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激光测距仪原理(激光测距仪原理与实现)

【为什么现在还用100年前的老式光学测距机?】这是防空兵和炮兵常用的光学测距机,型号为58式1米光学测距机,是用来测量目标的距离和角速度的专用装备。是一种体视光学测距机,是一种很古老的设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有应用。

体视测距机是通过人眼瞳孔间的“立体识别”感觉来进行测距,通过光学补偿器使得目标与测标在纵深距离上感觉相同,来判断目标的真实距离。这种测距机使用双物镜的立体原理,操作手操作测距瞄准镜,不断拉近和放远目标,当从目镜中看到远处的目标具有立体感时,就会出现一个“之”字型的分划,上面的距离读数就是目标的真实距离。

这种体式测距机比较精确,对运动目标的捕捉能力比较强,因此广泛应用于高炮兵,后来普及到炮兵。体式测距机的缺点是操作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操作手还应该具有敏锐的立体感,用它观测就像在看立体电影的效果(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立体感不敏锐)。

解放军目前在防空分队里还使用这种古老的光学测距机,主要原因是光学测距机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目前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和战机都安装有高灵敏度的激光告警装置,如果使用激光测距照射,敌机会立即感知并进行反制。而光学测距机的优点是可以隐蔽作战,无信号特征暴露,可以在静默中发射单兵防空导弹。

【狙击步枪使用火控系统的优劣】​​狙击步枪火控系统的原理,跟坦克光点投射简易火控和反坦克火箭筒的火控差不多。

首先是初次瞄准,然后进行激光测距,副射手负责测风速,口头报数,射手听到后输入火控,再输入气温、风速、弹种等选项(当然,这些都可以提前输入),然后弹道计算机开始进行计算,然后瞄准分划会根据计算结果在镜头内重新装订到位,然后射手再次将新的瞄准分划光点对准目标,然后击发,然后命中......

这种火控比较适合大口径狙击步枪,由于大狙的精度一般般,多数是用来执行破坏敌方器材车辆等任务的,使用火控操纵狙击步枪很方便。

对于中等口径的高精度狙击步枪,使用火控的精度就有些力所不逮,由于重量体积限制,狙击火控系统只是反应迅速、计算准确,但光学精密性和性能,远不如专用的高精度光学瞄准镜。

而经过严格训练的狙击手,使用纯光学瞄准镜和中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射击表现并不会比用火控系统大狙的射手差。这就是为何中外军队的中口径狙击步枪不配用火控的主要原因。

现代科学家通过月球激光测距实验来进行地球与月亮之间距离的科学测量,它的原理就是把具有高度同向性脉冲激光束射向人工放置在月球的角反射镜,利用角反射镜的特殊光路性质,通过接受时间差计算出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风度翩翩的寒流:

环境感知负责车辆及车辆周围环境的探测,是驾驶智能化的核心。环境感知传感器主要包含以摄像头为主的视觉识别类以及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为主的雷达测距类。不同传感器工作原理、材料特性、制造工艺等不同,导致应用性能、成本均不相同。

海面上突然出现一道巨型“幕墙”,就像流淌的瀑布一样壮观。这是美军的飞机为掩护舰队释放的浓烟,六氯乙烷产生的烟墙自上而下流动能持续20分钟,把整个舰队阻隔在敌人的视线之外。在雷达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能有效地防止敌舰的观察和炮击。

 

1920年美军尝试了一种新的战法,就是利用飞机在海面上空抛洒几公里长的烟雾带,巨型烟幕墙能把整支舰队遮挡住,这种烟幕在重力作用下会下沉,就像给大海安了个窗帘。烟雾滞空时间能长达20分钟,比军舰自己拉烟速度要快很多,在飞机释放烟雾以前,各国的海军都是用军舰上的锅炉或烟雾发生器放烟雾的。

 

当年英军追剿“俾斯麦”号战列舰时就用了这一招,当时英军重巡洋舰因为有雷达率先发现了敌舰。双方交火后英军意识到自己大意了,因为“俾斯麦”号长250.5米、宽36米、满载排水量5.09万吨、最大航速30.8节、四座双联装 380毫米的52倍径主炮威力巨大,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赶紧释放大量烟雾逃跑了。

