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关于【慈禧两次西逃】,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慈禧两次西逃:八国联军来犯时,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为何会变成逃窜
  • 2、慈禧两次西逃,慈禧西逃恨洋人入骨

1、慈禧两次西逃:八国联军来犯时,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为何会变成逃窜

做逃兵永远是不光彩的事,清末的两宫西狩惶惶如丧家之犬,为什么慈禧和光绪的逃亡之路没有咸丰皇帝那样“从容”呢?按常理来论,有了当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旧事,慈禧和光绪更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才对,何以能在西逃的路上,为了一锅绿豆小米粥、五个鸡蛋而频频落泪呢?

一、逃亡还是撤退,这是一个问题

关于两宫西狩是有计划的“逃亡”还是被逼无奈“撤退”。虽说清朝没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说法,但是大敌当前,皇帝和太后仓皇出逃的行为总会让人齿冷,也难以安抚人心,卷土重来。但如果是面对危局坚持到最后一刻才避开“逆夷”的兵锋,就显得皇室悲壮,而且更能激发官僚阶层和底层百姓同仇敌忾以及怜悯之情。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西方所绘慈禧西逃漫画

在众多的史料中,关于两宫出逃是有备还是无备不同的人都各执一词,也都带有主观的看法。

首先官方的《清史稿·德宗本纪》中关于这次逃亡只说了一句:“上奉皇太后名如太原”。按官方的说法就是光绪皇帝奉慈禧之命前往太原,并未提到逃亡,说明朝廷很在意自己的脸面,将这些不堪回首的旧事用春秋笔法隐去。如果说官方对此事的态度是刻意模糊,那么出逃时间当事人以及官员笔记等对这件事却是记忆深刻。

二、亲历者的回忆

首先离这场出逃行动最近的人之一,就是慈禧的贴身宫女荣儿

临近出逃的关键时刻,慈禧只带上了荣儿和另外一个叫娟子的储秀宫体己人。在描述七月二十一日(本文日期皆为农历)出逃这天的早晨准备出逃时,荣儿说到:“李莲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提进一个红色的包袱进来,里头包着汉民的裤褂鞋袜,青腿带还有一绺黑色头绳,一应俱全”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慈禧扮观世音菩萨,李莲英和容龄陪侍左右

在这个大包袱里,甚至妇女用的铜簪子都准备了,而且都是精心准备的干净的半新不旧的家常衣服。如果慈禧事前没有谋划这样的出逃计划,李莲英第一不敢妄进这些汉人旧衣物给太后,第二,也来不及搜罗来这些伪装物品。

众所周知慈禧因为出逃,将自己多年精心保养的长指甲都用剪子铰断了。在太平年月,老佛爷每天护理指甲都是有一套专门的工具的,如此粗暴的用剪子剪短说明她已经是慌张之极,要知道在头天晚上,她还让宫女给她泡指甲。如果真的要逃,她应该早有准备为何如此匆忙?

除了贴身的宫女,出逃当日在大内值班的清宫侍卫富察·多尔济对两宫出逃,也有自己的看法。早在出逃前几个月宫中的侍卫就隐约觉得不对劲。1900年立夏前后,大内侍卫就接到通知,说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以及西苑等处的大门,时常有来自颐和园的马轿日夜守候,说是用来接送夜间值班的军机章京的,这样的说法引得很多人的怀疑。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晚清大内带刀侍卫

第一,宫中的车马管理,向来由上驷院安排,宫禁森严之下,为什么让颐和园方向来的不明马轿在宫门外等候。第二,夜间的值班军机章京有自己的值班室,况且每天晚上宫门上锁之后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打开的,军机章京并非军机大臣,哪有这么大的身份和排面呢?再结合慈禧光绪出逃后的第一站就是颐和园,所以这些侍卫事后回想之下,都认为那些马轿以及半夜进出宫门的异常举动都是在为了出逃进行的演练。

