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河南交界处】,明清对峙地图,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山东河南交界处:聊城莘县,是怎样从小县变为大县的?
- 2、山东河南交界处,明清对峙地图
1、山东河南交界处:聊城莘县,是怎样从小县变为大县的?
山东聊城市莘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分别与河南省的濮阳、范县、南乐、清丰,河北省的大名,以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冠县、阳谷相邻。莘县面积14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0万人,常住人口93万人。面积和人口都在聊城市下辖县市区中列第一位,号称“中国蔬菜第一县”。
民国莘县、观城、朝城、范县地图
但民国及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莘县还是一个小县。莘县变为大县,是因为三次区划调整逐步扩大的。
第一次扩大,是1949年。原冀南解放区1945年把河北元城县与山东朝城县北部的两个区合并,成立了元朝县。1949年元朝县撤销,原朝城县的两个区划归莘县。
第二次扩大,是1956年,划入了由观城县、朝城县合并组建的观朝县大部分区域。
观城县,始置于隋代,县治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唐代废置。北宋重置观城县,县治迁今莘县观城镇,属开德府,金属开州,元属濮州,明属东昌府,清雍正后属曹州府,民国属东临道。建国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朝城县,其前身是汉代的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唐朝改为朝城县,属魏州。北宋属开德府,金属大名府,元属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属曹州府,民国属东临道。1949年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49—1952年平原省濮阳专区与聊城专区
1953年,观城县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城设在朝城。观朝县下设六个区:一区驻朝城城内,二区驻妹冢,三区驻吕村,四区驻观城,五区驻大张家,六区驻徐集。1955年11月,观朝县一至六区分别改称为城关区、妹冢区、吕村区、观城区、大张家区、徐集区。
1953—1956年聊城专区
1956年3月,撤销观朝县的建制,将吕村、观城、大张家三个区及徐集区的贺庄、东台、岔楼、舍利寺四个乡划归范县;朝城、妹冢两个区划归莘县;徐集区的徐集、李台、武台三个乡划归寿张县。
1958年,莘县被撤销,辖域北部并入冠县,南部并入范县。1961年恢复莘县建制及原辖域。
第三次扩大,是1964年划入了范县金堤河以北区域,包含原观朝县划归范县的区域。
1961—1964年聊城专区莘县、范县
1964年,因为金堤河治水的需要,在国家水电部的主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对山东、河南交界的金堤河流域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寿张县,范县划归河南省。金堤河以北的范县辖域划归莘县,金堤河以北的寿张县辖域划归阳谷县。金堤河以南的寿张县辖域划归范县(1978年析出成立台前县)。
由于范县县城在金堤河以北,县城仍属于范县,县城驻地樱桃园镇行政隶属于莘县,造成了河南县城在山东境内的飞地奇观。
现在的聊城市及莘县地图
这次调整,范县划归莘县五个乡镇,即:樱桃园、古城、古云、观城、王庄集。其中古城镇为范县老县城,观城镇为原观城县城,樱桃园镇为当时的范县县城。1999年后,范县在金堤河以南建设了新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迁至新城,不过老县城仍然属于范县。
经历了这几次区划调整,莘县一跃成为大县。有比较大的面积才能形成相应的规模经济,近年来莘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年产蔬菜520万吨,超越了潍坊寿光市,号称“中国蔬菜第一县”。试想如果没有几次区划调整形成的较大县域,是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规模的。
2、山东河南交界处,明清对峙地图
在我国的地图上,在河南省东北部有一个伸向了山东省内部的一个“角”,这个角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统筹治理黄河以及金堤河力量,对河南省、山东省交界处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一个寿张县,把山东省的范县划给了河南省,并且在不久之后,在那个角上又新设了一个台前县,所以,今天河南省的那个“角”就是范县、台前县的行政区域。
河南省伸入山东省的“角”
