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错误629(拨号错误629)

唐代允许谏臣驳斥皇帝

到了唐代,大一统郡县制度经过长达80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重重挫折,吸收魏晋世族与皇帝共治的政治传统,终于迎来了一个良性的制度成就:封驳制度。所谓“封驳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给签字。《新唐书·百官志》说:“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皇帝的圣旨有问题,给事中干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给皇帝,让皇帝重新考虑。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我们知道,在以前,皇帝的旨意,无论臣子们是否理解都得执行。但是唐朝就不一样了,皇帝的想法要经过大臣们的审查,这样,皇帝犯错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这是对“秦制”的重大修正,完全突破了法家的政治原则。我们知道,法家在君臣关系上唯一的原则是“君为臣纲”,认为“君主必须超乎一切批评之上”。《管子》说:“君臣共道则乱,专授则失。”然而,封驳制度的理论却是“君臣共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有集思广益,政策才能合理,因此,大臣不能事事顺从皇帝,必要时一定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唐太宗鼓励大臣们反对自己。他说,“人之意见,每或不同”,大家可以保持自己的不同看法,“勿上下雷同也”,不用非得统一思想。因此他要求官员们一定恪尽职守,在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一定要帮皇帝好好把关,皇帝的话如有不妥之处,必须要驳回。

这一制度在唐代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扩军,因为兵源不足,打算降低入伍年龄,征发年满十八岁者为军。当时魏征出任给事中,坚决反对。唐太宗龙颜大怒,写了旨意强行下发,结果“征又不从,不肯署敕”。最终唐太宗认输了,认为魏征说得有理,取消了这个命令。唐中宗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在朝廷上下不可一世,卢粲坚持两次封驳制书,直至获准。

唐代政治文明的另一个进步是完善谏官制度。谏官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仅谏官废置不定,而且编制也不固定。唐代谏官制度完善,谏官数量众多。“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四人,正五品上,左补阙二人,从七品上。左拾遗二人从八品上。”

唐代统治者主动培育诤谏精神。唐太宗说:“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有人说有了权力就要任性一点、潇洒一点,为所欲为。我却认为最好经常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当好皇帝。有一次,唐太宗弄到一只很漂亮的小猎鹰,正拿在手上玩,魏征来了,要和皇帝商量事情。唐太宗怕魏征批评他不务正业,赶紧把这个小猎鹰揣怀里了。魏征一看,唐太宗衣服底下怎么鼓鼓囊囊的,肯定有问题,于是就故意说话说得长一点,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结果等魏征终于说完了,走了,唐太宗把衣服解开一看,小猎鹰已经在怀里闷死了。

因此,唐代谏官权力极大,而且言无禁忌,甚至可以在奏折中公然谈论皇帝的性生活。比如朱敬就在奏折中直接批评武后弄了太多的“内宠”,说您有这方面的欲望,大家都能理解,找一两个“男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问题是现在弄得太多了,缺乏节制啊。“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

有学者以两部《唐书》为根据,算出唐代谏官进谏成功率为68%。而且“唐代虽然拒谏时有发生,但是因进谏而身亡的事件极为罕见”。唐代封驳制度和进谏制度在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皇帝错误决策方面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唐代宽松的政治环境,也是唐代文学艺术繁荣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写了很多讥讽皇帝的诗,比如著名的《长恨歌》,就是讽刺唐玄宗的。这要是在别的朝代,很容易被抓起来,结果唐宪宗读了,感觉写得太好了,太有才了,“见而悦之,召入翰林学士”。不但不追究他讽刺自己祖先的罪过,还让他进宫当官。

全网最牛的当红炸子鸡可能非刘二狗莫属了,那些什么巴哥升哥驴哥在狗哥面前都得往后稍一稍,这次听说犯了错误不小被ks封禁了一段时间,可是狗哥不在的这都时间某手平台人气严重下滑,不过听说某些人坐不住了所以现在又把狗哥的账号解封了,也不知道是他们怕狗哥转别的平台还是怎么回事,不过刘二狗回归那是好事啊!不然629的兄弟晚上都没有娱乐节目打发时间啊,#头条爆款# #刘二狗账号解封# #刘二狗回归#

公元629年1月,一个名为法雅的和尚在长安城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这位法雅和尚是太上皇李渊的座上宾,可以随时出入太极宫。

事实上,李世民皇帝也知道此人的存在,他以为李渊做了太上皇,日子可能会过得很无趣,想找几个和尚道士聊聊天,因此也就没有在意。

一般来说,和尚在皇宫里做事,其主要任务就是为皇帝和大臣讲讲经,哪个后妃生下皇子公主了,就去请他们念经祝福,哪个大臣家里有了丧事,就请他们去超度亡灵。

要知道王公贵族都是阔气的人物,哪个出手都不会寒酸,这些和尚一年到头能够捞到不少钱,所以在当时很多和尚都向往着进到宫廷做事。

但自从李世民皇帝登基没过多久,为了让大臣们奉行节俭,就下令禁止和尚出入皇宫,让他们回到自己原来的寺庙。

这样一来,很多在武德时期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的和尚,就断了财路,所以有的人就心生怨言,开始发起牢骚。