而时任顺天府尹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也认为这是一次有计划的出逃。从他1900年农历五月十七日上任到七月十二日卸任中间,办的要事之一就是:“筹备大车二百辆,以备万一翠华西幸之用,爰假转运军需之名,以镇人心而被缓急”。从这里可以看出,两宫早有出逃之意,不但安排好了车辆,甚至路线都安排好了。那么在如此充足的准备之下,为什么在《宫女谈往录》、《庚子西狩丛谈》等书中,慈禧等人的出宫之路戚戚惶惶,而且出宫时本应准备好的车驾变成了三辆贫民家中的普通马车呢?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清末北京城的马车

三、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第一个原因是提前预备好的车没了。前面提到顺天府尹陈夔龙为两宫准备了二百辆车,同时还有车辆昼夜守在宫门,演习跑路,为什么事到临头却一无所有呢?

因为慈禧出逃是农历七月二十一日,而顺天府尹陈夔龙早在七月十二日就卸任了顺天府尹的职务。继任府尹的王培佑不知内情,但凡前线有人有事用车,就将这些车辆拨给,导致七月十五日,军机大臣赵舒翘询问车辆数目时,二百余辆荡然无存。

而此时的北京乱兵、难民、义和团听闻八国联军步步逼近的消息都或搜罗、或买卖、或抢夺将市面上的车辆搜刮一空。军机处退而求其次,让顺天府再代为筹办几十辆也无法做到。当然此时皇宫内的车辆自然不少,但是出逃之时宫中的车辆也就变成了八国联军追缴两宫的指路明灯万万不能动用,同时宫中车撵出逃也势必会让天下民情汹涌。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1900年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中还有澳大利亚士兵、日本骑兵和印度锡克族士兵、印度长枪骑兵等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爱新觉罗·载勋(1854年1月24日-1901年2月21日),清末大臣

第二个原因则是久居深宫的慈禧被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联合其他主战派蒙蔽了“圣听”。当时载勋、载漪假借两宫旨意斩杀了与其政见不合的兵部侍郎徐用仪、礼部左侍郎许景澄等人,这样一来朝中诸大臣更是噤若寒蝉,自然不敢多言。

彼时在八国联军前进路线上,清军有五支军队,其中包括袁世凯的新军、董福祥的甘军和聂士成所率的武卫军等,这些部队都是以西法练兵,是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即使战力不如八国联军,也应该能相持一段时间。

就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慈禧还专门下旨赏赐粮米、银钱等给官军和义和团。但就是义和团的这些人,在抵抗中还和官军时有摩擦,尤其是面对弱势局面时,不仅不知道防守,甚至公然溃退,并且劫持了与他们有过节的聂士成的家人。在前线的聂士成无奈只能回军,此时义和团又谎称“聂军反矣”,并与之交战,导致聂士成这一抗击联军的主力腹背受敌,最终兵败丧命。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划分势力范围

第三个原因则是由于老佛爷盲目的宣战,导致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和封疆大吏认为这样的谕旨是“乱命”,因此很多地方大员并没有参与到这场荒唐的战争中。

在《清实录·光绪实录》的记载显示,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到七月这段时间,经常看到朝廷要求:“又谕湖北提督张春发、江西臬司陈泽霖著迅速带队北上。星夜驰赴京师。听候调用。”、“谕令各省督抚。酌派营队来京。听候调遣。著严催统带各员。务即星夜兼程北上。毋稍延缓。”等等紧迫之语。

在这场闹哄哄的“乱命”中,各省督抚的态度则是或观望、或迟疑、或拒不执行。这尤其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提出的“东南互保”影响最为广大,也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之害尽可能的缩小到了直隶、山东一带。同时也导致了拱卫京师,前来勤王的兵力大打折扣,所以中枢对于战斗的时间估计严重失误。在仓促之间就接到了联军进入北京的消息后,只能仓皇出逃。导致这场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变成了突然的逃窜。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上图_ 义和团旗帜

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中提到,这次逃亡的目的地本来是太原的,为何后来又逃亡西安呢?

