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蒋介石召见汤恩伯,紧张的汤恩伯在见面时摔了一个四脚朝天,回去后他非常沮丧,不料几天后,他的旅长任命书下来了。
这年年初,蒋介石下令成立教导师,张治中兼任第2师师长,张治中提名汤恩伯为该师第1团团长。同时提名三人,汤为第一名,蒋介石却选定了第三名,第一名汤恩伯落选。
三个月后,1旅旅长出缺,张治中又保荐汤恩伯。蒋介石令汤恩伯进见,汤恩伯深知此次会面关系到自己的仕途命运,因此非常紧张。按当时的陆军礼节,见长官告退时,必须后退六步再鞠躬敬礼,然后才可以向后转出门。汤恩伯由于诚惶诚恐,高度紧张,后退时在打蜡的地板上滑倒,摔了个手脚朝天。
汤恩伯迅速起身,红着脸行一鞠躬礼退出。汤恩伯原以为摔跤失礼,升任旅长没希望了。何况团长都未批准,旅长本来就更为渺茫。不料,任命很快批复,连张治中都颇有些意外。一般人推测,这是蒋介石欲提升汤恩伯借以观察的手段,汤恩伯对落选团长没有丝毫怨言,遂予以越级提拔。
教导第2师装备精良,并采用当时德国军队的方法进行训练,与教导第1师同为蒋介石当时最精锐的嫡系部队。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汤恩伯奉命率第1旅固守中原重镇归德。归德是蒋军的重要据点、蒋介石指挥部所在地,距阎锡山、冯玉祥军占据的亳县、鹿邑、柘城不过百里,经常遭到冯、阎骑兵的袭扰。
汤恩伯率部死命防守,战后,汤恩伯调升第4师副师长兼第18旅旅长。在1931年2月进行的中央军第2师整顿中,汤恩伯升任第2师中将师长。至此,汤恩伯在追随蒋介石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完成了跨越式的三级跳,成为蒋系骨干将领。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素有“孔宋财团浙江军”之说,所谓浙江军,就是指蒋介石最信任的浙江籍的三将领,即:浙江青田县的陈诚、浙江镇海县的胡宗南与浙江武义县的汤恩伯。汤恩伯的发迹,自然和陈仪的慷慨相助、保荐以及张治中的提携分不开,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他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升官秘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蒋介石的“忠心”。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当时汤恩伯正在绥远省东部,得知蒋介石被扣留后,又气又急,集合手下官兵训话,期间汤恩伯多次落泪。由于西安事变中,何应钦力主武力讨伐张、杨,置蒋介石的生命于不顾,有取蒋而代之的想法,让蒋介石心怀芥蒂。平安返回南京后,蒋介石将自己陷入危难中时各方表现当做衡量其“忠心”的标准,而汤恩伯的表现自然是达标的。
抗战爆发后,在一次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宴会上,忽然有人提起蒋介石的继承人问题,大家借着酒劲,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猜是陈诚,有人说是何应钦。汤恩伯一言不发,有人问他是什么看法,他出乎意料地说:“这问题无讨论之必要,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事。”众人一听,都惊得醉意全无。
汤恩伯升官秘诀之二,便是手抄本。向蒋介石提供手本,献计献策,绝非一日两日、一年两年之举,而是汤恩伯长期坚持不懈的做法。
从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开始,汤恩伯就经常不断地向蒋介石递交小册子。中原大战期间,更是不间断地向蒋介石递交手本,一开始以军事战争为主要内容,接连几次被蒋介石采纳之后,他的兴趣大大提高,其内容也扩大到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无所不包。每逢他睡不着觉的时候,便十有八九要写点什么。
蒋介石对汤恩伯的手本十分重视,常转给陈布雷,要他据此拟出具体解决办法。如果隔段时间不见汤恩伯有手本呈上,蒋介石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便会为此查问。可见汤恩伯受蒋介石的青睐重用,与手本不无关系。
和汤恩伯交往密切的特务头子戴笠曾经以夸赞的口吻说:“汤恩伯的手本,在委座面前最吃香,他钢笔草书一挥而就,写了就交。我写则非墨笔工楷不可。”
汤恩伯第三个升官秘诀是发展黄埔势力。在他任第89师师长时,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师旅团长,几乎已经是清一色的黄埔学生,保定系、日本士官系、各讲武堂系的军官已被逐渐换掉。
汤恩伯深知黄埔军是蒋的嫡系,所以一掌握兵权,就决心以黄埔系统奠定自己的人事基础。汤恩伯升任军长后,第89师师长离职,他立刻安排黄埔学生王仲廉接替;第4师师长让位,则安排黄埔学生王万龄继任。汤恩伯与中央军校第六期、第七期学生有师生关系,便将这批人大力安插在自己的队伍中,多方培植亲信势力。于是,汤部中一切重要官职便一步步地落到黄埔学生手中。和胡宗南一样,汤部也成为了纯粹的黄埔集团。但为了笼络人心,汤恩伯对于其他军事派系,保定系、日本士官系、各讲武堂系的军官,也打着所谓“人事公开”的幌子,兼容并收,但原则上只给官不授权,多安排以幕僚和副职。
