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阳明膀胱经循行图,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小儿常见疾病的小儿推拿方法!
- 2、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阳明膀胱经循行图
1、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小儿常见疾病的小儿推拿方法!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推拿手法为主要手段以预防儿科疾病及其和保健为目的的方法称之为小儿按摩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它无毒副作用、无痛苦、效果好、费用低。对新生的疾病、小儿内、外、伤科、神经科及局部感染等疾病均可采用按摩手法治疗。
很多宝宝家长问问题,告诉他们怎么推,但是不知道穴位,知道穴位又不知道怎么推,小编在此特别总结36个常用穴位动图,分享给大家。
1、小儿推拿退六腑,退高烧,通腑、清热解毒。
2、小儿推拿捏脊,扶正扶阳、脾胃病、日常保健(此动图为倒捏脊,有清热作用)
3、小儿推拿揉耳背高骨,止惊,镇静安神,有助睡眠,开门四大手法之一。
4、小儿推拿清天河水,清热,退低烧,滋阴。
5、小儿推拿清天柱骨,止吐,清热,对于咽部疾病效果好。
6、小儿推拿补脾(向手腕方向推),扶正,调整脾胃,治疗各类脾胃病。
7、小儿推拿清大肠,用于便秘,食积,腹胀,脾胃病的实证热证。
8、小儿推拿逆运八卦,呼吸道疾病、便秘实证。
9、小儿推拿捏脊
10、小儿推拿横擦小横纹,消腹胀,治咳嗽。
11、小儿推拿清胃经,清胃热,治咳嗽,治呕吐,治积食。
12、小儿推拿一窝风,发汗、温阳、治腹痛。
13、小儿推拿掌小横纹,喘重痰多,剧烈咳,口舌生疮。
14、小儿推拿揉太阳,开门四大手法之一,治头痛,祛邪。
15、小儿推拿掐四缝穴,治厌食要穴,见效快。
16、小儿推拿顺时针摩腹,扶正气,消胀消积食,治便秘。
17、小儿推拿揉足三里,脾胃调理要穴,扶正要穴。
18、小儿推拿揉脾俞。本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故脾俞穴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背痛等局部病证外,还善于治疗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痢疾、呕吐、纳呆、水肿等。
家中常备固元儿保小儿贴,纯中药敷贴,解决父母烦忧!
19、小儿推拿揉板门,脾胃之门,通三焦,清实热虚热。
20、小儿推拿补肾(小指末节螺纹面,下面动图视觉上有些偏外),滋阴补肾。
21、小儿推拿顺运八卦,补脾健运,止咳排痰。
22、小儿推拿揉阴池,治阳证。分阴阳之阴池。
23、小儿推拿清小肠,排尿,止泻,清胃肠之热。
24、小儿推拿开天门,开门四大手法之一。
25、小儿推拿分腹阴阳,助消化,消胀,治便秘腹痛。
26、小儿推拿揉大椎,发汗,治外感风热。
27、小儿推拿清肺经,治呼吸疾病。
28、小儿推拿揉天突,催吐止咳,咽部疾病。
29、小儿推拿推坎宫,治外感,开门四大手法之一。
30、小儿推拿下推七节骨,治便秘,清胃肠积热。
31、小儿推拿清肝经,开郁除烦,治慢惊,治一切炎症。
32、小儿推拿揉二马,治一切虚症,滋阴扶正。
33、小儿推拿揉肺俞,肺部一切疾患。
34、小儿推拿分推肩胛骨。
35、小儿推拿揉脐。
36、小儿 推拿揉迎香,发汗,治外感鼻塞。
37、小儿推拿擦鼻通,治鼻炎,通鼻窍。
2、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阳明膀胱经循行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中腧穴个数最多的经脉,值得一提的是其背腧穴在临床治疗脏腑疾病应用居多,疗效显著。背腧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背部的位置,因此对于脏腑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头顶,头部支脉从头顶分出,行至耳朵上方。颠顶部直行的主脉,从头顶入里,联络大脑,折回出头项部,紧接着分开从头项部下行。背部第一支线,沿着肩胛骨内侧,夹住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柱旁肌肉处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膝后部的腘窝中。头项部的第二条支线,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外侧下行,与腰部下来的第一支线汇合与腘窝部,汇合后的经脉从腘窝处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到达足小趾外侧端,在此交会于足少阴肾经。
膀胱经病变,则容易出现膀胱系统疾病与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疾病。膀胱系统:常见小便不利、癃闭、遗尿等。经脉所过疾病:常见癫痫、狂躁、头项痛、腰背痛、痔疮、眼疾、下肢痿痹等等。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飞扬,在外踝尖上7寸,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可以治疗鼻塞、头痛、背痛、鼻出血等特殊的病症。
睛明穴,是膀胱经的首穴,位于目内眦,能治疗目系疾病,例如目赤肿痛、流泪、近视、视物不明、目眩、夜盲、色盲等,同时还能治疗急性腰痛。要注意的是,这个穴位比较特殊,处于眼眶内,故而针刺时直进直出,不宜提插捻转,出针后必须用干净棉球按压,以防出血,造成“熊猫眼”。
攒竹穴,位于眉头。此腧穴对顽固性呃逆有奇效,临床上对于呃逆,针刺效果立竿见影。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看名字就知道,这个腧穴的作用,主要是针对肾脏生殖系统,例如耳鸣、耳聋、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水肿等。同时也是腰痛临床必取之穴位。
次髎穴,在骶部,当骶后上棘内下方,横对第二骶后孔。此腧穴对妇科疾病效果奇佳,临床上常用来调理妇科系统疾病,例如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
委中穴,在腘窝腘横纹中点处,是膀胱经的合穴,也是膀胱的下合穴。“腰背委中求”,故而腰背部疾病均可取委中穴进行治疗,同时委中穴对于下肢痿痹、小便不利、遗尿、丹毒、隐疹等均有治疗效果。临床上可以根据辨证进行配穴加减。
至阴穴,是膀胱经的最后一个穴位,也是其井穴,临床上比较特殊的作用是治疗胎位不正,在胎位不正时,可以在30——32周孕期时选至阴穴进行灸治,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本文关键词: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原文,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图,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原文,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图原文,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图。这就是关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阳明膀胱经循行图(小儿常见疾病的小儿推拿方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