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关于【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刻有女子壁画,专家:可能是杨贵妃
  • 2、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这么多古老的传说故事

1、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刻有女子壁画,专家:可能是杨贵妃

1993年寒冬,内蒙古赤峰宝山境内,有一座大型壁画古墓被盗。公安机关得知消息之后,连忙前往,可惜盗墓贼已经逃之夭夭。

在当地相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之后,第二年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旗文物管理所,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虽然墓室已经损坏,但是依然掩盖不了墓室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的特点,不仅如此,由于盗墓分子仓促行事,墓室内部壁画保存得也非常完整。

考古专家根据壁画上“天赞二年”(公元923年)的题记,推断出这是一座辽代墓葬,不仅如此,专家还推断出,这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墓葬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更令考古人员惊奇的事情出现了。

照理说,辽代契丹人的壁画主题应该是飞禽走兽、挽弓游猎等场景,可是这个墓穴中却出现了一位体态雍容、身着汉服的妇人,与周围的壁画格格不入。

考古专家都围了过来,仔细端详着这幅壁画,纷纷表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有一位资历较老的考古专家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有可能是杨贵妃。”

这一番话令在场的考古专家都大为吃惊,为什么辽代壁画中,会出现唐朝杨贵妃的身影?既然杨贵妃的壁画出现在墓中,那这座墓的墓主人会不会就是杨贵妃?考古专家的这一番言论,又是不是空穴来风?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一.辽代墓葬现“唐代”壁画","content"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12.5公里处,有一座山峰,名字叫做宝山,当地人称“老头山”。

别看这座山普普通通,可是在当地,居民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秘密:“老头山”里,有宝贝。

事实果然如此,早在上世纪50年代,经相关专家考证,发现了十余座辽代墓葬,这里就被视作一处契丹贵族墓地。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秘密却被不法分子所知晓,许多盗墓分子盯上了它。

1933年冬季的某一天,一伙盗墓分子趁着夜色,悄悄潜入“老头山”主峰,见四下无人,勘察好地形后,便迅速打好盗洞,直通墓室,赶在天亮之前把墓里的文物一扫而空。

第二天,当地村民发现了“老头山”上的这一个诡异的洞 ,结合山上有宝贝的这一传闻,村民当时就觉得事情不简单,迅速联系了当地公安局。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只可惜,山高路远,当公安人员赶到之后,盗墓分子早已经逃之夭夭,那个年代也没有监控,想抓到这伙盗贼无异于大海捞针。

公安机关也不敢轻视,迅速把这一消息上报给了当地政府,政府领导非常重视,下令公安机关必须彻查此事,严惩盗贼。

同时还对当地文物保护机构下达指令,要求他们马上对这座辽代大型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墓室免遭二次伤害。

于是,在多方协调之下,考古专家于1994年10月进驻宝山,展开考古挖掘工作。

赶到宝山之后,考古专家发现,墓葬群南部坡面已经被开辟为农田,不仅如此,墓地正中间还有一个大坑,

据了解,原来在此处有一个大土堆,当地居民曾经误以为是墓穴就把它挖开。

墓葬的北面还散布着许多砖瓦等建筑构件,显而易见,这座墓葬的尊贵程度和规模可想而知。

事不宜迟,专家马上将墓葬群划为一号墓和二号墓,并且火速对已经被盗了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一号墓位于墓地的东北部,墓室整体呈长方形,穹顶呈八角井状,结构独特。

可是一号墓曾经多次被盗,残存的文物所剩无几,随葬品更是散落一地。

然而墓室周围的壁画除了局部脱落外,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专家发现,壁画描写契丹人的生活场景居多,其中有身着契丹特色服饰的《吏仆图》、展现游牧民族游猎生活的《犬羊图》、契丹民族信仰和祭祀特色的“卷云火焰宝珠”图案等等,基本上都是围绕契丹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作画。

