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逍遥游深度解读】,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庄子逍遥游深度解读:《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个醍醐灌顶的故事,你真的读懂了吗?
- 2、庄子逍遥游深度解读,读懂庄子的逍遥游
1、庄子逍遥游深度解读:《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个醍醐灌顶的故事,你真的读懂了吗?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开始《逍遥游》,这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当然也是非常经典的名篇。“逍遥”是一种人生态度,当然也是庄子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篇里面,庄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阐述了他对有用和无用,大用和小用的区别,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第一故事是大鹏鸟和小学鸠鸟的故事。
庄子在这一篇中几次引用了“大鹏鸟”的寓言,来展现了拥有大智慧和大格局的人的心境。
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擅长以夸张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庄子说:北海有条鱼,名字是鲲,体型很庞大,有几千里长,它变化为鸟,叫做鹏。鹏的背部很宽广,也有几千里。鹏展翅高飞,翅膀就像天边的云朵。这只巨鸟,在海风大作时,就会迁徙大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这短短的一段描述,充满诗意和想象力,在这里,庄子用大鹏鸟来比喻为大智慧和大格局,和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然后庄子用大鹏鸟和其他的蜩[tiáo]和小学鸠做了对比。蜩与学鸠嘲笑大鹏鸟说,你从北海飞到南海,要飞到九万里高,同时还要顺风而行,并且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而我们一纵身就可以飞起来,一会停在树枝,一会儿高飞,一会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飞九万里的高空去呢?
讲完了故事,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拥有小知识比不上大智慧,小寿命比不上长寿命。朝生暮死的细菌不会明白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冬死的寒蝉不会明白一年的时光,这些都属于小寿命。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以五百年为春季,以五百年为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季,八千年为秋季,这些是大寿命。彭祖活了八百岁,到现在还以长寿特别有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会觉得悲哀吗?
这里值得一提的时,古代人们认为一年只有两季,即春季和秋季。这里庄子通过,细菌、小鸟、蝉这些短寿命的生物,来对比了冥灵树、大椿树这些长寿命生物。说明了,每个人甚至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格局和眼界的局限,小格局的人无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心境。
第二个故事是尧和许由的故事
许由据说是尧舜时期的一位隐士。有一天,尧帝说要把天下让给许由,尧帝说:“太阳月亮都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能和太阳月亮相比吗?已经下雨了,还要去灌溉农田,这不是徒劳吗?我把君王的位子让给你,天下一定会大治,而我还在君王的位置上,我自己都感到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吧。”
而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不就为了名利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在河中饮水,只要肚子喝饱就可以了。还是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人也不能超权,代替厨子的做他的事。”
知足常乐,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才可以活得逍遥,这是庄子的人生态度。
第三个故事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了我一个大葫芦种子,我把它栽种之后,结出了一个大大的葫芦。但是用这个大葫芦去盛水,不够坚固;把它剖开了做瓢,又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虽然大,但它没什么用,就把它砸烂吧”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于是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宋国有一家人,善于调制一种让手不裂的药膏,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在一起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衣物,也没挣多少钱,如今有人一下子就给了我们这么多钱。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于是,这个游客得到药方之后,来游说吴王。正巧这个时候,越国发难吴国,吴王就派这个人统率部队,在大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因为士兵们都使用了这种药膏,吴军大败了越军,吴王于是用土地封赏了这个人。
庄子对惠子说,你看同样是一个药方,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勉强度日,这里的关键不是东西有没有用,而是你使用它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你可以用它来制成腰舟,去江湖里面游泳的时候用,你还担忧葫芦太大无用,这是你心窍不通而已”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有用和无用的。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它的树干弯弯曲曲,皱皱巴巴的,虽然看起来大,但没什么用,长在路边,连走过的木匠都不看一眼。
庄子说: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他们低着身子匍伏在地上,他们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他们能上蹿下跳,但也免不了落入猎人的陷阱。还有一条牦牛,身体非常庞大,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很大,但却捉不到老鼠。你现在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种一个空旷的地方,大树不会被别人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你累了就可以在树下乘凉了,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也没有给你带来什么烦恼。
这一篇中,庄子并没有讲很多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几个经常的小故事来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运用了道家思想的辩证法思维,大知和小知,大用和小用,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并非事物的本性,而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态度去面对。从不同的视角,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大诗人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种视角主义。
在西方哲学里面,视角主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视角主义有一个隐性的前提,那就是,山还是那座山,庐山还是那座庐山,你从不同角度看而已,但不管怎么样,山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用无人机,从不同角度看,就是可以看清楚全貌,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有真相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西方近代哲学家尼采并不这么认为,他在《超善恶》这本书里面提出了全新的“视角主义”,他说:视角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视角。他还说:没有事实,只有阐释。或者说,没有真相,只有观点,而是我们创造了真相。在今天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真相掩埋在观点之中,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但是要说没有真相,只有观点,还是很违背我们的直觉的,客观事物不是我们都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吗?为什么没有呢?
