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李清照用豁达、爽朗的人生态度,应对人生的低谷
- 2、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
1、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李清照用豁达、爽朗的人生态度,应对人生的低谷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伤春悲秋,大概是文人共有的一种情怀。见落花凋零,红叶纷飞,便赋诗作对,以揉情感怀。尤其以宋玉为首,从此之后,莫不如此。《红楼梦》里,也有这么一出:第二十三回,宝玉见黛玉担着花锄,挂着花囊,手里还拿着花帚。便说道:“好好,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水里……”在黛玉看来,水虽是干净的,却不知道这花瓣随着流水会流到哪儿,或许去到了臭水沟子,肮脏的地方,这花便糟蹋了。“水葬”花的方式,仍然是不可取的。
黛玉细细地,将每瓣花轻轻地捡起,置于花囊,将它们统统归于一处,寻一个犄角旮旯,挖一个花冢,好生埋上。日后花随土化了干净,来年又复生为养料,滋养新生的花草。这还不算,在第二十七回时,宝钗寻到黛玉葬花之处,远远便闻见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仔细一听,原来是黛玉在“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
黛玉葬花,既是知花、怜花、惜花,更是感同身受。落花如人,人似落花飘零的宿命,引发了她柔软的心肠,感物伤怀而悲悯自己的处境。这也是大多数文人,在写伤春悲秋之作时所共有的特性,人生、功名仕途、情感在逆境时,容易使一个人变得敏感、脆弱和善良,身边的人与物,皆能引起他的感怀和怜惜。
李清照虽是一个小女子,却与常人有许多不同。她打小自由、豪迈惯了,才有了壮阔的胸怀和眼界。她的这首词便是如此,与黛玉等人的悲不同,她眼里的秋,虽然萧瑟,却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希望和憧憬。将豁达、爽朗与纯真展露无遗,也只有她这般的性情与个性,才能写出这般铿锵有力的词调。
湖水波光浩渺,微风轻拂,更添得一段天然韵味。本是伤秋之时,在李清照的眼底,这世界突然可爱起来。深秋的时候,红花黄叶都凋零,在她眼里不全是悲痛,枯叶残花在风中飞舞,散落天涯,空气中渐渐弥漫着一丝丝淡淡的香。这是生命自然的味道,是生命最后的交响,是生活战斗的力量和馈赠。它们在走完“人生”的最后这一程,直到腐烂成泥,为春天的征程,积蓄新的力量!
置身在这水光山色中,李清照的心情格外舒畅,她在享受生活、尊敬生命的美好。她温暖的内心里,映射出更温暖的世界。以至于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水光山色到底哪里好了,只是觉得亲近它,使人愉悦、舒服和自然。“说不尽,无穷好”这样欢快的节奏,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舞动,随着红花黄叶律动着身姿……
曾经万顷碧波上,荷叶田田,荷花红别样,却也经不住岁月的摧残,莲叶枯萎,荷花残败。但这何妨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你看那朵朵莲蓬,饱满的诱惑,这是生命的另一个里程。或许人也该是如此,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完成该有的样子和使命。有时候的牺牲和付出,并不都是痛苦和悲伤,时机成熟时,该有的结果自然会圆满。
清晨的露水,将花叶上的尘埃洗净,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最初的开始。沙滩的水鸟扑棱地飞走,头也不回,它仿佛在怨恨人们归去得太早,总是匆匆,没能静下心来欣赏这美好的秋色。只有最用心的人,才能看见这世间所有的美好。水鸟尚且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人类偏偏不知道呢!
李清照的这首《怨王孙》,全文不着一个“悲”字,用“湖水、烟波、红香、山色、残荷、莲子、露水、汀草、鸥鹭”就将秋天的风光染尽,像一幅山水画,层峦叠嶂、鳞次栉比,墨色的浓淡恰到好处,见高昂、知乐趣、听风声、感秋情,用一个纯真、爽朗女孩的视角,带我们一同领略了千百年前的秋景,更教会了我们应有豁达、明朗的心态,再去观赏此时的世间万物,何尝不能收揽如她一般的美好!
