过第一次意识到除了教材居然还有这么多书,就像发现了新大陆。
高中在省重点高中,我们这些县里来的和省城的同学有更大的差距,差距是全方位的,学识,见识,经济,生活方式。至此方知天外有天的含义,县城的学霸在省城只是中上水平,在这里认识了至今有密切联系的兄弟们。
高考失误只考上了一个普通2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看了大量杂书,很杂。不想考研,但是常年混迹图书馆,当然可能主要还是为了图书馆有空调。
2011年大学毕业,开始了职场迷茫,一开始去惠普对日外包,学了两周日语,我不辞而别,直接跑到了北京,身无分文,有几个高中的弟兄在北京上大学,也是刚毕业,投奔了一个兄弟,兄弟两个每天靠啃馒头度日。开始找工作,第一份工作我的待遇要求是能活着就行,公司给了我3500,社保税后到手2900多。给父亲打电话说我有工作了,以后我能靠自己的力量活着了,父亲哭了。
入职一个月,公司安排我去出差,期限不定,当时我刚定了租房,交了定金1800,我和房东说我不租房了,公司安排我去出差,房东不给我退定金,好心疼。
开始了出差,可以经常坐飞机了,还可以报销,好高兴。第一个城市是杭州,给建行做系统定制。在这里待了三个月,周末把听过名字的地方都逛了一遍,还记得当时杭州是最早有共享单车的,2011年,是政府搞的,只需要办一个租车卡,交300押金,每次骑车一小时以内归还不要钱,每天从酒店到银行就靠它,周末去游西湖也靠它……
后来出差又陆续去了上海,嘉兴,福州,珠海,武汉,成都,重庆,西安,一年多到处跑,最后回了北京。公司在昆明有点,我申请回了昆明。
半年后第一次跳槽,做的单片机应用层程序,薪水涨到了6k,做了三个月,跳槽,还是老本行,薪水涨到8k,三个月之后再次跳槽改行做web后台开发,给南方电网做外包,薪水1w,半年之后离职。由一个发小介绍去到一个做农产品出口的公司做会计,薪水降到3k,一个月之后公司外派我到泰国曼谷,在那边负责仓库管理和会计事务,同时解决计算机设备相关的技术问题。半年之后回国离职。之后回家乡县城开起了网吧,当起了老板兼网管,这老板当了差不多一年半,期间参与了公务员考试,去公安局做了几个月警察后辞职,不久网吧破产,负债30多万,16年初回到昆明,做回了程序员打工开始还债。2016年8月,负债压力巨大,昆明的收入实在入不敷出,我再次回到北京。
回来之后第一份工作是做windows开发,月薪2w,14薪,能覆盖债务需要的流水,于是竭尽全力干好工作,2018年7月,债务终于清偿。2019年6月,最后一次跳槽到了目前的工作,暂无跳槽计划,也无创业计划。先稳一稳
恋爱经历有两次,大学的时候是和一个高中同学,初恋是美好的,也是没有物质的,后来为生计异地,也就逐渐淡了。16年来北京前是第二段,最终也是为生计异地而散。下次不会了。
老实说,我也知道年纪不小了,父亲也经常催,我真没什么要求,只求一个踏实过日子的人,执子之手,不离不弃,怎么就这么难#2022生机大会# #2021生机大会#
果然是精英教育,网传武汉大学1937年的入学考试试卷,有兴趣的可以欣赏品味一番了。都知道,这是抗战全面爆发的那一年,看到这样的考题,终于懂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也必然会强大的原由了。
八十多年前的这张试卷,涉及国文、历史、英语、数学、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作为大学入学试题,感觉知识面考察得相当全面,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当看重,而且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试题相当接地气,简约却并不简单。有些题目还可以从几题当中去选择作答,这样的测试公平合理,为国选材育材的思路相当清晰。
相信能够通过这样考试的学生,上大学完全没问题,也只有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英。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政经方面的内容,稍有欠缺。这也难怪,以当年的环境,能在这方面看清楚有建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就算是有,也多不在国府这边,毕竟当时全民族尚在摸索之中。
#我要上头条##武汉##教育#
50年后,在此毕业。
果然是精英教育,网传武汉大学1937年的入学考试试卷,有兴趣的可以欣赏品味一番了。都知道,这是抗战全面爆发的那一年,看到这样的考题,终于懂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也必然会强大的原由了。八十多年前的这张试卷,涉及国文、历史、英语、数学、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作为大学入学试题,感觉知识面考察得相当全面,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当看重,而且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和实用性。试题相当接地气,简约却并不简单。有些题目还可以从几题当中去选择作答,这样的测试公平合理,为国选材育材的思路相当清晰。相信能够通过这样考试的学生,上大学完全没问题,也只有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英。
今天下午5点刚结束的2022秋季湖北高三鄂东南联盟期中数学试题新鲜出炉了!由湖北省重点高中黄石二中命题,考查面广,要求知识面广,例如16题直接考查了泰勒展开式的应用!
