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从文深度散文】,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沈从文深度散文:散文第5册第10课:沈从文《生命》(10万+课程老师讲义)
- 2、沈从文深度散文,喧嚣中的宁静眷恋中的希望
1、沈从文深度散文:散文第5册第10课:沈从文《生命》(10万+课程老师讲义)
窦跃生
一、精选理由
1.著作等身。沈从文一生创作过80多部文学作品。曾在北京大学任教。
2.沈从文的作品被选入10多个国家大学课本。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作品《边城》 《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二、知识要点
1.你读过沈从文的作品吗?读过哪一篇?散文《生命》的哲理思辨是必学的知识点。“爱与死为邻”刻骨铭心的警句。
2.培养丰富想象力。云国的拥抱星星的淡绿百合花。美到极致。
三、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
四、原文讲解赏析
《生命》
沈从文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开门见山。)
…………
有什么人能用绿竹作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即不返。长箭所注,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丰富的想象,是作家的基本功。绿竹——弓箭——太空——理想王国。人啊,飞得再高,也逃不过滚滚红尘。)
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无著者姓名。无年月。无故事。无……然而内容极柔美。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虚空明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四大皆空,一片净土。美到极致——灵魂中如有音乐。幸福王国的最高境界——云国的第十九层)。
大门前石板路有一个斜坡,坡上有绿树成行,长干弱枝,翠叶积叠,如翠等,如羽葆,如旗帜。常有山灵,秀腰白齿,往来其间。遇之者即喑哑。爱能使人喑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爱与死为邻”(非常典型的哲理)。
然抽象的爱,亦可使人超生。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与阉人说此,当然无从了解(对道德低下的社会现象严厉批判——于无声处听惊雷)。
夜梦极可怪。见一淡绿百合花(美轮美奂的故事道具——梦中的百合花),颈弱而花柔,花身略有斑点青渍,倚立门边微微动摇。在不可知的地方好像有极熟悉的声音在招呼:
“你看看好,应当有一粒星子在花中。仔细看看。(怀抱着星星的百合花)”
于是伸手触之。花微抖,如有所怯。亦复微笑,如有所恃。因轻轻摇触那个花柄,花蒂,花瓣。近花处几片叶子全落了。
如闻叹息,低而分明。
雷雨刚过。醒来后闻远处有狗吠,吠声如豹(有声有色之颜色)。半迷糊中卧床上默想,觉得惆怅之至。因百合花在门边动摇,被触时微抖或微笑,事实上均不可能(美梦破灭后,睁大醒眼的依然是残酷的现实。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起身时因将经过记下,用半浮雕手法,如玉工处理一片玉石,琢刻割磨。完成时犹如一壁炉上小装饰。精美如瓷器,素朴如竹器。
一般人喜用教育身份来测量一个人道德程度。尤其是有关乎性的道德。事实上这方面的事情,正复难言。有些人我们应当嘲笑的,社会却常常给以尊敬,如阉寺(权利使然)。有些人我们应当赞美的,社会却认为罪恶,如诚实(老实人就是傻的代名词)。多数人所表现的观念,照例是与真理相反的(生活处处有哲学)。多数人都乐于在一种虚伪中保持安全或自足心境。因此我焚了那个稿件。我并不畏惧社会,我厌恶社会,厌恶伪君子(现代文明的面纱),不想将这个完美诗篇,被伪君子眼目所污渎(夹叙夹议)。
百合花极静。在意象中尤静(花的高洁、孤傲。爱憎分明的议论)。
山谷中应当有白中微带浅蓝色的百合花,弱颈长蒂,无语如语(花语,会说话的花),香清而淡,躯干秀拔。花粉作黄色,小叶如翠珰。
法郎士(法国作家,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隽永,韵味深长。1921年,为了"表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其特点是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屿、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法朗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曾写一《红百合》故事,述爱欲在生命中所占地位,所有形式,以及其细微变化。我想写一《绿百合》,用形式表现意象。
【赏析】
很多人步履匆匆,忙忙碌碌,他们或沉迷于功名利禄,或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物质财富,在追逐功名财富的时候烦恼丛生,却唯独忘了生命中那些最让人温暖,最让人感动的瞬间!
