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东汉王龚的先祖,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关于【东汉王龚的先祖】,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东汉王龚的先祖: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 2、东汉王龚的先祖,殷王司马卬故里孝敬里

1、东汉王龚的先祖: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来源|历史档案揭秘

建安七子,是东汉时代令人钦佩的一群才子。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华就更出类拔萃了。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一生悲壮卓绝,他写出来的诗也成为后世的传世之作。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多少关于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资料呢?今天我们一一来了解。

建安七子的年代:人才辈出的东汉","content"

在东汉的160多年里,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数建功立业、豪武英发、才气非凡的人物,不断涌现出来,为东汉历史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篇章,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上升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都超过了西汉。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张衡的 “浑天仪”、名医张仲景、华佗、王叔和(下文记载)等都出现在这个朝代。历史学、文学艺术也达到新的高度,我国第一步完整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历史传记的体例。东汉时期各种抒情写物的小赋、散文等文学形式,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对后代的影响十分明显,与唐诗宋词并列,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特别是乐府民歌、五言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东汉文学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绘画","content"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陈琳、徐干、阮禹、应玚、刘桢并称为“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文学成就最高,是唯一被封侯的才子,位列“建安七子之首”,他以诗赋见长,他写的诗赋锻字炼句,风格清丽,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王粲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出身名门 博文强志","content"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出身于显贵家庭。王粲的曾祖父王龚为汉顺帝时太尉,“有高名于天下”,因善于推荐人才,被誉为“推士”,祖父王畅,名在八俊,位至司空,与李赝同称为“天下高士”,成为“党人”的领袖,受到官僚仕大夫的拥戴;其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手下的长史,名位显达。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年少时就显示出了非同常人的文才。有一天,他与人同行,路上遇到一石碑,王粲看了一遍,别人问他能否背诵这篇碑文,王粲微微一笑说“这有何难?”当即背碑而诵,一字不差,随行的人无不惊叹。又一次,王粲看人家下围棋,棋盘不小心被掀翻了,乱了棋局,下棋的二人正在唏嘘不已的时候,王粲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把棋局恢复。下棋的人不信他摆得对,就重新摆好棋局用手帕盖上,另换一棋盘让他恢复。摆好后,两相对照,一般模样,无有一棋错位。二、三百个棋子的棋面能一目默识,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此事被时人传为佳话。

东汉王龚的先祖,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随之徙居长安,深得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当时,蔡邕才学卓著,朝内官员无不敬仰,宾客盈门。蔡邕听说王粲来到,慌忙出门迎接,匆忙中竟把鞋子穿倒了,留下了“倒履相迎”的千古佳话,后人用“倒履相迎”用来形容待人十分热情。看到大文学蔡邕“倒履相迎”的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且身材矮小、长相平平,众宾客十分看不起他,蔡邕对宾客们说:“这位是王龚的孙子,才华出众,我都不如他啊!我所有的藏书、文章,都要传授给他。”从此王粲成为蔡邕的传人。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洞察时势 劝降荆州","content"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十七时,朝廷选拔人才,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王粲没有应诏。当时权臣董卓刚刚被剿杀,其手下大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为躲避战祸,王粲和族兄王凯赴同乡荆州牧刘表处避难,刘表曾经是王粲父亲王畅的学生,从此一住就是16年,期间,刘表的女儿嫁给了王凯。

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接替父亲当上了荆州牧。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南征,眼看大军压境、刘琮不知道怎么办好。王粲对他说:“看在我们两个是亲戚关系的面上,我有个建议想对将军说,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听?” 刘琮见曹操大军压境,早就慌了手脚,听到亲戚这样说,自然愿意听。王粲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人人都想当帝王,人人都想做公侯,我看当今时势,只有识时务者才能保全富贵。”王粲停了一下,看到刘琮连连点头,就继续说:“将军您可以自己揣度一下,你比曹操如何?” 刘琮不能回答,王粲进一步说:“曹操是当世豪杰,有雄才大略、智谋过人,官渡一战打败了袁绍,追的刘备无立足之地,破乌丸,制强敌,用兵如神。您如果听我的建议,我认为不如归顺曹操,曹操一定会感念您的诚意,保您富贵,子孙后代永享荣华,荆州百姓也免于生灵涂炭,这是万全之策啊!我为了避乱,历经苦难,受到你们父子的照顾,因此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请将军好好想想。”刘琮接受王粲的建议,归顺了曹操。曹操没用一兵一卒,没动一刀一枪,便获取了荆州。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content"

