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老人80大寿】,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湖南老人80大寿:50年湖南一80岁老太生日,毛主席亲自写“福”字送去,她是何身份
- 2、湖南老人80大寿,留住真情记父母九十大寿
1、湖南老人80大寿:50年湖南一80岁老太生日,毛主席亲自写“福”字送去,她是何身份
1950年4月,湖南板仓的农村,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穿着得体,步伐矫健,脸上洋溢着即将到家的喜悦,不一会儿,这位年轻人就来到了一个院子外面。
推开门,年轻人大声喊道:“外婆,我回来给你过寿了。”
闻声走出来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老太太拄着拐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里十分激动,只是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许久不见,迟迟说不出眼前年轻人的名字。
年轻人看出了她的期盼,大声说:“外婆,我是岸英啊,父亲太忙不能回来给你过寿,特意派我代替他回来,您瞧,他还让我给您带礼物了呢。”
原来,这个年轻人是毛岸英,是毛主席和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眼前这个被他称为外婆的老太太就是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而这一天正是向老太太的80岁大寿。
老太太恍然大悟,看到自己的外孙,开心极了,连忙带毛岸英进屋。
进屋后,毛岸英开始拆带给外婆的礼物,打开袋子,里面除了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和一些好的衣料之外,还有毛主席亲自写的“福”字,寓意着对岳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美好祝愿。
除了这些东西以外,毛岸英还交给老太太一封信,这封信是毛主席亲自为她写的,信中写了自己对岳母的美好祝愿,还邀请她去北京居住。
看完信后老太太十分满意,却拒绝了毛主席邀她去北京居住的邀请:“年轻的时候那些大城市我都去过,现在老家就是最好的安排喽。”
随后,她将毛主席送的字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说:“这幅字我可要好好珍藏呢。”
在最后,毛岸英离开的时候,老太太又苦心教育自己的外孙,希望他能够成为出色的人才。
虽说她向老太太已高,其人生阅历却十分丰富,是一个很有故事的老人。
向振熙1870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她家曾于乾隆年间出过一名进士,名为向曾贤,并且于1782年在湖南省平江县买下地皮修建房屋,从那以后,向家世代安居于此并且门风旺盛,家里的后辈都饱读诗书。
向振熙也不例外,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长大后在西式职校读书,思想十分新潮。
有着良好出身的向振熙性格十分开朗大方,从小就不缺少玩伴。这其中就有自己的青梅竹马、后来的丈夫——杨昌济。
杨家向来和向家交好,两家住得近,经常走动,来往频繁,还互通婚姻。在家庭的影响下,向振熙和杨昌济自然也就打小相识,两小无猜。闲来无事,杨昌济就会来到离家不到30公里的向家串门,大家都看得出来,杨昌济串门只是借口,更重要的是和向振熙见面。
适婚年龄的男女总是容易互生情愫,这一切都被杨昌济的外祖母、向家老太太看得清清楚楚。
每逢夏天,杨昌济来到向家时满头大汗,向振熙立马拿冷水和毛巾为他降温,冬天杨昌济双手冻得通红,向振熙就为他取来炉子暖手。少男少女之间的懵懂爱情显得尤为可贵。
杨昌济越来越频繁地出入向家,每次离开时向振熙总是依依不舍望着眼前人,杨昌济离开后,常常独自一人登高远望,期盼着心上人能够早日来到家中。
1888年,杨昌济终于如愿以偿,娶了心上人向振熙为妻。两个人见面再也不用走30公里的路,只要一声呼唤,爱的人就会出现在眼前。和杨昌济结婚后,向振熙便负责家里的所有家务,将两个人的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了向振熙这个贤内助,杨昌济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准备科举考试。然而,仿佛上天故意和他开玩笑,每次到了考场,杨昌济总是发挥不好,次次都名落孙山。
面对陷入困境的丈夫,向振熙并没有太多责怪,常常为丈夫送去暖心的安慰。为了减轻杨昌济的压力,向振熙还做一些手工,卖钱补贴家用。
经历过几次科举考试的杨昌济渐渐看清了科举的真实面貌,认为科举更多的是统治阶级的形式主义——虚伪且无用。于是便决定出国留学,去学习真正的救国救民的真理。
1904年,杨昌济乘船东渡,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家里的两个孩子——3岁的杨开慧和6岁的杨开智,全都交给了向振熙。
向振熙一个人在家里带着两个孩子,辛苦和劳累是我们无法体会的,然而,作为一名坚韧的女性,向振熙没有半点怨言,只盼望着丈夫能够学有所成,早日归来。
在向振熙的悉心教导下,杨开慧也十分懂事,和母亲一样,从小就饱读诗书。
在杨开慧五岁那年,湖南发生水灾,受灾群众四处流浪,向振熙家附近来了许多灾民,一天夜里,大门方向传来微弱的敲门声,年纪尚小的杨开慧吓了一跳,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向振熙猜测可能是逃难的灾民,安慰女儿后上前打开了门。
打开门后,向振熙看到一对母子,衣衫褴褛,身材十分瘦小,看起来好像许久都没有吃过饭。二人见眼前的门打开后,便用虚弱的声音对向振熙说:“我们已经饿了很多天了,能给我们一些吃的吗?”