 

我国古代就知道用烟雾作战,比如在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继续向南想要灭掉陈国,隋将贺若弼率军由扬州渡江进入镇江,进而进攻陈都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隋军与陈军遭遇后开战,陈将鲁广达打退隋军四次进攻,此时的贺若弼“纵烟以自隐”,释放了大量烟雾隐藏自己,而陈军以为隋军大败于是放松警惕,反而被隋军灭掉。

 

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美日双方围绕着瓜岛激烈的争夺,美军2位舰队司令战死,在一次海战中日本军舰队错把美军的战列舰看成了巡洋舰,战列舰排水量一般在12000吨左右,火炮300毫米左右,而巡洋舰排水量在6000-10000吨左右,火炮达到406毫米。

 

双方交战后,日军发现有点不对劲,对方发射的炮弹竟然是406毫米的,小小的战列舰竟然敢进攻巨大的巡洋舰,日军指挥官一边骂侦察部队,一边紧急让进队放烟雾逃窜,就算有烟雾的掩护,还是有一艘战列舰被巨大的炮弹击沉了。

 

可见在当时的海战中烟雾是非常好的伪装手段,海军舰艇想要释放烟雾,就用锅炉的不完全燃烧会释放黑烟的原理,就像燃烧湿柴火时会有大量烟一个道理。锅炉房就刻意制造不充分燃烧产生的废烟,然后高速航行,就能快速在海面拉起一道烟墙。如果多艘舰艇一起放烟,就会形成更长更厚的烟墙。

 

为了能得到更黑的浓烟,甚至把煤炭与重油燃料混烧,这样冒出的烟更浓,当然也会让水兵苦不堪言,个个灰头土脸的。但是这种黑烟很容易被海风吹散,后来使用了白磷发烟剂,效果有了很大改善,接着发现六氯乙烷成分更好,美军主要就是用的就是含有六氯乙烷HC烟雾。

 

为了应对复杂的海况,比如湿度大、风速高的特点,用三氧化硫和氯磺酸混合物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后持续时间更长,于是就有了FS烟雾。有的国家还使用四氯化钛与水反应,会生成二氧化钛小颗粒和氯化氢气体,这样也能快速产生烟墙。

 

所以那个年代化学学得好,进攻保命更有效,为了造烟雾各国用到了六氯乙烷、氯磺酸、白磷、四氯化钛、铝粉、氧化锌等各种化合物,只要能冒烟都会试一试。后来美军发现军舰释放烟雾的效率太低了,干脆用飞机吧。于是就把发烟罐挂在了飞机挂架上,高空释放的烟雾会垂下来保护舰队20分钟左右。

 

当时美军用的是MK5型FS发烟器,发烟罐长170厘米、直径49厘米、重430千克、容量190升。配有一个二氧化碳钢瓶,作用是给主罐加压喷出发烟剂。这种机载的发烟罐有点是不用过多考虑风速、湿度等,飞行员调节阀门大小就能控制烟幕范围,在80秒内就能完全释放发烟剂生成烟幕。

 

当时没有卫星、雷达等观测手段,这种烟雾还是有效果的。虽然雷达在1842年就被发明出来了,但是到了1935年,德国在 “贝雷”号试验船上才首次进行舰载雷达试验,探测距离仅为9000米。1938年,美军也研发出195兆赫雷达,能发现137公里外的战机。

 

1941年马塔潘角海战,意大利损失重型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1艘战列舰受重伤,3041名舰员战死。而当时的英军损失较小,主要是因为英国舰队装备了比较先进的舰载雷达,就算在夜晚也能探测到意军舰队,所以有了雷达就相当于开了挂。

 

后来雷达技术越来越先进,探测距离越来越远,释放烟雾的战法就慢慢消失了。比如现代海战主要用反舰导弹或者鱼雷攻击对方,为了保护舰队主要释放出干扰箔条或用近防炮系统,箔条能制造出一个假象让导弹偏离目标,但是烟雾在现代战争中依然被使用。

