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00多年的商丘古城】,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100多年的商丘古城:100年商丘古城老照片对比,100年沧桑巨变,激励向前的动力是什么
- 2、100多年的商丘古城,文明探源之商丘古城
1、100多年的商丘古城:100年商丘古城老照片对比,100年沧桑巨变,激励向前的动力是什么
公元前2400年,帝喾之子阏伯,被封“商”地,总管天下火种。当时这个官职叫“火正”,他死后被尊为“火神”,他经常观天祈雨的高台,被叫作“火神台”“阏伯台”。阏伯深受黎民爱戴,在他封地像“邱”的高台,被叫作“商丘”,这就是商丘地名的由来!
帝喾之子---阏伯
由于科技所限,5000年历史长河,古时商丘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像,到了近代商丘古城才露出真容,名扬海外。
商丘古城历史厚重,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华夏文明、商、火文化的发源地。
商丘标志性符号
商丘位于黄河之南,天下粮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冷兵器时代,水患、旱灾、战乱頻仍。商丘虽富,地面上保存下来的古迹却很寥寥,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100多年前的商丘古城是什么样子呢?1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那个叫沙畹的法国人,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汉学家。1889年,24岁他以法国驻华翻译身份在中国呆了4年,是个中国通。
190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对中部各省古建文化进行了考察,足迹遍布苏鲁豫皖,拍下了许多珍贵影像。
法国汉学家:沙畹
人文始祖商丘,古城已有500多年,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沙畹对它非常感兴趣。
1907年7月9日,光绪末年,盛夏时节,东南沿海连发水灾,米价高涨。神州大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各国列强虎视眈眈,豪取强夺,大清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商丘百姓也难幸免,水深火热程度,我辈无法感同身受,只能透过图片,穿越124年前,和先人擦肩,聆听他们呼吸的声音。
下图1是古城北门前街道,低矮的茅草房,窄窄的土街,木轮车碾后,留下深深的两道车辙。
近处,扎着特色大辫子的先人,或走、或坐、或聊天;并没人会注意,一个男人吃力地推着独轮车,还有一位挑担的,颤巍巍跟在后面,匆匆向城外走去。
图1北门前街道
下图2是北门内的一段街道,按照太阳阴影,上午十一时左右。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人们热的受不了,有的赤裸上身,将上衣衣搭在肩上,有的敞着怀。
一位女人穿着碎花旗袍,打着遮阳伞,背向我们,急匆匆向前走!她又是谁呢?
临街建筑很乱,一色土坯茅草房,盖得高矮不一。房檐下方支撑着木杠,好像不顶住,就要坍塌似的,大有摇摇欲坠之势。
最明显的,正前方城门楼,四方挑檐也撑着木杠,无精打采。
满眼破败,一派凋敝景象。
图2人来人往的街道
牌坊是不可少的。牌坊对于古城就是底蕴、是灵魂,是古城文化的记录。过去古城人才辈出,牌坊多数是功德坊,到处都是,而今已不多见了。
下图3为古城西门附近的功德牌坊。雕工精细,外观恢宏。
遗憾的是,这座牌坊受到毁损,一米多高位置的支柱已破碎。
这座牌坊,现在已找不到它的踪迹了。
图3功德牌坊
城墙是古城主体结构,历经半世纪风雨,饱受沧桑,千疮百孔。它就像一部古籍,见证着豫东平原的兴衰荣辱。
墙砖已微风化,这是英雄攻防的踏痕,每一粒碎末都是古城人的身躯铸就,诉说着城墙内外的反抗和探索。
这里是汉兴之地,汉高祖曾数次引兵城下,和项羽涿鹿天下,是古城内的粮仓,奠定了汉朝400年基业。
归德府节度使赵匡胤,数拜帝蚩、阏伯,一夜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坐拥大宋300年国运。遂将把归德府改称应天府,时称南京。
所以,商丘自古为豫东门户,人杰地灵。
图4古城墙侧面
清末民初,危机四伏,民生凋敝。商丘古城的老百姓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从图片看,修鞋是个古老的职业。满脸沧桑的修鞋匠,清朝范儿十足,前额光亮,顶着大辫子。墙根上随意摆着几只鞋子。
老人面对外国人的照相机,仍不卑不亢,笑容可掬,手中仍娴熟地用针扎着鞋底儿?
