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文片区规划】,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崇文片区规划:羡慕!临平这些社区将迎来蜕变,最新规划来了!看看有你家吗?
- 2、崇文片区规划,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
1、崇文片区规划:羡慕!临平这些社区将迎来蜕变,最新规划来了!看看有你家吗?
近日,市风貌办公布了
2022年杭州市未来社区创建名单,
临平区共有5个社区成功入选,
其中,
除星桥街道汤家社区、
运河街道运旺社区之外,
其余社区均已入选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名单。

下面就跟着小临儿一起来看看
这些社区未来将如何实现蜕变吧!
杭海路社区
改造后鸟瞰图
杭海路社区规划单元范围东至乔莫西路,西至杭甬高速杭州支路,北至永玄路,南至杭州绕城高速,总面积约91公顷;实施单元范围东至乔莫西路,西至杭甬高速杭州支路,北至乔笕线,南至杭州绕城高速,总面积约34.2公顷。项目总受益人数约5446人。社区周边拥有永和公园、区一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乔司中学、华荣城、宜家、地铁商城、乔司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杭海路社区室外运动场所效果图
杭海路社区将以“党建领‘杭’、海纳百川”为理念,以“幸福新社区,乐享新居所”为目标,以“三项融合”为基础,打造“一个圆心”“九大场景”,充分体现“海纳八方、慧聚杭海、精准服务、真情惠民”理念的未来社区。
汤家社区

汤家社区规划单元范围东至星韵路,南至星灿街,西临星都路,北临星发街,总面积约42.71公顷;实施单元范围东至星韵路,南至星隆路,西临星都路,北临博旺街,总面积约21.93公顷。项目直接受益居民数4705人。
汤家社区将延续周边景观优势,打造25000方社区中央运动公园,同时优化社区景观空间,以点带面重塑社区生态环境新风貌;围绕社区居民治理公约,以汤家社区党委为核心,采用智慧化数字手段,打造未来治理智慧社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培育“一队一盟一会”协同力量,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良好治理氛围;针对社区人口结构,关注外来人口和原著居民的生活需求,创建未来汤家新邻里关系。此外,将积极深化”党建+文化“工作内涵,通过新建文化阵地、打造文化队伍、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关注社区“一老一小”,寻找乡愁文化,共创幸福家园。

西小河社区
效果图
西小河社区位于千年历史名镇塘栖镇,运河文化、商埠文化、江南古镇文化等元素汇聚,这里是古镇记忆的活力地,新老文化对话的承接地,也是城市特色空间的发展地。该项目实施单元面积约17.5公顷,规划单元面积约107公顷。社区现有住户1503户,常住人口4035人,将通过未来社区建设,改善现有老旧小区设施与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邻里中心老年活动室效果图
西小河社区将对建筑外立面、空间景观、街巷特色进行统筹考虑、整体打造,实现“一街一文化,一巷一特色”;依托社区现有资源,建设“儿童友好型”+“老年关爱型”的全龄安康西小河;实施交通一体化管制、建筑一体化更新、景观一体化提升,实现空间一体化整合提升。
崇文社区
崇文社区位于大城北引领区的崇贤新城,项目规划单元面积约88.2公顷,实施单元总面积约20.9公顷,选址范围内包含三个住宅小区,社区建筑风貌总体较好、生活氛围浓厚、治理服务优势明显,周边布局了卫生院、行政服务中心、BRT公交站、小学、派出所等街道级服务设施,建成后直接受益居民近万人。

婴幼儿托育中心效果图
崇文社区将围绕子代、亲代、祖代,打造幼老一体化街区,通过关注亲子需求、幼老运营平衡、跨龄互动活动、家庭评估等,促进幼老一体化;围绕五湖四海来崇文的居民,构建社区级、小区级室内外交往空间,通过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人群大融合;从人群的“地方转城市”属性出发,构建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机制。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我家”系列应用,促进居民云共治。
运旺社区

