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满族可以做公务员(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

#清朝为什么有狭隘的民族思想# 如果要讨论清代有民族思想,就不得不提满清政权的“首崇满洲”这项基本国策了,这种特权政策是公开存在的,但享受权利的同时,满人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和义务,这并不是暗箱操作。

#清朝为什么有狭隘的民族思想# 如果要讨论清代有民族思想,就不得不提满清政权的“首崇满洲”这项基本国策了,这种特权政策是公开存在的,但享受权利的同时,满人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和义务,这并不是暗箱操作。

首崇满洲,就是指清朝时期坚持满人有优先权,政权要为满人服务,由满人主导。在清朝中前期,汉人大臣长期处于从属和被压制的地位,到了清中以后,由于满人大臣的凋零和无能,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汉人大臣纷纷崭露头角,朝廷为维持统治才只能依靠汉人大臣。到了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皇族内阁”,又将“首崇满洲”的思想展现无遗。

在公务员任用方面,满人相对汉人机会更多。清朝高级官职一向有满汉缺之分。满人可任汉缺,汉人基本不太可能任满缺。除了科考之外,满人还可以通过世袭获得爵位,普通八旗子弟还可以考取笔帖式,从而得到晋升。笔帖式就是各大衙门中的满汉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领导的书记员或者秘书。

再说说教育方面,清政府对满人的教育采取优先拨款策略,再加上清代的满族人特别重视教育,这是清代满人普遍文化素质较高的原因。朝廷为宗室贵胄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

在生活方面,满人待遇优厚。朝廷分给满人子弟以旗地,免赋税。旗地不得私自买卖,受国家保护。除了旗地之外,政府还分配住房以供满人居住,还分配兵器,供应粮食。此外,未成年的满人子弟可享受养育兵政策,其家庭可每月领取薪水。

朝廷在关内各处八旗驻防地均设置满城,供兵丁及家眷居住,汉人不得随意出入满城,一般而言,满城里面的满人和满城外的汉人不可以通婚。如果通婚,需经上级批准,这个上级一般指旗主或者佐领。

不过,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满人受八旗制度约束长达近400 年。满人犯罪,在很多时候往往罪加一等从重处罚。而且满人在清代不许经商、不许赌博、不许卖淫、不许嫖娼,等等等等,规矩很多,未经允许,不得做一切有违国法、军法、家法、宗法的事情。

首崇满洲,这让满人过的比较有保障,但满人也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源于朝廷,满人必须有责任,有担当,服从上级领导,服从组织分配,让去哪戍边就必须去哪戍边,让干啥活就必须干啥活,不能挑挑拣拣,没自主权,没什么商量余地。

如果生在清代,问我愿意不愿意托生为满族旗人,我说我愿意,也不愿意。愿意做满族旗人是因为满人确实是地位较高的特权阶层,不干活就有粮,我爹要是处长,我还能混个科长,当然条件是我个人素质还可以并且我是家中老大。我也不愿意当满人,是因为满人随时有可能被派去遥远边疆驻防,离开家乡动辄几千里之遥,没有固定服役期限,受苦挨冻,风餐露宿,刀光箭影,流血玩命,而且我这人有高反,万一把我派到西藏,可就要我老命了。

感谢头条君邀请讨论[祈祷]感谢关注

清朝亡了111年,至今为何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众所周知,在一九一二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以后,清朝就已经灭亡了。虽然之后又短暂的出现了张勋复辟和溥仪的伪满洲国,但不管他们怎么挣扎,清朝的确已经成为了历史。

理论上来说,在清朝灭亡以后,皇帝也就没有了,官员也没有了。那么随着皇帝和政权的消失,一切依附于清朝的制度,也应该消失了才对。

对此有人就提出疑问,当这一切崩溃以后,那么负责给清朝皇帝守陵墓的那些人,他们是否还在那里坚持呢?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人非但没有离开,反而坚持了下来,甚至坚持了整整一百一十一年,到现在还在坚持。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又是如何留下来的呢?他们又是谁发工资的呢?答案让人惊讶不已。

根据历史记载,从清朝非常幸运地入关以来,这个政权就存续了两百九十多年,先后经历了十二位皇帝。而我们也知道,每一位皇帝在去世以后必然会留下一座陵墓,而有资料记载在关内的清朝皇帝陵墓有九座。

也就是说,每当这些帝王去世以后,就会有一批人选择出来,永远地在那里守护皇帝的陵墓。在很多人看来,那些被选择守灵的人无疑是非常悲哀的,因为他们的自由就这么消失了,而且从此以后要守着死人过日子,这是何等的孤单寂寞。