由于一号墓已经多次被盗,而二号墓可能还完好无损,受困于当时的发掘条件,为了防止二号墓再遭破坏,考古队员不得不在探查完一号墓之后,暂停考古计划,对墓室采取紧急处理,暂时封存,然后填封盗洞。

两年之后,内蒙古当地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已经有条件对二号墓进行完整的发掘。

于是在1996年8月,考古队员再次奔赴宝山,主要对二号墓室进行发掘。

二号墓室保存得相对完整,但也有被盗掘的痕迹。

也是在二号墓室里,专家发现了“天赞二年”题记,“天赞”正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年号,由此也就确定了这是辽代的墓葬群。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与一号墓相同的是,二号墓的壁画也保存得相当完整,专家们根据墓室的铭文推断,一号墓的墓主人名字叫做“秦德”,是辽国太少君之子,去世时只有14岁。

而二号墓的墓主人是一个女子,下葬的时间则比一号墓要晚一些。

就在考古专家们深入墓穴,探查文物时,有这样一幅壁画映入专家组的眼帘——这幅壁画高0.7米,宽却有2.3米,画工精湛,绚丽多姿,可是风格却与契丹民族服饰截然不同,与周围的壁画也显得格格不入。

不仅如此,画中的女子雍容华贵,还在撩拨着一只鹦鹉,壁画整体具有明显的汉唐风格。

既然是汉唐风格,那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辽代贵族的墓葬之中?专家们心生疑问。

这时,一位资历较深的老专家,端详着壁画,喃喃地说道:“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之一的‘羞花’——杨贵妃。”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二.《杨贵妃教鹦鹉图》背后的故事","content"

面对其他考古专家们的疑惑,老专家娓娓地讲述了杨贵妃和这幅图背后的故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是白居易《长恨歌》的前两句,打眼一看,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多情帝王”在民间巧遇爱情的故事。

然而,杨玉环可不是出身市井,更不会来自“深闺”。杨玉环的高祖父杨汪是隋朝旧部,她的父亲杨玄琰担任过蜀州司户,一家人非富即贵,是实打实的名门望族。

杨玉环天生丽质,又出身名门,从小便拥有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天资聪慧的她很快便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迅速俘获了唐朝豪贵的心。

果然,杨贵妃不负家族所托,很快和皇族攀上了关系,不过,这个“皇族”不是后来的唐玄宗,而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没错,杨玉环成了李隆基的亲儿媳!

可是美好的婚姻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之后,李瑁的母亲武惠妃因病去世,李瑁失宠。

要说这李隆基还真是个“多情帝王”,对武惠妃日思夜想、念念不忘,后宫佳丽三千人,却没有一个能让他称心的。

这时,手下官员出了个馊主意,提起了“寿王妃”杨玉环。李隆基这才想到,自己要找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回想起自己初见杨玉环时,也被他的美貌深深打动,杨玉环之容貌比武惠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眼前还有一个绊脚石,那就是儿子李瑁。若公然强占儿媳,不仅李瑁不服,只怕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时,李隆基想起了自己爷爷李治的那招,当年,武则天也是李世民的宠妃,为了娶到武则天,李治找了个借口让她出家,过渡一下,随后再光明正大地迎娶。

李隆基照葫芦画瓢,直接下了一道圣旨,以为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要求让杨玉环出家,因此不得不和李瑁“离婚”,而且唐玄宗在圣旨中一再强调,杨玉环是自己要求出家的,如此,便光明正大地“霸占”了儿媳。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与其他后宫佳丽不一样,杨玉环自入宫之日起,便一直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李隆基对杨玉环宠爱有加,日日夜夜形影不离,不惜为此荒废朝政。

李隆基尽力满足了杨玉环的所有要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知道杨玉环素来爱吃荔枝,可是陕西地处华夏腹地,荔枝专产于南方地区,李隆基便派出人马,加急运送,只为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荔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陕西的初春还有些寒冷,李隆基就为她专门修建了“华清池”,专供杨贵妃洗浴。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杨玉环原本与李瑁恩恩爱爱、郎情妾意,被公公强行霸占后,按理说应该是悲愤交加,可是杨玉环的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平静。