其实生活中本没有那么多烦恼,一切只不过是庸人自扰。只要我们稍微停下脚步,就可以更好地珍惜生命本原的美丽,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心,永远正确看待生命,永远那么透明地看。那时候,你将发现,在人生的幽僻处、细小处,都闪耀着光芒,都散发着绿百合的幽香。
沈从文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边地”与都市的交汇点上谛视生命,将生命的探寻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前途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美在生命”,“为民族为人类而生”才有意义等命题,并将其智性思考进行了创造性的审美转换,致力于理想生命形态的礼赞和庸俗生命形态的批判,从而昭示生命的本质,艰难地救赎民族的堕落。对"生命"的执着使沈从文能够从湘西放眼民族,从边城走向世界,进而向人类远景凝眸。
五、主题情怀
通过对幽谷百合花高洁孤傲品格的抒写,批判了追逐功名财富的庸俗,抒发了“珍惜生命本原的美丽,不为爱欲所炫目,探寻生命的庄严”情怀。
六、艺术特色
1.充满哲理
最典型的“爱与死为邻”。一般人喜用教育身份来测量一个人道德程度。尤其是有关乎性的道德。事实上这方面的事情,正复难言。有些人我们应当嘲笑的,社会却常常给以尊敬,如阉寺。有些人我们应当赞美的,社会却认为罪恶,如诚实。
老实人=傻子。
2.对比强烈
爱憎分明。有批判,有歌颂。小花小草,绽放生命本原的美丽,吐露生命孤傲的芬芳。对伪君子深恶痛绝。
3.想象丰富
然而内容极柔美。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虚空明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七、相关阅读欣赏
《流光》
沈从文
上前天,从鱼处见到三表兄由湘寄来的信,说是第二个儿子已有了四个月,会从他妈怀抱中做出那天真神秘可爱的笑样子了。我惘然想起了过去的事。
那是三年前的秋末。我正因为对一个女人的热恋得到轻蔑的报复,决心到北国来变更我不堪的生活,由芷江到了常德。三表兄正从一处学校辞了事不久,住在常德一个旅馆中。他留着我说待明春同行。本来失了家的我,无目的的流浪,没有什么不可,自然就答应了。我们同在一个旅馆同住一间房,并且还同在一铺床上睡觉。
穷困也正同如今一样。不过衣衫比这时似乎阔绰一点。我还记着我身上穿的那件蓝绸棉袍,初几次因无罩衫,竟不大好意思到街上去。脚下那英国式尖头皮鞋,也还是新从上海买的。小孩子的天真,也要多一点,我们还时常斗嘴哭脸呢。
也许还有别种缘故吧,那时的心情,比如今要快乐高兴得多了。并不很小的一个常德城,大街小巷,几乎被我俩走遍。尤其感生兴味不觉厌倦的,便是熊伯妈家中与 F 女校了。熊家大概是在高山巷一带,这时印象稍稍模糊了。她家有极好吃的腌莴苣,四季豆,醋辣子,大蒜;每次我们到时,都会满盘满碗从大覆水坛内取出给我们尝。F 女校却是去看望三表嫂——那时的密司易——而常常走动。
我们同密司易是同行。但在我未到常德以前却没有认识过。我们是怎么认识的,这时想不起了!大概是死去不久的漪舅母为介绍过一次。……唔!是了!漪舅妈在未去汉口以前,原是住到 F 校中!而我们同三表兄到 F 校中去会过她。当第一次见面时,谁曾想到这就是半年后的三表嫂呢!两人也许发现了一种特别足以注意的处所!我们在回去路上,似乎就没到她。
她那时是在 F 女校充级任教员。
我们是这样一天一天的熟下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们差不多是每天要到 F 女校一次。我们旅馆去女校,有三里远近。间或因有一点别的事情——如有客,或下雨,但那都很少,——不能在下午到 F 校同上课那样按时看望她时,她每每会打发校役送来一封信。信中大致说有事相商,或请代办一点什么。事情当然是有。不过,总不是那末紧急应当即时就办的。不待说,他们是在那里创造永远的爱了。
不知为甚,我那时竟那样愚笨,单把兴味放在一架小小风琴上面去了,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已成了别人配角。
三表哥是一个富于美术思想的人。他会用彩色绫缎或通草粘出各样乱真的花卉,又会绘画,又会弄有键乐器。性格呢,是一个又细腻、又懦怯,极富于女性的,搀合粘液神经二质而成的人。虽说几年来常到外面跑,做一点清苦教书事业,把先时在凤凰充当我小学校教师时那种活泼优美的容貌,用衰颓沉郁颜色代去了一半,然清癯的丰姿,温和的性格,在一般女性看来,依然还是很能使人愉快满意的!
