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各大博物馆馆藏南宋哥窑瓷器】,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各大博物馆馆藏南宋哥窑瓷器:宋代哥窑史上“鉴定”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 2、各大博物馆馆藏南宋哥窑瓷器,花16万就买了一堆宋代哥窑瓷器
1、各大博物馆馆藏南宋哥窑瓷器:宋代哥窑史上“鉴定”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前言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鉴赏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底款
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鉴定技巧
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鉴赏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鱼耳炉
宋,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小知识
1.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底款
清雍正,高24厘米,口径12.3×9.3厘米,足径10.8×8.8厘米。
尊通体略呈长方体形。侈口,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塑贴铺首。外口、肩、足部均有一模印仿古铜器饕餮纹装饰带,其上均涂抹酱褐色化妆土,以模仿铁箍效果。其他部分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开细碎片纹。足底露胎。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清雍正朝的仿哥釉瓷器制作精良,既有标准的大、小纹片相结合的所谓“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小纹片或大纹片。釉面色泽有粉青、米黄、灰青、灰绿等,并如宋代哥窑瓷釉一样泛“酥油”光。开片中的“铁线”较多,“金丝”较少。“铁线”多呈黑色,或略显蓝色。开片纹路与宋代哥窑瓷器略有不同,不似宋哥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有曲折变化的状态。常见器形有抱月瓶、贯耳瓶、铺首耳瓶、各式炉、各式尊、盘、碗及笔架、水盂、镇纸、笔掭、各式笔洗等文房用具。器底多署雍正年款。虽然在雍正仿哥釉瓷器中已出现模仿铁箍纹饰的器物,但这种纹饰在清道光以后的仿哥器中更为多见,且一般都属仿雍正之作。
2.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
官窑青釉方花盆
官窑青釉方花盆底款
宋,高9.2厘米,口边长15.3厘米,足边长13.0厘米。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器口镶铜,直壁,平底中央开有一渗水圆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处呈黑褐色,俗称“铁足”。通体施粉青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裂纹遍布器身。
此盆造型规整,釉色青润。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3.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哥窑碗
哥窑碗底款
高7.5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5.6厘米。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2、各大博物馆馆藏南宋哥窑瓷器,花16万就买了一堆宋代哥窑瓷器
这不,给了强某人一个可趁之机。心生贪恋的强某先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李老板,直接堂而皇之地告诉李老板,他手上有一批古董,还是从古墓中挖出来的宋代哥窑瓷器。
实则呢,那些全都是强某人在北京摆地摊的余货,亏得李老板还笑呵呵地,以每件2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价格全买了,前后左右大概也就是16万左右吧。
就以上事例,小九说几点:
1、现在的盗墓贼没得这么大胆的(说是从古墓中挖出来的宝贝嘛,可不是盗墓贼嘛),国家管制得可严实了,大凡这么大批量的古董,铁定有猫腻;
宋代哥窑青釉碎纹刻莲花笔洗
3、宋代哥窑瓷器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明代《格古要论》中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这里讲的是崇尚纹路美的哥窑,最好的开片纹路是金丝铁线。依现代人看;冰裂鳝血纹也是好比欣赏一部优美的神画,拿在手中;看着那优美的造型,那温润的釉面和自然生长的各种纹路,会让你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一般来说,哥窑的釉面光泽较少,有一层像酥油之光,釉面有一种皮肤出油汗的感觉,釉质较深浊不透,釉厚薄不匀。
但也有一种最好的哥窑瓷;釉层极其细腻滑润,光泽明亮而温润,精光内敛,整体的感觉是玉而非瓷。
宋哥窑的大开片并不是全黑色,而是黑中闪阴蓝色的感觉,线路稍粗色深,线路长而且相互连接,这应该是当时出窑开片时涂抹上去的炭黑色。
小片纹的线路细而弯弯曲曲,发铁黄或铁红等深浅不同的颜色,这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在土中埋藏的时间越长,土中的铁渗透进开片的色就越深,反之就浅,和时间是成正比的。
小片纹的线路就好比人到老年自然出邹纹一样;上千年春夏秋冬,热胀冷缩及土内对瓷器的压强变化,便会自然产生细小的弯弯曲曲的开片,传世时间长的也有空气中的氧化物对它的腐蚀作用。小片纹的线段短并与深色线段相连,但它们却是各自不同的两张网。
哥窑瓷器在放大镜下的样子
新瓷的裂纹都比较平直,裂口都比较宽。裂纹将釉面切割成的裂纹都成带有角度的四边形五边型等几何形,而古瓷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环境的变化缓慢形成的,裂纹的线条弯曲自然。
宋哥窑的紫口铁足是它的典型特征,但也有有铁足没紫口的。所谓紫口所指口部向下流釉,露出胎的紫黑色胎质所言。宋哥窑因多次上釉釉很厚,放大镜下观泡,釉泡层层叠叠,有聚沫攒珠的感觉。
但也有的泡很少,看不清楚。高倍放大镜下看;釉上和釉层内,必然会生长出白色.灰白或泛褐铁色的土绣花结晶,釉内部生成棉絮状、雪花状、碎渣状等等各种形状的莫来石晶体。
故宫现存哥窑瓷
胎底一般是用垫饼或裹足支钉支烧,底足涂酱色护胎釉,制作规整。
并且,宋哥窑的烧结温度在1250度左右,稍有欠火,以手扣之声,有些木哑,在陶与瓷之间。
4、多参观些正规博物院的哥窑瓷器展,总能耳濡目染些真的哥窑瓷器是个什么样↓↓
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
时间:2017年11月12日~2018年8月31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一层)
费用:60元(门票)
本展览展品以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和仿哥窑(釉)瓷器为主,辅以相关窑址考古发掘所获标本、修复品,充分展现了哥窑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文关键词:南宋哥窑碗图片,南宋哥窑鉴定视频,南宋哥窑瓷器拍卖价格,南宋哥窑瓷器特征,博物馆藏宋代哥窑。这就是关于《各大博物馆馆藏南宋哥窑瓷器,宋代哥窑史上“鉴定”技巧最全知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