向振熙明白,如果不是实在找不到吃的了,他们也不会来向自己乞讨。便扶着这对母子进屋,为他们端上满满一碗饭菜说:“你们先吃,不够我再给你们做。”
看着面前的食物,母子俩留下了感激的泪水。而一旁的杨开慧看到这个场景,心中也感慨万千。母亲为她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也为她长大后为穷苦人民斗争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女儿杨开慧七岁的时候,在和丈夫通信后,向振熙决定送女儿上学。
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期间,杨开慧在自己上学的同时,也劝说母亲和她一起读书。在女儿的劝说下,向振熙毅然决定和女儿一起上学。当时向振熙就读于女校实业班,她不顾其他人的偏见,在学校中努力提升自我,开阔视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13年,杨昌济终于从海外归来,这一次他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学有所成,顺利进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教书。
工作稳定后,杨昌济带着家人来到湖南长沙居住。也就是在这里,他们认识了毛泽东。
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那天,杨昌济下班后急匆匆赶回家里,大声的对家里人说:“我今天在学校里遇到了两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一个叫毛泽东,另一个叫蔡和森。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两人一定可以成为对中国有用的人材。”
从那以后,杨昌济就对这两个学生分外关注。向振熙常常听到丈夫对他们赞赏有加,空闲时候,杨昌济还会带他们回家,一边吃饭一边讨论问题,师生相处十分融洽。
见丈夫对这两个学生十分喜爱,向振熙自然也是十分开心,常常做好饭菜招待这两位学生。向振熙听说毛泽东母亲去世后,对他更是关爱有加,让毛泽东再次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
相处一阵子后,向振熙发现这个叫毛泽东的年轻人和自己的女儿关系越来越好。每当毛泽东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时候,总是能吸引杨开慧,每到这个时候,杨开慧都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认真地听毛泽东的“演讲”。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发表过文章,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身体素质是救国的第一位。为此,毛主席常常和朋友们外出登高、在湘江游泳,甚至在冬天时“冬泳”,以此来锻炼强劲的体魄。
杨开慧见到了,就效仿泽东,常常和他一起爬山,一起游泳,杨开慧十分开心,并在文章里说道:“要救国,必须要锻炼强健的身体。”
长时间的接触,渐渐拉近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
然而,在杨开慧17岁的时候,杨昌济受蔡元培的邀请去北大教书,再三思考后,杨昌济带着家人离开湖南,来到了北京。
想到即将要和毛泽东分开,杨开慧心里十分难过,但是,为了和家人在一起,杨开慧含泪北上。
幸运的是,相思之苦并没有持续很久,就在杨开慧到北京后不久,毛泽东也受蔡元培先生邀请,来到了北京。
短暂的分别过后,两个人更加珍惜相处的时光了。这一次,他们互相表明了心意。
就在一切都在好转的时候,杨昌济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他们才来北京两年,杨昌济就患上了重病,很快就撒手人寰。
此时,最痛苦的人莫过于向振熙了,和杨昌济结婚后,就一直在为家庭默默付出,好不容易熬过最艰苦的时光,却又要遭受丈夫离世的痛苦,向振熙此时悲痛欲绝。
再难过日子还得过下去,向振熙和杨开慧和杨开智将丈夫的棺材回到湖南老家,继续完成丈夫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杨昌济去世后不久,向振熙再三思考后,准许女儿嫁给毛泽东,并且将丈夫的丧葬费拿出来一些,交给毛泽东,帮助他创办《文化书刊》
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后,向振熙就一直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再加上毛泽东的母亲去世很早,岳母向振熙就像他亲生母亲一样的存在,毛泽东在她身边可谓是十分孝顺。
毫无疑问,跟着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孩子身边,向振熙的生活过得也是颠沛流离。
在1920到1930这漫长的十年间,向振熙跟着女儿在长沙、上海、武汉等地来回奔波,然而最让向振熙感到安定的,是位于湖南长沙的清水塘。这里虽然只有几间简陋的小木屋,却十分静谧,是这混乱年代难得的清闲之处。
正当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发动政变,将屠刀挥向了共产党人。
情况紧急,向振熙和女儿带着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回到了板仓老家,毛泽东则带着部队去了井冈山,并发动了秋收起义。
留在家里的杨开慧忙着在周边地区活动,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孩子,这个重任自然也就交给了向振熙。
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何建下令大肆搜捕共产党革命成员,杨开慧无奈之下只得四处躲藏,然而,最终,在回家探望母亲和孩子的时候,暴露了行踪,被国民党抓捕入狱。
无奈之下,向振熙再次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外孙的任务,三个孩子都十分懂事,看着孩子们可爱的脸庞,向振熙好像永远也不会累,他总是在不知疲倦的劳作,孩子们一天天长高,向振熙却一天天消瘦。
杨开慧在监狱中也是十分煎熬,反动派向她开出条件:只要肯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免死。
对此,杨开慧不为所动,托人带来自己结婚时穿的蓝色旗袍,从容走向了刑场。
一代女豪杰,就此香消玉殒。
这对向振熙和毛泽东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向振熙更是痛不欲生,“白发人送黑发人”最为悲痛,然而为了尚未长大的外孙,向振熙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并且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将杨开慧的三个儿子送往上海,一路上十分凶险,但还好只是有惊无险。
这一年,向振熙60岁。
从此以后,向振熙便一个人居住在湖南老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老太太得知这个消息,心里十分高兴,同年9月,毛主席让朱仲丽转告向振熙自己想要接她去北京生活,却被老太太拒绝了。
此时的向振熙心中已经十分欣慰了,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了,她打心眼里开心。不过远在他乡的外孙却让她十分挂念。
幸运的是,一年后,外孙亲自回来为她祝寿,这一次,向振熙彻底放下心来,安度晚年。
1962年,92岁高龄的向振熙去世。毛主席派人将她和杨开慧安葬在一起。
在收拾老人遗物时,大家发现了被珍藏得十分完好的毛主席写的“福”字,整整12年,由此可见,向振熙对这幅字如视珍宝。
回看向振熙的一生,都在为家庭默默付出,她吃了很多苦,经历了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
她的一生,虽然平凡无奇,但是,正是得益于她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才造就了伟大的中国领袖,世人应该向向振熙老人致敬!
