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军天湖农场
阮清华|被“放逐”的上海人|中
1950年6月,为了加强对垦区的领导,上海市政府在苏北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任命民政局副局长黄序周为局长,沈维岳为副局长。
到1951年10月份,上海市共遣送12043人去苏北垦区。
苏北垦区也成为安置上海“游民”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1950年,王平华才9岁,却已经是上海市儿童教养所的两朝元老了。
1947年11月,饥寒交迫的王平华被国民党上海救济院难民难童收容所收留。
两年后,新政府民政局接管了难童所。
王平华与伙伴们成为了新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儿童教养所的一员。
一晃眼50多年过去了,王平华回忆起离开大上海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我们儿童所是跟妇女所和残疾所一起到垦区来的,残疾人坐大卡车,其他人步行到江边,然后坐大船,到扬州再换小船,后来又换拖船。反正是换了好多次,经过两天两夜才到达兴化。”
当时的苏北,让见过了大上海的繁华的“游民”们大吃一惊。
年近八十的张永兴老人是解放后被上海市民政局收容遣送到农场的最早一批人之一。
他回忆说:“我们开始过来的时候,这里到处是水、芦苇、滩涂,根本看不到边;地面上甚至没有路,有时候一不小心踏进一个芦苇掩盖的水坑,人就往下沉,有的人就这么沉下去了。
“那时候新建的草洋房是给苏联专家盖的,外面是芦苇编织,里面其实是砖墙、水泥地板,还有抽水马桶,很现代化的,冬暖夏凉。
“但一般人住的就是真正的草房,一个‘人’字型支架,两边芦苇编席垂下来,前后再用芦苇遮住,就是一间独立草房,可以住一家人。
“更差的是大通铺房,四个角用木头支起来,其他地方都是用芦苇编席吊着,里面可以住几十个人。”
如今芦苇草房早已成为过去,即使是那些翻盖过好几次的砖瓦房,也大都人去楼空。
但当年的茅草房却是农场最重要的资产,也是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
茅草容易着火,而且苏北风大,一场火灾就可能毁掉半个农场。
1950年代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火灾,儿童村十几个草棚付诸一炬。
上海和农场两级侦查机关共同调查起火原因,最后将四个没有参加劳动留在草棚附近的流浪儿抓起来,作为“现行反革命”判处10多年监禁。
多年后,农场重新调查此案,目击证人证实火是从草棚顶上开始燃烧,而后火借风势,一路席卷各草棚。
而草棚有几米高,那些小孩根本不可能爬到草棚顶上去放火,此案才算得以平反,但当年的四个流浪儿却已或死或老。
张永兴老人现在说起此事还是唏嘘不已。
60个春秋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瞬,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整整一生。
当年和张永兴老人一同被送到苏北的同伴如今已经所剩无几。
来到这里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上海。
“为什么不考虑离开呢?”
“走不了的,走出去几十里路都看不到一个人影,也没有路。不管你跑到哪里都会被抓回来。以前‘法总’跑了几百人,最终大部分都被抓回来了!”
苏北垦区没有围墙,建设之初警卫力量有限,经常发生游民逃跑事件。
张永兴老人所说的“法总”是新人村四村。
1950年7月,游民大部队正式开到垦区的第二天晚上,几百游民发动暴动,殴打干部、捆绑警卫,并集体逃亡,那一次逃走了800多人。
这次事件以后,垦区专门从苏北行署调来了两个营的兵力担任警卫工作。
按照当初计划,以每一个游民平均4亩地计算,苏北20余万亩土地至少可以安置5万游民,但是1951年以后上海却没有再遣送游民到苏北。
可能是垦区条件不适宜大规模垦殖,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市政府认为将“游民”安置到垦区进行农业生产并非上策。
垦区第一任局长黄序周就曾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上海的游犯,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予以不同的改造,和予以不同的出路,单独使用一种方式方法会失败的,弄得政府吃力不讨好。”
上海的七大飞地:
①安徽黄山:上海黄山茶林场(静安区)、上海练江牧场(静安区),
②安徽宣城:上海白茅岭农场(宝山区)、上海军天湖农场(宝山区),
③江苏盐城:上海农场(宝山区)、上海川东农场(宝山区)、上海海丰农场(静安区)。
#2021生机大会#上海!作为中国拥有飞地最多的直辖市,你知道上海有多少块飞地吗?上海共有七块飞地,分别位于江苏省和安徽省,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1、1950年3月15日由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亲自批准建立,上海农场建立,其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1983年改称“上海市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
2、1955年4月,位于江苏省东台、大丰两市交界处的川东农场建立,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市第二劳动教养管理所,它隶属于上海农场。
3、1973年3月,上海市劳改局所属上海农场的一部分分立出来海丰农场。
以上三个农场统称大丰农场,人数最多时这三个农场有上海知青8万多人,现在这里是属于光明食品管理。
4、白茅岭农场:1956年3月作为上海市内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和孤儿的教养外移基地,建于皖南郎溪、广德两县交界的白茅岭,面积40.5平方公里,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1995年更名为“上海市白茅岭监狱”。
5、军天湖农场:1962年6月,因战备需要,上海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通用上海话,参加上海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统一考试。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将本在福建将乐、泰宁县境内的“上海市地方国营闽北农场”搬到了至安徽宣城市。1974年2月这里开始收押犯人,并更名为上海市军天湖农场;1995年,更名为“上海市军天湖监狱”。
6、练江牧场:位于黄山市歙县的练江牧场,其前身是安徽省徽州农场(原安徽第十一劳改独立大队,隶属安徽省公安厅,1965年底撤销),1966年3月划归上海市驻外国有农场。
7、黄山茶林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原来这里是1955年就建立的安徽省地方国营黄山茶林场,隶属安徽省公安厅。1965年10月,移交给上海市管理,1966年12月,经安徽省和上海市协商,改名为上海市黄山林场。1968年8月,上海市黄山茶林场与上海市黄山林场合并,仍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共有土地约9.5万亩。
#上海头条#
在上海最热闹的静安寺商圈里,“隐藏”着一座百年历史的建筑——德莱蒙德住宅。今年国庆“黄金周”,这里“变身”为过百家老字号品牌的沉浸式展示空间——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成了人们又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这里曾经是上海市农场管理局机关所在地,那是我在工作时间经常去办事的地方。如今旧地重游,走过熟悉的楼道,进入昔日常去的房间(图6)感到很亲切;更高兴的是这里成了展示上海的老品牌和与老品牌发展的好地方。
可怕的事情还是在上海发生了!
