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毛主席遗体为何至今仍栩栩如生?韩伯平回忆:不只是药物的作用
- 2、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
1、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毛主席遗体为何至今仍栩栩如生?韩伯平回忆:不只是药物的作用
1976年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一年。
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元帅离世不久后,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就在人们还未缓过神来的时候,9月9日,又传来了一个震惊国内外的噩耗:伟人毛主席逝世。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遗体一直被安置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水晶棺内,供后人世代瞻仰。
但其实,毛主席在生前曾提出过要火葬,既然如此,为何中央做出的决定是永久保留遗体呢?
40多年过去了,为何毛主席的遗体仍然“生气勃勃”,好像睡着了一样?
正如时任北京市计委副主任的韩伯平后来回忆:这不只是浸泡了防腐药液...
遗体处理引争议","content"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毛主席逝世的2个小时后,中央政治局紧急集合,秘密召开会议,处理毛主席身后事。
2个小时后,中央政治局在毛主席所住的“202”房间,由华国锋副主席主持,召开商讨关于毛主席身后事的相关会议。
“202”房间建造于1974年,是战备居住地,自唐山大地震后,处于安全考虑,毛主席搬到了这里。
这里也是毛主席最后的住所。
自古以来,人们对身后事格外忌讳,且格外重视。
但毛主席作为开国领袖,在离世前,对身后事却从未提及。
而此次会议,主要围绕毛主席的后事安排、遗体处理、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吊唁等事宜进行讨论。
在谈到遗体处理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方认为,毛主席生前在一次扩大会议上,曾倡议:
死后进行火葬,不建坟墓。
在发表的《倡议实行火葬》倡议书中也明确写明:此方式既不占耕地,也无需棺木,除节俭外,也无碍于对逝者的思念。
毛主席更是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136位国家领导干部在倡议书上签字。
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应顺毛主席意愿,实行火葬。
而另一方则持不同意见。
毛主席作为开国领袖,为我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可代替,他应像列宁一样,永久保存其遗体,供后世子孙瞻仰。
室内讨论火热,室外的医疗专家们却心急如焚。
9月的天气并不凉爽,若想保存毛主席遗体,需要尽快进行。
两方僵持不下,始终未能讨论出个结果。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华国锋拍板并宣布: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供后世瞻仰。
华国锋表示,保护好毛主席遗体,供后世瞻仰,是一件极为艰巨且光荣的政治任务。
在中共中央发表决定后,针对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也开始进行。
首先需要应对的,便是9月11日至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群众吊唁仪式。
遗体保护是一件非常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而这项艰巨任务,便落在了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党组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副博士身上。
两人接到通知后,便开始秘密地进行一项特别的“工程”。
严密的“769”工程","content"
9日凌晨4时,刘湘屏、徐静乘坐汽车,前往“202”房间。
进入房间后,只见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面色悲恸且严肃。
他向二人传达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并表示,希望二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保护主席遗体的可靠方案。
二人乍闻消息,实在难以置信,但时间紧迫,时态从急,徐静抓紧调整心态,提出三点要求:
立即回去讨论保护方案、查看遗体情况、给出时间准备相关物品。
汪东兴随即答应,并将二人领至毛主席居室,两人对遗体进行仔细查看并记录。
随后,徐静担任组长,与形态教研室副主任陈克铨、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成立小组,共同完成毛主席遗体保护事宜。
三人商讨出保护方案后,抓紧准备好了药品及器械,赶回了“202”室。
到达时,正赶上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徐静在会上将保护方案进行了汇报。
还未汇报完毕,便被打断:你们有多大把握!
“我们对遗体保护是有把握的,经验也丰富,只是毛主席遗体不但不能腐烂,还要一直供后人瞻仰,这种我们没有做过,但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
徐静只能实事求是地回答。
“好!就按照你们说的办!”