只见他双腿并拢,双膝搭着衬布,旁边放着一个工具筐;右侧好像隐约站着一个人。从穿着看,天那么热,他还穿的这么多?
图5修鞋匠
东西少的,就用担子挑,就是现在有些山区,挑担子卖菜场景,也是常事。东西多了,就用独轮车。
独轮车什么时间开始出现?我们不得而知。淮海战役时,电影中百万农民推着独轮车支前的镜头让人心潮澎湃。
70年代,有些落后的豫东村庄仍能见到独轮车的身影。货郎们推着独轮车,车上放些针、线、红头绳、花米团等,走街串巷。
老辈人说过,他们年轻时,都是推着独轮车用红薯干儿到南乡(指亳州)换大米。
推着独轮车的货郎
古城外,城湖边,三三两两的行人,分不清贫穷富贵。独轮车,看尽人间浮华。车夫坦胸露乳,大汗淋漓地匆匆赶路。坐者一手打着洋伞,另只手紧扶着车框,尽显刑部气质。
身后两位白衣老人,头戴礼帽,拄着文明棍,一看就是名门望族。
当是时,护城河边,水涨水落,赤裸的大地,晒出了一层洁白的盐碱,象覆盖了一层霜花。
按时令,盛夏万物生机,但护城河边却荒野一片,赤祼的土层一棵草也没长,远处靠近民房,稀疏地点缀着几棵瘦树。
上午9点,太阳斜照,骄阳像火。
打伞的达官贵人
从这些弥足珍贵照片中,我们好像看到了先辈生活的不易和无奈,也反映了洋人的傲慢、官阶的腐败。
平静如水的表象下,大变革此起彼伏。
第二年,1908年11月,光绪帝抑郁驾崩。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300年大清轰然坍塌。
商丘是中原福地,天下粮仓,也是横贯东西的交通要塞。向东直抵津沪要冲,向西可深入华夏腹地。
古城见证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日本人对商丘古城犯下了滔天罪行,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国民政府”佣兵自傲,台儿庄大捷后仅20天,1938年5月27日商丘古城沦陷;不到10天时间,省会开封沦陷!
老蒋不顾百姓死活,悍然炸破花园口大堤,滚滚黄河水南犯,古城人民刚遭日本人蹂躏,又难逃洪水肆虐。
岌岌可危的古城城楼、城墙、牌坊,几次毁于战火。百姓生存极其困难,国民政府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古城在遭受灾难,人们在饮泣!
1949年10月1日,伟人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了。农奴翻身作主人,商丘古城也迎来了修复和保护。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春风抚大地,商丘变化一日千里。GDP 总量省内前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豫东平原璀璨明珠实至名归。
20年来,人们文化需求高涨,古城作为豫东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受到空前重视。
2014年开始,以“留得住乡愁”为目标,政府高度重视古城文化,古城保护提质加速,城墙修旧如旧,城墙内环路贯通,城隍庙、中山大街等50多座文保建筑重新焕发青春。
城墙外围绕古城的8000亩护城河,垂柳依依,碧波潋滟,映日荷花,沁人心脾。
“每逢佳节倍思亲”,商丘古城享溢内外,是500万商丘人内心深处珍藏的浓浓乡愁。
商丘以农业立市,区位优势彰显,全面小康后,勤劳的商丘人又传承着古城坚韧不屈精神,昂首阔步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辈欣逢盛世,要牢记历史,更要珍惜现在!只有生在当下之中国,人们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商丘古城才能昂首阔步,感受尊崇,焕发生机,我辈才能尊享盛世之荣光!
