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关于【林黛玉的个人特点】,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更能活出自己
  • 2、林黛玉的个人特点,藏着人生的三种层次

1、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更能活出自己

以前一家人一起看《红楼梦》,黛玉和宝钗谁更可爱,总能掀起一番讨论。

大人更喜欢薛宝钗,大气明理,端庄贤淑,对上对下都让人觉得舒服。林黛玉的孱弱、任性、刻薄,就不那么招大人喜欢。

虽然都是出身于富贵之家,但是宝钗家位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底子更厚些;而且家族大,母亲和哥哥都在身边;自己性情又好,是“贤良公认的好人”。

林黛玉十来岁就因为父母都不在了,养在祖母家,自己身体又弱,需要特别照顾,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哀怨。

做人上呢,说话尖刻犀利,爱耍小性子,不太招人喜欢。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现在,当初的小孩子也成了大人,懂得了薛宝钗招人喜欢的特质,那种孝顺、含蓄、坚韧、克制,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而林黛玉的任性,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它来自被充分爱着的底气。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林黛玉得到的爱是无条件的。

林家是开国功臣五代勋爵书香门第,父亲是钦点探花、两淮巡盐御史;母亲是贾母最宠爱的小姐,二人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不求她科举求官,但也悉心培养,请了先生陪她读书。

这种无条件的爱给黛玉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为自己而活。

丫鬟婆子说她尖酸刻薄,其实是她往往直戳这些人的痛处,敢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但是对她喜欢的丫鬟,她推心置腹,坦诚以待,没有半点阶级上的优越感。她对紫鹃的好,让紫鹃时时处处都为她着想;她教香菱作诗,没有丝毫尊卑差别。

对待宝玉,亲密也好,吃醋也好,她说:“我为的是自己的心。”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可以说,她的待人接物、对爱情的态度,对人生的选择,都是由心而生,以尊重自己为前提的。

相比于林黛玉做自己的自由,薛宝钗的通透、会处事、懂人心,就背负了更多来自家庭的责任与承担。

薛家是皇家买办,亦官亦商,薛宝钗耳濡目染的,更多的是利益的权衡和算计,她深谙取舍之间的得失之道。

因此,她更善于藏拙,收敛锋芒,大智若愚。

尤其是父亲早逝后,薛宝钗见哥哥不懂事,整天惹是生非,母亲又是个不能理家的,她只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在长辈间,她懂得察言观色;对于平辈,她善于迎合。

对薛宝钗而言,“做自己”过于奢侈,她要走的路,要过的生活,是家庭决定的。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家是我们出发的起点,你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得到什么样的爱,就会用相同的爱去爱别人。

但是处境相同的两个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同样是原生家庭不幸福,有的人能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最终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疗愈;有的人却任由自己深陷,让过往成为一辈子的伤口。

差距就在于,能否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马东曾在《奇葩说》里问武志红: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过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门槛,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坚定地说:“有!”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虽然有越来越多人懂得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更多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但是人们在教育上的焦虑、恐慌,并没有消失。

上一代的父母,最多的问题也许是对孩子的忽视与粗暴;而新一代父母暴露出的,是更多的控制与捆绑。

央视有一个跟拍孩子多年的纪录片《零零后》,其中有一个家庭,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一个人陪伴在孩子身边。

她像每个孤军奋战的妈妈一样,尽全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却整天皱着眉头,紧张焦虑。

孩子说想当科学家,她立刻买了实验材料,又担心他专注做实验,以后没有和别人交往的乐趣;

孩子想当魔术师,她带他报班学习,又担心学这个没有好的收入;

她担心孩子无法独立,送他夏令营,却又把每件衣服都收拾好,打电话叮嘱他先穿哪一套衣服......

在这样的气氛里长大,孩子一天天失去了横冲直撞的灵气,怯场,习惯依赖妈妈。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为何家会伤人》是武志红的第一本书,2007年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

从这本书开始,我们才知道,原来亲情之爱带给孩子的,不全是温暖;

原来我们的恋爱关系怎么样、婚姻状态好不好,跟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原来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正在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武志红在书中列举了四种家庭中以爱为名的伤害。

  • 第一种伤害:忽视

有一种人,刚刚谈恋爱时非常幸福,但是两个人关系越近,他就越害怕自己被捆绑,甚至会选择分手,放弃爱情。

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融合焦虑,也就是一个人害怕与他人的联系,让自己失去身份和自主性。这种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生早期父母对孩子的忽视。

可能是精力、照顾上的忽视,比如以前的父母大多要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无法在孩子身上面面俱到。