华国锋将遗体保护方案批准,并命其立即着手开展工作。
三人先是将“202”室进行彻底消毒,后将提前准备的大量的防腐液,注入毛主席的遗体内。
随之便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遗体会肿胀。
根据经验,三人判断,肿胀大约会在24小时内消退。
为保万无一失,完成初步防腐工作后,三人一直未曾离开,守在遗体旁,时刻观察其变化。
期间,负责给毛主席制作中山装的师傅为毛主席重新量尺寸赶制寿衣,理发师则给毛主席最后一次理发,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为毛主席化上了妆容。
三人全程参与毛主席后事,及时调整温度、照明等问题。
而时任北京市计委副主任的韩伯平也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
为更好的保护毛主席遗体,保证遗体告别仪式顺利进行,他们需要在仪式前赶制出一个放置毛主席遗体的玻璃棺。
该棺需在不影响遗体保护的前提下,让群众可以更好的瞻仰仪容。
这项任务的艰巨之处在于,距离告别仪式仅有一天时间。
因没有事先准备,韩伯平第一时间想到了一个现成的水晶棺:苏联送给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
于是,他快马加鞭赶到了碧云寺,但找到此棺时,因种种原因,加上年岁久远,水晶棺早已不能使用。
在召开紧急会议后,最终确定制作一个有机玻璃棺。
制作有机玻璃棺首先要解决有机玻璃板的问题。
当时,生产这种玻璃的工厂少之又少,且最长的板只有1.6米,与需要的2.2米相差甚远。
经与北京玻璃厂厂长沟通此棺的用途后,该厂十分重视。
全体职工通宵达旦,仅用十几小时,克服重重困难,制作出了有机玻璃棺。
生将一块块短板拼接成了长达2.2米的长板,确保了仪式有序进行。
为有效保护遗体,韩伯平与化工部陶涛找到了北京市供氧厂和化工厂的相关责任人,将棺内充满了惰性气体,使棺内含氧量达到遗体保护标准。
此外,为了保护遗体,大厅内所有制冷设备均启动,室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上。
棺内同时采用了液体介质、气体介质降温,并使用了半导体降温设备,棺内温度保持在6-7摄氏度,光线也按照保护标准严格控制。
根据安排,9月11日凌晨,经过防腐保护的毛主席遗体,被转送至人民大会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可即便如此,大家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因毛主席在人民群众心中的特殊地位,告别仪式一经公布,大量群众前来瞻仰告别。
人民大会堂人山人海,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大量热量,甚至影响到了遗体保存。
“这样下去不行啊!”徐静等人焦急道。
华国锋因此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相关情况,根据局势,若贸然停止瞻仰,只会在国内外引发讨论和猜疑,造成不良影响,此法行不通。
经徐静等人研究,最终做出应对措施:撤走现场演奏哀乐的乐团,改为播放哀乐;除遗体顶部大灯外,其余灯尽量少开。
幸而,韩伯平早在9日便接到了密令,赶制玻璃棺,才使得遗体保护有了保障。
“只要温度高,我就心跳加快,温度低,我的心跳才能恢复正常,这绝对不是夸大其词!如果出现问题,我就是千古罪人!”
