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皇帝怎么评论康熙】,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清朝皇帝怎么评论康熙:乾隆本人对雍正和康熙内心评价可能是怎么的?
- 2、清朝皇帝怎么评论康熙,清朝十二帝之康熙
1、清朝皇帝怎么评论康熙:乾隆本人对雍正和康熙内心评价可能是怎么的?
首先乾隆并没有废除雍正的新政,反而大力推广改进,比如:
1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乾隆把这项政策改为,纳粮不变,但纳了粮的官绅可以不用当差服役。雍正的本意是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在这一点上乾隆并没有违背雍正的意愿。
2 火耗归公:乾隆七年四月壬戌科殿试时,乾隆把涉及耗羡的题目加入考题,要求考生论证先皇雍正发起的“耗羡归公”政策的得失。经过这一场辩论后乾隆批示“此事当从众议,仍由旧章。”这样才“不负我皇考惠民课吏之盛心”《清高宗实录》卷178,七年十一月乙丑条。所以这项政策也被乾隆继续推行。
3 摊丁入亩:虽然摊丁入亩是雍正推出的政策,但雍正朝只在河南江苏一带试行,是乾隆把这项政策推广到全国的。山西在乾隆元年开始执行、台湾在乾隆十二年才开始执行。这项政策到清末都没废除。
4 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统治。从雍正四年开始,先后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集区施行改土归流政策。乾隆三年青海东部改土归流,乾隆二十三年平定准噶尔后新疆施行改土归流,乾隆四十一年在四川金川地区改土归流。
5养廉银,是雍正在耗羡归公后实行的政策,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制度尚属创行阶段,各地官员的养廉银额不但差别很大,且多有变更。是乾隆十二年正式制定了养廉银的标准。
乾隆明明是在完善、推广父亲的改革政策,怎么总有人说他和父亲对着干呢?
可能雍乾父子的执政风格不同吧。
”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雍正执政是有清晰的原则和底线的,对结党营私和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为此专门设立了“会考府”,具有审计职能的专职机构来约束官吏。对贪腐官员“一罢官,二索赔,三抄家”,追债追连坐,祸及子孙。还经常组织官员现场观看贪官砍头以此警示官吏,为褒奖清廉的官员专门设立了养廉银制度。既有雷霆手段也有菩萨心肠,。
乾隆执政时间跨度很大,前期宽仁治国的乾隆,对官僚集团的不满情绪到乾隆十三年才开始爆发。
乾隆曾反省自己初政时说:我登基之初,还有“好名”之心作怪。阅事既多,才深知政治必须出于大公至正,才能不走偏——《清高宗实录》
他心底的狠绝与果断并不输给雍正,乾隆的治国方略是“乾纲独断”。他既有康熙的宽仁也有雍正的严苛,属于“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简单来说,乾隆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雍正就是“关门放狗”。
说“乾隆和雍正对着干的”,无非只有三点:
1、对曾静案的处理。雍正是把曾静赦免了,写了本《大义觉迷录》让曾静去宣讲。乾隆把曾静凌迟了,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这里不分析那种做法更好)
2、雍正朝搞得满朝提心吊胆的清查亏空活动被乾隆叫停了。乾隆的理由是:“皇考临御以来,澄清吏治。凡此等官侵吏蚀之习久已弊绝风清。今督抚诸臣。如不能稽察属员。被其朦混,则庸懦无能。有忝封疆之任若或己身稍有染指。则名节有亏。朕一经摈斥之后,断不复加录用也”
“迨(雍正帝)经理十余年后,人心渐知畏法,风俗亦觉改移,以时势观之,可以施惇大之政。朕是以将历年亏空之案,其情罪有一线可宽者,悉予豁免。”(这里也不分析继续清查亏空的利弊)
3、海禁政策。康熙五十六年因为海盗猖獗开始施行南洋海禁,雍正五年解除南洋海禁,并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乾隆二十二年开始实行“一口通商”(这里也不分析五口通商和一口通商的优劣)
还看到很多说乾隆赦免了雍正的政敌,这个纯属谣言。
乾隆只是恢复了老八老九的名字,收归玉牒。并没有赦免他们的罪行,更没有优待他们的后人。乾隆七年,老八的儿子弘旺还因为“在朝阳门外过宿”“甘与大臣侍卫平等相交”“肆行妄为”等罪行,被乾隆斥责。就连允禄允祹都受到了牵连。弘旺的儿子,作为宗室子弟,在乾隆五十五年才混到七品笔贴式这种芝麻绿豆的官职,可以说非常落魄了。
在乾隆给自己立的人设里,他就是集爷爷爸爸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
2、清朝皇帝怎么评论康熙,清朝十二帝之康熙
1. 英雄出少年
康熙生于1654年三月十八日,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
由于顺治专宠爱董鄂妃,因此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是被冷落的。子以母贵,所以,幼年的康熙也没有得到顺治的关注和喜爱。
庆幸的是,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对这个孙子格外喜爱。
顺治病危时,在商讨继承人的问题上,孝庄皇太后极力推荐康熙为继承人。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也说,康熙聪慧过人,且已出过天花,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天花,是康熙幼年时期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康熙也得过,且幸运地痊愈了,这成了他登上皇位的重要砝码。
