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版腊八节由来】,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幼儿版腊八节由来:陪孩子这样过腊八,感受团圆、体验民俗,很有意义
- 2、幼儿版腊八节由来,腊月风俗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
1、幼儿版腊八节由来:陪孩子这样过腊八,感受团圆、体验民俗,很有意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这是中国传统《腊八歌》的开头
哼着哼着
似乎腊八节的味道更浓了
腊八节
那大家知道腊八节的由来么?
今天腊八节
把这些传统民俗告诉孩子吧
团团圆圆一起度过有意义的腊八节
腊八节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
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
称为“法宝节”
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古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
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
腊八节习俗
喝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
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
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做法
1.选择适合孩子的健康食材
按照传统习俗,在制作腊八粥时,会将家里剩余的谷物豆类统统放在一起熬煮,这些食材主要是大米、粳米、赤小豆、小米、黑米、豇豆、薏米、绿豆、豌豆、蚕豆等为主料,再加花生、松子、葡萄干、核桃仁、莲子、栗子等。
但孩子的消化能力较弱,父母可以适当加入大枣、莲子、山药等健脾益气、温中健脾的辅料。如果孩子积食,可以加入助消化的新鲜山楂。
另外,父母要注意,薏米、花生、燕麦等食材容易导致孩子过敏,给一岁前的宝宝煮腊八粥,尽量不要添加。
发布者:天畅₁₃₀₅xxxx₃₂₁
2.腊八粥要做得足够软
我们平常给孩子煮粥时都要特意煮到烂软,这样才能够最大可能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腊八粥中的豆类比较多,要煮到适合孩子娇嫩的肠胃更难,所以熬制腊八粥的时间要相对更长。
建议父母提前将要用的食材用水浸泡,这样更利于将粥煮得烂软。
发布者:阿伟
3.放冰糖或者红糖
如果孩子比较喜欢喝甜的腊八粥,可以选择在粥快煮好的时候添加一些冰糖,冰糖没有砂糖的火气重,口感也更好。
祭祀
从先秦开始
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
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
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
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泡制腊八蒜
腊八节除了喝腊八粥
北方民间还会泡腊八蒜
被醋泡过的蒜,辣味淡了很多
连小朋友们也可以吃上几瓣
泡过蒜的腊八醋
蘸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
那味道真没得说
另外
吃腊八蒜可以防寒
还可以预防感冒
做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
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
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
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
便称作“腊八豆腐”
吃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
人们不吃腊八粥
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
把面条擀好
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粘火勺
俗话说腊八天里太冷了会冻掉下巴
因此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
粘火勺就是一项北方传统的腊八节食物
粘火勺以糯米粉为原料
添加大米粉中和粘性
锅中大火熬烂红小豆或是烘熟的芝麻作为馅料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
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
有的在腊八当天煮
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
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
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
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
煮的这种“五豆”
除了自食,也赠亲邻
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
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
象征连年有余
吃“冰”
腊八前一天
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
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俗语中有“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的说法
腊八这一天清晨
人们还要到河边、泉边去砸冰
将之背回家,谓之“腊八冰”
谁起得早,第一个打上冰
谁就更有好运气
据说腊八冰能治百病
这一天打来的冰
要放很长时间
好让孩子们有一段吃冰的快乐。
发布者:空
家长带孩子这样过腊八
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大多与美食相连
更与一家欢聚的温暖氛围有关
家长应该认真地和孩子过每一个节日
让孩子们传承传统的生活记忆
下面是过腊八的几种方式,家长收好哦。
1.讲腊八粥故事
喝粥的时候,可别忘了给孩子讲讲“瞌睡虫”的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有爸爸、妈妈和儿子三口人。爸爸是个勤快人,60多岁了,还是天天鸡叫起床、天明下地。他常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妈妈过日子很节俭,一天三顿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她总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他们家粮囤冒尖儿,院子里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终年不断。老两口这样勤快,可他们的儿子却好吃懒做,整天吃饱了就睡,邻居管他叫“瞌睡虫”。老两口年纪越来越大了,爸爸常对儿子说:“要吃饭,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觉,也得学会种庄稼。”妈妈也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你要学会过日子呀!”“瞌睡虫”哼两声,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什么也没有听进去。不久,“瞌睡虫”成了家。媳妇和他一样懒:日头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没底锅”。过了几年,老两口得了重病,他们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嘱咐说:“要想日子富,鸡叫离床铺,男应勤耕耘,女当多织布……”不久,老两口就先后去世了。“瞌睡虫”看着老两口积下的满囤粮食,对媳妇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没底锅”看着老两口留下的满箱衣被,对丈夫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日西偏?”他们俩谁也没把老人的话记在心上,每天照样光吃不干。一年一年过去了,老两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园,家里的柴米油盐也用光了这年腊月初八,北方呼啸、大雪封山。小两口没吃没穿,偎在破房子里打哆嗦。这时,他们后悔已经晚了。最后,他们找遍了缸底、囤缝、墙边、老鼠洞,好不容易扫出一些黄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块煮成粥。谁知端起碗刚想喝,一阵大风刮倒了房子,把两人都压死了。后来,每年一到腊八,大人们就熬这么一锅粥给孩子们喝,让他们记住懒人的教训,从小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3.一起手工或家务
大人可以带孩子认识制作腊八粥的各种原材料
认识各种米类,或者进行竞猜活动
一起进行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
比如剥花生、剥栗子、帮助清洗等
待美食做好,与家人一同感恩、分享。
节日与美食相连,美食与家相连
怀着虔诚的心过节
将亲情、热爱生活的心情都煮进美味中
相信所有温暖画面都会留在孩子记忆里。
最后的话
老师们如果在幼儿园里想要给孩子先来讲解腊八节的由来,可以识别二维码获取“腊八节PPT"哦~
最后祝大家,腊八节快乐!