“改嫁”之后,比起“前夫”李瑁,她似乎更与李隆基投机,二人整日花天酒地,李隆基为杨玉环亲自写下了《霓裳羽衣曲》,亲自弹唱,杨玉环翩翩起舞,好生恩爱。

不仅如此,自从杨贵妃“换了个丈夫”,受宠之后,整个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的姐姐或被封“虢国夫人”,或被封“秦国夫人”,兄弟们均被赐予了官职,而杨玉环的远房兄弟杨钊,原本不学无术,是个市井无赖,也被赐名杨国忠,身兼数职,操纵朝政。

而这壁画中的鹦鹉,也是大有来头。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空前鼎盛,万邦来朝,也带来了许多贡品,其中就有外邦献上来的这只鹦鹉。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这只鹦鹉通体雪白,可以模仿人说话,还能够将朝堂上的大臣写的诗句完完整整地背下来,杨贵妃对它甚是喜爱,便为它赐名为“雪衣娘”。

爱屋及乌,由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自然对这只鹦鹉也恩宠有加。

每次杨贵妃与唐玄宗一起下棋时,杨贵妃就会吩咐下人,在旁边观看棋局,当唐玄宗要输时,便唤来“雪衣娘”,这鹦鹉聪明得很,张开翅膀就到棋盘上跳舞,趁机把棋局打乱,给足了唐玄宗面子。

作为杨贵妃的宠物,“雪衣娘”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是后来,“雪衣娘”在院中玩耍时,突然飞来一只老鹰,直接把它啄死了。

杨贵妃悲痛万分,唐玄宗为了安抚杨贵妃,便下令为它在皇宫里面修建了一座坟墓——“鹦鹉冢”。

这为宠物立坟之举,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来也是讽刺,杨贵妃的宠物都有“鹦鹉冢”,而杨贵妃自己却落得个惨死马嵬,尸骨无存的下场,只留下个“衣冠冢”。

现在再来看这幅画:长2.3米高0.7米,杨贵妃身穿红色唐装,皮肤白皙,容颜清丽,正在一张红木桌子上教鹦鹉读《心经》,身后的两名侍女也是身材微胖,正符合唐朝的审美。

三.辽代对汉唐文化的传承","content"

既然杨贵妃死后的坟不知立在何处,而这座辽代墓葬里又出土了杨贵妃的壁画,考古专家们内心闪过了一丝想法——会不会,眼前这座辽代古墓,就是杨贵妃的墓呢?

杨贵妃在马嵬兵变之后便下落无踪,有的人认为她跟随唐玄宗一起逃到了四川省,还有人认为她在遣唐使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只因日本到现在还立有杨贵妃的坟墓。

可是正史记载的杨贵妃死于马嵬的说法,和野史的传闻冲突很大,而野史无论哪种解释,都缺乏相关的证据。面对眼前的“杨贵妃”壁画,考古人员不禁眼前一亮。

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专家们发现,“墓主人是杨贵妃”这一推断,是绝无可能的!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首先,时间不符合,马嵬兵变的时间是756年,而辽代的创立时间则是907年,中间相隔了一百多年。

其次,且不说杨贵妃不能活一百多年,退一万步讲,就算她真的活了百年,百年之后,时局变换,她死后,怎么可能还会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墓葬?

若是杨贵妃死后又被改葬在此,那墓中除了这张女子壁画外,为什么没有其他任何能证明杨贵妃身份的东西?

因此,墓主人是杨贵妃的这一推断,显然是不成立的。可是在辽代的墓葬里,又为何要挂唐朝汉族人的画像?

要探寻这幅壁画的真相,就必须回到一千多年前。

一千多年前,杨贵妃与“雪衣娘”的故事,在唐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唐朝覆灭之后,这个故事也传到国外。后来,契丹逐渐兴盛起来,建立了辽国,慢慢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对宋朝虎视眈眈,三番两次南下袭扰。

可是,既然契丹是外族,又想灭亡北宋、毁灭汉文化,他们的贵族墓室里,又为什么要放置唐朝汉族人的壁画呢?

