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远上寒山石径斜怎么读拼音】,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远上寒山石径斜怎么读拼音:古诗改读音 教师:教学需按照标准音 读可用“旧音”
- 2、远上寒山石径斜怎么读拼音,34远上寒山石径斜
1、远上寒山石径斜怎么读拼音:古诗改读音 教师:教学需按照标准音 读可用“旧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在诗中本读cuī,教科书上的注音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在诗中本读xiá,教科书上的注音是斜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骑’在诗中本读jì,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骑qí……”
近日,一篇题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网文列举了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并引发争议。就此多位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会有字音的变化。公众应有一种开放的语言发展观。
18年前人教版课本
“衰”音已标注为“shuāi”
除了古诗词的读音问题,《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简称《请注意》)还列举了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如“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现在要读gěng;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请注意》一文去年就曾出现在网络,今年系“加工”后重新“炒红”。
安徽一所小学的章老师向记者展示了2001年版的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本,其中,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已标注为“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也已标注为“xié”。
“这是一则旧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授王晖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会有字音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公众应有一种开放、动态、辩证的语言发展观。“语言的标准不同于其他标准,有时候说一不二,有时候可一可二,不一定非要有唯一标准。”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表示,《请注意》一文里所列举的读音,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从现代汉语、新华字典和教材中摘抄,“反映了社会的使用现实,但并不能体现国家语言规范。”
国家规范标准尚在修订
专家称教材改动或为方便理解
“目前在语音方面有三个标准”,王晖介绍,其中《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是国家的规范标准,但国家的审音标准涵盖面有限,生活中很多读音超出范畴;其次是《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权威的学术规范;另外就是教材,是使用领域的规范。“当三个标准中的一些规范发生变化时,公众反应就很明显。”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标准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简称《审音表》)2016年作出修订,现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最终稿尚未公布。
记者在《审音表》征求意见稿中未发现对“衰”、“斜”读音的规定,骑的读音统读为“qi”,但这一读音早在 1985年的《审音表》中就做了统一。不过,《请注意》一文中提到的“说服”,“说”的注音新审订为“shuo”。
王晖认为,“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读“shuāi”还是“cuī”这牵扯到古音是否应该保留,为了押韵可以读 “cuī”,为了语音清晰可以读“shuāi”,教材中对此改动,可能是为了小学生方便理解,但不一定非要按照这一理据。
他强调,对待这些读音不要搞“一刀切”。追究古雅,为了押韵读古音,不能说“shuāi”就错。同时,在教学中、考试中,教师也不应告诉学生,这个读音就对,那个就错,毕竟对此类读音的考查并不体现学生的语言能力。
■ 追访
语文老师:实际教学需向学生解释清楚
昨日,北京多名使用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学生家长向记者证实,其孩子教材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念shuāi。“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念qí。
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特级教师刘德水介绍,在教学方面,课程标准要求推广普通话,就要按照标准音来教。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从语言教学方面来看应该读“正音”,即国家规定的读音,但古诗产生于历史进程当中,按照今天的标准读会不太押韵,容易破坏语言的鹭港,所以有人主张用“旧音”读,这其实有一定道理。
“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只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就可以,考试不会考这些内容。”刘德水说,比如小学课本给古诗的注音为“正音”,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老师会向学生解释诗歌讲究语言美和音律鹭港,为了押韵“旧读”会读成xiá,而今天语言发生变化就读成xié,一般学生都会理解。
中关村四小语文老师王丽娟告诉记者,自己教语文已有20多年,近年来确实出现了多个字音出现变化的情况。
“比如五年级下学期课本中,坐骑的‘骑’读二声‘qí’,以前是读四声‘jì’的。有时候家长会问老师,为什么和自己小时候学的读音不一样了。”她说,这种读音的改变通常不涉及语义变化,针对这类情况,老师在教学中会注意并说明。
目前针对拼音,语文课本明确的,教师按照教材教,如果教材没有明确,语文教研组老师会查询《现代汉语词典》等资料、探讨或联系区教研员,最终确定正确的读音。
不过王丽娟强调,目前教材和课外古诗书的个别读音存在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困扰,不知道哪个读音是正确的。比如小学生常常购买的《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等书籍,如果出版社不同,个别字的读音也有不同。另外,校外机构教的读音也和校内有所不同,“比如有学生说,课外班教的是给‘gěi’予,而校内教的是给‘jǐ予”。她建议,校外读物和课外班也应该使用统一规范的读音。
■ 释疑
专家:教材读音依据《现代汉语词典》
教材中的读音依据的是什么标准?“主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昨日下午,曾担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和多所大学博士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委员、主席的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庆株告诉新京报记者,国务院在1956年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其中提到让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来编写一部《现代汉语词典》,目的是为了确定普通话的语音和词汇规范。
马庆株认为,就语音方面的国家规范而言,主要标准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编写的《审音表》,但修订后的《审音表》还未正式发布,目前仍采用的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而《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这两部字词典也是权威的工具书,基本体现了《审音表》的要求。
在马庆株看来,民众对读音变化反应这么大,其实就是熟悉了原读音不愿意改变。他认为,读音标准如《审音表》当初制定时是由审音委员会专家集体研究决定的,没有太大的必要尽量不做修改。“能少动就少动,一改的话所有字典词典都得改,社会成本是很大的。不改的话又有多大危害性?比较一下利和弊哪个大?”