为深入落实小喇叭实践队支教任务,凸显学校,乡镇,市委对小朋友们的关爱,增强理想信念,提升教学质量。2023年1月11日湖北师范大学小喇叭实践队正式开始第四天的线上支教活动,活动对象为龙港镇大桥完全小学全体学生。
在经过一个星期的充分准备后,各位老师对课堂内容信心满满。六年级第一堂课的科学老师张婷婷首先复习了上一节课堂所讲的内容,让学生们的大脑活跃起来,然后通过小资料介绍一些物体,比如病毒苹果大头针的质量。紧接着张婷婷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1.用天平称﹣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两次称量结果一样吗?2.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糖溶于水,再称糖﹣水的质量,结果如何呢?3.宇航员登月,他的体重和在地球时相比有变化吗?”学生们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这部分内容结束后,张婷婷老师给同学们留下来几个思考题目——“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更重?那么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紧接着,张婷婷老师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密度,张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一个概念。最后对今天的课程进行一个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程,学生了解到了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常物理常识,对老师积极配合。本次支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教老师的教育水平,扩宽了受教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小喇叭队员在支教中实现自我价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讯员:尹璐)
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先锋实践队于2023年1月9日正式开展手工公开课。本次公开课通过教师对手工艺非遗知识的精彩讲解,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
此次公开课开始,教师通过身边随处可见的事物引出手工艺品,进而引出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着,教师利用ppt放映展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领学生了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木偶戏、刺绣、剪纸手工遗产的历史起源、发展等相关知识。随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剪纸的方法技巧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进行剪纸操作。最后,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15时37分,本次公开课程圆满结束。
在这次公开课中,学生理解了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时代价值,增强了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华一光谷九年级自我检测周练习(10.23),看看考了些什么内容?考察知识面广,一元二次方程、旋转、二次函数、圆、作图题,几何综合应用。家长收藏,孩子认真做做。#九年级# #武汉# #试卷#
武汉大学:从审题中挖隐含条件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是解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致深入的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有的同学题目都没有审好就匆忙动笔,最后导致一步错步步错,浪费了大量时间。那么大家该如何把物理题审好,准确地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呢?大家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意题目中一些提法的具体含义。例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为零。又如“一颗手榴弹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自由”的含义为手榴弹仅受重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手榴弹只受一个力——重力。
2.掌握一些物理现象出现的条件。当找到什么条件存在会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现象,马上就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的条件。又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
3.记住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应该扩大知识面,记住某些物理量的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等质量的铁块和铝块哪个体积大?”显然,仅知道质量无法判断,还需知道密度,所以隐含条件为: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
4.注意发现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联系。有些物理量在人为添加一些条件后,就存在一定的外在关系了。找出这些外在关系就等于找出了隐含条件。例如“一台天平两边分别放一个铁块和一个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此外大家还要熟练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从题目中找出隐含条件也就不难了。
武汉大学 张贵山:“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许多同学感觉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因为思考方法不对头。当拿到一道题目后,一般有两个思路:一是从选项入手,看着结论想已知,分析这道题目所要考的知识点,通过对结论的分析,逐步向已知条件靠拢;二是“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问一下自己通过已经知道的条件怎样才能跟选项挂钩,由已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了。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玫瑰]每天分享学霸名师学习方法,如果你觉得有启发,可以点赞关注转发哦!
