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联合创始人称新旧款iPhone没啥区别。
第一代苹果电脑的创造者,上个世纪和乔布斯一起联合创办了苹果公司的沃茨尼亚克公开表示,iPhone 13与该设备之前的版本几乎没有区别。他说“拿到了新款iPhone 13,我真的分不出区别”。而且,沃茨尼亚克还直说它其中的好几款软件,应该适用于旧款iphone。
我们普通人都看出来的事情,我们也不敢说。这下人家最原始的初创团队,乔布斯的直接合作伙伴都实名石锤了。iPhone 13与iPhone 12确实没啥区别。
乔布斯走了之后,苹果公司不是没有突破,是突破的远达不到乔布斯在的时候那种颠覆和高级。乔布斯做出来的电脑,ipod,ipad ,iPhone,完美高级的就像艺术品。还有,乔布斯的营销文案,营销广告,也是简洁又高级。最出名的就是那段think different。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他们发明,他们想象,他们治愈,他们探索,他们创造,他们启迪,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也许,他们必须要疯狂。
要不然你怎么能盯着空白的画布,却看到一幅画作?
或者静静坐着,却听到未谱写过的歌曲?
或者凝视着一颗红色行星,却看到运转中的实验室?
我们为这样的人制作工具。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而不是现在的宣传文案“快的吓人”“强的很”“来炸场”。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真的缺少了过去的灵性和灵魂。现在的苹果产品,就是一种行业龙头品牌的狂妄和显摆。而过去乔布斯在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是艺术,是可以让人朝圣的东西。
美国人没想到一位80岁的中国祖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芯片的技术壁垒。此外,从2018年起,中国每年可以节省总计2万亿元的芯片支出,相当于2021广州的GDP。“芯片魔鬼”让美国人感到不安。
这位年逾八旬的祖母是“中国龙心之母”黄凌毅。
黄灵一曾说过,没有芯片,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芯片,即集成电路。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说,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离不开它。
1989年11月,黄凌毅被公众派去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当他听说加利福尼亚州正在举办一个国际芯片展时,他去观看并学习。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中,她几乎跑遍了数千个摊位,而且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很容易看到几个中国人。黄灵一激动地冲上前问道:“你是来参加展览的吗?”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尴尬地说:“我们正在参观。”。
黄灵一不禁感到冷: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国际芯片展上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应该知道,20世纪60年代中国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与国外同步!
中国薯条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如此之大,令黄灵一感到震惊和心痛。她秘密决定设计一款高级芯片,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从手机、电脑到航天飞机和导弹,没有芯片就像没有“心”,只有一堆废铁。他们甚至可能被敌人操纵,进行自我战斗。
1990年,一位美国科学家曾说过,我们可以随时关闭中国发电厂的发电机,这样中国人就不能再打开它们了。美国的这种信心是基于其对芯片的垄断。
芯片不仅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黄灵一说: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爬在地上,抹去祖国的耻辱。
没有人能用芯片来堵住中国人的脖子!
黄凌毅一直在跟踪中国芯片的发展。
1936年,黄凌毅出生于广西泉州。在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山河断流,人民生活贫困,黄灵一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落后。黄凌毅志愿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国家的命运!
她学习努力,学习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毕业后,他去清华大学深造,成为清华半导体的第一名学生。从那时起,黄凌毅与微电子建立了终身联系。
1960年,24岁的她回到母校,创办了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虽然实验室条件非常困难,但他们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26岁时,黄凌毅服从了任务,去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1965年8月,黄灵怡和她的团队开发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156台集成电路计算机,并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虽然她的表现很好,但黄灵怡仍然非常担心。因为计算机所需的核心CPU只能从美国进口。这意味着,如果美国拒绝提供CPU,我们将立即回到没有计算机的时代。
只有发展我国自己的芯片,我国的发展才能摆脱别人的控制!
特别是,他在国际芯片展上看到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这使得黄灵毅秘密决定开发一款属于中国的芯片!
在回国90年后,黄灵怡利用她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研究了各种集成电路设计方案。
十年后,黄凌毅终于在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银牌。有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摊位,我们可以一举洗去国耻。
虽然很高兴,但黄灵毅仍然担心中国无法独立制造自己的芯片,缺乏设计芯片和相应设备的能力。
西方国家仍在利用其芯片优势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每年从美国购买的芯片总价值超过万亿。
这一切表明,尽管中国自主芯片开发的科研道路艰难, 非常紧急。
2002年,66岁的黄凌毅应邀加入胡卫武的龙欣团队。这位年轻人决心开发一款真正的中国芯片,并与黄凌毅抱有同样的愿望。
从那时起,黄灵怡日夜努力工作。她必须逐一查看每一张地图,以确保一切安全。
2002年9月,Godson-1的开发完成。
2005年4月,Godson-2的开发完成。
2018年,黄凌毅82岁时,开发了龙芯3号!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芯片在高速铁路“复兴”上实现了100%的国产化,使J-20雷达和北斗卫星能够配备“中国芯”。
美国人感到震惊。中国终于打破了美国多年来一直密切保护的技术封锁。他们再也不能干涉中国的芯片领域了。
此外,从2018年起,中国每年可以节省2万亿元,相当于2021广州的GDP。
西方媒体称黄灵怡为“薯片魔头”,但在这里她是“中国龙芯之母”。
1980年,美国。上世纪,西雅图的某计算机实验室里,第一代“程序猿”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信息处理和存储工作。
坐着的小姐姐这气质也是太棒了,她穿的很少,估计是机房散热不好。其实这是一家“气流”公司的空调广告,大概意思是说人热可以脱衣服,电脑机器发热怎么办?