可是有意思的是,这种孤单寂寞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接触的,清朝有明文规定,负责看守陵墓的人员乃是上三旗的八旗子弟。那么这个上三旗的八旗子弟又是什么人呢?在之前有一个新闻提到了公交车闹剧,有人指出自己是八旗子弟,上面还有通天纹,这种狂妄叫嚣的人就是所谓的上三旗子弟,由此可见这些人的身份地位之尊贵。

当然了,虽然门槛很高,但毕竟未来要与死人为伴,肯定在政治上就失去了自主权,所以清政府必须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待遇。按照早期的规定,凡是要给皇帝看守陵墓的人,首先会获得七品官的头衔和工资,而且他们会在那里获得国家提供的房屋和土地。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包分中级公务员头衔,而且还包吃包住,另送小洋楼一片。不得不说在这种奖励制度之下,去给皇帝看守陵墓,其实也还不错。

果不其然,伴随着历史的演化,这些人慢慢地在皇陵旁边住了下来,他们有的以军队的形式驻扎在那里,有的则直接变成了一个村落。

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有好几个负责看守皇陵的军人由于长期定居,直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满族人聚居的村落,不得不说,这还真是一个独特的人文现象。

不过话又说回来,清朝还在的时候,这些人有公务员头衔,而且还包吃包住有工资,但是当清朝灭亡以后,这些待遇可就没有了。首先自然是公务员头衔罢免了,而且工资也没了。

不过作为一个深受皇家教育的上三旗子弟,这些人还是有着基本的忠诚,没有人选择擅离职守。不过随着民国时期的动荡,再加上末代皇帝自己作死,导致原本被孙中山先生着重保护的清朝陵墓,开始引来了各种觊觎和冲击。

例如孙殿英带着部队直接打开了清朝皇陵,不仅让慈禧太后摧骨扬灰,而且让皇家陵墓宝藏被一扫而空。

之后又是不断地战乱和战乱,大家都是人心惶惶,饥饿灾荒与疾病更是常态。所以有很多的守陵人选择了叛变,他们有的负责与孙殿英等人合作,共同挖掘皇陵里面的宝藏,甚至有的人干脆就私下一合计,找了几个会盗墓的活计,自己中饱私囊。

正因为如此,当时很多的皇家陵墓遭到了恐怖的破坏,那简直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不过虽然很多人的行为让人不耻,但也有让人敬佩的守陵人。这些人不仅以生命捍卫这一区域的安全,同时也能自始至终做到吃苦耐劳,即使再痛苦的时候也没有选择离开一步,或者监守之盗。

而且让人惊叹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清朝没有了,民国也没有了,新中国都已经成立了,但是这些人却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当年新中国给出了政策,虽然封建时代让人唾弃,但是那些皇家留下来的东西已经不再是皇帝的专属,也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重要的中国历史文物。

因此政府专门出钱成立专家组,负责对文物进行保护,对一些历史遗址进行复原。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艰苦的守陵人员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国家表彰了他们的忠心,同时也把他们改造成了社会主义的公民,让他们继续守在那里,不过政府会发给他们工资,而且赋予他们新时代的任务是,保护文物以及向众人讲解这些文物的历史。

因此,历史就出现了这样神奇的一幕,清朝已经灭亡了一百一十一年了,但是依旧还有守陵人在。不过虽然同样的还是这样一批人,但是他们的性质早已改变了,过去是为了皇帝付出自己的一切,如今是为了保护中华文明遗产,拿着政府的工资,向人民百姓讲述历史的痕迹。

常言道,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遥想当年清朝入关的时候,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历代清朝皇帝更是经常拿着明朝皇帝进行批判,说自己的清朝要万事永存。

但谁都不会想到不过两百多年,那些帝王早已化为尘埃,甚至连末代皇帝都已经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公民。更别提他们当做长生不老的陵墓,以及那些为他们守护到死的守陵人了。

#有人读过《明朝那些事儿》吗#我正在阅读这本书,感觉非常值得一读

当年明月的这本书,依据历史资料改写,但又是小说的叙述手法,且文笔自然诙谐,可读性很强。出版后颇受欢迎。

作者真名为石悦,虽然因此书成为畅销书而登上作家富豪榜,但其一直在公务员领域默默奉献着。

介于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外族入侵并占据中原的朝代中间,唯一由汉人统治的明朝,历史是极其复杂而又精彩的。