考古人员发现,其实墓室里绝大部分的壁画核心都是草原文化。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草原王国,逐水草而居、骑马游猎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壁画中有许多契丹贵族出行游猎的画面。

而中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两种文化在古代属于绝对的对立面,因此也爆发了许多冲突。

然而辽代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朝代,他在传承本族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兼收并蓄,积极接纳了许多外族文化。

辽朝在建国之后,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辽史》中说,辽“幅员万里”,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辽朝全盛时期,东北至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西到阿尔泰山、河西走廊,南至天津市、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辽代在扩大疆域的同时,也不断发展经济,重新联通了因战乱而截断的丝绸之路,由于唐朝末年战争频发,许多人因战乱逃到北方地区,辽代建国之后,便积极接纳这些因为商贸、战争、逃荒等方式涌入的不同民族的人。

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给辽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辽代的统治者对于这些外来人口和文化并不排斥,反而十分喜爱,积极接纳。就这样,辽代逐渐完成了“民族大融合”。

汉族人的进入,给辽国带来了新式的丧葬文化,受隋唐丧葬制度的影响,内蒙古许多辽代墓葬的规制还是沿用自唐代,虽然壁画上的主要内容还是在草原上游猎出行的场景,但是 这些壁画的灵感和在墓葬中的布局位置,都受到了中原墓葬中“车马出行图”的影响。

在对女性人物的选材方面,有许多还是选自唐朝,比如这幅《杨贵妃教鹦鹉图》,在人物的刻画上,也能看出有唐朝的神韵和笔法。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不仅如此,辽国的扩张还为我国农业做出了贡献。

在辽国打通西域之前,中国还没有人工栽培的西瓜,辽国打通河西走廊之后,西瓜也跟着辽国军队进入辽国腹地,还能最后在中原地区扎根散叶。

虽然契丹人是外族,但是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也继承了汉族文化的正统。

辽国更像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他接受了南部的汉人和西夏人,接受了西部的回鹘人,在对各民族的治理上,它采用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让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完美融合,这才为辽国建立了二百年的盛世。

结语: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宝山辽代墓葬群出图的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幅《杨贵妃教鹦鹉图》,更是意义深远。它用交融的彩墨,把一千多年前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人民的艺术风格、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这幅画本身,《杨贵妃教鹦鹉图》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幅壁画的巧夺天工,离不开众多壁画匠人们对中原文化的包容,而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需要去主动包容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出本国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献:

吕春.杨贵妃生死新考[J].档案时空,2008,(07):36-37.

本报记者 张斌峰.马嵬坡上断魂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N].陕西日报,2021-09-29.016.

吴正芝.日本的杨贵妃墓[J].科学之友(上旬),2010,(08):38.

张涛.杨贵妃墓及其传说[J].丝绸之路,1998,(03):.

刘畅.赤峰地区辽代墓葬研究[C].辽宁师范大学,2018.

聂定.辽代内蒙古草原题材墓葬壁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1):16-20.

孙俊峰.试析辽代墓葬壁画中表现的汉化与契丹化并行现象[C].内蒙古大学,2016.

2、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这么多古老的传说故事

小时候,爱读童话故事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一千零一夜》

……

爱不释手

但是,你知道吗?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也孕育了

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而且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

更为精彩动人

快来看看有哪些吧!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王昭君传说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出塞后逐渐适应了草原的生活习惯并且生儿育女、德布四方,使长城内外出现了长达6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是美的化身,是和平的使者,民族团结的象征。“王昭君传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格萨(斯)尔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份的蒙古族地区,与蒙古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经过蒙古族人民的再创作,发展成为一部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巴拉根仓的故事

“巴拉根仓”是人名,蒙古语意为“丰富的语言”或“智慧的宝库”。巴拉根仓是蒙古族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的理想人物。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和青海、甘肃、新疆的蒙古族聚居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地区广泛流传。