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元宇宙可以看做是第三代互联网,想想看,互联网为什么会在这十几年能够快速地发展,为何会诞生那么多互联网巨头?首先就是我们学会了使用电脑,于是我们到了线上,自发形成了社区、论坛、进行交易、查找数据等等。
之后,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又脱离了电脑,开始拿起了手机,如果说电脑上网是第一代互联网,那手机就是第二代互联网,而当所有人群都拿起手机后,就遇到了新的瓶颈,我们又将走向哪里?
答案就不再是发展单一的设备,而是建立新的场景,预计未来十年,有一半以上的网民不再拿着手机,或使用头显或穿戴设备等,作为接入场景的通道,苹果公司已经计划在若干年内生产2亿台头显,从这一刻起,互联网就是元宇宙,新的场景更为广阔,可以让整个宇宙都在线。
以前建立在线社区的基础,是为了打破地域限制,形成相关联的虚拟空间,从而不断地开发它,让其超出我们的生理空间,走到更广阔的空间中,结果就会形成一个不等式,财富的空间将远远超过经济的空间,而经济的空间将远远超过物理的空间。
我们看到技术的进步,已经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中,无论是展现能力还是开拓视野,都不再局限于他们所生活的范围了,从而获得财富收入,也会随之放大,这就是金融生态,一种通过现代技术创造的一个感性财富空间,会把我们从现在的有限资源进一步推向无限资源,也就是今年主推的数字社会建设。
我们很多人还活在工业化的时代,但还没有意识到工业化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成本已经很难再降,而商品的需求也接近于饱和,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工业和资源是一对矛盾,资源开发和环境又是一对矛盾。
这两大矛盾,只能让地球最多容纳70亿人,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就要控制人口数量,而且经济很可能是零增长,但过去了50年,世界的经济并没有遇到增长的瓶颈,我们还在继续创造新需求,还在靠着新的科技技术引领时代的创新,跳出原有工业社会的局限。
而下一步,只有全面真正走向了数字社会,我们将会通过新的知识、数据和信息,重塑和管理所有资源,找出重复性多次使用的资源,打破资源和环境这一矛盾,元宇宙将会带领我们走向无限的财富空间,而且元宇宙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所以在搞清这个概念的时,我们并不需要纠结元宇宙是什么,更没必要去炒作那些渠道工具,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我们的生存空间在扩大,未来我们每个人的竞争力在哪?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技能能否链接到元宇宙?如果不行就要抓紧更新知识、数据和信息,前往不可在大海来临时,我们还只会在游泳池的浅水区扑腾着。
1980年,美国西雅图的程序员。
1980年,西雅图的某计算机实验室里,第一代“程序猿”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信息处理和存储工作。那时候电脑还带着庞大的处理器,机房内特别闷热。
有些人说国内科研机构放着现成的技术不用,非要自己搞,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比如前沿技术像是量子计算,应用范围还没那么广,有些人就质疑:花那么多钱研究这个有什么用?国外现成的直接拿来用不香吗?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量子计算是当今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技术。算力是决定科技水平的核心,而量子计算则是未来国家最重要的算力资源之一。
尽管短时间看来,量子计算的作用还不突出。但想一下几十年前,人类发明第一代计算机埃尼阿克时,也不曾想到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计算机会成为水、空气一样重要的东西。相比于70年前,今天一台巴掌大的手机就可以抵上当年150万台埃尼阿克的计算力,这就是新技术的意义。关于量子计算,我们不能只看短时间的应用,而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新技术的萌芽。
刚刚看到达摩院这个最新成果,更坚定了我的看法!前两天,达摩院量子实验室成功制造出两比特fluxonium量子芯片,实现了单比特操控精度99.97%,两比特iSWAP门操控精度最高达99.72%,在此类比特中达到全球最佳水平。
比起谷歌、IBM等使用的传统Transmon超导量子比特,达摩院这次研究的新型量子比特Fluxonium挑战度更高,且工艺相对复杂。达摩院敢于啃技术硬骨头,为中国量子计算机开辟新的可能性,值得肯定。
我始终觉得,核心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能在量子计算这项技术上取得突破,不管花再多钱都是值得!这些年,从国家科研机构到民营科技企业,都在努力加大对量子计算的科研投入。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布局量子计算机,实际上是为了算力资源做长远部署。掌握了更精密的算力,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年,朴树的保姆秀梅第一次来他家工作时,秀梅精心准备了一桌子饭菜。谁知朴树只吃了几口,便有些不满地起身离开,这让秀梅沮丧不已,控制不住地哭了起来。但之后,朴树被她的举动打动了。
朴树在音乐圈和娱乐圈一直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朴树出身名门,父母都是北大教授。
母亲刘萍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女工程师,父亲濮祖荫是中国“双星计划”发起人之一,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欧空局国际合作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朴树却只对音乐情有独钟,他对爸妈说,“音乐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1993年,朴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但他对这个并不感兴趣,还是想做音乐。
于是对父母说:“这个大学我是给你们考的,现在我考上了,就不去念了。”
结果2年后,朴树就退学了。
可是,音乐不能当饭吃。1999年出道以后,从来没想过怎么赚钱的朴树,一直处于“缺钱”的边缘。
有一次,朴树参加《跨界歌王》,居然只是做了一个帮唱嘉宾,这时候节目主持人就问朴树:“你为什么会参加这个节目呢?”
