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中暑”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属“阳暑”,即俗称“中暑”,相当于现代所指的热射病、热晕厥、热休克范畴,通常由于热浪高温环境下,且液体摄入不足,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继发多脏器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包括高热体温超过40℃,并有精神状态改变,包括神志不清、谵妄、癫痫发作和昏迷,伴有心动过速和气促。这种中暑的治疗需要快速降温,静脉液体复苏,以及对器官功能不全的支持治疗。由于暑邪热毒蒙蔽清窍神明为患,中医上给予清热解毒开窍的药物或手段,如清开灵、痰热清、紫雪丹、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以及针刺拔罐刮痧疗法。
而在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致的热病,俗称“中于寒”,属“阴暑”。这种中暑是广大民众更为常见的。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及嗜食寒凉瓜果,或电扇空调强风对吹,均可导致内外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现代医学往往称之为胃肠型感冒。
由于阴暑的病机实质是中土寒湿,升降紊乱失调,需要给予温化寒湿、调和营卫。中医常用的藿香正气水就是针对此证。还有其他如午时茶颗粒、参苓白术丸、理中丸等,饮食当适当配用红糖、姜、十三香等大料。不要用清热解毒利湿类药物或绿豆汤治疗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