正应了一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因王粲劝降刘琮有功,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升为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后,又任命为侍中。因王粲博闻强记,曹操每逢巡游外出或征伐,总喜欢王粲同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王粲随军出征,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因病逝世。在随曹操征讨汉中时候,魏讽勾结党羽,联络长乐卫尉陈祎阴谋攻占邺郡。结果陈祎中途向曹丕告密,反叛事件暴露后,魏讽被诛杀,受牵连的达几十人,王粲的两个儿子,也在魏讽谋反案中受到牵连被杀。《文章志》曰:“太祖(曹操)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可见曹操对王粲的关爱挚深。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曹植、曹丕也非常尊重他。生前诗赋往还,死后曹丕临丧亲吊,曹植又作《王仲宣诔》,谓“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王粲心情高兴的时候,喜欢模仿驴叫,他的行止常引人捧腹不已。据传王粲学完驴叫,才思格外敏捷,如泉喷泻。建安二十二年,王粲突然死于瘟疫,消息传来,整个建安文坛被震动了,曹丕更是不胜感伤。在为王粲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之后,曹丕在王粲的墓前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送他入土为安吧!”随即率先模仿起了驴叫。和曹丕前来吊唁的才子们也一起学起了驴叫。于是,在王粲的墓地响起了一片嘹唳的驴鸣之声,声彻四野,这起学驴叫的送葬礼成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建安七子之首:才学卓著 词章纵横","content"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天资聪慧,言辞明辨。精于数学、棋艺,对典章礼仪,尤为熟悉。经常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皆出自王粲手笔。他自视甚高,在《仿连珠》一文中,俨然以管仲自比,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儒家,间亦杂有法家刑名之学,认为欲致治世,必须“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宽猛相济,刚柔自克”(《儒吏论》)。他还受到了道家的某些影响,如《安身论》中把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归结到“寡欲”,就是受到黄老学说的影响。王粲颇得曹操信任,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政治地位最高,是唯一的封侯的。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是有关“人伦之首、大教之本”(《荆州文学记·官志》)的一项事业。在创作上,他的成就在邺下文人中是比较出色的。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同他的生活道路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标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氏。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怨悱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着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立功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

2、东汉王龚的先祖,殷王司马卬故里孝敬里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祖籍河内孝敬里(今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周朝诸侯王晋始祖元武帝程伯休父嫡系后裔,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河内司马氏始祖,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东汉王龚的先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东汉王龚的先祖,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东汉王龚的先祖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祖籍河内孝敬里(今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周朝诸侯王晋始祖元武帝程伯休父嫡系后裔,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河内司马氏始祖。

战国时期,司马卬以期精湛的剑术,成为赵国的将军,然而未等建功立业,秦国就灭掉了赵国,司马卬身为军中的大将,只能隐身埋名躲过了秦军的追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司马卬在老家,拉起了一支队伍投靠了项羽,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时赵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据汉书·高帝记》),在攻打关中时表现突出,秦朝灭亡后,司马卬又因平定河内,屡立战功。汉元年正月(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分魏地为西魏、殷两国,司马卬被封为殷王,《项羽本纪》载:“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

在司马卬受封为王的第二年,楚汉之争爆发。刘邦率大军从临晋(今陕西华阴)渡过黄河与项羽交战,司马卬的封地正好在刘邦大军的必经之地,司马卬发现自己完全不是汉军的对手,在交战中被汉军大将樊哙生擒,并被韩信招降归顺汉军,将其地设置为河内郡。《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七一》:“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司马卬降汉后,就充当了刘邦的先锋部队,挥师东进,讨伐项羽。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大战于彭城(今江苏徐州),被项羽奇袭后,汉军见汉军兵败,皆逃亡离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亡”。就这样在楚汉相争的彭城大战中,司马卬悲催地成为此战中,第一个战死的诸侯王。

司马卬以及后代的祖籍,史书一直记载是在孝敬里(今博爱县孝敬村),可现博爱县辖区内并未存在有司马氏。查阅孝敬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村史以及家谱发现,清代以前距孝敬村东北十余里的唐村,曾有一枝司马氏,在村中西部有司马坟,现村民种地还称为司马坟地。

村中李姓家谱显示:明洪武四年(1371),李姓祖上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到此,后代皆有与本村村民司马氏婚配;现李氏族人仍保存有康熙壬寅元年,本村李自奇与本村村民司马世、司马伦所签订的买地契约。可见司马氏与李氏曾一度是相依相伴、和睦相处的要好村民。当时司马氏家族一直延续盛传有祖上司马卬的传奇事迹:司马卬的父亲病故后,母亲身怀有孕,从柏壁寨(今唐村)出去讨饭到孝敬村(当时不叫孝敬村),在村里一座庙里生下了司马卬,并在此母子相依为命,整日吃供享以及村民百姓的救济将司马卬养大成人。童年时期的司马卬,在恶劣的环境下过着常人无法忍受的悲惨生活,自幼养成了独立生活,自我保护、刚毅的坚强性格。这个艰苦的经历也为以后司马卬能在军中忍辱负重,担当重任打下了坚实基础。

司马卬在赵国当兵以及被封为殷王后,仍不忘母亲生育养育之恩,特别是母亲去世葬于此地后,利用战斗间隙常回去祭祀母亲,每次回去,便在距村东5里许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三个头(一说一步一叩头),便到母亲墓前祭奠。司马卬是一个以孝为本,的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在当地影响甚大,为弘扬司马卬的孝道美德,人们将生养司马卬的村庄更名为“孝敬村”,将司马卬每次下马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村”(后人将爬庄村改为扒庄村沿用至今)。

根据唐庄村李氏家谱以及相关资料司马氏一族,在清中期以后逐渐消失,不知所踪。

本文关键词:东汉王龚的先祖是谁,东汉祭祀的先祖,龚的祖先叫什么名字,后汉书王龚传,东汉王龚的先祖叫什么。这就是关于《东汉王龚的先祖,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29632/
1
上一篇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真实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故事(是长达100年的欧洲童工血泪史)
下一篇 蛏子怎样去除内脏图解,蛏子怎么清除内脏(退潮时多抓一些放冰箱)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