 

图18就是在登陆战中,两栖装甲车打出的烟雾,用于阻碍激光测距仪光束的正常工作。烟幕在特定的战场环境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烟幕能掩护与舰艇的规避、机动相结合,有效避开敌人的火力,打乱对手的作战企图,必要时候还能掩护海上编队安全撤离。#点亮真知计划##头条创作挑战赛##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入手了T8 Plus,作为石头科技一款升级版产品,几乎在所有的核心卖点上都强调了智能。我们都知道,决定扫地机是否智能最重要的指标一个是避障技术,另一个就是路径规划背后的建图能力。T8 Plus采用的是结构光主动测距避障方案,大家并不陌生,原理跟iPhone的结构光面部识别类似。只不过它主要是通过测算周围的深度信息来感知环境特征,实现躲避障碍的能力。

有了这项技术的T8 Plus,在主动避障能力上相比一般的扫地机器人要明显强了不少。避开一些沙发、桌椅这些自然是小儿科。最主要是T8 Plus在判定了与家具或者障碍物的相对准确距离之后,能够提前进行进规划,做到提前的避障,而不至于像一些其他产品那样一定要冲上去“碰一下”,然后才晃晃悠悠躲开。

1995年8月,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来自陕西! “三千年前的遗物”出土于一座西周古墓中。它可以在3秒内点燃,可与现代太阳能相媲美。

人民日报专文盛赞这一奇妙发现,称其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也进行了独家专访,向全球播出,英国华侨高中将这一发现写入了初中课本。

那么这件“3000年的神器”究竟是什么呢?值得震撼整个世界...

这个谜出现在许多古籍中,古人称之为“延遂”。

西汉刘安及其弟子所著的《淮南子》对阳绥有描写。 ” 阳绥也是金子。幸好拿不到的人。太阳三四尺高的时候,碗里盛着太阳。干爱一寸多,一会就烧,一吹就烧。燃烧和点燃。”

明代医界刘安在《本草纲》中也记载:“寒水亦是火镜,铜铸,面凹,擦日,与爱生合,你会着火的。”

原来,所谓的“烟绥”,一定是一种叫做“火镜”的古代点火器。

然而,在迄今为止的所有发掘中,都没有人看到“延绥”的真身。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忽远忽近……

1995年5月,在陕西省扶风县黄回村发现西周墓。

这个迷惑多年的“谜团”终于揭开!

当时,周元博物馆负责发掘该墓。这座古墓曾被盗墓者严重破坏。

现场清理发现散落的黄金碎片和少量的马和牛骨头。后来,队员们在动乱中发现了一面“铜镜”。

这被称为“铜镜”,因为它是圆形的,直径为8-9厘米,给人的印象与铜镜非常相似。

但年轻考古队的成员却是有些疑惑!为什么这面铜镜与众不同?结果是不是“郁闷”了?

古铜镜两面为水平面,起到镜面照明的作用。但这“凹面镜”的形状如此奇特,是为了什么?

谨慎起见,这面“奇镜”落到了周元博物馆馆长和西周著名考古学家罗西昌的手中。

洛老仔细量了量“怪镜”的大小。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圆形凹形,青铜质地,重95.47克。背面中央是一个凸起的小按钮。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个的时候,洛老就已经很眼熟了,总觉得好像见过似的。

终于,20年前的记忆慢慢苏醒了!

1972年,陕西省刘家沟水库筹建时,在工地发现了距今3000年的西周墓。作为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Rossi Chan 也参与了挖掘和清洁工作。

奇怪的铜镜就是在墓中挖掘出来的。当时,大家都称他为“铜镜”,但它的形状却与今天非常相似。

但在 1970 年代,它并没有现在那么好。人们找不到这种青铜器的真正用途,所以没有深入研究。这个“悬案”是个尾巴……

二十年前,今天的西昌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西天音考古学家。因此,我有信心澄清这面“怪镜”的目的。

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

既然这是一个“凹面”,难道是历史记载中出现的神秘“阳光”?

