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马上要搬迁了,今天到新办公室看了一下,装修确实挺豪华的。但进入机房把我吓了一跳,就像进了盘丝洞一样,简直一个头两个大。里面的设备也没有多少,无非就是路由器、无线控制器、网络交换机和程控电话交换机,看来又得花几天时间来好好整理一下了。
先把自己逼急了,什么东西就都会了。
当年,我是一名报关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签订了一份程控交换机的购销安装工程合同。我不知道具体价格,仅凭偶尔听来的一点点记忆随意定了个价格,当时我对设备以及安装工程等完全空白,除了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一点原理外。
好在随意定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在利润的驱使下,当然还有就是给客户的承诺。我借贷钱买下了一台交换机,在自己的出租屋里摆满了各种设备和电话机,用基本上完全不认识的通讯专业英文说明书,开始学习交换机的编程调试,花了近一周的时间,最后在一位华为工作朋友的帮助下,我成功的拿下了整个通讯安装工程。这一经历,让我从此进入了通讯技术行业。
我永远会记得这单生意,这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从开始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学不会,而后是深入学习以后,越学越觉得蠢,到最后是简单依旧。总之,学习的动力才是进步的源泉。对我这种有学习懒惰症的人来说,逼迫一下自己,真的很有用。
#如何在学习中进步#
任正非是如何开掉5个原始股东的?
在1987年的时候,任正非等6个人每人出资3500元成立了华为,后来靠着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程控交换机,华为的业务有了起色。赚到钱后,股东之间反而出现了矛盾,任正非目光长远,想要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但是其他股东却不同意,他们患得患失,想要安于现状。任正非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对于华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于是就想要开掉其他5个股东。
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没有办法,任正非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将这些股东赶走,拿到了华为的控制权。这样任正非才能够大刀阔斧地实施自己的计划。再后来华为一步步蓬勃发展起来,最终取得了如今的成绩。
其实股东意见不合一直是许多公司的通病,合伙人要想走的长远还是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否则倒不如一拍两散。
还有当年的程控交换机等
羊很大YHD1、盾构机:德国卖3.5亿人民币,我国造出来后,卖几千万;2、沉管技术:荷兰卖15亿人民币,我国会了后,卖几亿;3、芳纶纸:美国杜邦公司卖2800元,我国造出来后,卖几百。4、纺织染料,美国杜邦公司卖10万—50万一吨,我国掌握染料技术之后,卖7000元一吨。5、劳动力:国外制造2万美金,国内制造3000元人民币。如果中国突破技术之后,盾构机卖3亿,沉管技术卖10亿,芳纶纸卖1500万,纺织染料卖8万一吨,是不是会中国人1.2万美金。
1976年6月,大庆邮电局,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日本进口程控交换机。
抓革命,促生产。姑娘小伙子们在抓紧学习新知识。
#抄书打卡# Day22[送心]华为的研发道路处处充满了艰辛。
华为绝不是国内第一家研制出两千门机乃至后来万门数字交换机的公司。提起国产万门数字交换机,需要提到邬江兴。
邬江兴迎难而上,和战友们一起,在1991年将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制了出来。
交换机业务部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出结果,他们在李一男的带领下,根本没有休息日,从早到晚,吃住都在机房。
当时的光纤技术并不成熟,华为的C&C08万门机真的能利用这个并不成熟的技术吗?