2、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
在厦门趵突泉东,有一座李清照纪念馆。此前,有好事者认为这纪念馆就是李清照的故居,大肆渲染。其依据是清初担任过户部侍郎的田雯的一首诗《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六句:
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
李清照纪念馆
后来确是因证据不足,故宅说因而寝息。这座修建于清代的李清照故居也就更名为纪念馆。李清照是厦门人,在趵突泉之侧为之保留一座纪念馆,彰其胜事,则是地方上的明举。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用今天的话讲,属于“高干子弟”。父亲李格非的官做到了礼部员外郎,公公赵挺之更是做到了宰相职位。她的夫君赵明诚是太学生出身,后来也入仕为官,最后的职务是江宁知府,级别虽不及父辈,毕竟也属高官之列。在中国历史上,“高干子弟”几乎是纨绔的代名字,而所谓太平盛世,也无不弥漫着纵欲与享乐的腐败气息。这一点,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似乎也无法改变。上层人物的奢侈生活,会助长整个社会的莺歌燕舞与纸醉金迷。置身其中,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的好景不长,更不相信他们所有的美梦有被颠覆的危险。
李格非
就说南唐的李后主吧,当他置身在“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出”的享乐中,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后来的结局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北宋的徽宗时代,是赵家天下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此前一百多年,在六位皇帝的统治下,可谓“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髻之童,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便是在这样一种歌舞升平的环境下出生并成长。但是,自宋神宗时代开始,深刻的社会危机实际上已经产生的。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朝廷文官集团的新旧党派之争。在哲宗、徽宗年间达到水火不容的程度。李格非是苏东坡门下文士,被列入元祐党籍,在蔡京上台后被削职。赵挺之虽是新党,并位列右相,终因得罪蔡京而罢官,并于死后受到陷害。父辈的政治恩仇,无疑会给赵李夫妇留下心灵的创伤与生活的坎坷。但这时的坎坷,还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人世间的险恶与艰难。因此,他们还能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
值得肯定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都出身在官宦之家,却一点也不纨绔。史书记载“赵李族寒,素贫贱”。可以理解为赵李两家虽是高官,却非豪门。赵挺之、李格非两人均于《宋史》中有列传,皆无贪贿之名,而有文章行世。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至今仍为人称道。据说,李格非的妻子即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文学家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生在这样的家庭,李清照耳濡目染的是诗的晨夕,书的春秋。她的少女生活,闲适而略显单调,唯一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怀春了,如她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活脱脱的怀春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既羞涩又开朗,活泼而佻达。这种情趣,这种心态,这种生活的格调,只能产生在入仕为官的书香人家。
李清照
史载赵李夫妇的早期生活,似乎并不富贵。两人结婚时,赵明诚还是太学生,平常都住在学校里。他回来与李清照团聚,总是先到当铺里当掉一两件衣衫,换几个铜板,然后到汴京城中的旧书坊里淘几件古碑拓片,回来与李清照欣赏。赵明诚受父亲影响,喜欢古玩,犹对金石有研究。他后来成为宋代有名的金石研究大家,有《金石录》一书行世。
赵明诚夫妇共著的《金石录》
当衣衫搜购拓片,说明这对年轻夫妇的追求,亲近诗书而疏于声色犬马。这种追求贯穿了他们的一生,李清照后来贵为知府夫人,也很少佩戴首饰。赵明诚的俸禄,多半用来搜求金石,他们因此名传后世,也因此遭受到意外的打击。
公元1125年,也就是徽宗时的宣和七年,金兵大举攻宋,1127年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赵宋政权只好仓皇南迁。这一年,李清照44岁,她从青州出发,南下与先期奔母丧的赵明诚相会于金陵。1129年,赵明诚赴任湖州任职,病逝于途中。这时,李清照46岁。