在当时的谈话中,我还记着有许多次不知怎么便谈到了恋爱上去。其实这也很自然!这时想来,便又不能不令人疑到两方的机锋上,都隐着一个小小针。我们谈到婚姻问题时,她每每这样说:
“运用书本上得来一点理智——虽然浅薄——便可以吸引异性虚荣心,企慕心,为永远或零碎的卖身,成了现代婚姻的,其实同用金钱成交的又相差几许?我以为感情的结合,两方各在赠与,不在获得。……”
她结论是“我不爱……其实独身还好些”。这话用我的经验归纳起来,其意正是:过去所见的男性,没有我满意的,故不愿结婚。
一个有资格为人做主妇,为小孩子做母亲,却寻不到适意对手的女人,大都是这么说法。这正是一点她们应有的牢骚。她当然也不例外。
凡是两方都在那里用高热力创造爱情时,谁也会承认,这是非常容易达到“中和”途径的!于是,不久,他们便都以为可以共同生活下去,好过这未来的春天了。虽然他俩也会在稍稍冷静时,察觉到对方的不足与缺陷,不过那时的热情狂潮,已自动的流过去弥缝了。所以他们就昂然毅然……自然别人没法阻间也不须阻间。
这消息传出后,就有许多同学姐姐妹妹,不断的写信来劝她再思三思。这是一些不懂人情、不明事理人的蠢话罢了!哪能听的许多?
在他们还没有结婚之前,我被不可抵抗的命运之流又冲到别处去了,虽然也曾得到他们结婚照片,也曾得过他夫妇几次平常的通讯。
不久,又听到三表兄已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了。不久,又听到小孩子满七天时得惊风症殇掉了!……在第一次我叫三表嫂、三表兄觑着我做出会心的微笑,而她却很高兴的亲自跑进厨房为我蒸清汤鲫鱼时,那时他们仍在常德住着,我到她寓中候轮。这又是去年夏天的事了!
在这三四年当中,她生命上自必有许多值得追怀,值得流泪,值得歌咏的经过;可是,我,还依然是我!几年前所眷恋的女人,早安分的为别人做二夫人养小孩子了!到最近便连梦也难于梦见。人呢,一天一天的老去了!长年还丧魂失魄似的东荡西荡,也许生活的结束才是归宿。……
八、课后小结
劝君读经典。读与诺贝尔文学奖为伍的作品。不能让狭隘和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形象。没有读过经典,体会不到如此美妙。云国的拥抱星星的淡绿百合花。美到极致。
九、作业:
1.列举沈从文两篇作品
2.以《灵河岸》为题写一篇散文
2、沈从文深度散文,喧嚣中的宁静眷恋中的希望
(1)沈从文,能让人在喧嚣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大师初识沈从文,应该是在初中。父亲单位的小图书角订的有文学杂志,每次周末放假的时候都要先去图书角翻几本杂志带回家,打发闲暇时光。
偶然在一期杂志上看到了《边城》,我自小随父母远游,对老家只有模模糊糊的美好印象,对无法接触到的记忆中家乡天然有一种美化,而这种美好我在《边城》中类似"世外桃源"的茶峒中品味到了。
当然那时候岁数太小,只是感觉读起来很舒服,至于说沈从文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是说不出来的。
再次深入感悟沈从文是在4年前。那时候得了一种很罕见的疾病,发病极其突然,甚至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幸好救治及时,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但是也在家休养了半年的时间,
有一阵子心情极为烦躁,坐在小广场上晒着太阳,看着大爷大妈们在那里遛弯,其中间杂着我这么个年轻人,显得很是尴尬。由于眼睛还没有恢复好,不能长时间用眼,就选择了听有声书,某一天又听到了沈从文的《边城》,男主播那浑厚、抑扬的声音,把我一下子带入了湘西那个神秘、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让心情也变得极为舒畅,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已经随风而去。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对人生,对理想,对现实思索了很多,虽没有得出多么深刻的理论,但对于沈从文"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从那之后几年的人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2020年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极其难忘的春节,这一切都是源于可怕的新型冠状病毒。
空荡荡的城市、封闭的居民小区、严阵以待的社区服务人员、无法开学的"神兽"、肉眼看不到但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
这是1月底到2月底人们每天的生活,心情都随着**的发展而起伏着。
每天一睁眼,先咳嗽一下,试试嗓子有没有问题,再摸摸额头,感觉一下有没有发烧,一切都没有问题了,长舒一口气。但随之的心情就被各类新闻从谷底抛到山峰,随之又重重落到谷底,每天极其压抑,有些无法承受。
这种情况下,索性就戒网,用书籍和音乐来放松心灵。沈从文的书自然是首选了。
其实沈从文的学历并不高,他在1917年小学毕业之后就随着部队走遍了湘、川、鄂、黔四省之地;1923年离开湘西去北京,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写作生涯;建国后,又开始对历史文物研究工作,人生经历可谓丰富。
沈从文的表侄,"画坛鬼才"黄永玉曾经这样评价沈从文:
"沈从文是我的表叔,我们都是凤凰人,我这个表叔好像不太像我们今天能够找得到或者理解的人……有的时候觉得他像一个神,一个小学水平的人,写文章也好,研究文物也好,他的记忆力、归纳的力量,这么神,多么了不起。"
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散文也是自成一家。
自小离家,历经战乱,这些经历都让沈从文对湘西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情。湘西凤凰那古朴的民风、悠闲的生活、人与自然的鹭港,都让沈从文虽然身在都市,心灵却始终向往回归湘西。
沈从文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中向人们展示了大量湘西的古老的、神秘的、淳朴的故事,而对于湘西这个展开故事的舞台,在沈从文的散文中大量提及。湘西是他的创作源泉,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引领读者走入湘西这个精神的家园。
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姓文的秘书》《学历史的地方》这三篇散文中,沈从文讲述了小时候湘西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读过之后,不难理解湘西对沈从文人生的重要性,也能明白为什么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的根基。
