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清华大学拟无偿划转清华控股100%股权给四川能投】10日晚间,紫光股份、紫光国微等紫光集团旗下公司发布公告称,2021年12月10日,接到间接控股股东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集团”)转发的清华控股《关于清华大学无偿划转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股权的通知》。
通知内容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出资人清华大学于2021年12月10日与四川能投签署《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所持清华控股100%股权划转给四川能投(以下简称'本次划转')。关于本次划转,清华大学需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复,四川能投需获得四川省国资委批复,此外本次划转还需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对本次划转事项的经营者集中审查(若涉及),本次划转相关审批事项是否获得批准存在不确定性,是否能够最终完成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21年7月16日,紫光集团进入司法重整程序,紫光集团管理人于2021年7月20日通过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关于招募战略投资者的公告》。2021年12月10日,确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
公告显示,清华控股目前持有紫光集团51%股权,截至本公告发布日,受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重整以及本次划转影响,紫光股份、紫光国微等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实际控制人情况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水易)
【#紫光集团被申请破产重整#】 紫光集团于1993年成立,经过28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国内一家大型综合性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形成以集成电路为主导,从“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生态链。公司控股股东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后者持有其51%的股份,而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又为清华大学全资子公司。由于近几年紫光集团的并购速度过快,引发高企的资产负债率,直到去年下半年市场融资难度加大引发其债务危机。#紫光集团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
【寻求“更向美方靠拢”,台当局要禁止富士康投资紫光?】
在两岸局势紧张之时,民进党当局还在不断阻挠两岸民间经济交流。近日,有外媒披露称,由于涉及晶片代工等“敏感项目”,台当局希望富士康取消对清华紫光的投资。
台“中央社”10日报道称,台湾现在正在寻求“更向美方靠拢”。这源于英国《金融时报》近日一篇报道,其中提到台湾防务官员希望苹果公司供货商富士康取消对大陆芯片公司紫光集团约新台币242亿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的投资。《金融时报》称,鸿海7月14日发布公告称,通过旗下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转投资,成为紫光集团第二大股东。但这项交易让台湾最大公司之一的鸿海成了美国与中国大陆之间与日俱增科技竞争的焦点。报道引述台当局一名防务部门高层官员的话说:“这绝对不会通过。”报道称,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的“投资审议委员会”尚未审议这项投资案。不过,根据另一名知情人士的说法,“国安会”和陆委会认为必须挡下这项交易。
报道称,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岛内防务官员也参与了这项投资案的审议工作,这个程序通常只会套用在有涉及政治或防务安全的争议投资案上,“显然他们现在已经把此事提升至‘国安’层级,投资通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根据路透社报道,富士康发表声明表示,已向台当局提交关于这项投资案的报告,并将持续与当局官员沟通。声明中并未多做说明。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0日报道,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当天下午亲自说明称,鸿海集团经营指导原则以合法合规作为最低检视标准,“如果这个案子相关单位不核准,我们也有相对应的备案”。他表示,包括长江存储、武汉新芯等半导体厂,已经从紫光分出去,新的紫光经过调整之后,获利能力不错,鸿海也因此做了投资。“如果通过这样的投资,跟我们的客户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我们说不定也可以获得好处。”
民进党当局一直在千方百计阻挠两岸交流。今年2月,台当局增订了针对大陆的“经济间谍罪”。“投审会”7月13日曾表示,在大陆投资事业累计金额达5000万美元,且涉及晶圆代工制造、IC设计、封测等敏感项目,须事先取得审查核准。有台媒称,因鸿海投资事实已发生,违反了当局“事前申请”的规定,不排除可能对鸿海处以2500万元新台币的罚金。分析称,民进党当局既舍不得放弃在两岸经贸往来过程中获取的巨额贸易顺差,又害怕两岸在经济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让大陆有更多筹码。归根结底,他们就是要在经济、科技领域跟风美国,给大陆发展制造更多阻碍。
#台湾##富士康##清华紫光#
编辑| 杨艳娜 来源| 环球时报
最牛两家校企面临破产重整,是北大光华、清华经管学院的最好案例(短评)
北大方正,就在前不久宣布要破产重整;随其而来的又是清华紫光icon,发出了破产重整的消息,主要内容为:相关债权人以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集团进行破产重整。消息7月9日发出。
这两家号称中国最牛校企,都是8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时,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企业。开始时都有专家撑控,这些专家们利用校企这个平台,为我国的高科技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做出了一般企业难以做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专家退了,经营者上了,他们忘记了校企的主业,什么赚钱,他们就做什么,进入了金融?进入了房地产……多元化了,主业不突出了。这可能是他们今天倒闭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两家校企都由原来的资产数千亿到负债数千亿,把两个最牛校企玩完了,破产了,经营者甩胳膊走人了。
拿北大方正为例,2002年他们进入了疯狂的买买买模式,证券、银行、钢铁、房地产……结果是,方正曾拥有的3600亿资产,年营业额高达1333亿元的500强企业,到头来成为负债3000多亿的企业。
在这里不禁联想起,同样是创办于80年代的清华大学的清华经管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icon,两家有再教育职能的,兼有为企业培养管理者的著名学院,三十多年来,他们培养了许多企业精英,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竟没有培养出管理他们校企的合格的管理者。
我建议这两个学院,以后应该以你们各自校企的案例为重点,拆开了,揉碎了本校企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就足够两年的MBA学制要学的东西了。
更希望两家学院能培养出一些能把好企做的更好,把频临破产的企业救活;切不能招收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花钱了,老板镀金了,把企业搞砸了。
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双双进入重组了
医者不能自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属产业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却双双破产重组了。这两个也算是显赫一时的企业却未能在北大和清华的精英手下活过来。方正集团有方正科技、方正证券等五家重整主体的资产总额622亿元,而债务总额高达1469亿元,净资产为-847亿元,在今年年中完成重组。
根据清华紫光披露,3000亿级别的紫光集团截止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上半年,紫光集团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了62.09%、73.42%、73.46%以及68.41%。高居不下的负债率,以及目前多只债券违约所产生的导火索效应,在徽商银行起诉后,引发了本次紫光集团的“破产重组事件”
北大和清华集中了国内最顶级的精英资源,却未能经营好校产企业,有点发人深省啊!
想想与联想同时代的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现在的结局就什么都明白了。
今天清华紫光集团公布破产重整计划,不由想起联想。昔日的中关村三雄,改做芯片的紫光今天破产了,巧的是,没有搞管理层收购、北大高度控股的方正集团早也一地鸡毛,现正在申请破产重整而没人要,而活成PC第一的联想,因为不做芯片加股改,快被大家骂死了。
紫光集团和方正集团,给在清华和北大MBA的学生留下了一道难题,如果他们能够弄明白为什么紫光破产,方正被收购了,估计毕业论文就能顺利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