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5岁的王小波在家中撞头病亡,死后却没有一个同行送行,谁知没几天,《黄金时代》大火,生前无名,死后爆火,令人唏嘘。
王小波的死是一个意外,那是1997年4月11日,原本应该是一个平静的夜晚,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死状恐怖,生前曾经经历巨大的痛苦。
他的妻子李银河得到消息后悲痛万分,急忙从国外赶回来,却连小波的遗体都没看到:遗体已经被送去火化。
葬礼上,李银河为丈夫播放了生前最爱的古典乐。葬礼十分冷清,王小波生前就很低调,他的死似乎也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突然火爆起来。他去世的消息也引起了大家的扼腕叹息,众人都说:如此天才的一位作家,英年早逝,这是我们的遗憾。作家是王小波的宿命,大概他是带着使命来的,必须借着文学说点什么。

王小波是北京人,出生于50年代,下过乡,做过工人,也做过教师。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王小波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
1978年王小波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几年后他又奔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期间游历美国和欧洲等地,回国后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过书。
不过王小波生性喜欢自由,讨厌被束缚,他也真心地热爱写作,所以在1992年的时候,王小波辞去教职,开始做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写得大胆而露骨,书中的主人公王二活脱脱一个流氓。大家似乎默认王二是以王小波为原型,认为王小波也是一个“王二式”的人物,其实不然,生活中的王小波,沉默寡言,性格有些阴沉。
王小波曾经对妻子坦诚,自己家族有遗传性心脏病,恐怕不会活太久,这大概也是王小波性格阴郁的一部分原因。只是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早。

根据知情人称,王小波被发现的时候,手指甲里都是墙上的白灰,头上似乎也有撞墙的痕迹,大概是心脏病发作,太过痛苦才会这样。
邻居在凌晨的时候也听到了异样的声音,但是谁能想到,那竟然是王小波在垂死挣扎呢?
令人欣慰的是,小波的《黄金时代》终于被大众所熟知,这部小说就像小波的灵魂,肉身可以陨灭,精神却会永存。
王小波生前并不是一个闻名的作家,文坛对他似乎并不感冒,他的书经历重重困难之后,才终于出版,出版后销量也不好。
但是,好作品总会有人欣赏,就算人们口中不说,心中也会明白:《黄金时代》是一部好作品。
一开始,《黄金时代》被大家排斥的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huang色小说,其中关于男女情 欲的描写直白而大胆,没有丝毫的掩饰。

王小波无疑是大胆的,也正因为如此,根本没有出版社敢出版《黄金时代》。这部小说在前期遭遇了很多的挫折。
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黄金时代》脱颖而出。
《黄金时代》中的情 欲描写,透着泼辣却并不恶俗,作为作者,王小波本人并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去描写这件事,所以《黄金时代》中我们能够看到王小波的纯与真。这也是《黄金时代》区别与其他小说的主要特点。
另外,《黄金时代》有趣、有智、有悟。王小波有一个有趣的灵魂,《黄金时代》中更是展现了独特的黑色幽默,令人会心一笑。
《黄金时代》中也体现了王小波的理性思维。王小波从事过计算机编程,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他将其糅合到小说中,为《黄金时代》增添了理性美。

阅读《黄金时代》,我们不仅能感受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和逻辑思维,还能体会到他对于自由,对于挣脱束缚的渴望。
人的自然天性是不能被压抑的,就像河流可以疏导,却不能随意堵截一样。《黄金时代》中的王二解放天性,突破禁锢,保持率真的自我。
王小波用幽默而荒诞的语言,将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似奔放的情爱之下是压抑了千年的情感宣泄,这是触及到人性深处的精华部分。
王小波评价自己:《黄金时代》写得尚可,冯唐说他:“优秀的作家总是不自信的,《黄金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度,是上了金线的。”李银河说,《黄金时代》是小波的宠儿,这本书是必须读十遍的。
《黄金时代》语言平实,不加雕琢,浑然天成,就像一道没有加入调料的炖肉,细细咀嚼,能够嚼出原始的香味来。
如今,《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许多文艺发烧友们的必读书目,累计销量达到千万册,小说入选“当代中文小说100强”。
有人说,《黄金时代》第一次看的时候,心想王小波真是一个臭流氓,第二次看的时候,感受到了陈清扬的委屈: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被说成是“破鞋”。第三次读的时候,终于体会到了故事背后的荒诞和恐怖。
《黄金时代》王小波写了将近20年,可以说他毕生智慧结晶。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与有趣的灵魂相遇,喜欢《黄金时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取。
黄金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