4月22号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将云南曲靖捐助的190箱物资分发到新江内燃机厂公寓,安排张某发放到每一户。
张某连夜将"云南曲靖援助上海宝山"的标语撕掉,并拍照发到网上售卖,声称这是上海崇明岛农场的新鲜蔬菜,原价138元/箱,优惠价90元,欲购从速。
4月23日上海静安区的市民真的收到了这批货,发现有被撕掉的标语痕迹,立即报警将其抓获。
4月24日警方和张庙街道发布公告。
小编认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漏洞,俗话说“一人为私,二人为公”。
物资发放至少由两人(以上)同时在场,可以相互监督和约束。
张某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只安排张某一个人发放?
万万没想到上海在市外还有这么大的农场!看来大上海不用担心食品保障问题,因为上海在江苏盐城有三块几百平方千米的农场。位于盐城大丰的国营农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由上海农场、海丰农场和川东农场组成,现已成为上海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畜禽生产基地。上海有这么优质的飞地,理论上粮食蔬菜瓜果是有保障的,不愧是超一线城市,这配置真的很高!不过我更好奇的是,这几块地到底属于上海还是江苏?
巜我们在新沪钢铁厂学工》。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杨浦中学的高中生,当年是执行着学工学农的教育方式的。学农的地方,记得是崇明县的那个叫做合隆沙的农場,是一个新的围垦农埸,其边远已经临近江苏省的地界了。我在几十年以后,我到崇明一游,特地步行几个小时,故地重游了,那个农場改名为长征了。这是一个记忆深刻的地方。
学工的地方,记得是大连路的新沪钢铁厂。接待的工人师傅一直和我们反复讲的是马鞍山钢铁厂,我有点奇怪,故而记得了。在工厂我的学工内容是跟一个锅炉房的师傅,拉煤加煤出灰,是一个浴室的小锅炉房,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是一个炮仗锅炉,只是烧开水,没有什么大的压力的那种。一天下来,口罩里全是黑色的粉尘,洗一下,隔天再用。钢厂的食堂菜水不错,洗澡蛮舒服的。因为是我上学的公交车79路沿途的工厂,所以至今记忆犹新的。
学工学农是长知识扩展眼界的活动。谁会想到几十年以后,为了掌握全国钢铁企业对于我所从事的某项产品的需求和改进的地方,到了首钢、鞍钢,包钢和太钢进行了方位的调研活动。
原上海崇明八大国营农场之一,前进农场、另外大家是否?知道除了当年国营八大农场之外,还有一个军用的富民农场?现在已经是公司所有,所以我才拍摄的!后面会陆续编辑前,进农场、富民农场、看看之前的营房是什么样的吧?对这些老厂房曾经的辉煌有谁知道,欢迎在评论区评论[作揖]
盐城与上海有割不断的情结。在改革开放前,上海市区的闸北区全部,普陀区虹口区大部及其它区都有盐城人及他们的后辈,他们都是解放前后因贫穷、水患、战乱逃离到上海的,后来成为上海市民。在我们盐城有句俗语:会了盐城话,走到上海就不怕。确实,上海不少老年人还讲着家乡的盐城话。在上海甚至有条路叫蕃瓜弄,也是当年盐城人到上海种蕃瓜(南瓜,盐城方言)充饥命名的。解放后,陈毅元帅当上海市长时,盐城大丰又将近一百平方公里的滩地划给上海,即上海农场,是上海在外最大的飞地。盐城是上海的菜篮子丶米袋子。上海人当年所讲的“杠白林"(江北人)就是指盐城人,可以说盐城每家都有长辈在上海。改革开放后,盐城很多人在他们上海老乡的介绍下,去上海打工,行成了第二次上海迁移。3年前,由于苏北高铁不通,盐城每个乡镇都有开往上海的班车,响水县大有镇丶阜宁县益林等乡镇每天都有十几趟班车开上海,就这样缝五一十一等假日期还得加班,可见盐城到上海的客流量之多。上海的著名医院二军大(长海医院)的医护管理人员,以盐城籍的最多,被上海x调kan成盐城人民医院。勤劳的盐城人民为国际摩都上海真的作出了伟大的功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