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庙号叫神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为什么庙号叫神宗:历史上,有三位庙号为“神宗”的皇帝,你都知道吗?
- 2、为什么庙号叫神宗,神宗:一个看似高大上的庙号
1、为什么庙号叫神宗:历史上,有三位庙号为“神宗”的皇帝,你都知道吗?
庙号最初始于商代,但直到隋朝以后,才会给每个皇帝都上庙号。庙号一般是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选择来定,但其实“宗有德”这一条执行得很不严格。其中,“神宗”这一庙号看似有褒义,然而实际上,隐含着一种说不清的贬义。对于历史上的三位庙号为“神宗”的皇帝,都有需要批评的地方。
一、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反对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宋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变法。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宋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
元丰五年(1082年),宋神宗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北宋大军两次战败,宋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到了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庙号神宗。
对此,在笔者看来,宋神宗确实是北宋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支持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朝廷的内耗。尤其是出兵攻打西夏,更是让北宋徒劳无功。
二、西夏神宗李遵顼
李遵顼(1163年-1226年),西夏第八位皇帝。他是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子。年少力学,博通群书,工于隶篆。天庆十年(1203年)三月,李遵顼袭封齐王。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李遵顼废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
李遵顼在位时,继续奉行附蒙侵金的策略。自光定元年(1211年)开始,西夏多次进攻金国。光定七年(1217年),因蒙古军包围中兴府,李遵顼出奔西凉,命太子李德任居守。之后,李遵顼采纳枢密都承旨苏寅孙之言,谋与金修好,共拒蒙古,未果。
从光定八年(1218年)起,李遵顼几度遣使入四川与宋将联络,议夹攻金朝,与金朝时战时和。光定十二年(1222年),李遵顼在蒙古军威胁下,派出大军进攻金朝。翌年正月,集步骑10万众,联合蒙古大军围攻金朝的凤翔。
公元1223年12月,李遵顼在蒙古的威逼下,又在朝内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公元1226年5月,正当蒙古军攻陷西夏河西诸城之际,李遵顼病死,终年64岁,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对此,在笔者看来,西夏神宗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联元抗金没得到实惠,反而屡战屡败导致江山濒临崩溃。
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实施了一系列变法。由此,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随后,明神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与众位大臣僵持对立,以致二十八年不上朝。明神宗在位后期,百官争斗日益激烈,导致朝政日益混乱。
另外,明神宗和皇室大肆侵占土地,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促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与此同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到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明神宗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值得注意的是,明神宗死后仅二十四年,明朝灭亡。因此,历史上有明朝亡于万历的观点。
2、为什么庙号叫神宗,神宗:一个看似高大上的庙号
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生前会有很多称呼,如皇帝、陛下、圣上、皇上、官家、万岁爷等等。而在其驾崩之后,后世子孙会把其神位供于太庙祭祀,而这个时候他就会得到一个他没有选择权的庙号,完全凭借他生前在继承人和众大臣心目中的地位。一旦确定以后对这个大行皇帝的官方称呼,也是用其庙号居多,以示尊重和追思。
故宫太庙
这种宗庙制度始于重视祭祀和跪拜的商朝,是我国祖宗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帝王家,通常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先人祖或宗的称号。秦朝的时候曾经一度废止,汉朝建立后又恢复承袭这一制度,但对于追加庙号一事却是慎则又慎,非大功德者不能拥有。因而汉朝很多皇帝并没有享受这一待遇,甚至很多皇帝起先有庙号,后来经过严格的“二审”,惨遭淘汰。可见“庙号”的确定和拥有在宗法制社会是一件神圣而又重要的事情,需要慎之又慎。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贵为“天子”的君王生前享有天下、富有四海,整日接受众人的吹捧。死后也不甘心落于人后,凭什么都是皇帝,自己却不能得个“庙号”,自己这个“后浪”到底哪里不如“前浪”了?因此,很多皇帝开始有意无意的挑战之前的规则,以期赢得生前身后名。