韩伯平回忆当时情形。
为了完成这次遗体告别仪式,大批同志兢兢业业,始终坚守岗位,直到仪式结束。
9月18日,仪式结束。
毛主席的遗体被移送到了另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为永久保存遗体进行下步工作。
也就是当时严格保密的“769”工程。
9月20日,全国各地的防腐专家齐聚一堂,讨论永久保存遗体的有效方法。
会上,湖南医学院王鹏程教授提出,可研究马王堆汉墓千年不腐女尸的保存经验。
毛主席遗体被运至“769”后,就被浸泡一种药液中,24小时有人值守。
这种药液有较强的防腐性,便是参考了会议中所提到的保存古尸的液体成分。
随后,中央发表《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决定制作水晶棺安放毛主席遗体,放在纪念堂内,供后世瞻仰。
除毛主席纪念堂加紧筹备外,水晶棺的制作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这直接关系到毛主席遗体能否永久保存。
负责水晶棺制作任务的,是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
“九办”领导谷牧接到任务后,紧急召开会议,成立水晶棺小组,即专用设备研制组。
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任组长,北京市玻璃总厂厂长肖秧、国家建筑材料局祁俊任副组长。
随后又增派冶金部有色金属院负责人王文海、航空工业部621所负责人魏祖治以及科学院一领导,负责遗体保护专用设备的研发和制作。
当时条件有限,且我国从未有过先例,中央又要求在1977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时完成。
众人均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而该项工程也困难重重。
神秘水晶棺的三个样棺","content"
为保证任务完成,水晶棺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并制造出一个有机玻璃的棺体模型,由王文海带到紫光阁,交中央审查。
中央领导组十分肯定,并交由设备组展开研究。
随后,包括全国各地开始陆续送去水晶棺模型。
韩伯平在回忆起当年场景时称,四川送来的水晶棺模型让他印象深刻,其棺体为圆形,内铺设红毯,有“红太阳”的含义。
中央领导人认为,这个想法较为新颖,可以采纳。
“因棺体为圆形,直径需为2.2米,从技术方面考虑,很难加工,我就同肖秧一起到了四川,商量加工的可实施性,但工厂也认为,这样大的直径确实无法加工,最后只能放弃了这个方案。”韩伯平回忆。
水晶棺的设计方案,最后是由工艺美术学院,将各地送来的水晶棺模型的各个优点结合,敲定了几个方案,送由中央定夺。
而最后确定的水晶棺设计,便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梯形棺。
水晶棺的设计确定后,接下来便是实施阶段。
除外观,经与医务遗体保护组沟通,还需保证不能有让细菌生成的条件。
比如:既要保证温度低,还要保证湿度足够高;要有光照,但又不能破坏皮肤等。
水晶棺需综合研制,结合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加工、水晶提纯等多学科、多工程,才能成功。
为保证能够按时顺利完成研制任务,水晶棺小组针对研制工作进行了分工:
造型由中央工艺美院负责,制造由北京玻璃总厂牵头制作,大理石基座由北京大理石厂负责;
北京自动化所牵头研究控制部分,北京房管局雕塑厂等负责雕塑部分,北京广源所牵头负责照明部分。
任务分配后,参与人员全力以赴,开始紧锣密鼓开展水晶棺研制工作。
在当时,我国还没有制作水晶棺的先例。
苏联的列宁、斯大林等人倒是用过,但都是苏联制造。
因当时局势,无法到苏联考察,也没有相关资料可以借鉴。
而前面提到的苏联送给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真正意义上,也不能称之为水晶棺。
毛主席所用的水晶棺需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而此水晶棺除长度不合适外,棺盖是玻璃的,且密封性、隔热等都难以保证,远达不到医务遗体保护组的要求。
而中央的要求,是要为毛主席制作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晶棺,以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大家深知任务艰巨,也都拿不准,于是便商议着,先按照医务遗体保护组的要求,研制一个光学玻璃样棺。
莫要说水晶棺,就是光学玻璃棺的制作在当时也是困难重重。
就算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制作设备,也只能加工直径为1米的光学元件。
若是再重新制造设备,时间上肯定是不允许的,只能去寻找更多的工厂,看是否有满足条件的设备。
经过千辛万苦,水晶棺小组终于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找到了一台进口设备。
经了解,完全符合加工要求。
