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孝顺的六个层次,六种境界如何感悟?
- 2、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1、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孝顺的六个层次,六种境界如何感悟?
孝顺的六个层次,六种境界如何感悟?
第一种境界是尊敬双亲:早晚请安,嘘寒问暖。第二种境界是爱心行孝:眷恋双亲,发自内心。第三种境界是忘亲忘爱:虚静恬淡,习惯自然。第四种境界是使亲忘我:亦亲亦友,乐享天伦。第五种境界是兼忘天下:行孝之时,忘记人言。第六种境界是天下忘我:道法自然,忘记孝顺。
各位道友不妨对照一下,自己孝敬双亲达到了哪种境界。其他文化也谈孝顺,只谈到第一、第二种境界。但庄子的表达却谈到了六个层次、六种境界,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更难做到。最后达到了道法自然,出于天性,忘记人言,忘记孝顺,这正是大道大德的境界。
2、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性的和讲究逻辑的,能自成一派的学问,定会有一套自洽的逻辑框架,阳明心学也不例外。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是心即理,终点是致良知,从起点到终点的修行过程是知行合一。
聊一聊我对心即理的理解吧,不知道领悟了几分?
什么是心呢?不是那一团血肉,不是心脏,而是指个体意识,本心(具有真正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心);
什么是理呢?事物背后的原理、本质。虽然有物即是事的说法,但是和我之前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我认为物是一个东西、物品,事是有若干物参与其中的一个实践过程。所以我认为这里“理”主要是指事中的理。
什么是心即理呢?事(物)背后的原理本质源于人的本心,不用到外部的“物”上求取,吾心自足。例如:孝顺父母,这件事的“理”不在父母那里,而在你的本心。只要在本心上下功夫,就能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讲求父母冬天暖和,夏天凉快不过是要尽一尽自己单纯的孝心,唯恐有点滴的私心杂念存在其中(想着遗产什么的就是有私心了)。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任何私欲,是一颗虔诚孝敬的心,那到了冬天自然会记挂父母的寒冷,夏天记挂父母的暑热,也就自然会讲求“冬温”、“夏凊”的道理。这些具体的事情细节,都是人那颗虔诚孝敬的心发出来的。只有存在这颗虔诚孝顺的心,然后才有具体的事发生。虔诚孝顺的心是树根,具体的事情就是树的枝叶,必须是先有树根然后有枝叶。如果没有虔诚孝顺的心只讲求把那些礼节琐事完成适当,能说是孝顺吗?
再比如,你去学习开车,重点不是车而是学,学习的道理肯定不在车那里,而在你的内心,诚意正心必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意,心即理不是说我只需要在那里冥想就可以了,这只是一个起点,还必须通过实践,将这个“理”在事中显现出来,知行合一。
为什么说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呢?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阳明心学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从本心出发,首先反求诸己,而不是诉诸于外。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四句教等等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皆是以此为基础。
本文关键词: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有哪些,孝敬父母的三种境界,孝敬父母的7个层次,孝敬父母的四个层面,孝敬父母包含哪几方面。这就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六个境界,六种境界如何感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