且看明天摘抄内容——配合,一定要做好(第四章第五节)
到了午餐时间,任正非让客户和陪同人员坐上公司唯一的轿车去餐厅,自己在太阳暴晒下沿着公路一步一步走回家,这一幕让陈康宁终身难忘。
1987年,陈康宁从重庆电信局辞职下海办公司,是华为的代理商,主要推广程控小交换机。1988年,陈康宁陪客户一起到深圳考察华为公司和订货,发现华为只有几个人。谈好合同后刚好下班,任正非叫了华为公司唯一的一辆小车,安排客户和公司陪同人员去南头的南蓉酒家用餐。陈康宁坐在车上,看到任正非沿着路边一步一步地走回家。客户和陪同客户的员工坐车,总经理走路,这一幕令陈康宁终身难忘。
1989年,陈康宁仍是陪同四川客户到华为考察,住在深圳华强北附近的格兰云天大酒店。任正非白天在酒店与客人会谈到晚上11点多才回去。从任正非住的深圳南头到华强北,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开车要一个多小时。
大家以为任正非第二天会晚点到,结果第二天早上7点,任正非就已到了酒店大堂,陪客人吃早茶。这意味着任正非晚上最多只休息了4个小时,早上5点多就得出发,任正非对客户尊重和诚挚,令所有在场的客户都非常感动。
除了这些礼节性尊重,任正非在产品与服务上更是为客户考虑。当时交换机的故障率较高,又以进口的为主,备板、备件等技术服务很难跟上。电话一出故障,代理商受到客户的压力很大。
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任总为了代理商维护和保修方便,除维修备件外,多发了一套小交换机,代理商维修时就在这台小交换机上测试或取电路板,最后还可将这台小交换机及坏的电路板全部返回深圳。
陈康宁觉得华为公司处处为代理商着想,也保证了客户的售后服务质量,这是其他公司做不到的,这个小公司不简单。1990年,陈康宁正式加入了华为,先后担任市场部、生产部、企业文化等多个部门负责人。
以客户为中心,让华为赢得了市场、赢得了人才。这并不是一句口号,或者仅停留在表面的礼节性待遇,而是深入到华为战略、研发、制造、售后以及人才培养等全过程的核心价值。
任正非说: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是华为成功的核心管理要义,如果大家对华为管理感兴趣,可以看看华为大学的内部培训教材,华为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在这里面。
经过任正非亲自审阅,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黄卫伟教授,专门为华为大学编写《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做为华为培训高级管理人才的经典教程,全面、系统介绍了华为的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财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华为内训系列教材的公开出版,是业界系统学习华为管理思想与运行机制的权威资料,实为幸事,好书分享。可点击下方商品卡片购买。
现在高大上的华为,当年也是倒卖程控交换机起家,后来任正非发现里面利润大,才转向自研。90年代要是能明白IT比家电有钱途,大概率成为人生赢家。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话在我国还没有普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做生意的人想要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电话。技术出生的任正非迅速嗅到这一商机,于是说服国企领导同意拨款100万研制国产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当时的100万,可是天文数字,遗憾的是项目没有成功,他不甘心,向董事会申请再研究一年,并且追加200万的投资。然而,这个项目再一次失败了,任正非没法再在国企待下去了,于是辞职了。
辞职后的任正非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两间简易房里,与人合资21000元创立了一家小公司,取名华为,主要研发和生产小型程控交换机、火灾报警器、气浮仪等。最初两年,公司主要代销香港的交换机,靠价格差获利。这样,华为横空出世了。谁也没有想到,诞生在这样几间破旧的厂房里的小公司,日后成为一家走向世界的大公司,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业初期,任正非和父母及侄子挤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在阳台上做饭,生活十分清苦。父母为了省钱,专门去菜市场买死鱼、死虾,等到晚上菜市场快要收摊时去买便宜蔬菜。
经过几年的发展,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家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但任正非仍不甘心。当时我国大型局用机、用户机大多来自国外大企业,或者他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通讯圈里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巨大风险。做代理既没有大风险又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任正非有什么不甘心的呢?
虽然做代理也能赚钱,但任正非骨子里永远是一条不服输的硬汉,他不甘心为他人永远做嫁衣,这样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他不想走这条路。任正非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要为自己的发展找出一条生路。
当时中国的通信市场几乎全是外国人的天下,没有人相信中国人能够自己制造出程控交换机。外国的交换机价格昂贵,他们靠着技术垄断,宰起人来毫不手软。90年代,中国人装一部电话要收初装费5000元,而且还不能及时装上,要排队等几个月,甚至一年,还要递烟、送礼、请吃饭才可以加塞装上。
任正非看到外国的垄断技术肆虐着中华大地,满腔的怒火迸发出来,决定自己建立公司研发交换机。他没有任何家庭和政治背景,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已经不惑之年的任正非,或许是十几年部队生涯练就的坚毅品格,或许他骨子里一直就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他咬紧牙关,为了“保家卫国”,在最艰难的时刻挺了过来,成就了今天华为的辉煌。
任正非说:“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而现代商战中,只有技术自立才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企业地位就是一句空话。”
正是有了满腔热忱的任正非以及一批批紧跟任正非步伐的华为人,才有了今天屹立于世界通讯之林前列的华为。华为,我们真正的民族企业的骄傲。
兄台高见,[赞]贸易是存活之道,研发是存续之道,都重要//@校花爱上了我:联想如果倪来管,一定做得比柳大善人更好,如果你翻他当时的联想发展的日志,你会惊讶地发现,90年代联想就已经在程控交换机领域打的华为抬不起头,但是为了打压倪控制的交换机部门,柳大善人故意把这个部门的血切断,让新机研发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