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原汉商的文化输入、西方传教士的洋货及资本主义文化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封闭、自给自足的蛮夷之地一时产生了各类文化交融、碰撞的独特民风习俗。沈从文自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湘西的家族环境,俨然是一本"小书",让沈从文自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而数年的军旅生活,北上的求学时光,则是那本"大书",让沈从文能够在更宽、更高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同样是因为湘西这片神秘土地的影响,沈从文也感受到了残酷的战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人生的艰难与未卜,对于生命,对于底层人民,有着一种天然的赞美。
就像是《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他描写了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纤夫、矿工、农民,在残酷的现实前并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努力,为整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沈从文也善于描写刻画人物,就像是那个年近八十,光着脚蹲在大石头上的老人,虽然已经是满头白发,依然与人讨价还价,对于生活还是那样的执着。而数钱时候一五一十的认真劲,又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看到这般芸芸众生,仿佛就看到了家族老一辈的身影,尽管身背沉重的负担,尽管生活处境艰难,但是却依然乐观,展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为几个子女都盖了房子,让孩子成家立业;让孩子走出农村,过上相对好一些的生活。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华民族的美好人性的展示,淳厚乐观的朴素价值观,在沈从文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虽然这种朴素、美好的人性值得赞美,但是放在历史进程中,就显得有些落后于安于现状了。
当沈从文离开湘西闯出一片天地以后,他再回头看生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发现这里还是处于封闭中,在时光中似乎停滞了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沈从文在思念故乡的美好同时,又带有一丝为故乡发展缓慢的痛苦。
在《老伴》中,沈从文用十七年的跨度,用一个很平淡的故事,讲述了这片时光中停滞的土地。沈万林和他女儿的身上,一遍遍地重复着前人们的生活,一点看不出新时代、新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恰似那一潭死水。沈从文在文中感慨道:"过去的,有谁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到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的一切。"
沈从文对湘西现状及未来的思考,让他笔耕不辍,书写这片土地上的美好,展望光明的未来。
(4)秀恩爱这件事情,还是沈从文大师干得漂亮"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对爱人张兆和所说的情话。秀恩爱这件事情,还是沈从文大师干得漂亮。
在《由达园致张兆和》这篇散文中,就能看出沈从文大师那或是深情款款,或是激情热辣的情话,让我们做晚辈的读来,自愧不如啊。
"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最早的时候,张兆和并没有接纳沈从文,他用"萑苇"和"磐石"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而随着状态的深入,情感的热切,行文的热情程度与日俱增。
"望到××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而到了最后,沈大师的热辣情话让我们读起来都有些脸红耳热的,更何况是青春年少的张兆和了。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从学生时代开始,对于情感的表达就一直是弱项,常常羞于表达,面对自己的爱人,只有手足无措,只有脸红词穷。
太文艺的话说不出来,而一句"我爱你",似乎又实在是过于直白单调了一些。
如果能早一些看到沈从文的散文情书,早日学到这种秀恩爱的方式,或许就能更快的脱单了吧。嗯。
(5)懂得的,就值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沈从文写了一部小说,叫做《长河》,是写家乡湘西的,但是没有完结。
在《长河》中,沈从文用诗一般的语言,将乱世危局中的湘西风土人情进行了描写,同时也是对湘西、对故乡最后的深情凝视。在沈从文去世后,黄永玉曾经一度极为感慨, "它应该是《》那么厚的一部东西的啊!按照湘西人最本分的看法,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书,可惜的是太短了。"
"河面光景十分热闹。夜云已成一片紫色,映着水面上,渡船口前人船都笼罩在那个紫光中。平静宽阔的河面,有翠水鸡接翅掠水向微茫烟浦里飞去。……船慢慢在平静的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由蓝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末特有的澄清。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
关于湘西的文章落幕了,沈从文对于湘西的眷恋与思考也告一段落。历经一生,沈从文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他审视过去,展望未来,希望人们能够有"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或许懂得的,就值得吧。
本文关键词:沈从文散文选集,沈从文深度散文的特点,沈从文最好的散文,沈从文散文经典,沈从文散文经典语录。这就是关于《沈从文深度散文,<10万+课程老师讲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