蒋介石用人,是否黄埔系和浙江人非常重要,汤恩伯当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的大队长,又是浙江人,二者兼有,所以一步步成为蒋系大员,直至成为所谓的“中原王”,拥兵40万,和胡宗南、陈诚并称为蒋系三大军事集团。
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升州官道逃难的人群中,一瘦弱女子显得格外无助,此时,没人想到,多年以后她会成为开国皇后……
女子宋福金,出生于江夏(今湖北)一富庶人家,从小学习礼仪书画,知书达礼,父母很是疼爱,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时逢战乱,祸及江夏,父母被乱军杀害,幸福的一家瞬间支离破碎,宋福金也成了孤儿,跟随着逃难的百姓,过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吉人自有天相。宋福金流浪到升州(今南京)一带时,非常幸运地被吴国升州刺史王戎收留,恰好他的女儿和宋福金年龄相仿,就让她做了女儿的婢女。
宋福金原本就是大家闺秀,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温婉有仪,因而和王家小姐相处非常融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以至于王小姐成婚时,一定要带上宋福金。
王小姐所嫁之人是吴国大将军徐温的养子徐知诰。说到徐知诰,他的身世和宋福金很相似。
徐知诰原姓李,徐州人,父母在战乱中死去,他也成了孤儿,后被养父徐温收留,改姓徐。
徐知诰长相俊秀,天资聪颖,好读书,善骑射,且对养父徐温言听计从,因而,徐温非常喜爱这个养子,在徐温担任刺史时,任命他为楼船副使,让他治理战舰,历练一下,以备重用。
徐知诰本是孤儿,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的内心变得强大,为人处事谦恭谨慎。因而,官场口碑极好,处理公务也异常用心,多次获得徐温赞赏。
随着徐温在吴国的权势越来越大,吴国政权也逐渐被其掌控,而倍受器重的徐知诰,职位也随之越做越高,彼时,他心中不觉萌发出治国天下的远大抱负。
徐知诰娶王小姐时,正是徐知诰仕途上升期。
王小姐嫁给徐知诰后,两人相敬如宾,感情倒也亲密,怎奈王小姐自小身体赢弱,一直没能怀上孩子。
正妻无所出,丈夫纳妾是早晚的事,因而王小姐有意让徐知诰把她的贴身婢女宋福金给纳了。
而彼时,因宋福金和徐知诰境遇相近,惺惺惜惺惺,所以徐知诰也正有此意,不久以后,宋福金就被徐知诰纳为妾室。
宋福金本就聪慧知礼,加之徐知诰对她也很是疼爱,没过多久,宋福金便有了身孕,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徐景通。
宋福金生了儿子,地位变得尊贵起来,徐知诰也更加宠爱她,而体弱多病的王小姐就略显凄楚了。
这个时候,宋福金每日都会到王小姐那里请安问候,姐们之间虽然再无往日的亲密,却也是真心。
不久,王小姐病逝,徐府大小事务徐知诰都交与宋福金打理,他自己则在为通往最高权力之巅努力着。
南吴武义元年(919年),徐知诰的养父徐温升任大丞相,随后任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逐渐进入了权力中枢。
徐温的几个亲儿子眼见着徐知诰的权力越来越大,恐会由他承父亲大业,因此总会在父亲面前说徐知诰的不是,这时间一长,徐温也开始对徐知诰有了芥蒂。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欲派次子徐知询接替徐知诰的军队和执掌朝政的权力。不想,几日后,带兵在外的徐温在金陵去病逝。
徐知诰得到养父去世的消息,正要去金陵奔丧时,却被宋福金拦住,并劝告他说:“养父病逝本应尽孝,然你手握国之政柄,若离去,恐不利。”
徐知诰听罢,顿觉有理,便只派属下前去料理养父丧事,自己则留在吴都。
徐温死后,吴国政权被徐知诰独揽。因听到养父次子徐知询欲夺取兵权的消息,徐知诰便设计诱骗徐知询入朝,反夺其兵权。
从此,大权在握的徐知诰开始收买人心,大施仁政,招贤纳士,为他的关键一步铺路架桥。
公元937年,吴国傀儡皇帝“让位”徐知诰,改国号大齐。
次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李昇,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四世孙,又改国号大唐,史称南唐。
随后,追封逝去的王小姐为顺妃,册封宋福金为皇后。就这样,一个曾经流浪街头的苦命丫头成了南唐开国皇后。
宋福金贤惠睿智,除了打理后宫,还不时为李昇政务不当之处,提出建议,悉心辅佐,深得敬重。
然,晚年李昇崇尚道术,迷恋丹药,暴躁易怒,左右宫人及朝臣,常无故遭杀身之祸,幸得宋福金耐心劝解,才少了许多枉死之人。
943年,李昇崩,长子徐景通,改名李璟,继皇帝位,尊宋福金为皇太后。
因李璟素爱饮宴赋诗,无治国之才,所以,大臣们劝宋福金临朝听政,宋福金不肯,称皇帝风度高秀,为人谦谨,假以时日,治国理政定有所成。而后宫干政,恐会天下大乱也。
公元945年,宋福金病逝,与李昇合葬一处,谥号元敬皇后。
宋福金一片好心,想要历练自己的儿子,怎奈儿子的确不是那块料,把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还培养出了一个同样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的南唐后主李煜。
有人说宋福金克以律己,毅然放弃唾手可得的皇权,是使得南唐过早夭折原因,但若是大家留心就会发现,其实,李璟继位不到两年,宋福金便已去世,即便她有意辅佐,恐也已经力不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