以上这些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并且《大运河时空》头条号在不久前也以《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的那个省界“尖角”,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题,发了一篇历史科普文章。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把连接我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看做是一条绳索的话,河南省的这个“角”则更像是一柄切断绳索的“利刃”,在台前县那里把京杭大运河拦腰截断,使得大运河黄河以北的运河至今还不能通航。
如果打开河南省濮阳市的地图,在其东北方向最靠外的台前县的上、下两侧,会发现都标注着“运河”的图例,但是偏偏在台前县范围内则没有运河的标识,好像京杭大运河到了这一段忽然消失了一样。
红线所示为台前县境内消失的大运河河段
不过在绘制于清朝中期的《山东运河全图》里,从今天的金堤河北侧的“张秋镇”到黄河南岸的“戴庙镇”中间是有运河连接的,并且还有大大小小的村庄、密密麻麻的闸坝以及与运河交叉而过的沙河、赵王河、盐河、小盐河等河流。
《山东运河全国》里这一带的运河
结合今天的卫星地图测距,这段消失的运河河道约有11公里以上,与之同时消失不见的还有那些闸坝以及河流,今天都被河南省的那个“角”所取代。
消失的河段大约距离
明清时这一区域应该有的河段、村庄
明清时,这一带是经济发达的商业中心其实在历史上,这一带就像《山东运河全图》里绘制的那样,并不存在特征如此明显的那个“角”的。并且也不像上个世纪的1938年至1945年由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成为冀鲁豫(前期为鲁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反而在明清时因为地处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中间部分,与向东而去的盐河交汇,成为了物资汇集、人员交流的商贸物流中心。
河南省的这个“角”的两条边,一条是金堤河、另一条则是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之前,由于黄河还是往南经淮河入于黄海,虽然这里地势不高,大小河道众多,但缺乏黄河这样的大型河流,所以那时还没有形成像今天这样的“角”。
明朝的张秋镇,也是安平镇
元朝时把大运河自山东省临清向南取直后,经过明朝的数次开凿、疏浚以及补充水源,终于使京杭大运河发挥出了全部运能,明朝的漕粮全部改为了漕河运输,刺激了这一带的经济迅速的繁荣了起来。
位于这里的张秋镇成为了“漕渠出于齐鲁之郊,旋之若带,张秋其禬结也。”(于慎行《安平镇治序》)意思大约就是说在运河就像是在山东省西部的衣带一样盘旋,而张秋镇就是带子上的衣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此亦迁史所称陶、宛、邯郸都会之区也。”(出处同上)这大概就像是司马迁史记里所说的定陶、大宛、邯郸一样的大都会吧。
正是因为张秋镇的繁荣,在明清时期它和北方的临清一起并称为山东省两大经济重镇,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称。
黄河决口之后,这一带形势图
但是无论多么辉煌的繁荣,在自然灾害面前轻易就能成为泡影。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自河南兰阳铜瓦厢(今河南省兰考县)决口,水势凶猛,经长垣、东明、鄄城、濮阳、范县、寿张、直冲运河,这一带的运河河道完全淤塞、断流,依托漕运、贸易流通而兴起的商业、手工业,当交通优势不存在时,经济就会迅速衰弱,店铺关张、资本外迁、人口外逃,《阳谷县志》上对张秋的“始而萧条,继而凋零,不啻迅风之扫秋叶,百年之间,城郭是而风景非”描述正是这一真实写照。
黄河在河南省西部冲出群山之后的束缚之后,由于泥沙含量巨大,在下游就形成了“地上河”、“悬河”,因此也造就了它“善淤、善徙、善决”的特点。特别是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口,造成了黄河河道南迁,在此后的700多年里,虽然黄河以向东南经淮水入黄海为常态,但也是时常决口,河水下泄为灾,这一点在清朝前期修撰的《东阿县志》里有着充分的记载。
《东阿县志》中明朝水灾的记载
《东阿县志》中清初的水灾记载
由于这一带地处东汉至金朝时黄河的河道附近,北侧东汉王景所修黄河南堤到了此时却成为洪水北流的障碍,再加上其他大小河道,就成为了黄河泛滥之水的绝佳“通道”。对这一次次的黄河决口、泛滥,朝廷都拿出巨大的精力、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为的就是确保漕运这条京城的生命线。
明朝弘治五年三月黄河决口之后,冲溃了张秋东堤,皇帝派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大夏用了八年的时间治理决口以及张秋一带的河道,由于这次治理的比较彻底,明朝的漕运迎来了较长一段的安稳期,皇帝一高兴就把张秋镇赐名为“安平镇”。