2、100多年的商丘古城,文明探源之商丘古城
仲夏时节,豫东大地一片丰收景象6月14日,睢阳区古宋街道办事处老南关村附近的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正在认真分析着文化堆积层和出土遗物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陶片、瓷片等文物标本不断出土层层叠压的古城墙剖面清晰可见进行中的宋国故城考古,正在揭示商丘“城摞城”奇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100多年的商丘古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00多年的商丘古城
仲夏时节,豫东大地一片丰收景象。6月14日,睢阳区古宋街道办事处老南关村附近的宋国故城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正在认真分析着文化堆积层和出土遗物。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陶片、瓷片等文物标本不断出土。层层叠压的古城墙剖面清晰可见。进行中的宋国故城考古,正在揭示商丘“城摞城”奇观。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新发现,正在充分展示商丘“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的厚重文化历史,全面展现商丘古城“一城阅尽五千年”“中国古城池天然博物馆”的无限魅力。
商丘考古: 探索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让我们回溯百年以来的中国考古与豫东商丘考古。
中国考古百年,从仰韶开始。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1928年开启了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主持殷墟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安徽舒城人李景聃,在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师从李济教授,毕业后于1933年加入殷墟发掘团。
1936年,李景聃开启了豫东商丘的现代考古。1936年10月至11月,李景聃等人曾在商丘一带做过考古调查,写有《豫东商丘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孤堆曹桥三处小发掘》一文。
据史籍记载,商丘一带是商王朝的发祥地。为探索先商和早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省考古研究机构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商丘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二队曾在当时的商丘县坞墙集东街考古发掘了坞墙遗址(也称谷子坑遗址),在宋集镇半塔村考古发掘了半塔遗址。半塔遗址、坞墙遗址同属龙山文化遗址,存在大量先商文化遗迹。
宋国故城:“豫东计划”一个重大发现
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是李济的弟子。20世纪90年代,在张光直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多次来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力求寻找殷商文化的前身。
几经周折,虽然没有寻找到典型的先商和早商文化遗存,但仍产生了众多创造性成果。以商丘潘庙、虞城马庄和柘城山台寺三处遗址的发掘为基础,结合豫东地区其他考古工作成果课题组建立起该地区史前仰韶时代至岳石文化时期之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其中,距今5000年至7000年间的虞城马庄遗址第五层史前文化的考古资料,对于认识中国文明起源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马庄类型史前文化,也从考古学上充分印证商丘确实是一座“一城阅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的宋国故城,是“豫东计划”一个重大发现。1996年春,中美课题组对老南关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考古钻探,最终在商丘老南关钻探出一座古城。古城呈平行四边形,占地面积10.2平方公里,可确定系春秋时期的宋国故城,但城墙下部最早的墙体的年代很可能早到西周或者更早。这座古城很可能与商王朝末年微子封宋有关。
2001年1月3日,张光直先生与世长辞。张光直生前一直热切地期望能在商丘找到“商城”。商丘的商宋文化,源于殷商文明。由于宋国故城的考古发现,商丘深厚的商宋文化遗存和作为“殷商之源”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逐渐为世人所知。
本世纪初开始,商丘市文物部门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大运河商丘南关段和夏邑县济阳镇段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隋唐时期的运河河堤、河道、建筑基址、道路等遗迹遗物,真实反映了当时大运河的规模尺度、建筑工艺。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和通济渠夏邑济阳镇段两处遗产点名列其中,填补了商丘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考古再启:揭示商丘“城摞城”奇观
2021年5月20日,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之后,再次正式开展的豫东大型考古勘探发掘项目。
考古发掘领队、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介绍了本次考古发掘的考古研究目标。一是揭示商丘“多城相叠”现象,这也是本次考古发掘的基本目标。考古发掘要揭示宋襄公、梁孝王、宋高宗的都城和现存归德府城的“多城相叠”现象。二是找到城墙基槽,找到城内的古地面,探索宋国故城的“始建年代”及“历次改修年代”。三是寻找宫殿、宗庙等大型建筑遗迹,探索城内布局。
“宋国故城考古发掘时隔20多年在商丘重启,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政治担当和现实意义。考古工作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原来光知道宋国故城是‘城摞城’,到底是怎么样的‘城摞城’,不同时间节点的古城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样的等具体细节我们还不很清楚。现在已经找到一些重要的考古证据。”主持本次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洪彬告诉记者。
本次发掘地点选择在宋国故城南城墙与睢阳城西城墙交接处,现在已经挖掘到7米深的位置。
“从目前宋国故城的考古发掘来看,已经找到明代的活动面,也已确认明城被洪水冲毁后的淤积层,正在寻找宋代的活动面。下一步计划解剖宋代城墙,看看宋代城墙之下,是否叠压着汉梁时期城墙;汉梁城墙之下,是否还叠压着两周城墙,甚至还有更早的商代城墙。”岳洪彬说。
本文关键词:航拍商丘古城,以前的商丘古城,商丘古城百年老照片,商丘古城2021,商丘古城原名。这就是关于《100多年的商丘古城,100年商丘古城老照片对比》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