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沙人张应龙事迹】,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治沙人张应龙事迹:「最美林业故事」治沙“疯子”张应龙:相信神木也有“世外桃源”
- 2、治沙人张应龙事迹,三十八年硬核守护祖国北疆的
1、治沙人张应龙事迹:「最美林业故事」治沙“疯子”张应龙:相信神木也有“世外桃源”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在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陕西省神木市,栽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的号角,神木市生态协会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应运而生。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在这里用15年的时间让42.8万亩的荒沙变成了森林、牧场和农田,用一颗“将绿色奉献给沙漠”的赤子之心,在黄沙扑面、白日惨淡的沙漠里筑起了“世外桃源”。
现年56岁的张应龙,当过教师,做过打字员,还编纂过神木县志。1995年,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张应龙辞去神木市稳定的工作,辗转北京、天津,最后在一家外企从基层的员工做起,一步一步升至公司副总的职位,这也为他今后治沙积累起了一笔不小的资金。“当时我一年收入22万,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当初决定选择在这里种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要是在这里种满树,一定会成为神木的世外桃源。”谈起自己防沙造林的原因,张应龙表示既有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也深受国外先进治沙模式的影响。“在外企工作的时候,有机会去德国考察,当时就对德国的防沙造林工程感到非常震撼。也是因为自己骨子里就有那种亲近自然、向往自然的基因,所以非常想把德国先进的防沙造林模式运用到改变家乡生态环境上去。”
虽然张应龙自己在心中规划了一张宏伟蓝图,但是促使他真正投入防沙造林工作还要从一句醉酒后的承诺说起。2003年农历新年,张应龙来到目前治沙造林基地所在的村子——神木市锦界镇沟掌村,与村支书喝酒。酒过三巡后,张应龙向村支书承诺,要出资承包村里的荒沙地。第二天村支书就当真打来电话,询问他承包沙地的事宜。“我当时想给他们几万块钱,全当扶贫。没想到,过了几天村支书就带人来签合同,非常正式。于是,自己就投了100万元承包了19万亩沙地。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说起最初治沙的情形,张应龙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最开始治沙时,这里没有路,汽车进不来,运砖、运树苗、运沙全靠电动三轮车,条件特别艰苦。”张应龙说,“其实这些还都能想办法克服。唯有风沙很难治理,那时候风沙大的要命,风一吹呼呼的,上百万修条路,一阵大风就能吹没了。如果治不住风沙,自己投再多钱都没用。”
为了更好地治沙造林,张应龙毅然辞去了外企高管工作,返乡创业。2005年治沙资金越来越紧张,他又变卖家产,再投入390万元,先后共承包了43万亩的荒沙地。“当时家人特别不理解,认为我是不是疯了投这么多钱。我姐还带我去西安看精神病科。”张应龙说,当时他最怕回答为什么治沙这个问题,一不为理想,二不为挣钱,别人不理解,有时就连自己也想不通。“但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一天天长大,周围的黄沙一点点变绿。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事做成功。”
“其实不是我改变了沙漠,是沙漠教育了我。”15年间,张应龙失败过、孤独过、绝望过,但看着自己承包的沙地逐年变绿,他感慨道,“我从树身上看到了,一棵树都能在沙漠里顽强生长,积极向上地生存,难道我自己就不如一棵树,就不能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一个英雄无法改变世界,只有让所有人都成为英雄,才有可能实现。”15年的治沙造林也让张应龙认识到,治沙绝不是简单的事,要改变43万亩沙区的面貌,仅靠他一个人很难完成。“树木载得多了,就能互相照应、互相鼓励,就变成森林了。我意识到,树木要成林,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靠集体的力量。因此,在2006年专门成立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依靠团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治沙文化。”
“文化是改变人们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张应龙说,借助协会平台,积极开展文化公益交流活动,连续11年组织开展保护秃尾河公益植树活动,接待国内外公益组织、科研学者等调研、参观、考察1100多人次,先后与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合作拍摄毛乌素沙漠寻宝记、勇者无畏——穿越秦直道等专题节目,举办世界小姐大赛西安赛区选手环保决赛和残疾儿童慈善募捐活动。“沙漠里不但要长出绿树,还要长出‘文化’,用文化的形式感染他人,让每个人都重视、关注生态保护。”
15年的治沙造林经历,张应龙从林业外行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从最开始的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现在的生态循环利用发展阶段,他自己也逐渐琢磨出一些治沙的门道。“名为治沙,其实我们是在跟风打交道。要根据风向,合理治沙。只要把风治好了,沙子也就能治住了。”据张应龙介绍,传统固沙手段是用柴草、粘土、树枝、卵石等物料铺在沙面上,做成障蔽物,保护表面的沙土不被风吹跑。他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良,网格的中间是凹下去的,慢慢沙子就堵住了风的通路。“我搭障蔽时,讲究不堵要疏,降低地表风速后,就能让沙丘逐渐变缓。”
固定住沙子以后,张应龙就开始种植沙棘等灌木,灌木主干较矮,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呈丛生状态,可以让沙地的植被状况更加稳定。然后,再栽乔木。2006年,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三北防护工程的持续推进,张应龙开始在基地推广混交林种植模式,从而确保基地生物的多样性。“种树要循序渐进,随水种树,不能死板教条,比如每年秋天,雨季来临,也就是我们种树的最好时机。”