在张秋这个镇一级的区域里,还有各级的治河机构,有工部的管河分司,临近的寿张、阳谷、东阿等三县都在这里设置了管河主薄。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治河、保漕运。
正是有从上到下的共同重视以及努力,虽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漕运经常遇到洪水冲开堤坝、淤塞河道等严重问题,但是很快就得到了维修和疏通,漕运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
但是咸丰五年(1855年)的黄河决口,却彻底“终结”了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的运输可能这一年的洪水以及决口在历史上来说,也算不得最大的一次。但是清朝到了18世纪嘉庆道光帝之后,官员腐败、社会各类矛盾显现,黄河下游河道淤废严重,一般洪水时就已普遍漫滩,防御不慎就会决口,如遇较大洪水决口、改道就不可避免。
据《山东通志》记载的这次决口:“两股由直隶东明南北分注,经山东濮阳、范县,至张秋镇,穿过运河,漫入大清河归海”。
铜瓦厢决口处
按照之前的的做法,黄河决口之后就要立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堵住黄河大堤决口处,断绝来水。二是及时把黄河水流冲毁之处修理、疏通。通过这两个方法恢复漕运。但是1855年的清廷,已经顾不上去维修这条“生命线”,因为有了比漕运更加使之焦头烂额的事情发生。
康熙曾经在宫中的柱子之上写了三藩、河务、漕运六个字,以示这三件事情是清朝的头等大事。但是如果发生了或许导致国家灭亡的事情之后,这些事恐怕就得让步了。在1855年左右,差点打到京师的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刚刚被消灭,这一带又有捻军、义和团等起义军出没。清庭分身乏术,再加上外国势力的时常觊觎,国库因连年用兵已近枯竭。所以对治河保漕如此大事也只能“有心无力”。
太平军北伐经过这一带
决口第二年就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捻军起义也波及这一带
对遭受洪水灾害地区治水的呼声,均以“军务未平,饷粮不继”进行推诿,河堤也是“一时断难兴筑”。甚至咸丰皇帝干脆下谕:
“若能因势利导,设法疏消,使横流有所归宿,通畅入海,不致旁趋无定,则附近民田庐舍尚可保卫。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决口形成的河道如果能够因势利导的话,只要水不乱流,河道旁边的田地和房屋基本上能得到保护,那么兰阳铜瓦厢那的决口,就停下别堵了。
正是因为没钱、无力以及皇帝的放任,黄河在铜瓦厢以下的广大地带漫流持续了约20年,所涉及区域达36个州县。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鸿章在经过大量访察、测量之后,上书皇帝,因铜瓦厢决口经过多年冲刷已不可能堵住、安徽省境内的黄河旧道河床太高、漕运途径可放弃河运改为海运,决定把黄河河道保持在山东省境内,不再回归向南旧道。并且“河改北道,山东的灾害诚可忧虑,但这可以采取加强两岸的堤防、民埝等办法来解决,尚不能构成大患。”在河道两岸相继修起堤防约束河道。在这近20年的漫长时间里,河沙淤积严重,大运河河道没有得到疏通,在此期间的今天台前县运河段淤积严重,无法行船,今天河南省的那个“角”已初步形成。
1886年这一带的运河图,运道已绕开张秋对岸,改由陶城埠北入运河
此外,运河运输还在艰难的进行着,1865年时可以绕开这个河段,经盐河、黄河,逆水再到张秋入运河。光绪七年(1880年),又在陶城埠附近开凿了新运河入黄河,运河河道不再经过张秋。1901年,随着漕粮改折、海运与铁路的兴起,罢漕运。从此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的河段运输逐步停止。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黄河的改道改变了清末的漕运状态,后来清廷无力疏浚原河道,造成运河河道转移,再加上因为铁路及海运的发展导致黄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弃用,从这个角度看来,形容河南省深入山东省的那个角就是斩断清朝大运河运输的“利刃”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漕运的结束以及黄河改道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给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起到了加速作用。
您是这么认为的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本文关键词:山东河南交界处疫情防控,山东河南交界处冲突,山东河南交界处还让过不,山东河南交界处是哪里,山东河南交界处什么时候解封。这就是关于《山东河南交界处,明清对峙地图(是怎样从小县变为大县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