公元1661年正月初九,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即皇帝位。
康熙继位之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顾命大臣代理朝政。
后来,朝政大权逐渐被鳌拜一人掌控,他大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滥杀无辜,甚至连康熙也不放在眼里。
康熙亲政后,决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鳌拜。
14岁的康熙,此时虽然还是一位少年,但从小学习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使他具备了超乎常人的成熟和睿智。
表面上,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纨绔少年,不理朝政,还对鳌拜封赏不断。暗地里,他培养武士,为除鳌拜做各种准备。
两年后,见时机成熟,康熙果断下令擒获鳌拜,并迅速剪除了他的党羽。
16岁的康熙,初露锋芒,就展现出了超高的政治天赋。
2. 平定三藩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是顺治年间清廷的三大军事势力集团。
他们各自为政,不受朝廷约束,清廷每年还要花大笔经费养活他们。
随着三藩势力的不断扩大,康熙有了裁撤三藩的意图,这激起了吴三桂的反叛之心。
公元1673年,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
面对来势汹汹的反叛大军,康熙临危不乱,冷静分析了局势,决定集中力量剿灭吴三桂。其他两个藩王,他采取以收抚为主的怀柔政策。
经过8年的斗智斗勇,三藩叛乱被康熙彻底平息。
20岁的康熙,在平灭三藩的长久战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此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收复了台湾,又赶走了沙俄侵略者,与俄国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国际边界条约。
从1690年至1697年,他三次亲征葛尔丹,平定了葛尔丹叛乱。
除了军事上的辉煌业绩,在其他领域康熙也建树颇丰。
康熙一生崇尚节俭,对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他大力提拔清廉官员,于成龙就是康熙朝有名的廉吏。如于成龙等,一些清廉的官员都得到康熙的提拔和重用。于成龙死后,康熙授予他“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
3.多才皇帝
治理黄河 兴修水利
由于频繁的战争,使黄河常年失修。
黄河经常决口,河水泛滥,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了治理水患,康熙选拔优秀的治河人才,开始对黄河大规模治理。
康熙多次视察黄河治理情况,分析河道淤堵的原因,提出疏浚河身,蓄水冲沙的方案,还亲自使用水平仪检测河水水位。
经过数10年的治理,黄河变水害为水利,成为了重要的运输航道。
注重发展文化
康熙从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诲,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他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等传统文化知识。他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信手拈来。文人擅长的琴、棋、书、画他都有涉猎。
除此之外,他还认真系统地学习了西洋的天文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治理黄河中,运算出“河道闸口流水”的流量,对黄河等水域的治理起到关键作用。
康熙还主持编修了很多书籍,《康熙字典》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字典》是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方修著的字典,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明史》也是康熙命人修著的明代的史学著作。明史的修著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但主要工作是在康熙朝、由康熙亲自主持完成的。
康熙对中医学也有很大的兴趣,能用所掌握的中医学知识判案,还给大臣过药方。
后来康熙又接触到了西医,服用过一种叫“金鸡纳”的西药,治好了他的疟疾。
康熙对农学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亲自耕种、培育稻苗,成功推广了双季稻。
4.多子未必多福
多子未必多福,这句话用在康熙身上是贴切的。
康熙妃嫔众多,一生共给他生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帝王之家子嗣众多,难免会产生争权夺位的争斗。
他早年曾立二皇子胤礽为太子。后来发现胤礽性格暴虐冷酷无情,就把胤礽废掉了。
废太子之后,各皇子之间争斗愈演愈烈,为了打消其他皇子的野心,他再次立胤礽为太子。怎奈他发现,胤礽实在不堪重任,就再次废掉了胤礽,并永久囚禁了他。
诸多皇子中,皇四子胤禛隐藏得最深。他不表现自己,也不攻击其他兄弟,始终保持友好中立的态度。对康熙恭敬孝顺,赢得了康熙的好感。
康熙晚年,为立储问题大伤脑筋,耗费了很大的心力。
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病逝,终年69岁。
本文关键词:怎么评价康熙,如何评价康熙的贡献,怎样评价康熙帝,康熙怎么评价汉人,怎样评价康熙。这就是关于《清朝皇帝怎么评论康熙,乾隆本人对雍正和康熙内心评价可能是怎么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