该厂领导听闻是为毛主席制作水晶棺,随即密切配合。
就这样,水晶棺的研制工作在经历重重困难后,终于开始走向正轨。
在研制过程中,肖秧及玻璃总厂的领导、相关技术人员一直驻扎现场,出现问题便当即解决,这大大加快了研制步伐。
为克服玻璃容易裂纹的问题,经过几十个日夜的研究,终于研制出保证板材不出现裂痕的办法——光学比较法。
从板面的粗磨、细磨到抛光,再到加工,需要完成大量工作。
样棺的制作,需确保按照相应数据加工后,组装起来的棺体能够严丝合缝,使其没有空气,形成真空,如同粘上胶水一般。
为此,工作人员每隔20分钟便会进行一次测量,保证数据精准,而后再继续制作。
10月14日,第一炉光学玻璃毛呸加工完成,且符合水晶棺制作要求。
后经切割、研磨、抛光、胶合、镀膜等多重工序,在经历79个日夜赶制后,光学玻璃样棺终于制作完成。
在进行了8级地震、密封性、充气、降温等多重考验后,顺利通过测试,为后续研制真正的水晶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月9日,中央领导到历史博物馆对该棺进行验收。
此时,韩伯平等人心中十分忐忑,毕竟此棺是否能通过谁都不知道。
验收时,中央表示十分满意,并针对梯形棺体上出现的遗体反射情况进行了重要指示,要求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这样,第一个水晶棺虽然被淘汰,但却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全体人员士气大增,一鼓作气,誓要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棺体。
随后,该领域的专家自全国各地赶来,对一号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改良。
经研究,最终设计出了合理的棺壁倾斜角度,并在侧壁镀了一层增透膜,从而消除反射影像。
而在镀膜时,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比如当时在国内,还没有能镀两米以上大膜的机器。
水晶棺小组为此,还制造出了一台全国最大的真空镀膜机。
终于,在1977年4月,二号棺也研制成功。
但二号棺在验收时,却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因毛主席长期浸泡在药液中,脸色多少有些不太好看,中央希望,可以通过水晶棺改善一下主席的面容,让主席看起来栩栩如生,仿佛睡着一般。
时间紧迫,水晶棺小组马不停蹄开始了三号棺的研制。
经研究团队讨论,决定在二号棺的基础上,在三号棺中加入先进技术——光学美容技术。
光学技术可通过彩色光线,改变人的面部形态,可以让毛主席的脸看起来饱满红润、栩栩如生。
即外投射光向遗体两侧投射出色彩,以矫正影像,改变遗体的形态。
再将水晶棺低氙灯引入棺内,通过棺顶反射到毛主席面容,得到面部色彩及形体上的美容。
7月,第三个光学玻璃棺制作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而此时,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也差不多进入尾声,但水晶棺的制作才刚刚开始...
有了前面三个样棺的数据和经验支撑,水晶棺小组开始了真正水晶棺的制作。
真正水晶棺的研发","content"
在研制光学玻璃棺期间,水晶棺小组针对制造工艺进行了细致研究,最终选择以小拼大的方式制造水晶棺。
当时,全世界都没有做过这么大的水晶,这样大小的天然水晶更是不可能有。
不仅如此,水晶和玻璃折射程度存在的差距,这也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在内的问题。
经过反复推敲,最终想到了解决办法:
做200*400毫米,厚度为50毫米的小块水晶块,然后再将其焊接,让接口不留痕迹。
为保证水晶棺质量,首先,水晶的纯度必须过关。
从水晶开采到提纯,再到加工,整个过程异常艰巨。
国家地质总局根据制作水晶棺要求,筛选了各地送来的水晶。
最终选定江苏东海县105矿,该矿先后为水晶棺研制提供了约52吨一级熔炼水晶。
期间,中央对工艺美院设计的梯形水晶棺方案进行了改进。
根据新的方案,需分别制作出2米、1米、0.08米厚的水晶板。
中国工人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完成了熔炼、焊接、研磨、再焊接、抛光、再研磨等步骤,最后经过精细抛光,终于研制出了合格的水晶玻璃板材。
北京玻璃厂605厂的技术科理化实验室工程师曹金瑞曾参加过当时水晶棺的制作过程,他在晚年回忆:
水晶棺的熔点超过2000摄氏度,而且要在融化的一瞬间完成焊接。
要想完成焊接,需穿防护服,一直有人往身上不断浇水,双脚也泡在水里,最终才完成了水晶棺板材制作。
而水晶棺的纯度,高达99.9999%!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8月,北京605厂正式完成了水晶棺的整体组装工作。
经检验合格后,被运送至刚落成不久的毛主席纪念堂。
为保证瞻仰任务万无一失,水晶棺制作完成后,便开始紧锣密鼓的参数调试工作。
永久保护毛主席遗体,是一件严肃严格的任务,不能有任何差错。