乞丐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底层农民起义成功的范例。他的那些后代们也都上演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精彩戏剧。比如篡权上位而功绩卓著的朱棣,比如因被俘而两次登基的朱祁镇,比如由藩王一举登上皇位的嘉靖皇帝朱厚璁,比如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在这本书里,你还可以看到文官政权内阁和阉党——太监的殊死争斗。你可以看到似乎严格而又公平的科举制度,文官们如何由此登上权力核心。在明朝,皇帝往往还受到大臣们的限制,当皇上有时也是个苦差事。这里还有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

明朝也是个英雄辈出,名人不断涌现的朝代。数百年出现一个,能与孔孟相提并论的王阳明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次,还有星光闪耀的张居正,徐阶,戚继光,郑和,于谦,海瑞等等。

若论反派名人也有不少。比如能与秦桧匹敌的,以陷害忠良为乐事的大坏蛋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蕃,比如把太监的邪恶丑陋发挥到极致的杀人狂魔魏忠贤......

书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女真族——以努尔哈赤为首的满人是如何开始一步步进犯东北,进而走向关内的。由于明末政府的不作为,最终才使汉族政权被取代.......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你看了之后绝不会后悔的书籍。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大明朝的全景历史,阅后感觉收获多多。

#双11好物节#

残奥会即将来临我们国家出征名单公布了

代表团总人数为437人,其中运动员251人(包括男运动员119人、女运动员132人),教练员、工作人员、竞赛辅助人员186人。运动员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汉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8个民族。运动员平均年龄27.5岁,年龄最大的是56岁的乒乓球运动员赵平,年龄最小的是16岁的游泳运动员蒋裕燕。运动员全部是业余选手,职业有工人、农民、学生、公务员、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运动队疫苗接种率达到100%。

代表团将参加射箭、田径、硬地滚球、羽毛球、皮划艇、自行车、盲人柔道、举重、赛艇、射击、游泳、乒乓球、轮椅击剑、轮椅网球、跆拳道、铁人三项、盲人足球、轮椅篮球、坐式排球、盲人门球等20个大项、341个小项的角逐,是我国参加境外残奥会参赛大项最多的一届,其中4个集体项目全项目参赛,羽毛球、跆拳道作为首次进入夏季残奥会比赛项目,中国代表团实现了组队参赛。

2004雅典残奥会:

中国63金46银32铜 排名第1

美国27金22银39铜 排名第4

2008北京残奥会:

中国89金70银52铜 排名第1

美国36金35银28铜 排名第3

2012伦敦残奥会:

中国95金71银65铜 排名第1

美国31金29银38铜 排名第6

2016里约残奥会:

中国107金81银51铜 排名第1

美国40金44银31铜 排名第4

2021东京残奥会:

预计中国金银铜各项、排名全第1

预计美国奖牌数下降,排名5-10

不用说我们国家是最棒的了,[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清代富家女如何扶贫“凤凰男”?连老爸生前最爱的物品都被拿去炫耀,死后立马娶新人!

赵光是清代重臣,历仕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位高权重,特别是他任刑部尚书20多年,还多次充任学政,积累了不少钱财,据说有五六十万两银子。

可惜的是,赵光没儿子,只有三个女儿。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长女和次女嫁出去后就死了,只留下小女儿。

等赵光死后,留下了30万两银子的遗产,全让小女儿继承了。一时间,赵家小女儿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婆。

因为爹死得早,没人操办相亲和婚礼,小赵姑娘渐渐地熬成了老赵阿姨,然后又从老阿姨熬成了“恨嫁女”。在这么等下去,老赵阿姨恐怕是要癞蛤蟆装口袋——咕呱(孤寡)一声(生)了。

于是,赵阿姨狠了狠心,找到父亲生前好友尚书万青藜说:万年伯,小女子已经30多了,还没结婚,烦请万年伯帮忙在单位里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小伙子。

因为老赵阿姨是好友之女,万青藜也不好拒绝,就让对方开个要求出来,方便寻找。谁知,老阿姨开出的相亲条件相当吓人:一是不要离婚和丧偶的,二是要小鲜肉,而且必须是公务员(少年翰林),三是出生必须是豪门大族,海内世家。

妈呀,这相亲要求不比现在低,直接将部级干部万青藜给吓到了,不过,嘴上还是很客气地说,这条件有点高哈,需要点时间。

晚上,老万拿出门生本子,一页页翻,里面的人不是出生太低就是年龄太大,没有一个符合老赵阿姨的条件。这时候,有人来报说,江苏仪征人胡隆洵进士被皇帝授予吏部主事。

哎,真的是想吃奶来了他舅舅,这小胡还没结婚,正好符合老赵阿姨一半要求。

为何说是一半呢?