朴树很自然地回答道,“我就是来赚点生活费的,人总要吃饭嘛!”
很多人都觉得朴树是个怪人,因此他朋友很少。
但在妻子吴晓敏的心里,他却是最独一无二的存在。
正是这种相濡以沫的陪伴,让吴晓敏对朴树的作品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我喜欢朴树的音乐,尤其喜欢《那些花儿》,听这首歌感觉特别舒服。
我认为他是写给死去的人的,听完后非常伤感,觉得人活得都很不容易。”
2011年,因为抑郁症困扰,朴树和妻子吴晓敏,从市内搬到郊外的别墅。
由于吴晓敏在市内工作,陪伴朴树的是他的爱犬和保姆秀梅。
朴树说,秀梅第一次做饭的时候相当难吃,吃了一点他就放下碗走人了。
秀梅委屈地哭了很久,然后猛看做菜节目、做笔记、琢磨,如今的手艺都赶上大厨了。
在朴树身上找不到现代精神。
他坦言自己好像生活在八十年代,甚至生活在一个他没经历过的年代,会经常否定和怀疑自己。
最能展现朴树身上这种古典气质的作品,就是高晓松为他监制的那首《白桦林》。
朴树的书单杂而广: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房龙《宽容》、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凯鲁阿克《在路上》、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还有里尔克、博尔赫斯、海明威等大师的经典作品。
2012年,朴树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走上了独立制作之路:“虽然我这两年自己做唱片真的是特孤立无援,但是我觉得我把我的初衷找回来了。”
李健曾说,“朴树最吸引人的是少年的沧桑,他年龄已经不是少年了,但他呈现了那样一个状态,不会觉得做作,觉得他很真诚,这就是他的魅力,他可能到50 岁还是这样的音乐风格,但你依然会接受。”
朴树身上具有的这种气质,更像芸芸众生的人生,有过灰暗有过阳光,可以拒绝但可以体验,有些偏执却懂得自控。
朴树的气质和他的歌完美契合,他不做作,真诚,或许这就是大众喜欢他的原因吧。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娱乐# #娱乐聚焦# #八卦手册# #说TA#
未来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经意间开始了第一代蒸汽机1.0时代、电力2.0时代、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3.0时代,并开始着手工业4.0时代,一路高歌猛进,未来的5.0时代好像也在规划和向我们走来,那就是以人为核心的个性化时代,把人彻底的解放出来。
然而突来的疫情,已经快三年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科技进步带来思想、人文、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的团结共克时艰,而是资本的掠夺和无辜生命的陨逝,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幌子用来招摇过市,利用科技无限制的打压和抹黑对自己有挑战的国家,在自己无能为力选择躺平的同时,向世界输送疫情,还美其名曰为了自由。俄乌战争,更让我们看到掌握着高科技的国家,自标榜为民主、人权和信守契约精神的国家开始对俄罗斯和乌克兰抢劫,并让战火不停,才可削弱对手和牵制对方。开始拉帮结派,恐吓站队,即使是盟友,也会下套被坑,连中立的国家也都在4.0时代露出了豺狼的獠牙。民不聊生他们不管,疫情无法控制不管,他们只想着能有多少利益和如何打败对手!工业的进步并没有把西方政客贪婪的本性改变,而是成为吸食人血馒头的痨病和黑金。看看当下,食物短缺已成为全球的课题,生存和脱离贫困疾病仍然是当下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看来不论进入什么科技时代,如果没有了人性和道德,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回到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还是从农业时代开始!工业4.0下一个时代,可能就是农业5.0时代!
一直以为作为第一代程序员的雷军,学计算机是因为热爱计算机。
结果原来是因为高中同学报了计算机专业,自己为了跟好友能经常在一起报的计算机。
人生真的很随机。
万一当年雷军同学报的是武汉大学生物系呢。
中午吃饭时听CGTN英文广播
每个周末有个节目叫《Pop Muse》
俩主持人玩猜大歌星的游戏
他们用纯英文
讲述被猜歌星的生平及名曲
我猜过周华健张信哲惠特尼休斯顿等等
但是今天这个
确实让我印象深刻
主持人说这位大歌星的父母都是高知
母亲是中国第一代电脑专家
父亲是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
哥哥也走了学术道路
他却被一把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