目前,张应龙根据区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点,实行一年三季造林:春季搭障蔽、栽紫穗槐铺底,雨季栽植樟子松,秋季栽植长柄扁桃等主打树种,形成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现在治沙造林就要把它当做一个生态系统恢复。要保证沙地的可持续治理,既不能再度破坏生态,还要让它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循环发展。”受德国净自然林业理念的影响,张应龙在自己的基地,尝试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对沙漠治理开始采取“种九留一”模式,即九分固沙绿化,一分保持沙地原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治沙造林,还要把土壤、水、温度、微生物,甚至当地的老百姓等诸多因素都要考虑到这个生态系统范围内。”
为了推动当地生态产业持续发展,张应龙还不断引进品种与技术。比如引进酿酒葡萄12个品种,利用春季小拱棚延长生长期技术和冬季小拱棚棉被保温(湿)技术,解决了榆林葡萄种植生长期不够和冬季保温两大难题;从日本引进三个微生物菌种,利用人畜粪便、餐饮垃圾、污水处理厂黑泥、植物秸秆生产有机环保固体基肥和液体肥料,解决沙地土壤肥力与可持续有机土壤利用等面源污染问题。“通过科研活动,让我意识到该怎么发展,只有生态变好了,我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进而再反哺生态。”
在张应龙治沙造林基地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副书画作品,内容是三个字:“明两作”。其中“明”字中的“日”字被改写成了“目”字。问及缘由,张应龙解释到,“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即称为明。但我认为,一个人心明眼亮才是真正的明。不仅白天要努力工作,夜晚要勤于思考,还要学会用眼睛观察,将知识经验变成自己的智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神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49.8万亩,保存面积247万亩,保存率为70.1%。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推动下,其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前的11.1%上升到34.9%,净增23.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张应龙正是这一切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望着曾经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自己一点一点地改变成满目绿色的海洋,张应龙欣慰地表示,“也正是因为自己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国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林业建设,我才能在防沙造林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2、治沙人张应龙事迹,三十八年硬核守护祖国北疆的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治沙人张应龙事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治沙人张应龙事迹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
三九天,暴风雪,风卷着雪粒极速飞舞,将天地刮得一片迷茫,东北人将这种天气叫作“大烟炮儿”。
2021年12月5日,在“大烟炮儿”的笼罩下,车打滑掉进沟里,手机信号又十分微弱,58岁的李国臣在车上足足冻了10个小时。
38年的执着,38年的坚守,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类似的惊心动魄,基层公务员李国臣将初心与忠诚,铭刻在祖国的北疆边防线上。
作为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委办公室国安室一级主任科员、市委边防办常务副主任,李国臣主要负责统筹、协调边防建设、边境管控等工作,是密山市乃至全省边防战线上的“老黄牛”“活电脑”“硬核战士”。
1984年,李国臣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密山市二人班乡工作,担任武装部助理员,从此和边防工作结了缘,一干就是38年。
二人班乡的边防巡逻路,曾是有名的“水泥路”,一场雨后,道路泥泞,坑洼不平,越野车都难以通行。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李国臣带领着巡逻人员日复一日、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护着。
如何修好边境巡逻路,成为李国臣最大的心结。他多方协调有关部门和沿途乡镇出车出料,动员边民出工出劳,自己带头参战,把路升级成了砂石路,道路两侧栽上白杨树,从此巡边再也不怕路难行了。
2015年9月,李国臣被调到市水产总站任副站长,工作由管理陆界转到管理水界。面对兴凯湖渔民误越边境捕捞时常发生的问题,他开动脑筋,创新方法,把不同乡镇和农场的渔船船尾分别涂上红、黄、绿等不同颜色,并在船上安装全球定位系统(GPS)。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掌控渔船的具体位置,抵近边境就能及时预警。
“服从组织安排,这是我的责任。”2019年5月,领导找李国臣谈话,想让他负责市委边防办的日常工作。爱人劝他,55岁的人了,找个清闲地方养老吧。这一夜他辗转反侧,“边防无小事”,其中的风险和压力他比谁都清楚,可是组织上的信任和责任却让他怎么也放不下。从那以后,一个个边境执勤点成了他的办公室,266公里绵延的边境线成了他魂牵梦绕的“心头事”。
作为一名老边防,李国臣在工作上一直推崇新思路,积极采用硬核新科技。几年来,他千方百计推动密山市在全省陆界率先安装周界安防系统,并将监控视频信号率先接入省级平台,让密山市边境物防技防能力实现了大提升。
同事祁兵说:“跟着李国臣干工作,就是拼命。”密山市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盖然说:“和李国臣巡防,一整就到后半夜。巡防的次数与频率不断增加,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速度、新的工作热度、新的工作高度。”
2020年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我国对俄边境口岸城市相继出现**。面对密山市边境点多线长、外防输入压力大的实际情况,李国臣精准研判、科学布防,推进边境全线闭环巡逻管控,形成“防走私、防偷渡、防越境、防非法捕捞、防**输入”的严密防护网,筑牢了密山市的**防线。
2022年2月1日,李国臣突发严重头晕目眩,医生命令他必须住院治疗。此时,正值**防控关键时期,李国臣知道工作岗位上离不开人。于是,他违背医嘱,白天巡防,晚上点滴。
2月14日,积劳成疾的李国臣昏倒在边防路上,医生诊断为脑梗死。转院至省城哈尔滨治疗后,经过三天三夜、72小时抢救,他才苏醒过来,但出现吐字不清的命名性失语障碍。
本文关键词:治沙英雄张应龙,张应龙治沙有感,张应龙治沙基地。这就是关于《治沙人张应龙事迹,相信神木也有“世外桃源”》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