当然,尼采是从道德角度去说的,尼采认为,我们做任何事实的判断,都是带有“道德的视角”,这是一种“不诚实的目光”,我们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本能,把一些概念抬高为“普遍价值”或者说“公认的真相”,让每个人都服从,这是一种被强制的 “道德的视角”,对道德的批判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之,在尼采的视角主义里面,世界是没有所谓真相的,我们任何的认知,都只是在一个道德体系,一个价值观体系里面,但这不是真相。当然不从道德的视角去里面,从理性的视角看也是一样的,就像康德说,我们永远只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人类所有的都是基于概念和直观。但很不幸,概念是人类创造的,比如眼前一个苹果,它真的是苹果吗?当然不是,就连苹果这个概念都是我们赋予的。苹果是一种水果,吃起来很甜,这些都是我们从人类的角度赋予的真相和价值,但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一只猫宁愿饿死也不会吃摆在面前的苹果。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庄子的思想,庄子说,事物没有绝对的价值,任何价值只有相对的价值,这是一种价值判断,葫芦还是那个葫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处;药膏还是那个药膏,有大用和小用之分,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但其实针对事实判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怀疑,留给大家思考。
2、庄子逍遥游深度解读,读懂庄子的逍遥游
Sept.
23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见到了本性,也就懂得了,如何顺应自然而活。
作者 | 不有趣灵魂
来源 | 玩你自己(Gosoul624)
和孔子古板的生活方式比起来,庄子的生活方式让人忍俊不禁。
人家请他去做官,他给人家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楚国有一种神龟,被供奉在宗庙里,尊贵无比,但它是愿意死了被供奉在宗庙呢,还是愿意活在泥潭里?
来请的人立马就明白了,庄子不愿意做官。
和老子的严肃比起来,庄子又是诙谐的。
老子讲道理,《道德经》五千言,全是道理,庄子讲道理却是讲故事,讲完了故事,道理也就出来了。
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逍遥游》,就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讲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他讲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虽然看似逍遥自在,但还不是真正的逍遥,因为大鹏终究还是借助了外物的帮助。
真正的逍遥、自由,应该无所凭借,顺应本性。
读了很多遍,又从这些故事里,发现了一些很接地气的东西。
比如不同层次的人,真的没法做朋友;比如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比如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决定了他会怎样生活……
01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人生
北海有一种大鱼,名字叫鲲,鲲有多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种鱼还会变,变成一种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
飞翔的时候,翅膀就像天上的云,扶摇直上,就在九万里的高空飞翔。
每当大海风起浪涌,它就要飞往南海。
寒蝉和斑鸠不知道大鹏这是要干啥,嘲笑它:
我们奋力起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差不多了,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也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就连小麻雀也讥笑大鹏:
它这是要飞到哪里去呢?我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
庄子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你让一个只有一些小聪明的人,怎么理解别人的大智慧?
你告诉一个只能活在早上的小虫子,晚霞是如何的美丽。你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得好像身临其境。
但它只会觉得你疯了,得了癔症。
它的生命就从来没有接触过晚霞,你让它怎么能够相信你说的呢?
你去告诉一个只能活一个季节的物种,说一年有四季,你说四季的景色那么不同,你说春天百花齐放,冬天雪花漫漫。
你说得眼里有光,但它只会觉得你那是神经病的眼光。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能够相信的东西,都是他愿意相信的,一个人所做的,也是他奉为真理的东西。而这些,就是他的认知。
在他认知之外的东西,他要么无法理解,要么充满排斥。
就像寒蝉和斑鸠嘲笑大鹏,就像小麻雀讥讽大鹏,这些,于鸟兽而言是本性,于人而言是认知的差异。
所以,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生活的样子。
惠子和庄子,似乎是老搭档,惠子老是怼庄子,庄子也幽默地回应。
在鱼乐之辩里,庄子说鱼自由自在真快乐。
惠子就怼,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
说得好有道理。
庄子回:“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
在《逍遥游》里,也有一个庄子和惠子互怼的故事。
魏王送给惠子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惠子种下后结出了巨大的葫芦。
葫芦皮又脆又薄,用来装水无法提举,切开来当瓠用,又大又浅,装不了啥。
总之,惠子一看,这玩意除了长得大,就没啥用嘛。
他向庄子抱怨:“因为它没用,我把他砸了。”真是吃力不讨好。
庄子说:“你的见识真是浅陋狭隘啊,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作为腰舟浮游江湖呢?”
