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防御性治疗并非百害无一益 医患纠纷需靠法治给力

医患之间的种种冲突,让双方都受到了严重伤害。《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防御性医疗也称自卫性医疗或防卫性医疗,具体表现包括: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

防御性治疗并非百害无一益 医患纠纷需靠法治给力

  医患之间的种种冲突,让双方都受到了严重伤害。《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防御性医疗也称自卫性医疗或防卫性医疗,具体表现包括: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让患者做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正方

  并非百害无一

  防御性医疗,说白了,无非是医生对没有绝对把握的病情,进行的可控范围内的、安全性和保守性的治疗。如果医生没有防御性医疗的基本敬畏心理。而是对患者的病重程度、甚至已经超出医生能力范围的患者,不劝其转诊到医疗水平更好、更专业医院进行治疗,而是打胖脸充胖子——来者不拒。那么,超出能力范围和医疗水平的情况下,仍收治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或高度病危的患者,势必将会大大增加医疗的风险和程度。如果一旦出现意外和处理不当,那么势必加大医患矛盾和纠纷,甚至致使医患矛盾恶化和升级。

  仅从这一点而言,进行防御性医疗,让患者及时转诊,就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推诿病人、逃避自身责任,而是为了患者利益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让其到更适合的专业医院进行救治。

  李忠华

  反方

  绝非医生护身符

  朋友相交,贵在交心。医患亦然。患者需要的是能治病救人的医生,是那种有着“父母心”的医生,倘若医生不能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整天以“莫须有”的假想对患者充满戒备,能推则推,并因此牺牲患者的实际利益乃至是枉送性命,患者又怎么可能对医生再生信任之心?如果有患者因为医院间的相互推诿丢掉了性命,焉知悲痛欲绝的家属不会采取过激之举?!

  近年一些伤医事件令人唏嘘、令人心惊,但也有感动千万网友的中国好医生。比如个别医生连续奋战在手术台,做完手术虚脱倒地的消息,就让人感觉又敬又爱。想来像这样恪尽职守的医生,挨打总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吧?

  冯海燕

  评判

  别太敏感多些耐心

  修补医患双方的关系,靠的还是信任。医生需要理解患者“求医”的迫切性,急患者之所急;患者需要相信医生的诊治,主动与医生配合。可当下医患间的信用关系却被过度消费,医患间的隔阂及猜疑很是严重,这就是“防御性医疗”存在的土壤。

  防治“防御性医疗”的路径很多,比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责任分担机制、对防御性医疗行为实施标准化管理、加强立法进程,完善医事法律……但较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医患双方的互相信任。没有这块“基石”,是化解不了“防御性医疗”。

  对“防御性医疗”不必过度敏感,这是真正消除“防御性医疗”的步,也是建立起医患互信的步。

  王军荣

  延伸

  需要靠法治给力

  按说,发生医患纠纷后,患方有多种正常维权渠道可供选择。而现实中,一旦患方对医疗结果不满,就不经鉴定程序,先入为主地认为存在医疗过错,而且往往剑走偏锋,以哄闹、围堵医疗机构来解决纠纷,甚至通过殴打医生、打砸医疗机构发泄怒气。扭曲的维权方式,自然让医生处于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风险之下。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坚守公平正义,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让每一名群众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切中要害,达到对扭曲医患关系釜底抽薪的效果,进而构建良性、互信的医患关系。让医生重拾对法律的信任,将精力放到治病救人而非防御性医疗上。

  史洪举

  三 言 两 语

  仅仅对防御性医疗一味否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张越明

  当医生已经没有自豪感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余洋才

  防御性医疗是世界性问题,何必矛头都指向医生?

  ——张康

  防御性治疗只会激化医患矛盾,必须杜绝。

  ——童大军

  司法介入要公平,如果总是息事宁人偏向闹事患者,医生想不防御也难。——邹微

  都说医院、医生受利益驱使过度治疗,可谁知他们的苦衷!

  ——王磊文

  严厉惩处伤医事件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唯此,才是消弭防御性治疗之道。

  ——李可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赵统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396/
1
上一篇儿童疫苗接种率将请第三方监测
下一篇 广东口岸检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同比增长146.7%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