政权邅递,山河变色,此际的文人,在经受了干戈离乱之后,诗作往往沉郁苍茫。李清照之前,有颠沛于安史之乱中的杜甫,有失国的李煜;之后,有降元的赵孟頫,有被迫入清为官的吴伟业。看看他们那些遭受动乱前后的诗作,便能体会到什么叫人生沦落,什么叫去国之悲。
让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南渡前的最后一首词《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薰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撚余香,更得些时。
再看她南渡后的第一首词《蝶恋花》:
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两首词,虽然都是李清照一贯的冷艳,一样的缠绵悱恻。但不难看出,前一首词是怨妇的怀人。而后一首词,已隐藏了无法排遣的怀国之痛。与丈夫久别重逢,又与亲友们欢聚,按常理李清照应该欢乐才对,可她诉说自己“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因失国而产生的乡愁,便她的“莺声燕语”,开始有了一点历史的苍茫。
南宋有两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与辛弃疾。他们可谓把失国之痛写到了极致。但是,这两位诗人都没有亲眼见过北宋汴京的繁华。在金兵大举攻宋的1125年,陆游才出生。此时,李清照已经42岁,15年后的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李清照57岁时,辛弃疾才出生。
陆游
辛弃疾
偏安一偶的南宋政权,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后期的耽于享乐的教训,其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乃至出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样沉痛的诗句。陆、辛两位,是南宋小朝廷中的两位伟大夫,他们以收复国土,重造金瓯为己任。遗憾的是赵宋南迁,不思北返;昏君坐廷,佞臣柄政,诗人的一支笔,又怎能真正地变成渡河的铁骑或是闯阵的戈矛呢?
应该说,李清照的去国之痛,比这陆游与辛弃疾更为惨烈。她毕竟是在北宋首都汴梁城中长大,在锦幄绣闺的辇毂之下,她见惯了夜夜笙歌的龙袖骄民的生活。渡淮之后,杭州的醉生梦死更胜于汴州,达贵官人们“饱暖思淫欲”,贫穷百姓“饥寒起盗心”,两相比较,李清照怎能不沉入绝望。
南渡第二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此后,国破家残的孤苦,一直伴随着这位聪颖异常的女词人,直至老死。自1127年离开青州南下杭州算起,李清照在南方生活二十多年,这段岁月不算短暂,但她却只留下15首词。尽管她创作上一贯惜墨如金,这15首词,也显得太少。即便这样,这么少的词作中,仍充满了断肠人的凄苦。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道出了“怎一个愁字了得”之外,余下尚有: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山》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比之李清照,杜甫算是有福的,他毕竟看到了安史之乱的平息。而李清照,却一直享受不到归乡的喜悦。岂只是他,就是比他晚死半个世纪的陆游,也只能留下“一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浩叹。
李清照生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词《永遇乐》,回忆了她在汴梁城中的闲适富贵的生活。这垂垂老妪,虽然身在南宋,但她的心,却一直留在淮河以北的故乡。基于此,这位性格内向且又温婉的弱女子,竟写下一首石破天惊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子的诗,有脂粉气当属必然,若充满这样挟雷带电的英雄气,则一定是国家出了问题。李清照之前的女诗人,有薛涛和鱼玄机,两人的命运似乎也不怎么好,但哀怨则有,怒气亦有,霸气则无。李清照之后,清朝末年出了一个秋瑾,写过“不惜千金买宝刀,雕裘换酒也堪豪”的壮语,最终她成了殉国的烈士。国家不幸诗人幸,这是指诗而言。尝过国恨家仇的人,能写出诗的沧桑感来。惟其沧桑感,才能充满悲情。诗以情动人,最催人泪下的,当是悲情。
本文关键词:李清照的挫折人生的挫折,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李清照对人生的慨叹,谈谈你对李清照人生遭遇的看法,李清照的人生遇境。这就是关于《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李清照用豁达、爽朗的人生态度》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