巴拉根仓同情人民疾苦,到处替被侮辱被损害的贫苦牧民伸张正义,把斗争矛头指向凶残暴戾、腐朽没落的僧俗统治者及宗教迷信和封建伦理道德。官僚、牧主和上层喇嘛给他加上"流氓""骗子"的罪名加以迫害,但每次都被他机智地斗败。巴拉根仓受到穷苦人民的欢迎和称赞。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江格尔

《江格尔》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大约在13世纪,江格尔诞生于蒙古族聚居地,作为说唱叙事诗在卫拉特蒙古人中流传了数百年时间。至17世纪,其内容充盈到将近10万行,大体结构也基本定型。19世纪初,这一原以说唱形式流传的民间巨著,方开始被整理成文字。

沙格德尔

沙格德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蒙古族民间即兴诗人,七岁进林东昭庙当喇嘛。二十多年的寺庙生活,使他对当时一些活佛喇嘛的贪婪伪善痛心疾首,并给以揭露和抨击,因而不容于佛门。三十五岁时愤而出走,成为远近闻名的游方僧,口头创作了大量讽刺谴责诗。《沙格德尔的故事》则是广大牧民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结合沙格德尔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这些故事在草原上不胫而走,并形成庞大的故事组。已整理出版的有《“疯子”沙格德尔》。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蟒古斯的故事

《蟒古斯的故事》描述了铁木尔赛音塔拉英雄镇压为非作歹的吉拉邦西拉蟒古斯的故事。蟒古斯是蒙古族民间传说中出现的恶魔,是邪恶势力的代表。蒙古族古籍《蟒古斯的故事》是科右中旗民间艺人齐宝德说唱,兴安盟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辑出版,是兴安盟出版的第一部民族古籍。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哈伦阿尔山传说

传说之一

很久以前,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南麓的密林深处狩猎,射中了一只梅花鹿,这只鹿负伤逃跑,老猎人寻着地上的血迹策马紧追。翻过几道山峦,来到阿尔山脚下的一块绿茵茵的草地。负伤的梅花鹿跑到一潭泉水旁饮水,不慎掉入水中,只见它抖抖身子,猛地跃出水潭,飞快地钻入密林之中。老猎人惊奇万分,策马赶到潭边,见是一汪清沏透底,热气腾腾的泉水。他断定是这泉水治好了梅花鹿的箭伤。此事传开后,一些患有疾病的猎人、牧民络绎不绝地来到潭边,汲取泉水饮用或洗浴,他们把这块宝地取名叫哈伦阿尔山。著名的哈伦阿尔山矿泉由此得名。

传说之二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赵光义患重病。虽经御医和全国的名医多方诊治,也未见好转。宫庭上下,文武百官一筹莫展。这时,有一位蒙古族老牧民从哈伦阿尔山来到京城,惊闻太宗重病,久治不愈,立即会见御医,劝说太宗到哈伦阿尔山洗浴。太宗盼能绝路逢生,立即诏令从京城经张家口至哈伦阿尔山专修了一条御道。在几千里的旅途中,太宗备尝艰辛,病情日趋加重,待风尘仆仆赶到哈伦阿尔山时,已奄奄一息了。随从的文武官员和御医,都因感到无望而惊恐万分。一路伴驾而来的老牧民却镇静如常。他按照蒙古族传统的方法,服侍太宗到潭中洗浴。不几天,太宗的病情便明显减轻。到第十四天,太宗不用人搀扶,独自到潭中洗浴。几天后,病体康复,龙颜大悦。这个奇迹迅速传遍全国,哈伦阿尔山矿泉也随之誉满天下。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巴尔虎英雄史诗