最终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个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时期,皇帝都轮流转了,何况一个有名无实的“庙号”。“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庙号到了曹魏时期,开始泛滥,由“限量版”变成了“大路货”。甚至很多“泥腿子”的开国皇帝开始追封自己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的老爹、老爹的老爹、老爹的老爹的老爹为某某祖,配享太庙。到了唐朝的时候,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一些短命皇帝外,一般都享有庙号。而后世的皇帝也都乐享其成,让自己的神位可以堂而皇之的享受后世子孙的祭祀,就默认了这一事实。因此,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就连末代皇帝溥仪死后,他的族人还有模有样的给他尊了个“清恭宗”的庙号,当然这属于“土嗨”性质的自娱自乐。
清朝帝王庙号列表
“庙号”的命名方式“庙号”既然为祭祀祖宗的神号,一般常用“祖”字或“宗”。庙号的选字一般来讲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圣祖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有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等都乃明君贤主。可以说后世子孙在太庙祭祀先祖的时候,看神位上的庙号,就对祖上皇帝的所作所为就一目了然了。但也有一些皇帝生前没做好事,被手下的大臣和后世子孙算身后账给加个听起来还过得去,却明褒暗贬的庙号。
“神”字,单纯从字面上来讲,绝对是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字眼了,尤其在今天更是“男神”、“女神”泛滥。但这个字用在庙号中,就不那么美好了,含有“功业不足、半道而废”之义,就好比寓言故事里的那只兔子。这个“神”字在《谥法解》中记载为:无法让人给其命名。通俗点就是:无语!而历史上只有四位皇帝得此“殊荣”,而且这四个皇帝都不是籍籍无名之辈,甚至是认为自己的丰功伟绩可以超越先祖的自恋之人。不过这四个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狂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被深深的套路了,如果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庙号,一定会后悔自己怎么把皇位给了这么一个“白眼狼”。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四个死后被套路的倒霉蛋。
宋神宗赵顼
首先,“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宋神宗赵顼,其在位初期重用王安石变法,除旧布新,励精图治,想要脱掉“北怂”的帽子,结果碰到士大夫为首的守旧势力的抵触,就犹犹豫豫没有将变法坚持到底,最终半途而废,对西夏的平叛也草草了事。本来可以得个“中宗”之类的中兴之主的庙号,却硬生生把自己搞臭。
李遵顼
其次是西夏神宗李遵顼,起名先生果然没有骗我们,名字决定命运啊,这个倒霉的哥们名字中死不死也带个“顼”字,因而也走了赵顼的老路,,其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但全盘承袭襄宗自取灭亡的国策,依附蒙古帝国,破坏金国和西夏的关系,最终被儿子逼退位,当起了太上皇。
大理段氏地图
排在第三的就是偏安一隅的大理段氏的段智祥了,这样讲大家都不太熟悉这位,不过其在江湖上的名号“南帝”可是大名鼎鼎,熟悉金庸先生小说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其在位期间发展农业,也是治国有方,后来可能是觉得当皇帝太累了,坚持不下去了,索性撂挑子禅位为僧了。
明神宗——朱翊钧
最后一位,也是最有名的神宗皇帝就是明神宗朱翎钧了,史学家常说的“明实亡于万历”,被郭沫若掘了坟的就是这位有名的“懒政”皇帝,其即为初期支持张居正改革,国家一度有中兴之势,却在中后期致敬其爷爷嘉靖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后来的立太子之争让东林党一家独大,埋下了明亡的祸根。但其在位期间有名的“万历三大征”却打出了明末最后的风采。整体来说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只好定个“神宗”庙号。
所以说,这四位神宗皇帝得此号也是不冤的。细细思来,“神”字更多的是后人对上代君王的怒其不争,无语凝噎。
乾隆牌位
最后的补充由于庙号是给自己祖宗加的号,即使他老人家生前再不着调,作为后人也得给留些面子,不然就成了不孝子了。所以说这些庙号总的来讲用的字眼都是听起来还过的去的,不是“标签”式的直来直去,一般没有几个坏字眼。但也有“罂粟花”,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其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细细研究,这样才能相对公正全面客观的对这些古代帝王做出评判。
本文关键词:为什么庙号叫神宗呢,庙号为什么泛滥了,神宗庙号是好是坏,为什么庙号有祖有宗,神宗是庙号还是年号。这就是关于《为什么庙号叫神宗,有三位庙号为“神宗”的皇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