皆因当时的山西巡抚毓贤是彻头彻尾的主战派,同时也由于他官任山东布政使等职务时,严重排外,扶持义和团等,导致八国联军进军北京预备和谈时,将其列为必须严惩首恶之一,为自身安全计,两宫及随扈显贵自然急急离开是非之人、是非之地,以免落入联军的口实。

一场向万国宣战的闹剧下来,大清国颜面扫地,哪怕官方将“西狩”掩藏的再好,后人也能从当时的史料中感受到两宫如“丧家之犬”的丑态。至于想在风潮中获利的庄亲王、端郡王、毓贤等人也是或流放、或赐死、或斩立决,只落得人头头滚滚,“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

文:魏四维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1977年 中华书局

[2]《清实录》 2008年 中华书局

[3]《宫女谈往录》金易 沈义羚 2010年 故宫出版社

[4]《晚清侍卫追忆录》富察•建功 2011年 故宫出版社

[5]《梦蕉亭杂记》陈夔龙 2018年 中华书局

[6]《日本人眼中的慈禧》田原祯次郎 2013年 故宫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慈禧两次西逃,慈禧西逃恨洋人入骨

北京城陷落,慈禧逃往西安,下谕旨给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78岁高龄的李鸿章此时多病缠身,激烈持久的谈判更是要了他的老命,条约签订两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

对于义和团,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说:中国的“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光绪皇帝

大清国走到了最后一个十年,可谓是“气数已尽”,早已无力回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曾国藩、左宗棠已故去多年,在世的李鸿章、张之洞也垂垂老矣。

经过甲午一战,慈禧太后对洋人深恶痛绝,一直想报仇雪耻。说到八国联军侵华,就不得不提义和团。义和团,原名义和拳,为山东省学习武术的团民组织,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后由外国所迫,派袁世凯到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来吸纳团民,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王。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慈禧太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团民则沿途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此时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已经发展到连清廷无法控制的地步,慈禧认为可以用来教训嚣张的侵略者。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联合军队,以镇压义和团之名,从天津一路攻入北京城。侵华军队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更是扬言要活捉慈禧。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匆忙逃难,史称“西狩”。 慈禧一行化妆成客商,由京城有名的李家镖局保驾护航,从河北经山西进陕西,最终到达西安,一路可谓狼狈不堪。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瓦德西拳乱笔记》中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的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战争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谈判桌前。慈禧对李鸿章的议和谕旨中写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意思是考虑中华现有的国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尽量让外国人满意。帝国主义的野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句传世“名言”把她的一副急于向洋人摇尾乞怜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后人永世唾骂!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清廷的议和代表是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78岁高龄的李中堂此时多病缠身,激烈持久的谈判更是要了他的老命,条约签订两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而吓破胆的慈禧直到合约签订后,才灰溜溜地逃回北京城。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说:中国的“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由此看来,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1901年9月7日,经过近九个月的谈判,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这里做些解释。列强勒索的4.5亿两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中国总人口是4.5亿。也就是说,分摊到

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每人可达一两。羞辱之意人尽皆知!

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换句话说,就是列强随时可以武力要挟清廷,以达到自己目的。

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

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

李鸿章

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

尽管没有割地,但每一条款都是清廷卖国的铁证!此后的清廷已经沦为各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傀儡。这样的卖国政权被推翻已经是指日可待!

本文关键词:慈禧两次出逃,慈禧两次西逃的原因,慈禧西逃多久,慈禧几次西行,慈禧太后西逃几年回来的。这就是关于《慈禧两次西逃,慈禧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33054/
1
上一篇 浙江的省会是哪个城市,浙江省会是哪个城市(五座在建的超高地标建筑)
下一篇 木瓜为什么是苦的,其实它才是真正的本土木瓜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