巴尔虎英雄史诗现存十余部,广泛流传于巴尔虎三旗,且许多作品都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作品表现锡林嘎拉珠巴特尔的英雄故事,主要描写个人之间的搏斗或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斗争,围绕英雄的家庭所展开的关于住宅、饮食、服装、畜牧、狩猎等的描绘;围绕英雄求婚娶亲所展开的婚俗礼仪的描绘;围绕英雄征战展开的对战马、鞍具、武器、镗甲等描绘。传唱形式以诗为主,有的地方以散文连接。作品情节简单,结构严密,篇幅不长,人物不多,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氏族社会的族外婚现象和部落之间的征战。

除了勇敢勤劳的英雄人物

内蒙古还产生了一批

极具地域特色的

神话、故事、传说

由一系列小故事组成

在当地广为流传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科尔沁潮尔史诗

科尔沁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地区尚存的唯一一种活态传承的长篇史诗,用一种叫潮尔的古老弓弦乐器伴奏,由专门史诗艺人——潮尔奇,以自拉自唱的形式进行说唱表演。内容讲述天神脱胎下凡,生长为可汗和英雄,与危害人间的恶魔——蟒古思进行战斗,保卫家乡、捍卫和平的故事。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神话

“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之意。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大约在1700年以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传统上以狩猎为主,由于他们在生活、生产中大量使用驯鹿,所以又被称为“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极富民族特色的神话故事,有人类、民族、姓氏起源的神话、自然神话、动物神话、谚语和谜语。也有许多关于自然现象、远古英雄、诸神、萨满、人物等神话传说,保持了本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那种童年的天真浪漫情趣。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托克托传说故事

托克托县地区的民间故事流传范围广,村村都有民间故事家、讲述人。就已经搜集整理出来的部分故事看,其内容大致有:地方风物传说、地名传说、寺庙传说、狐鬼故事、爱情故事、长工与掌柜、动植物故事、巧媳妇(或聪明媳妇)、生活故事、义和团传说、笑话故事、传奇故事等。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准格尔传说故事

准格尔旗最早属黑界地无有人烟,自清朝政府放垦令下后,鄂尔多斯蒙古人和晋陕地区的汉人大量涌入准格尔旗定居、生活,并进行文化交流,除把他们原籍的民间口头传说故事带到准格尔,他们还根据当地的生产劳动,自然界的变化,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民间工艺,风俗、礼仪、信仰、人物事件,编创了不少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准格尔旗的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风俗传说、神话传说和大松树的传说六大类,有《妖精太太》《准格尔旗敖包的传说》《“松王爷”传说》《神往的地方》《古庙》等等。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敖汉传说故事

清代初期,大批汉民从关外口外“借地养民”来到敖汉,带来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当地的土著蒙古族自衍产生了许多故事及传说,内容大部分为当地风土人情,人物、习俗。分布于敖汉旗全境,尤其以贝子府镇、下洼镇、四家子镇、金厂沟梁镇、牛古吐乡居多。其中“呼图格沁”的传说、“学好会”的系列传说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价值。

敖汉旗流传着2000多个民间故事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150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20多人,这里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大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故事的文化品位较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说故事

以蒙古族民间故事为主体,以具有鄂尔多斯地域特点的民间故事为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故事、讽刺故事、谐谑故事等多种类型。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鄂尔多斯传说故事的一大特征,在故事中沙漠可以变成绿洲,湖水能够变成平地,能叫大山让路,能到海底遨游。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鄂尔多斯成为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同时是藏传佛教较早的传入地区,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传说故事,不同程度地反映和记载着各种文化的交流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

阿拉善蒙古族传说故事

内容大多数来自不同部落的真实事件和现实生活。现已出版发行、整理在册的就有千余篇,对于研究阿拉善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学、民俗学价值。

亲爱的你

看了这些

具有我们内蒙古特色的

传说故事

是不是

更加了解和热爱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了?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的传说故事,内蒙古传说故事大全简短,内蒙古传奇故事,内蒙古民间传说故事,内蒙古的古老传说。这就是关于《内蒙古传说真实故事,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28289/
1
上一篇 水仙花代表什么寓意,还被称为腊月花神,值得收藏
下一篇 黑米糯米饭的做法大全,教你10种家常饭团的做法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