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也。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
释义:时间上有古代和现代,地理上有南有北,文字有修改和弃除,读音上有变化也是形势必须经过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俊 沙璐 王洪春 张璐 实习生 王佳珺
2、远上寒山石径斜怎么读拼音,34远上寒山石径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杜牧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清华宫》杜牧
该文称“衰”、“斜”、“骑”皆被改作了“shuāi”、“xié”、“qí”,并加上了一条后注:
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但恰恰是这个“自作聪明”的“作者注”,使得一篇科普文沦为了“谣传”。因此,笔者就从汉语音的流变说起,谈谈这个“斜”字到底怎么个读法。
古音的流变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东西,就是我国古音系统的大致体系。简单的来说,如果大致划分一下古代的音韵体系,我们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 上古
上古音时代大致是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语音体系
- 中古
中古音则分成南北朝的中古前期语音体系和唐五代的中古后期语音体系
- 近古
近古音则是宋元明清时期时期的语音体系
如今我们能考证到的最早的韵书,就是隋文帝开皇年间,由陆法言牵头,集合了当时的一群大佬弄出来的《切韵》.《切韵》原书已经失传,但从散佚的残卷中 我们得知:其中收录了1.15万字,中有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之后,初唐由许敬宗提议、由孙愐编制《唐韵》;北宋年间又由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元代又由刘渊编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生于江北平水,所以又称作平水韵)......
虽然这些韵书只是“拟音系统”,仅作为书面语的语音而拟定的,但我们在其中依然能发现语音的流变过程。
比如宋人已经分不清“东”和“冬”的发音,因此在词韵中将这两个韵部合二为一;到了元朝,大多数人则分不清入声了,因此出现了“入派三声”的情况(《中原音韵》时代起,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叶音说
“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不是皇位更替,声乐系统也是如此。随着掌权者的民族属性之更迭,自然而然语音系统也是“轮流坐庄”,因此,后人不知道前人文字怎么发音的囧事不单单在现代,历朝历代都有,而某些自诩聪明的人便弄出了一套“叶音”的道路出来。
什么是“叶音说”呢?我们先听个故事:
据说唐明皇李隆基读到《尚书·洪范》中“无偏无颇,遵王之义”的时候,觉得这个“颇”和“义”不押韵啊,就擅自将“颇”换成了“陂”,以求押韵的效果。
但实际上呢?汉字的构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形声字”(即谐声),而义繁体的是“義”,便是从“我”声旁而得音,因此在古代(李隆基认知的“古代”)“义”的读音跟“颇”是能押韵的
------这种因不懂语音学、没有根据的改字读音的蠢事儿就叫做叶音
早在南北朝之后,大家读先秦文章就感觉到有些地方不押韵,他们为了使得韵脚鹭港,就擅改韵脚以达到(当时读音)的押韵状态,因此,不单单李隆基干过这种事儿,宋代大佬朱熹也干过:
朱熹把《‧行露》中在当时不押韵的地方全改了:
朱熹也不曾了解古今读音有所差异,自作主张的讲这些字的读音全改了------这个影响就太坏了,作为理学大佬、党派魁首,朱熹这么干之后,自然上行下效,因此叶音在文人阶层影响极大(不但宋代,后世也是如此),甚至于明代陈第才把这套歪理推翻了,已然有人用叶音的方式来标注古音。
古代的“斜”字到底读什么?