惠子不服,觉得庄子竟讲瞎话,大而无用,他还讲故事反驳说:
我有一棵臭椿树,巨大无比,但毫无用处。树干上长满了赘瘤,不合绳墨,树枝弯弯曲曲,又不合规矩。
这棵树长在路边,连木匠都懒得看它一眼,你的话就是这样。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没用啊。
庄子说:
“你为什么不把它种在广阔的原野上,夏天就在树下乘凉呢?这棵树因为无用,没有人砍伐,它才能长这么大,它虽然没有用处,但也没有困苦。”
惠子和庄子着眼处不同,所看到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惠子求物之用途,庄子求物之性。
所以,在惠子看来,不能用于生活本身的,都是废物。
但庄子却知道,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不仅仅是为了给人用的。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生活,这话对所有人有用。
03 认知范围越大,偏见越少
认知有大小,小的认知限于某个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就很难理解。
按照平常的说法就是,三观不同,难以相互理解。
认知度范围越大,所能理解的东西就越多,本身的偏见也会越少,自由也就越多。
大的认知,可以说超越了一切限制,达到了本性,他能够理解一切存在,能够理解一切。
庄子也讲了一个故事:
肩吾向连叔求教,他说:
我从接舆那里听到的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让人害怕,跟一般人都言谈相差甚远,有些甚至是不近情理。
连叔问肩吾:“他说了些什么?”
肩吾就转述他从接舆那里听到的话,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这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人真神,因为他神情专注,世间万物就不受病害,还年年五谷丰登。
这就是肩吾听到的,他觉得这是虚妄之言,根本不可信。
不止肩吾不信,我也不信有这样的人。
连叔听完肩吾的话,就说:
“对于瞎子,你没法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人,你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音乐。
难道只有形骸上的瞎和聋吗?思想上也有瞎和聋啊,认知上也有瞎和聋啊。肩吾啊,你就是思想上的瞎子和聋人。”
然后连叔继续解释说,那位神人,德合天地,与万事万物一致,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
看来,不止肩吾是思想和认知上的聋人和瞎子,我也是这样的聋者和瞎子。
因为到了现在,我还是不相信这样的神人存在。
然而,我不信,不代表没有。
事实上,这世间事就是这样:
有些事你理解不了,不代表是不对的;有些东西你无法相信,不代表别人也不相信;有些生活方式你做不到,但不代表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问题。
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认知。
帝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有名士许由。
帝尧找到许由,想把天下让给他。
他觉得许由的才德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足以普照天下,而自己的才德就像一簇小火,无法和日月争辉。
尧觉得,如果许由出面治理天下,那就像下了一场及时雨,而自己拼命治理天下,就像人工灌溉一样,范围小、效果差。
总之,尧对许由,那是推崇备至,想让他出面治理天下,做天下人的君王。
但许由不愿意。
许由说,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了,我再来接替你,我岂不是为了名利这么做了?名利对我来说,毫无用处。
鹪鹩在深林中筑巢,也不过只要一根树枝罢了;鼹鼠在大河中饮水,不过求一个肚子饱而已。
我什么也不需要了,你回去吧。
什么是君王?
一国之主,四海之地,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做了君王,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是追求名利的极致,可许由不愿意。
你以为他多么富裕呢?
其实他只是一个隐士,你可以说他物质上很穷,但是他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人。
你想想,一个连天下君王都看不上的人,内心得有多富裕?
一个人若是精神足够饱满,又知道如何顺应本性去生活,就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所困扰。
天下虽大,物质虽富,但许由生活于这天下间。
一日吃不过三餐,睡不过三尺。
如果说大多数人都认知,都在名利之内,那许由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名利,故此不被名利束缚。
世间万物,抛开名利,剩下的,只是顺应本性而已。
在这世间,要想真正达到自由,唯从认知中求本性,找到了本性,人就不再被外事外物限制了。
有一个叫宋荣子的人,这人特别厉害。
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所有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勤奋勉力;所有人都诽谤他,他也不会因此感到沮丧。
为什么能这样呢?
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对外界的人事的分寸,分得清了荣辱的界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荣子已经这么厉害了,对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
即便这样,庄子依然觉得,宋荣子还有没有达到的境界。
就像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虽然免了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
真正厉害的人,应该是能够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忘我的人,他们无意于功,无意于名,他们所求的,不过是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而活着。
最高级的认知,就是顺应本性。
六祖慧能唯有一招,见性成佛,那本性是自由,是智慧,是慈悲和爱。
见到了本性,即见到最厉害的知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性即自然。
见到了本性,也就懂得了,如何顺应自然而活。
— THE END —
☀本文选自玩你自己(Gosoul624),作者:不有趣灵魂。这里只有爱情、人生和自由,我们一起,不负诗与远方的田野!灼见经授权发布。
本文关键词:庄子的逍遥游全篇,庄子,逍遥游,庄子逍遥游解读视频,《庄子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的讲解。这就是关于《庄子逍遥游深度解读,《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个醍醐灌顶的故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