古籍中的太阳总是伴随着“火”,而凹面镜具有聚光的能力,可以让阳光聚集在火源处。

3000多年前的西周古人无法理解“凹聚焦光”的科学原理,但他们一定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这种神奇的现象。

之后,将一块“怪镜”外包给西北光学设备厂进行测量,确认曲率半径为20厘米,正是标准球面镜!

尽管有科学数据的支持,但一丝不苟的老老实实担心。他决定复制那面怪镜,当场进行点火测试……

19952008年8月,完成了一个奇镜复制品。

这一天,除了罗西昌外,瑞士考古学家在周元博物馆广场见证了该遗址。

只见洛老在点火位置放了一小团宣纸,拿起一面奇怪的镜子,将凹面朝太阳转。 1秒、2秒、3秒……

繁荣!宣纸突然着火了!速度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测试成功!这生锈不起眼的“奇镜”,是3000多年前古人根据“凹镜聚焦”原理制造的“点火器”!

仔细想想,那是在遥远的西周时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陕西发现的“西天籁阳光”成为“中国发现最早的人造金属枪械”!

这一考古发现重振了我们国家的骄傲!难怪人民日报热情地称其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中国人真的很厉害...

【唐山民俗:手工制作“大眼车”】

||本文选自滦南县政协编印《冀东老手艺》一书。

||本篇作者:郑玉恒

冀东平原的大车,因车轮由横竖辐交叉作为支撑,辐之间形成6个空格,故称其为大眼车。因车網上附有铁瓦,又名铁瓦车。

铁瓦车是由木制的车排子和车下脚组成(如图1)。车排子的重要部件是长1丈1尺左右的两根车辕,俗称拉头。两根车辕之间由7根车牚连接。车辕前端各安垂直向上的木撅,俗称车独子,用于挡住搭腰爪子、肚带爪不脱落;车辕两端装铁箍,中后部安装车厢。车厢前端的两根车掌,间距较小,约5寸,俗称车档子;车尾两根车掌间距同车档子;前数第二根车牚下装车梯子;第二根车掌

至第五根车掌之间是车厢。车厢两侧分别安装4根方木于车辕上,称车立桩,两个立桩之间插装1块板,称围板,两侧立桩上各安装一块压厢板。车厢一般高1尺,压厢板长约3.8尺。车立桩外侧附设弯桩子和弯钩子,用于揽车拴挂绳索。车厢宽约2.4尺;压厢前后左右车辕外侧各装一块耳板,以加大车宽,便卡于车轧子凹槽中。

车轴与两个车饼子(车轮)组装在一起,称车下脚。车饼子一般直径2.4尺,轴长3.4尺。车饼子多用烘烤过的干榆木制作,由6块弧形木组成正圆车搁,二细插入一粗中的3根车辐以榫卯结构与车網连接。车網弧形木之间的连接为燕尾榫。为求坚牢,车轴两端榫卯往往稍大于车辐的榫眼,先以水汽熏蒸车饼子,然后再与车轴组装,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榫卯与榫眼结合牢固,再在轴头装辖加固。铁瓦系焙烧后安装,原理同上。铁瓦宽与车網厚相等,按尺寸事先锻打好,出钉眼并在外面锻出沟,使瓦钉钉好后,钉帽部分藏于沟中。铁瓦放在炉火中焙烧,同时把车饼子推入水槽浸湿,依次用钳子夹铁瓦附于车網周边,钉入 T 形瓦钉,再入水槽冷却。而后在车網侧面钻两排孔,铆钉蘑菇钉,钉孔间距3寸左右。铁瓦车车網较窄,厚1.5寸左右,负重后从地上轧过留下两条车辙。

木工打车,用工一般称“上七下八”。其意为车排子用工需7个劳动日,车下脚需用8个劳动日。在车的制作过程中,最讲究的是榫眼带艄(挤心),即榫眼中间部位略窄,至使在重锤作用下,装入榫眼中的榫卯不再松动退出,以求坚固。挤心的大小要视部件的所在位置、承重作用、部件材质诸多因素而定,既要达到严密结实,又要保障部件不损坏。

