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板桥画竹的三个境界】,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郑板桥画竹的三个境界: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为何郑板桥最有名?
- 2、郑板桥画竹的三个境界,郑板桥为什么画竹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1、郑板桥画竹的三个境界: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为何郑板桥最有名?
修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气质形象,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颇受文人墨客特别是历代画家的青睐。
五代后唐李夫人首创临摹窗上竹影的墨图,继之诗书画三绝苏轼创作《枯木竹石图》,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笔下之竹更是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之法。
到清朝时风格更为多样化,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淳朴而拙厚,现代黄宾虹、齐白石等皆为一代画竹大师。
但是纵观古今,画竹造诣最深的当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以竹为题吟诗作画,托物言志,秉笔传情。其笔下之竹,无一不是他那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嗜好修竹那清高俊逸的形貌,更加崇敬修竹久历风霜、挺拔高洁的品质。他追求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以竹抒情,借竹言志,实现人、竹清高俊拔品质的相互契合。
一、创造画竹三重境界新理论
郑板桥名郑燮,清朝乾隆元年进士。他一生画竹无数,他的竹画作品继承并发扬古人之优点,取百家之长,不拘一格并大力创新,发独家之意。
创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重境界之说,开画竹艺术之新局。
1第一重境界:眼中之竹
眼中之竹的意思是,人们通过视觉直观所见的修竹形象,即修竹的自然形态在脑海中的印象呈现。它是人们内心深处被生活所触动,感受丰富而深刻的表现。
郑板桥的眼中之竹之境强调要自身直接细致观察竹子,他强调画竹要以自然之竹为师,不可以承袭古人、不可以拘泥前人的画法。
只有画者将客观的竹子映照在自己的主体意识之上,进而形成最真实的主体映象与生命体验,这就是第一重境界已成。
2第二重境界:胸中之竹
郑板桥所谓的胸中之竹,就是指在眼中之竹的激发下,人在脑海中构思出多幅修竹画面,经反复推敲,择其精华最后具现在纸上。
这是一个艺术化的感应与构思过程,是人们与周围的客观世界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心灵感应,是人的心灵与修竹形象相互碰撞激发的火花,凭藉着生命的契合唤起绘画创作的冲动。
这重境界要求,人们要将个人思想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将生活中的观察和体会,通过绘画构思形成独特的意象。
绘画作品不单单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提炼与升华,是人们通过不断绘画实践,创造出的物化的自然美的形象。
3第三重境界:笔下之竹
郑板桥的笔下之竹是在笔墨纸张中传达意象时,舍去多余的枝节,而使意象中的美得到再一次的升华。
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经过画者在脑海中反复推敲与构思后,付诸笔墨落于纸上,是将画者内在的胸中之竹外在展现的过程。
笔下之竹的美缘起于胸中之竹的美,却又更高一筹,这是绘画过程中最后呈现的阶段,也是心中意象的物化表现。
郑板桥的三种墨竹画境是对自然造化的体察、领悟和创造,准确清晰地将眼中之竹的自然观察。
胸中之竹的绘画构思,笔下之竹的绘画传达这三个各自独立,却又互相联系的创造过程进行了三种境界的表述。
对于中国水墨画法艺术来说意义重大,即使对其他绘画技法也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参考借鉴作用。
二、画风卓尔不群、繁复多样
郑板桥不但在画竹艺术上提出三重境界之新说,他还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就古今画竹艺术的最高典范。
所画之竹风格迥异,各不相同,却又都能折射出他对修竹的爱,对人生的探索。
1天然率真通透中的疏朗
郑板桥所处时代,绘画技法以元明遗风为主,以临摹至上,画风中庸,千篇一律,弥漫着浓厚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空泛之风。
郑板桥却以其率真爽朗的性格异军突起,其"似狂似怪"的画风与主流风气格格不入,却又是那样的闪亮人眼。