诗·传·第·五
《我的大学生涯》3-4/10
文/ 龚 陆 林
2022.12.10
三、教 学
什么叫做不容易
容易的事认真去做好
就是极不容易
什么叫做不稀奇
稀罕的事千百遍做好
就是非常稀奇
《中国通史》讲得有声有色
李培栋历史系要数第一
苏武饮血茹毛,威武不屈
张骞关山万里,沟通西域
班超撂笔从戎,西戎击楫
不温不火,不徐不疾
循循善诱,慢条斯理
感受荡气回肠的乐趣
一度想专攻《两汉史》
所以,拼命学习古汉语
打下日后攻读文言的根基
大学的成功,端看能否成才
在庞大的“古堡”里
能不能脱颖而出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茫茫学海之中
我在披沙寻觅
学得圣人的品格
在往哲先贤那里——
胸怀仁爱情怀
继承孔孟“仁者爱人”的钵衣
传承无欲品行
体认老子辩证的“阴阳统一体”
敏于批判精神
接过鲁迅“横眉冷对”一支笔
两年大学基础课精华
够我们清凉一夏,沁人心脾
在澳期间,李培栋亲临我家
夸奖着我作为记者的游记
推荐上《新民晚报》——
《悉尼歌剧院25年后将沉寂》
归国后,我重又拜访李大师
但见其书房四周层峦叠嶂
从天顶到地底,全是书籍
大三开拓视野,选修课扑面
讲的是陌生的苏联史
叶书宗亲自担纲,独树一帜
着眼培养研究能力——
寻找资料、梳理素材
阅读分析、归纳表达
以及提出问题的锐意
那时,报纸、广播和电视
不时出现苏联的点点滴滴
我每次听课之前
都要请老师谈自己的见地
而他总能娓娓道来
分析的头头是道,有据有理
令我打心底里“输把伊”[4]
因为我自小也是“苏联迷”
叶老师讲课十分传奇
列宁的高瞻远瞩
托洛茨基的决绝而弃
布哈林的委婉
斯大林的钢铁毅力
肃反运动的雷霆万钧
卫国战争的扬鞭奋蹄
他表情很斯文,语调很温润
但观点却异乎寻常有新意
醉心于叶老师的讲课
透过平寂而大起大落的发挥
变成一曲曲震撼人心的交响诗
————————
[4]“输把伊”:沪语戏谑表达,谓“敌不过他”
四、开 拓
在一个不强调死读书的年代
开拓视野是一大秘籍
专业是每个人的既定能量
而决定成败的要素
是看你专业以外驾驭的知识
那时候,电脑还很少见
手机、微信还没出世
开拓知识面主要体现在哪里——
一是广泛吸纳非书本的造诣
每当夜幕降,礼堂占好座位
等待来讲的专家、明星临莅
有科技界、影视界大咖
更有教育领域的学者激励
依稀记得,其中还有郭振清
他主演的《平原游击队》
是我打小学习英雄的范例
(附图1:《平原游击队》)
二是参加各种兴趣学习小组
我便加入广播台,一展我的优势
同时代上海人,普通话说得狗屁
还显得不入流,素有“开国语”之讥
三是每星期四放三场电影
早早地买好票,等待观戏
每逢周末,回家打点好家务
就是骑自行车,到附近影剧院
“文革”前老片新放全部看齐
经营学生会和带班
佘绍林和任沙金是“良吏”
佘,认真办事,一丝不苟
乃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
任,辅导员,年轻帅气
他话语不多,很是精干
面带微笑,还爱好体育
常常和同学们托排球强体
鉴于我高考第一志愿都是师范
两大人一开学就对我关注重倚
先是选为系学生会副主席
二年级又是连任的唯一
最初,听七七级谈研究生考级
初步决定走他们的路
大学毕业前临门一试
报考研究生的关键
在于先打好理论基础
加上我稍有外语优势
理论工夫非一朝一夕
不可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时值校举办公共英语竞赛
我出乎意料获得文科第一
那天,我午觉睡过了头
随随便便只带了一支圆珠笔
可惜那次赛事很仓促
既没搞什么颁奖大会
也就拿不到奖状之类的激励
我在同年级六十二名同学中
是通过国家体锻标准三人之一
也能玩飞行员专用的转圈不迷失
系运会,我恒定1,500米报名者
第一次得第三,第二次得第一
文体过硬,我荣膺三好学生
还得过一次三好积极分子
在学生会,月末知识讲座鸣锣
李培栋作《读书·买书·自学》
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脱稿主持
1983年3月,系学生会充实血液
开始了新与老的正常交替
首要工作是为教师节奠基
访问程应鏐,为教师募捐送礼
“欢送七九级毕业生联欢会”
6月在学校体操房举行
我担纲主持,做了新的尝试
每每上场报幕和过渡性串词
不打草稿,呵成一气
三年级又评上优秀学生干部
颁发奖状,还有十元人民币
(附图2:奖牌和校徽)
三年级暑假构思毕业论文
《马林科夫为什么突然辞职》
写成后,《在未定稿》刊载
这是中国社科院顶级杂志
我的译作《布哈林最后岁月》
在《苏联历史问题》再现“奇迹”
湖北人民出版社来信表示
可以出版我的布哈林著译
(附图3:出书意向函)
暑假,赴金山石化社会调查
了解青工业余生活的秘密
利用午休阅报栏读报
发现“处处留心皆学问”一语
立即抄录,成了我的座右铭记
回校后宣布我为学生会主席
从此有了更广阔的施展天地(待续)
(文字审核:辛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