为了保证任务完成,专用设备小组为了考核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了多次实验。
先是用石膏像做投光配色实验,但石膏像反光,配色后质感较差。
随后,北京医科大学解剖组提供了一个保存10年以上的人头标本,进行投光配色实验。
该标本面部黑灰,皱纹又多又深。
设备组根据瞻仰路线进行调试后,发现该标本面部明显红润,皱纹明显减少,好像刚逝世一样。
8月20日凌晨,载着毛主席遗体的红旗牌轿车从“769”出发,前往纪念堂。
保存了一年的毛主席遗体进入瞻仰厅。
经过遗体进入水晶棺,调温、湿度,调整压力,调整保护气体的纯度、隔氧,以及配色整容等,一切终于准备就绪。
随后,中央领导亲自到纪念堂审查。
22日晚,十一大代表和中央领导同志到纪念堂参观,共同瞻仰毛主席遗容。
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和纪念堂落成典礼成功举行。
典礼结束后,人民群众开始瞻仰毛主席仪容。
毛主席躺在水晶棺内,身穿之前量制的灰色中山装,身上覆盖党旗,在灯光的照射下,仿佛睡着了一般。
毛主席的遗体至今仍被安置在瞻仰厅。
每年毛主席的诞辰之日,纪念堂外总会排起都长长的瞻仰队伍,人们纷纷前来向毛主席致敬,表达对他深深的崇敬之意。
结语","content"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毛主席一生的追求。
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对中国革命有着不可争论的功绩。
毛主席的逝世,对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对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革命人民,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水晶棺的研制,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深切情感。
让我们一起缅怀,永远不能忘却的伟人——毛主席。
2、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站在毛主席纪念馆前,便是这样的体验。
有很多话语、很多委屈和感慨想要同他老人家诉说,可是毛主席却再也听不到了。
2022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6周年的纪念日。转眼间岁月山河过眼云烟,遥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正式成立。
30万北京的军民,在天安门广场汇成一片红绿色的海洋,54门礼炮齐鸣28响。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话语响彻了神州大地!
新中国逆流而上,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从别人眼中积贫积弱的小国,成长成为世界舞台上的巨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此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精彩戏目!
1976年9月9日,忠诚于国家,热爱于人民,被全中国人民尊敬的毛主席于北京逝世。这一噩耗,传遍了大江南北,全中国的百姓,都陷入到无尽的悲伤之中。
46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毛主席纪念堂中,他老人家的遗体依旧面色生动,栩栩如生。
遗体的防腐保存技术,许多人或许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可是能如同毛主席一般没有丝毫青白僵硬的模样,却极为少见。
药物只能保持不腐,但是能让毛主席在逝世之后依然面色红润栩栩如生的技术,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其实按照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本意,在自己逝世之后,最希望采取的方案,其实是在1956年4月27日,于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签名同意的“火葬”。
而在这场会议之后,新中国没有进行火葬的将领,也只有得到邓小平同志特批的许世友一人。
晚年的毛主席也常笑着说希望自己的遗体能火化,骨灰最好能撒到长江之中。
然而毛主席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极为特殊沉重的意义。他是新中国的奠定者,是新中国的领导人,更是世上少有的被无数人尊敬崇拜的一位伟人。
在毛主席逝世之后,华国锋当即在中南海召开了一场关于毛主席遗体安置问题的讨论会议,在会议之上,就毛主席到底应不应该火化,国家领导人们产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死者为大,更何况火葬是毛主席生前的愿望。所以应当遵从毛主席的愿望,将毛主席的遗体送到火葬场中。