#唐山头条# #民俗# #手工#

第二十四回 首发命中

(声明原创 )

书接上回

连长找到我,问我有没有信心肩炮射击并且保证首发命中。

我毫不犹豫地说:“报告连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

……

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给连长下了保证,是因为我心里有底。不光是我~我们所有人心里都有底 。

因为我们已经“实弹”射击了上百次了。只不过我是北方兵力气比较大 ,所以肩炮射击才选中了我。

需要说明的是,训练所谓的“实弹”射击——其实是内膛枪,打的是普通子弹一样的泄光弹 。

所谓内堂枪,就是在炮筒里面装一个和火炮击发机关对接的能打子弹的装置。这样实战训练成本将大大降低。

……

考核分两部分:

1:白天移动目标

~要迅速目测目标距离。

~要迅速测试目标移动速度。

~要在5秒之内根据目标距离和目标移动速度——调整瞄准镜标尺和方向参数~

~瞄准镜十字线出现目标立即击发~~~!

……

目测距离用跳眼法和参照物比对法。

就是用手指和眼睛测距的方法。

伸直右臂拇指竖起,两只眼睛一闭一睁——通过估计跳眼所见实地宽度的方法进行的估略测量。估判被测物的尺寸大小。

结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以计算出被测物离我方的大致距离。这种方法是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跳双眼宽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如果距离目测近了~炮弹会打到目标的后面。

如果距离目测远了~炮弹会打到目标的前面。

所以说精确的目测目标距离~和精确的估算目标移动速度~并快速心算反应到瞄准镜的参数上,对能否击中目标尤为重要 。

优秀的炮手要内心强大~反应迅速~操作冷静~发射果断!

……

2:晚上固定目标

~光的传播速度大约每秒钟30万公里。千儿八百米的传播时间忽略为零 。

~声音的传播速度定为每秒钟340米。

~从发现光源~到听到声音要瞬间、精确、心算读秒。读秒误差要小于0. 1秒 。人脑毕竟不是电脑,读秒会延时0.1秒。所以运算时间在秒数上要加0 ·1秒 。

更重要的是~晚上发光点只闪现3秒钟,所以要求炮手一个脑子变成两个脑子 :

一个脑子必须在发光点消失之前:

瞬间转动炮口盯紧发光点锁定目标!

另一个脑子同时读秒,用心算秒数加0.1秒的延时,从看到光到听到声音的实际秒数~乘以340m 心算出目标距离~并瞬间换算操作反应到瞄准器具的转轮数据上 ——立刻发射~~~!

……

每天不计其数的心算训练~和火炮操作训练 ~武器已经变成了我们炮兵战士手臂的加长部分 。

……

考核开始了。

地点:

光明山长形高地

一队队战士排列整齐~等待着作战命令。

部队首长们,手拿望远镜,远远的站在一排绿色带有伪装网的军车上 。

……

一个班一个班的轮番上阵 。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

白天:

……

轮到我们班了……我肩炮带队成前三角队形前进……我卧倒肩炮下达命令:“一发装填!”~弹药手执行命令: “装填完毕!”,我命令:“两边散开(避开火炮喷火区)注意观察 !”同时瞬间目测目标距离~瞬间测算目标移动速度并锁定~操作瞄准镜参数~瞄准镜十字线边缘出现目标~毫不犹豫立即发射!

~~~首发命中 !

我下达命令:“撤离阵地!”……

……

晚上:

……

轮到我们班上。

……一发红色信号弹表明敌人在东南方向 。

我们迅速用炮架架好炮,装好炮弹~炮口向东南方向 。

出现一个亮点的同时 一声枪响 ~

2.65秒~约900米~在3秒光点消失之前锁定目标 完成一系列操作并发射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34954/
1
上一篇coloyou
下一篇 腾讯电脑管家致歉(腾讯电脑管家误删软件)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