他博采众长,打破世俗,反对师古不化,反对循规蹈矩,强调个体的独特性,高度推崇原创性,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的画作具有别样的风范。
《墨竹图》可谓他的经典名作,用笔自由飞纵,浓淡笔法间,新竹与老竹交相掩映,极富立体感。竹叶舒展放纵,自由洒脱,无拘无束,每一片都像要表达自己的声音。
这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一些画家的风格,每一笔似乎都渗入郑板桥的灵与肉,魄与魂。他作画时面对的是竹子。
但是下笔时却是他心中的思想,这种润色后的竹子落到纸上,更加饱满,更加富有个性,因外形的看似不像而更多的拥有真正的生命。出现这种效果,就是因为他率真通达的性格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每一片叶子当中。
2.入世必然催发的劲峭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郑板桥在画竹艺术上的成就,全是因为他入世的深刻。在画作《墨竹通景图》中,郑板桥用笔利落潇洒,干湿兼顾。
这幅作品在经营位置上节奏紧凑,构图较为饱满。画中竹叶密集,重重叠叠,交叉繁复,厚重深远。无论从构图还是用墨,处处显露出一种成熟圆润的特点。
整个画面看似纠结,实则在每一个小小的布局之处都思路清晰。重叠的叶子是一种状态,叶片稀薄的时候又是一种状态。
修竹历经雨雪严冬都傲然矗立。用特有的冷静、平和之态,与外部世界统一鹭港。透过整幅作品远近浓淡的格局,似乎能感受到自己置身于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
告诉人们处境不同,则用不同的方法对待,正像题款中所说,"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其人之意境何如耳"。
这是郑板桥几十年真情入世的体验。
3清净无为崇尚的冲淡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一大精神支柱,郑板桥自然也深受影响。道家讲究清静无为,无欲而治。郑板桥性格中也就不缺少这种淡薄自然的特点。
他的墨竹图作于61岁那年。图中仅有三株重墨修竹,两支浅墨竹子,笔法随心所欲,浓淡对比恰到好处,使修竹真正地具备了生气,拥有与人平等鹭港的地位。
这种以意境取胜,以及以少胜多的笔法更是他的重要创作理论思想。他深谙道学辩证理论,讲究含蓄,追求简洁,又不经意地予以暗示,让人回味。
他往往用大量留白,只以一支竹子取胜。他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做到胸无成竹,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无即是大有,是"忘情心手,趣在法外"的结果,也是其师法自然的积累。
他的作品从里向外透露出一种不为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平常心,传达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和两元及多元的辩证轮转。
他笔下的修竹告诉人们,应恬然淡泊、顺其自然,生活虽苦却要充满诗意,不管外界如何纷扰,只要保持内心安宁平静即是幸福之所在。
4深厚根基体现的包容
《兰竹石图》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采用对角余线的构图,以浓墨给出丛生的兰草和竹子,以淡墨画石,石头苍劲坚硬,兰竹轻柔俊秀,呈现刚柔并济之态。
以岩石为基,承载包容一切,兰竹不动声色间磨去那突出的棱角,"容纳百千端"悄无声息却跃然纸上。
郑板桥《墨竹图》中的竹叶,是他以书法为画法的创造性用笔体现,每片叶子都好似书法中的一个笔画,暗合书法的一提一顿,于顿挫中隐见正反转折。
待要细究其来龙去脉,却又感觉因其无拘无束而无从下手。这种自由与集中的深度结束合,让作品气味隽永,寓意深远。
没有深厚的书法与绘画功底,一般画家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郑板桥是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他天真不失精明,精明却不狡诈,淡薄随性绝非目无章法。
这样一种包容自由的性情成就了他的诗书画三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狂放的笔法、坚强的诗意,与修竹的坚贞相印相融,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统一。这首诗及画是郑板桥人生的真实写照。
三、小结
与其说郑板桥画竹最有名,不如说他是爱竹最著名。郑板桥爱竹可谓"走火入魔",有无竹不入居之说。
现实生活中他周边竹林环绕,艺术创作更是以修竹为中心,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笔法和画法,创作出一幅幅名传后世的佳作。
历来文人雅士称竹为"君子",以其虚心、有节、根固、随遇而安、挺拔凌云、经风傲雪,与郑板桥可谓身心相印。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境,是他复杂多变的思想影像,是他人人平等的博爱体现。他的伟大人格就像竹子一样,挺拔不屈,这使他成为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艺术概论》;