然而更多的人认为,伟大的毛主席不应该埋葬在黄土之下。他的功绩,足以令世界动容,应长存于世,让所有仰慕毛主席的人能够继续瞻仰毛主席的容颜。
最终,国家领导人们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长期保存,供世人瞻仰留念。可是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如何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众所周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遗体逐渐变得僵硬、惨白,甚至是浮现出不同程度的尸斑并逐渐开始腐烂。
为了防止毛主席的遗体出现这些情况,中央在第一时间召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党支部书记徐静,并以徐静为首,组建了一支极为专业的三人小组负责这件事。
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亲自接待了她。这位曾在苏联深造,并对列宁遗体保存技术有一定理解的专家深感使命重大,跟随着汪东兴来到了会议室中。
诸位委员接连向徐静提出了各种疑问,诸如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列宁的遗体又是如何保存的以及马王堆女尸为何千年不腐的问题。
徐静明白这一切都是委员们对于自己的能力的考验,她一一进行解答,并在被询问有多大把握的时候,客观地回答会努力去尝试。
三人小组在来到毛主席面前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进行防腐的工作,这项工作进行得越及时,遗体的保存完整度便越高。
他们给毛主席的遗体注入防腐液,同时整理仪容令毛主席的容貌神色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泽东和他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这是一份不容丝毫失误的光荣并且使命责任重大的工作,整个小组时刻守在毛主席的身旁防止任何意外发生。
而在防腐液注射之后,遗体的防腐工作便完成了最初的一步。接下来的时间里,毛主席的遗体不得不接受众人的吊唁。
可是仅凭防腐剂的作用,遗体的保存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完美。于是经过委员以及专家们的讨论,最终决定为毛主席的遗体制作一个透明的棺材。
而韩伯平,便是这一工作的负责人。
在当时虽然为了吊唁临时赶制了一副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的玻璃棺,可是其作用更多地也只是用来防止毛主席的遗体遭到二次破坏。
真正要做到防腐作用,更多还是要参考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千年不腐女尸的种种条件。
在女尸被发现的时候,考古人员和科研人员发现,之所以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已知的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
毛主席纪念堂
第一个原因是女尸所握的绢包。这个绢包中所装的是包含辛夷、花椒、藁本等9种药材,其作用同防腐剂的功效类似。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马王堆女尸埋藏的深度高达几十米。这样一来再搭配上棺材的割断以及长期渗入的地下水就使其与空气相互隔绝。
与此同时,棺材内吸收潮湿的木炭,则保持了棺材能长期处于干燥的状态,防止潮湿的环境对尸体产生腐蚀的影响。
没有空气接触、棺材质地坚硬不易破坏、花椒等药物驱虫除菌、木炭保持干燥。种种因素结合在了一起,这才使其能做到千年不腐。
而在这基础之上,党中央还希望世人可以观摩毛主席的遗容,因此棺材必须足够透明并且要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完成制作,因此难度极其之大。
专家们经过讨论,最终决定为毛主席打造一副“水晶棺”。
其实国内是有这么一副棺材的。早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苏联政府便赠送过这么一个水晶棺但一直没有用上,因此被丢在了香山供人参观。
然而这个水晶棺只有1.75米长,同毛主席的身材并不匹配。同时棺材的外壁均为钢质,仅有内盖板为玻璃供人参观。
在当时的世界上,真正用上水晶棺的只有列宁、斯大林以及越南负责人胡志明三人,在国内没有任何相关的先例和经验可供参考。
同时即便是这三人的“水晶棺”,也只是使用航空玻璃制作。因此算不上是真正的水晶棺。但毛主席,肯定是要用上真正的水晶棺的。
然而问题在于,世界上并不存在符合条件的天然水晶。同时天然水晶的纯度也难以符合专家们的标准。
不过,水晶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石英经过高温熔融,就会变成二氧化硅分子无序排列的石英玻璃,也就是俗称的光学玻璃。
这种玻璃同水晶的化学组成类似,因此可以算得上是人造的水晶。同时,石英玻璃的硬度足够高,热膨胀系数小,透光性和耐腐蚀性都极高。