2、幼儿版腊八节由来,腊月风俗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即春节来临前的那个年末之月,民间称为“腊月”。“腊”,最初的意思是打猎获取兽物以祭先祖,后来延伸为表示时间的“腊日”、“腊月”,但仍与祭祀有关。现今的“腊月”其实仍然保留着传统祭祀的信息,但民间百姓已把它当作仅仅表示时间的词,把它看做是隆重的春节来临之前那个最繁忙的月份。
山西多地流传着一些关于腊月的风俗歌谣,这些形式相似而内容略异的《腊月忙》民谣,生动地表现出民间百姓为了“年节”而忙碌的情景。
流行在晋中祁县的一首《腊月忙》民谣,用当地方言来诵读,其柔似流水的儿化音顿时把人们带入一种祥和愉悦的境界: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上了天:
二十四,割下对于写上字;
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
二十六,提上篮篮割下肉:
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脚:
二十八,家家户户胡拾掇;
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
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筐箩。
从这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腊月忙》民谣中,人们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首先,歌谣的内容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晋中一带民间百姓在腊月里的生活习俗,着重体现了一个“忙”字。腊月二十三是民间普遍重视的“祭灶节”,灶王爷回天上以后,家里少了一位“监督者”,各种禁忌暂时可以置之不理,百姓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于是产生了“忙乱年”的风俗,家家户户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拾掇”。山西许多地方都流行在腊月二十三后嫁女娶媳,这段时间内可以不必严格讲究礼仪,称之为“赶乱婚”。其次,歌谣表现了民间在年节将近时的期盼与祝福心理,各家尽其所有,各人尽其所能,目的只有一个:过个平安吉祥之年。山西人称腊月二十三为“过小年”,仿佛是为“过大年”而进行的操练和彩排。
晋东南流传的《腊月忙》民谣唱道:
二十三,打发老爷(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割下内;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起贴。
同前一首民谣相比,其内容有了细微的差别,表现了山西各地风俗的差异。“蒸团子”是晋东南(漳河、沁河流域)比较普遍的节日食俗,虽然“团子”这种食品名称遍及中华,但晋东南的“团子”却材制独特、别有风味。用玉米面配黍子面(软黄米)发酵,包裹枣豆之类的馅,蒸熟即成,当地百姓因其色而呼为“黄蒸”。“擦锡器”主要是指过去民间用于祭祀的器物,多以锡制,平时闲置保存,年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故需事先取出擦净摆放到一定位置。“沤邋遢”,在当地方言中表示两种意思,一是打扫洗抹尘土脏物;二是把可以沤制农家肥的人畜粪便、灶灰炕土、果皮菜叶等物堆置在门外进行沤肥。这段歌谣的内容顺序颇有讲究,合理真实地反映了乡村民间的生活风俗。
晋东南潞城流传着一段《过了腊八就是年》的忙腊月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
沥沥拉拉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君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日贴挂门神爷。
这首民谣把山西民间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开头,除了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之外,每天都有解馋的食物,巧妙而逼真地应对了“小孩小孩你别馋”首句。在山西民间,“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最深入人心,在贫瘠土地上整年辛苦劳作,当新年来临之际,人们必定会对年节享用的食物给予最大的关注。
许多成年人总是怀念幼时过年的感受,在物质条件不太充裕的岁月中,几粒糖果、几声鞭炮便能让人陶醉其中,几乎每个成人都会有儿时过年的温馨记忆。晋东南流传一首与腊月有关的童谣唱诵道: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还有民间的腊月顺口溜里讲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如今,这些习俗有的还在延续,有的成为记忆,但都抹不去人们辞旧迎新,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越来越近了,朋友们,准备好过年了吗?
本文关键词:幼儿园关于腊八节的教案,腊八节的由来小班教案,腊八节的由来幼儿,腊八节的儿歌幼儿园,幼儿版腊八节由来简介。这就是关于《幼儿版腊八节由来,感受团圆、体验民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