因为小胡家里穷没结婚,是江苏有名的“小镇做题家”,前几年刚考中进士,符合老赵阿姨“年龄小,体制内工作”的要求,正好是一半。

第二天,老万就把赵阿姨给叫来了说,这人给你找到了,条件只能符合一半,你呢年纪不小了,差不多得了。

没办法,再拖下去,老赵阿姨要变成老赵奶奶了,赵小姐只能带着30万遗产嫁给小胡“扶贫”。

小胡家因为这30万两银子的“扶贫款”一下子暴富起来,更是对老赵阿姨感恩戴德,把老婆当皇帝一样伺候,而老赵将小胡当奴隶使唤,上演了清代版的“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俗话说,穿了龙袍不像个太子。小胡暴富怎么也摆脱不了“凤凰男”特有的小家子气,更摆脱不了“炫富”的坏毛病,因此,还闹出了个大笑话。

原来,赵光在世时,有一双手掌大的佩饰,一只是水头很足的帝王绿,一只是透着桃红色光芒的碧玺,有名到朝中大佬无人不知的地步。等小胡和赵阿姨结婚后,这双配饰就转到了小胡手里。小胡忍不住“暴发户”心态,总想将佩饰带出去炫耀炫耀。

机会来了,小胡有一天去吏部办事,特意将佩饰别在了腰间,一瞬间,吸引了吏部众多官员的瞩目,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快。其中,有个年轻的满人司员说,这也太傻气了,明天得治一治姓胡这“凤凰男”。

第二天,小胡又戴着佩饰大摇大摆进来,这满司员一路小跑,半跪到小胡跟前请安:大人一向可好?小胡一看同品级的人居然行此大礼,赶紧摇手道,不是,不是,我不是.....

不是个啥呀!

那满司员说,刚才我看到这佩饰晃晃去很扎眼,以为是赵光大人复活了,赶紧过来请安,想不到是您呐~~~。这些整个吏部大堂轰然大笑,小胡则害羞得想找个地洞钻进去,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带这佩饰了。

后来,赵阿姨先于小胡去世了,她老爸的巨额遗产真的扶了小胡的“贫”,小胡也不念对方好,没多久又找了给年轻貌美的,可惜的是,他和赵光一样,一生无子,最后还是便宜了他弟弟的儿子。#历史冷知识#

究竟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还是不就业呢?

从2016年开始,对于毕业生,听到的最多的疑问,莫过于此了。

每次到校招现场,就业处的老师,都会问:“你的学生呢?怎么没人来呢?”

“我就不知道咱们学生都在想什么,这都是央企、国企啊!不就业干啥啊!”

学生为什么不就业呢?每年秋招的时候,第一波来学校的企业基本都能招满人

第一波的时候,除了考研、考公或参加其他考试的学生,基本都会带着简历,穿着正装涌进招聘现场投简历,其中不乏优秀的学生,他们想尽快就业

而很多学生在这一波校招中不会签约,因为每个企业招聘的人数是固定的,一个企业在一个学校的名额可能就是几个,几十个,但超过一百人的会很少

宣讲会结束后,毕业生开始投简历,然后去外面候场面试,一般学生都会投大公司的,但这些公司的门槛高,很多学生的简历被人事看一眼就放在一边了

所以第一波大公司的招聘在两周内结束后,想就业的好学生基本都签了

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进大公司,结果不停地被刷,最后就不去参加招聘会了

这里有一波特殊的学生,比如说在理工科学校,一些用人单位倾向于要男生,尽管女生可能更优秀,但招聘单位只要男生,没有女生合适的岗位

记得有一个班的学生,安全工程,全班就三个女生,男生在最一开始就都签走了

一个女生被男朋友带着签了三方,一个是因为签了全班,就业处要求带走一个女生,还有一个女生从秋招一直投简历到春招,最后都急哭了,才勉强找了个公司

就这样,每年都有大量的单位一个人都招不到,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学生不就业

问学生不就业干嘛啊?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还有出国的,也有想玩儿两年的,总之最后参加工作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为什么不就业呢?难道是因为“我不想奋斗了?”

#大学生就业# #师者说##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47250/
1
上一篇武汉公务员考试在哪报名(武汉市公务员怎么考)
下一篇 会计和公务员(会计和公务员有关系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