因此,专家团队们计划以石英玻璃作为水晶棺的原材料来按照给出的棺材样式方案,来进行水晶棺材的制作。
只是当时世界上能制造石英玻璃的国家并不多,并且难度大。所以中央领导小组将中国优秀的北京605、锦州155厂等众多厂家抽调而来进行攻坚会战。
与此同时,政府还令主动厂家相互竞争,最终会选择最佳最符合要求的一副棺材。
根据曾参与研制毛主席水晶棺的科研人员王佑釲的采访回忆,首先,制作石英玻璃的原材料纯度需要到达99.9999%以上,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所以熔融工作容不得半丝差错。参与这项工作的都是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如果是新入厂的新手,根本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火烧在什么地方、烧到什么时候、怎样熔融得更加完全,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依靠经验自己实践同时自己把握。
为了保障熔融阶段氧气和氢气的充足供应以及精纯程度,一条长达60多公里的运输管道以及一百多台过滤器被送到了玻璃的研制现场。
许多参与制作的老师傅们,深感任务的重大,不仅脸烤得脱了皮,头发和眉毛也没能幸免。因为高温实在无法忍受了,就去淋浴间冲一个凉水澡,然后继续工作。
就这样,第一块石英大板终于诞生了,这意味着毛主席水晶棺的制作取得了至关重要的突破。同时,六个九(99.9999%)精纯度的石英板,也突破了中国的记录。
然而这只是其中一个难关,接下来还有研磨、抛光以及消除玻璃的人影反射,防止出现看不清以及“多个毛主席”的尴尬局面。
随后还需要达到能抵抗巨大地震、抵抗战争危机等多方面要求。在制作水晶棺之前,中国还没有过熔融这样超大尺寸光学部件的历史记录。
因此,水晶棺的制作,无疑创造了中国光学玻璃历史上的一个近乎传奇的奇迹。99.9999%精度的石英玻璃,时至今日,也依然十分难以复刻。
就在水晶棺制造得如火如荼之时,毛主席纪念馆也拔地而起,纪念馆的布置同样被提上了日程。
前文提到过,在人逝世之后,面部会僵硬并且失去血色。然而,伟人的形象应当是伟岸、丰满并且光辉照人的。
要让毛主席栩栩如生,要让所有前来吊唁参观的人看见的不是惨白的肤色。这里面同样需要无数的技术。
首先就是保存遗体的温度必须在1到4度之间,否则就可能导致细菌的繁殖。同时还要避开紫外线等对遗体的破坏。
其次,任何化妆品都会对遗体造成损害,所以专家们计划用布光配色的技术,进行光学“整容”。
它的巧妙之处在于,不触碰遗体,利用反射光进行修饰和调理,从而令毛主席就如同睡着一样,惟妙惟肖。
中央领导小组请来各地的医学、物理、摄影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商定方案,最终敲定了一套由北京608厂提出的“内投光”方案。
这个方案搭配光学“整容”,能够让光线在投射到棺盖的反射镜子上之后再反射到遗体之上,不仅组合多变,同时搭配冷光源的方案,令棺内温度不会受到影响。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在车队护卫下,被运送进纪念堂。两天之后,毛主席的遗体,也被运入到纪念堂的棺材之中。
各项事先准备好的事项一一展开运行。当“光学整容”系统开始运作的时候,毛主席的脸颊果真如同熟睡般红润生动,就连皱纹都明显减少。
与此同时,严密安装的水晶棺搭配防腐液,以及内部严谨的除菌工艺,令毛主席的遗体隔绝了大量的空气和细菌,进而令防腐效果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这份待遇和技术水平,就连列宁和斯大林也无法享受。当毛主席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的时候,一个栩栩如生宛如沉睡的毛主席出现在了众人的眼中。
如今46年过去,时光依然没有令毛主席的遗体发生丝毫改变。他仿佛就那样一直沉睡在纪念馆中,就好像时刻见证着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当走进毛主席纪念馆后,正面墙上16个鎏金并且气势恢宏的大字“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深深刺激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内心。
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的怀念和尊敬,他身着灰色的中山装,就这么静静地躺在那里,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在看见毛主席遗容的那一刹那,仿佛毛主席就在自己的身边,仿佛毛主席从来都不曾逝去。
本文关键词:遗体为什么会流泪,遗体是什么人,遗体的意思,为什么遗体会变成化石,遗体是褒义词吗。这就是关于《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面色红润,毛主席遗体为何至今仍栩栩如生》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