2、湖南老人80大寿,留住真情记父母九十大寿
父亲上身穿白色衬衫,下身穿浅灰色薄裤,手拄铝合金拐杖,母亲上身穿玫瑰红七分袖薄款衣服,裤子也是同父亲的色泽一样,也是薄裤,拐杖也是铝合金的。父亲个子不高,身体胖,挺着将军肚走路稳健,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母亲因岁月的流逝,操劳让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在人生路上踩碎无数的石子,但风采依旧。
上午11:40分钟,美丽大方的主持人,娓娓道来,“九十载风雨历程,育子女千辛万苦,为家庭任劳任怨,一生中爱心奉献”。正式拉开了今天的节目——我父母的九十岁寿宴。
首先,大哥代表儿子们致祝寿词。花甲之年的大哥脸上皮肤有点黑,精神饱满地走到台上,面向台下的客人深深鞠躬,感谢到场为我父母双亲祝寿的各位来宾。然后,精气神十足地手持话筒,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热情洋溢的用本地话念祝寿词,祝词中父母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台下来宾的热烈掌声。性格敦厚的大哥在念寿词中,用情至深,声音几度沙哑,我们台下列站的兄弟、妯娌、孙子孙女们,眼泪夺眶而出,台下的来宾也有许多受到感染,泪水止不住的流。此时此刻,我们所有的亲人们,心中无限感慨,默默祝福我的父母生日快乐!
接下来,由我大哥的儿子,代表孙子们为他们的爷爷奶奶致祝寿词。今年突入其来的**,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出行受到随时的限制。我大侄子为了给爷爷奶奶过寿,申请了一天假专程从外地赶来。我大侄子毕业于名牌大学,一直在外地工作,用标准的普通话念寿词。我们兄弟三人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疼爱中快乐成长,因此,在寿词中,大侄子更是深情地念孩时无忧无虑在爷爷奶奶陪伴的点点滴滴,台下的掌声发自内心地响起来。
百善孝为先,孝行天下。最后迎来了拜寿仪式。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在寿宴让要举行拜寿,先是由我大哥代表子女儿孙给今天的主角我的父母双亲上香,主席台上的父母落座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对联两旁,我大哥庄重的为二老上香,祈福父母生日快乐。接着就是儿子儿媳为父母行跪拜礼;从外地上班的孙子孙子们行跪拜礼;三个可爱的重孙子,最小的重孙子今天才116天,由妈妈抱上行跪拜礼;父母双亲的侄子外甥们上台行鞠躬礼;父母亲戚们的孙子小辈们涌上台行跪拜礼;作为儿子的我,看到这个场面,感慨万千,德高望重的父母理应受到尊重和爱戴。此时此刻,生日歌音乐响起,由孙子们点上九层蛋糕,主持人手拿话筒让台上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每人高声唱一句“祝您生日快乐”。
太阳因为您们而更加温暖,月亮因为您们而更加皎洁,星星因为您们而更加明亮,日子因为您们而更加美好,今天因为您们而更加有意义,祝福爸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幸福永远!
旷达者长寿。您们年愈九十,仍精神烁烁、实在是旷达的楷模,我们相约,在您们百岁的今日,我们一定携儿孙满堂,为您们祝寿!
日月越过山川河流,光芒万丈普照大地,父母的恩情永记在心。让我们诚恳地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让这美好的真情留住。
本文关键词:80岁大寿视频,老年人80大寿,127岁湖南老寿星,湖南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多少的高龄补贴,湖南老人80大寿,祝贺人穿衣服有什么忌讳吗。这就是关于《湖南老人80大寿,50年湖南一80岁老太生日》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