  • 第二种伤害:打骂

一些父母自己的生活稍有不如意,就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不是变得特别强硬,对抗一切;就是默默承受,把父母暴躁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认可自己

很多人即使长大了,还是不能将父母的情绪和自己区分开,无法把父母的责任还给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父母,但是这种努力大多是徒劳的。

  • 第三种伤害:控制

武志红在书中写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很多父母经常会把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孩子的感受,而且自己的感受就是对的。

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享受各种好事物,事实上却是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

  • 第四种伤害:把孩子当做最亲密的人

一对健康的父母,会爱孩子,却不会将孩子作为最亲密的人。一个健康家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在一个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很稳固。

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结。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武志红认为,家会暖人,也会伤人;家是港湾,也有暗礁。对家的重新发现和认识,是对自我重新发现和认识的重要前提。

我们的早年经历、原生家庭关系,影响着自己,也影响着孩子。

我们身上,究竟有哪些部分来自家的伤害,如何与它和解?

如何避免让自己的爱情、婚姻和亲子关系,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

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详细解读了我们在家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你活出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样子。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加入「十点听书会员」,即可收听《为何家会伤人》精拆解读,还有多本亲子教育经典,助你成为优秀的、让孩子喜欢的父母。

父母说的话,如何塑造孩子大脑的《父母的语言》

建立鹭港亲子关系,让孩子喜欢和你说话的《非暴力亲子沟通》

让你听懂孩子的内心需求,改变写作业就拖延坏习惯的《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通过小游戏塑造孩子心智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孩子性格内向,如何将其变成一种性格优势的《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加入「十点听书会员」,亲子好书,都可收听。

1000本榜单好书

8大会员权益

连续包月

每月仅需15元

年卡优惠价198元/年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1000本好书,有哪些?

1000本好书,懂你想听

「十点听书会员」精选了1000本全球好书,豆瓣评分8分以上,涵盖了文学、哲学、职场、理财、心理、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你制定答案之书、财富之书、见识之书、经典之书、力量之书、治愈之书、幸福之书、心灵之书等专属书单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作者-

2、林黛玉的个人特点,藏着人生的三种层次

鲁迅先生曾说: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无数个哈姆雷特,随着年纪持续增长、角色不断转变,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面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人物,年少读的是热闹,长大品的却是人生。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见山是山,爱黛玉

美好青春,不畏年少轻狂

小时候读《红楼梦》,看的是爱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黛玉心中暗自惊诧:为何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而宝玉笑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生命中有些人相识了很久,感觉却像陌生人。而有些人只见了一次,就像相处了一辈子。

宝玉和黛玉属于后者,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前世缘分一直延续到了今时今日。在花团锦簇中长大的宝玉,看似多情,实则痴情。

他曾开玩笑般的说出真心话:

“凭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大观园中佳人再多,真正懂他的只有黛玉。

他们二人,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却以悲剧收场,百年间赚足了读者的眼泪。

或许很多人年少时心中都有一个林黛玉式的女孩儿,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旷世才情、品行孤傲。

在曹公写下的这部“青春剧本”中,位居金陵十二钗之首的黛玉,顶着女主角的光环,收获了不少粉丝。

人们为宝黛的爱情感到惋惜,为命运的不公感到愤怒,更对贾母、王夫人等封建家长的做法感到不屑。

年轻时期的我们,爱憎分明,喜欢黛玉的真实与美好,讨厌一切庸俗腐旧的事物,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正如同容不下掺杂利弊的混沌青春。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见山不是山,厌黛玉

初谙世事,被迫接受打磨

随着生命的齿轮不断向前,天真热血的少年们一个个跳进生活的洪流,再难上岸。

每个人身陷于庞杂的世界中,终日为了柴米油盐和功名利禄,摸爬滚打,尝尽人间冷暖。青春偶像剧一眨眼成了泡沫剧,爱情非但不再是必需品,甚至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爱情的失色,让黛玉不再可爱,她的真实与清高,变得苍白刺眼、不切实际。

冷眼看去,无论是周瑞娘子送宫花时的嘲讽、还是和宝玉、湘云日常间的拌嘴,都显出黛玉心胸狭隘,小家子气十足,连同那些惊艳了时光的葬花词,都成了无病呻吟。

这个世界,从来不需要太多的玻璃心。倘若玻璃碎了,不仅扎伤自己,也会硌着别人。

不给别人增添麻烦、不将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行走于世间应有的态度。

相比之下,曾经不讨喜的宝钗如今看起来顺眼了许多,她凭借稳重大方的性格、处世圆滑的手段,最终走进了贾母和王夫人心里,嫁给了宝玉,也走进了读者心里,成为堪称“高情商”的典范。