《郑板桥书画鉴赏》
文/史海观复
2、郑板桥画竹的三个境界,郑板桥为什么画竹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文 | 周冉 图 | 部分由潍坊市博物馆提供
竹和兰是郑板桥艺术创作中两个永恒的主题。“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是他最向往的生活,看来再古怪的人,也逃不出田园归隐、远离尘嚣的传统文人理想。
郑板桥一生都在画竹。少年时代,在真州毛家桥读书时,他喜欢“日在竹林中闲步”。夏天,他卧躺在竹林中的小榻上,观察体会竹的各种形态。长大后家中和做知县时的衙斋房前屋后都种了大量的竹子,是为观察窗纸上一片凌乱的竹影,体会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图画”。日积月累,郑板桥熟悉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形态,他的画中有翠嫩朝气的新竹、褐迹斑斑的老竹,夏日清新的晴竹,潇湘滴沥的雨竹,水乡之竹、山野之竹、房前屋后的居家之竹……形态无一雷同。从小到大,再到垂垂老矣,竹跟随郑板桥出仕为官,陪伴他闯荡扬州,目送他落叶归根,不离不弃。郑板桥说,不是我爱竹,而是竹偏爱我,人与竹,竟如同一对情侣。
郑板桥喜欢独树一帜,“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画竹也“不肯从人法”。他留下不少画竹的“实操技巧”,如画竹叶要有阴阳、老嫩之分,不能“粗如桃叶”也不能“细如柳叶”,叶少而突出竹子劲节,叶肥会增长其青翠感,但只要不失竹意,也可任意发挥。郑板桥的墨竹经过高度概括、夸张、变形和删繁就简后,只留下了墨竹清瘦极简的神韵。
中国历代画家创作大多数都有写生经历,这也是他们走遍名山大川的意义所在,但画家在作画时,并不对着对象画,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形象记忆, 按照心中已经存在的美的形象挥写。在下笔以前,画家对于章法、形象以及要表现的意趣,已经烂熟于心, 即所谓“如在笔底,如在目前”。
宋代苏轼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后人总结为“胸有成竹”。郑板桥将这一理论上升到了哲学范畴,他认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为在“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对竹观察久了,自然可以做到胸中有竹,不过笔下画的未必是脑海中的形象,随时可能出现定则之外的天然意趣。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
郑板桥不仅画竹,还写过画竹史,对苏轼、文同、吴镇、徐渭、高其佩、石涛等人的墨竹系统研究了一番。在《墨竹图》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和苏轼放在一起:“一节一节一节,一叶一叶一叶;浑然一片玲珑,苏轼文同郑燮。”
晚年,板桥回故乡兴化,买了块地搭建房屋,取名拥绿园。一生钟爱翠竹的郑板桥自然少不了在园中植竹,“绿竹横窗,可作入诗囊之料”,实现了他“窗里幽兰,窗外修竹”的人生理想。
展览中有一幅《峭壁兰图》,以峭壁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兰为描绘对象,位列国家一级文物。画中题诗“峭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
兰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箭一花者为兰,有香味;一箭数花者为蕙,无香。北方有兰无蕙,南方有蕙无兰。从宋代起,兰花就被文人列为绘画对象,是为高洁的象征。史载北宋米芾留下一幅《梅松兰菊图》是最早画兰的文献记载。宋末元初的郑所南,以“墨兰图”抒发亡国之痛,郑板桥自诩为郑所南后裔,对其所画兰花极为推崇。
郑板桥之前,画家写兰,多写庭院或盆中之花,兰花叶子细长柔弱,憔悴倦思。郑板桥笔下的兰花,却多出自山谷,谓之“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知留与伴烟霞”。板桥画兰用笔直来直去,逐步顿挫,力劲而不缺乏宛转,花势雄浑。清代杨鹿鸣评价郑板桥的兰:“贵秀逸而非柔媚,贵奔放而非粗野,贵峭健而非生硬,贵朴茂而非拙塞。”这句话也解释了郑板桥兰花所独有的“春夏气”。板桥所画兰花,不仅生在旷野山谷,且叶短而有力,花劲而飘逸,正是茂盛花开时节,香气飘散数十里,春夏气应指的是这种生命力。他曾略带优越感地对比说,石涛画兰只是副业,而自己一辈子都在画兰,是专业的。
本文关键词:郑板桥画竹的三个境界分别是,郑板桥画竹三个境界作文,郑板桥画竹三个境界原文,郑板桥画竹三个境界 物我合一,郑板桥画竹三个境界分析。这就是关于《郑板桥画竹的三个境界,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