时至今日,旧学体系崩溃,文言文变成了缅怀符号,被装进了课本之中。而在学习文言文、古典文学的过程中,大部分人虽然发现古今读音不同而造成了“不押韵”的问题,但却并没有独立打破“见知障”的能力---------因此,大家非常容易接受一些“本无根据却看似符合认知”的谣言,其中,就包括了【斜读成“xia”才是对的】这种传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用普通话读《山行》诗,很多人发现:家(jia)、花(hua)押韵,斜(xie)却不押韵,这时候,就有个声音出来了:“斜在古音是读“xia”,如今读xie是错的”......此言一出,众人一副“果真如此”的表情,难怪我觉得读‘xie’有问题呢,于是乎,斜在诗中读“xia”几乎成了共识。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点,白话文不是文言文,普通话也是不是古音;同时呢,不管哪一个朝代都没有【斜念“xia”】的说法-------说斜念“xia”的,就是前文提到叶音说的流弊。
虽然古今不尽同音,但古今依然有同音------这才是作为一个没有断层的语音体系的应该有发展轨迹。
我们看《诗经丨硕鼠》中的韵脚:“麦”、“德”、“国”、“直”,如今读起来是不是不押韵不鹭港?但是我们看诗经的另一篇《关雎》:
韵脚中的“洲”、“逑”如今按现代汉语读音依然是押韵。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虽然古今读音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一脉相承、并且有完整的迁移轨迹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斜的读音演变:
在《诗词格律》中,作者云斜在唐代读SIA(第二声,S为浊音),但更准确的说,在唐音中“斜”应该读作“zia”或者是“dzia”,而在《说文》中,斜是"似嗟切"
“S”是个浊音,但之前不是写作“S”,而是写作“Z”或者是“dz”(中古浊辅音中叫做邪母),其中“dz”便类似于"子"(轻音),现在汉语不怎么分清浊,但中古音中却有,在流变过程中,原来的浊音和对立的清音合并,“Z”或者“dz”变成了“S”。
因此,确切的说,在唐代的“斜”读作zia(或者是dzia),而到了近古明代的时候便成了sie,以及现代的xie---------然则在流变过程中,没有哪个时期是有XIA这个读音的。
如今的“斜”该怎么读?明白了前因后果,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斜字该怎么读了。语言的作用首先就是为了交流,并非是为了满足“故作高深”的装逼快感,因此,我们从现代角度来看,古音已不可靠,大家交流也都是用普通话,或者是方言。
既如此,你用的是普通话,自然是读xie为好----因为大家知道你用的普通话,而普通话中的斜就是读“xie”,但如果你“远上寒山石径斜”其他的字都是普通话读音,单独要装个小高深,把斜念成“zia”、“sie”之类的,我想谁都听的一脸蒙蔽------这就像中文说唱中突然蹦出一个英文一样可笑了。
反过来,如果你能完全复盘中古音的发音(现在没人有这个能力),或者是与同乡之人交流中,你用古音发音或者方言发音是没一点问题的------因为你家的方言中本就是这个读法(不管是读成XIA或者什么其他的读音),大家也都能知道你说的就是“斜”字。
一理通百理,除去“斜”字,诸如前文中提到的“衰”也好,“骑”也罢,都是一样的道理:要么就都按普通话来说,要么就都按你的方言来说,只记得不要左右交叉让人摸不着头脑即可。
结尾,我再补充一个小知识,就是已故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用上古拟音诵读的《关雎》------对与不对笔者也不甚知晓,郑张尚芳先生已经去问古人了:)
本文关键词:远上寒山石径斜拼音,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读音和解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怎么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怎么读,远上寒山石径斜 怎么读。这就是关于《远上寒山石径斜怎么读拼音,教师:教学需按照标准音》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