而法雅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个。

而且法雅和尚在太极宫待的时间长了,居然听说了不少宫廷旧事、当朝秘闻,法雅也知道这些事儿不能往外说,可他毕竟是个凡人啊,掌握了宫廷的八卦新闻,却不能一吐为快,这是何等的痛苦啊!法雅和尚犹豫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决定将宫禁的秘事说出去,以此彰显自己的通天本事。

李世民皇帝得知此事,立即下令回收了法雅和尚的腰牌。

令人没想到的是,法雅和尚居然心生怨恨,将肚子里的存货全都抖了出来。至于说了哪些宫廷秘闻,谁也不知道。

总而言之,李世民皇帝非常生气,贞观三年,李世民皇帝下旨让兵部尚书杜如晦逮捕法雅和尚并亲自审理此案,理由是妖言惑众。

杜如晦审问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法雅和尚一口咬定,是裴寂让他乱说话的。

裴寂说他所听到法雅和尚口中的“妖言”不过是长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疾病,其他的一概没有听说。

从裴寂的辩解词来看,可以看出法雅和尚的“妖言”实在不算什么,如果事态真的严重,相信以裴寂的政治敏感来讲,一定会重视起来。

问题是,李世民皇帝并不这么看!

要知道,当时刚刚天下初定,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制造混乱的人,李世民皇帝是相当反感的,法雅的话语所引发的后果,也许没那么严重,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法雅所说的话那后果就是相当严重的。

可以说,法雅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说出了一句错误的话,这句话为他带来的是斩首示众的后果。

裴寂表示,自己确实和法雅和尚有过一些交集,可他毕竟是李唐的重臣,让一个和尚妖言惑众、诋毁朝廷算哪门子回事儿?难道谣言可以杀死别人吗?裴寂觉得自己很冤枉,因此极力在李世民皇帝的面前辩解。

遗憾的是,李世民皇帝不想和裴寂讲道理,因为他是皇帝,不需要讲道理。

因为裴寂属于门阀士族,属于李世民皇帝重点打击的对象。

李世民皇帝严厉地说:“裴寂,啥也别说了!既然出了这种事儿,朕也不好袒护啊,朕决定罢免你的所有官职,夺去你一半的封邑,你尽快回蒲州养老去吧。”

裴寂似乎心有不甘,问了一句:“陛下,臣能否留在长安?”

李世民皇帝懵了,你裴寂好歹也是一位宰相,居然还不明白眼前的状况?哥们给你台阶,你自己不会拿着下,还敢违逆哥们的意思?

直到此时,李世民皇帝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裴寂!扪心自问,你的功劳、才学和你如今的地位匹配吗?你能有今日的地位,全都是太上皇宠幸你的缘故。武德年间,贪污受贿的现象屡禁不止,朝廷政务极其紊乱,你应该为此负责。朕念你是开国旧臣,不想依法处置你,让你回归故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话说到这个地步,裴寂如果再听不懂,未免就有些愚蠢了。

而裴寂虽然比法雅和尚的结果要好,但终究晚节不保,被李世民皇帝免去一切官职,食邑减去一半,逐出长安,回到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居住。

同时,李世民皇帝下了另一道命令:

为死去的开国功臣刘文静平反昭雪!

含冤十年的刘文静终于在贞观三年恢复了名誉。

这个公道来的实在有些晚,但是晚来的公道依然是公道,它或许会迟到,但从未旷课!

至此谁都看的出来,李世民皇帝是在借法雅事件报复打击裴寂,不过话说回来,裴寂的运气也实在是糟糕,让李世民皇帝逮到这么一个良机,从而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1941年内,苏军有200多万官兵被俘是比较靠谱的估计。苏联解体俄罗斯出版的克格勃史专著,记录苏军被俘人员年度分布如下:1941年被俘200万、1942年被俘130万、1943年被俘50万、1944年被俘20万。

整个1941年,苏联所蒙受的军事损失是沉重而可怕的。连同非战斗损失在内,红军和红海军总的人员损耗多达4473820人,相当于损失了90%的战前军队。

1941年,红军不仅丧失了数百万人员,还损失了大量武器和技术装备。包各种口径和型号的火炮与迫击炮101100门、坦克20500辆、飞机21200架、轻武器629万支(555万支步枪、10万支冲锋枪、1980挺各种机枪)、15.9万辆机动车、23700部电台,以及121艘水面舰艇和36艘潜艇。

苏军遭受有史以来如此巨大损失,主要原因是:轻信德国法西斯希特勒不敢两线作战,贸然发动对苏战争,导致战争准备不足;苏联1930年代前期内部大清洗杀害了大批具有作战经验的红军高级将领。如果没有这些明显的错误,苏联卫国战国是本可以避免人类战争史上如此巨大的损失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34412/
1
上一篇南生今世说:10座省会城市晒GDP增长目标
下一篇 网页白屏(网页白屏打不开)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