运旺社区实施单元35公顷,受益居民7250人。社区将以“创运融才、展旺未来”为特色定位,打造一个“以学为基、群居和一、安老怀少、未来可期”的美好社区生活愿景,聚焦四大“融”文化特色亮点。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效果图
运旺社区将聚焦全龄社区,提供多样化休憩空间、邻里活动等服务,营造家园睦邻氛围;聚焦全龄共享,提供教育、健康、物业、安全等服务,全方位融合社区服务;聚焦资源联动,提供众创空间、共享直播等服务,深化社区创业范围;聚焦全民参与,党建引领全体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自治和数字治理水平。

来源:临平发布
2、崇文片区规划,崇文回归了这片城区将以
钟鼓楼是东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最近“我是胡同”主要跟大家解读新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今天恰好看到了一项有关该规划的落实举措——东城区印发了“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有意思的是,这一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为“五个东城”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精神支撑。
东四地区是东城胡同的主要片区,图为东四八条(2007)

咦?“崇文”这个名字好熟悉啊……
说来也快,原崇文区合并入东城区,转眼间已过去10年了。但在心理上,似乎崇文区一直都在。甚至经常在讲某件事、某个地点时,大家仍然可能习惯于以“崇文区”作为地理概念。
也难怪,“崇文”这个名字在北京城历史上,确实时间太久了。
不过,别看你对“崇文”这么熟悉,真要讲起“崇文”的历史还真说不清。
今天“我是胡同”就借机与大家复习一下“崇文”的来由。从中,我们也能知道,东城区这次实施“文化东城”,为何要明确以“崇文”为发展路径了。
崇文门,自元代起,始称文明门,原为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是南城三个门最东的一个。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但改名为崇文门。清朝以后一直沿用此名。

曾经的崇文门(据网络资料)
“崇文铁龟”曾闻名京城。这只铁龟在崇文门外的东北方向,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崇文”的名字不是随意起的,由于古代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追求鹭港统一,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常说的“前三门大街”是哪三门呢?它的中间为“正阳门”,西侧为“宣武”,东侧即为“崇文”。
在2010年时,由于北京市区域调整,“宣武”与“崇文”都已不再作为区名。另外,作为城门的宣武门与崇文门也分别于1965年和1968年被拆除(关于老北京城的变化与规划问题,上几篇文章讲的正是相关主题,各位看官可以翻阅)。
如此,像“崇文”这两个字,作为地名的话,既没了城区名,也没有城门实体,如今除了道路名称,就是地铁站名了。

“崇文”两个字的离去,我们不能视为“文”的失去,而且往往越是失去的,越弥足珍贵。因为在老“崇文”地盘上,包括在老“东城”地盘上,都是北京最重要的文化承载区。
比如本次“文化东城”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一轴、两区、五带、五城”,就是这片城区承载的文化经典,其中,“一轴”即突出中轴线文化主脉的核心地标,“两区”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与“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五带”即建设“北大红楼红色文化传承带”“雍和宫-东四南老城文化保护带”“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带”“王府井商业文化发展带”“东城园创新文化集聚带”。“五城”即重点打造“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

改造后的雍和宫大街一段
所以这次“文化东城”所提的“崇文”,并不是指“崇文区”、“崇文门”这类概念,而是“崇”“文”。
这片地盘上,胡同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不过,胡同文化多存于老东城地盘上,老崇文门周边的胡同消失的不少了。
东四四条绵宜宅(2008),东城有很多老宅院

崇文门东南角的花市上头条拆迁中(2009年9月)
在“文化东城”实施意见中,似乎胡同着墨不多,我想应该都融在相应内容中了,比如雍和宫-东四南老城文化保护带、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带等。作为关注胡同的“老同志”,我更希望看到在东城地盘上,有更多胡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探索。
改造后的草厂四条

改造后的西打磨厂街
总之,在这次东城的文件中看到“崇文”的回归,小有惊喜。
论重要性,东城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心期待,东城早日开出“崇文”花!
雍和宫是东城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本文关键词:崇文二期,崇文门片区,崇文搬迁,崇文新区,崇文6号地拆迁公告。这就是关于《崇文片区规划,临平这些社区将迎来蜕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