当初喜欢黛玉的少年们,被迫朝着宝钗靠拢,学着谨言慎行、八面玲珑,既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也为了自己的生活变得容易些。

在顺应环境、顺应规则的练习中,形态各异的人们,说话办事变成了一个套路。不关自己的事,不发表意见;关自己的事,委婉发表意见;碰到征求意见,夸奖附和为上策。

你我皆凡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扒掉一层皮打破重塑,无可厚非。

只是日复一日间,身上的伤一层一层裹上茧,自己不愿再触碰、他人无暇去顾及。

那些随心所欲的岁月、那些坦诚相见的朋友,伴着被埋葬了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唯有夜深人静、孤独袭来时,才敢拿出来咀嚼,支撑着自己前行。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见山还是山,懂黛玉

不经意间,活成了曾经讨厌的模样

知乎上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在什么时期交到的朋友最珍贵?答案一定不外乎:高中和大学。

年少时,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只讲对错,无关利弊。

那些一起嬉笑打闹的欢乐和一同并肩备战的默契,即便已过去了很多年,回头想起时,心里依然温暖。

时过境迁,在成年人的世界,说实话、真心话,却演变成了一场“大冒险”。

去年,圈内大佬们的一次聚会中,冯小刚提议让女演员即兴跳一段舞,一众人随之起哄,拍手叫好。

在女演员面露难色之际,陈道明开口阻止,更毫不客气地回怼宾客:“你他x的没见过跳舞吗!”

当众怼大佬,并非明智之举,既得罪人,又未必落好。在娱乐圈沉浮多年,陈道明见多了人心善恶,这样的场面,他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亦或随着一群人起哄,完全没必要趟浑水。

然而,陈道明的“真”,是出了名的。任周遭环境如何,依然选择说该说的话,做该做之事,不随波逐流,不攀附权贵,这样的真性情反倒让他赢得一片尊重。

回首再看红楼,黛玉自小失去父母,从林家独苗、掌上明珠,到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行事吃饭。

生活在鱼龙混杂的大观园,玲珑剔透的她早就学会察言观色,看遍世情冷暖。

她对世事的领悟,不亚于宝钗。当王熙凤不怀好意,接尤二姐进园子里生活时,其他人一片称赞,唯独黛玉和宝玉暗自为尤二姐的命运感到担忧。

在繁华锦绣的外表下,她闲着无事,粗略算了一笔账,已看出贾府的凋敝败落之象。

知世故而不世故,玲珑剔透的黛玉,看透生活的真相后,没有选择收敛锋芒,而是保留一丝真心,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任世人欺我笑我,我自开放。

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人们守护的勇敢和善良?

在贾府,黛玉的人气虽不如宝钗,但相比宝钗看似温暖,实则走不近的性格,黛玉的这份真,却收获了几分真情。

宝玉一生独爱黛玉,他与宝钗成亲后,“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最后兑现诺言,选择出家。

紫鹃本是贾府的丫鬟,却死心塌地对黛玉好,黛玉死后,她无心在贾府这个大染缸里逗留,寻机会跟随惜春,与青灯古佛相伴而眠。

湘云虽口口声声说宝姐姐最知心,但能在深夜陪她吟诗作对,互诉心里话的,也只有黛玉罢了。

以真心换真心,简单纯粹,黛玉的好,在纷杂喧嚣的世界里太珍贵。

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

生命是个圆,最终会回到起点

年少时,我们天真赤诚,开心就笑,难过就哭,没有什么套路。

成年后,在规则的打压下,我们努力把自己变成了别人心中期待的模样。

一边学着做宝钗那样高情商的人,却学得四不像。想做回黛玉保持本心,也非易事。

一时间,外表看起来异常平静,内心却无比拧巴,不小心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当历经风雨、洗尽铅华后,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捷径未必就是快,慢下来不见得真的慢。

套路不会适合每一个人,“真”也未必是一种笨。

生命是个圆,无论这一程走了多远,都不要忘记生命的底色,因为兜兜转转,最终要回到起点。

本文关键词:林黛玉的个性特征,林黛玉 的特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特点,林黛玉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林黛玉的特点和事迹。这就是关于《林黛玉的个人特点,林黛玉:被爱的孩子》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34562/
1
上一篇 猜斯琴高丽顾峰现场版,顾峰录节目现场表白
下一篇 古代时期河南有多少人口,明朝时期的人口数量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