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姓历史渊源】,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陈姓历史渊源:姓陈的朋友们:陈姓有5种来源,其中这一种人口最多!赶紧收藏
- 2、陈姓历史渊源,穿越三千年历史
1、陈姓历史渊源:姓陈的朋友们:陈姓有5种来源,其中这一种人口最多!赶紧收藏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但是你们知道“陈”姓的来历吗?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陈”姓的来历,咱们继续往下看!

对于陈姓的人口众多的来源分为这几种:
(1)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

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5)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2、陈姓历史渊源,穿越三千年历史
陈胡公是陈姓的公认始祖
据史书记载,舜帝是陈姓的血缘先祖,但帝舜并不姓陈。陈姓得姓于舜的后代、陈国的第一个国君胡公妫满。陈姓,是直接得姓于古陈淮阳的中华大姓,它的演变是一部陈地先民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生长史。

关于妫满封国得姓,《史记·陈杞世家》所记很详尽:
陈胡公妫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舜有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娥皇无子,女英有一个儿子叫商均,所以商均是舜的嫡长子。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商均与尧的儿子丹朱一样,是个庸人,当然没有资格获得父亲的帝位。舜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禹即帝位后,将商均封在虞城,此虞城一般认为在今河南虞城县。此后商均迁徙,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在虞城旧地。这以后,帝舜后裔的爵位封国时断时续。
到了周代,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在分封“先圣王”后裔时,寻到帝舜的后代妫满,建立陈国。妫满称陈胡公,他的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

专家认为,实际上帝舜后裔居于陈地并不是从妫满才开始的,商代时这里就曾是帝舜后裔的封地。殷汤建立商朝,曾将虞思的后代虞遂封在陈地。《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也。”箕伯、直柄都是舜的后裔,至于他们是舜的嫡子、商均的后代,还是像有些书中所说箕伯是帝舜的庶子,属于舜的另一支后裔,司马迁好像没有搞清楚,这也给后世留下难了的公案。但有一种可能是,商代封于陈地的虞遂,本为商臣,附属于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因虞遂是商朝臣子,便取消了虞遂的封爵,另封也是舜的后裔的妫满到陈地,建立陈国。

相传太姬出嫁时,适逢肃慎国派使臣来向武王进贡眓矢石弩,其长尺有咫(即一尺八寸),武王便将这些东西赠与太姬,存放在陈国的宝库作为陈国的传国之宝。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陈盡公指着庭院里被石弩射死的隼鸟问孔子,孔子向他讲了眓矢石弩的来历,要他查国库里所存的石弩,果然还在。
胡公妫满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孙、袁等姓的一世先祖。
陈国为侯国,按照周朝的封建制度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作为侯国的陈国方圆百里,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辖区和安徽省西北部亳州一带。这里正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胡公妫满在陈国建宗庙,行周礼,以奉舜祀;筑陈城,御外患,抗洪水,防内乱,励精图治,为陈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妫满卒于陈,葬于陈。《陈州府志》和《淮阳县志》均记载:“陈胡公祠,在城南门外。乾隆十年知府崔应阶、知县冯奕宿就三元庙改建,以司城贞子配,久废。”现淮阳城南湖中三官庙村西头有陈胡公祠遗址,后面司城贞子阁尚存。
陈胡公铁墓陈姓的寻根祭祖地
对于陈胡公葬在陈地何处,历来有些不同的识见,《淮阳县志》说:“陈胡公铁墓在城湖东南隅。”一般认为,胡公墓在淮阳县城西北龙湖旁,因湖水注浸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城东南又有元女冢,是周武王长女胡公之妻太姬之墓。后人有《胡公铁墓》诗云:“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传闻铁墓柳湖中,满目烟光失旧踪。千载暗留悬磐石,一泓冷浸若堂封。”《陈州府志》说,“世传其墓用铁铸成,在濠内,今人谓西北角台下。”

这种说法,可能主要源于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题《铁墓厄台》序,其中说“旧游陈州……柳湖畔有邱,俗谓铁墓,云陈胡公墓也。城濠水注啮其趾,见有铁锢之”。
关于铁墓之说,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自古至今,帝王、诸侯陵墓,未发现有“铁冶铸”之墓,而胡公墓却有“铁墓”的俗传又为苏轼亲眼所见,且记录于诗序,不由人不相信。但苏轼所记“铁锢”与《陈州府志》所云“冶铸”有差别。所以有专家认为苏轼所云为亲眼所见,符合实际,经得起推敲。但因为胡公是西周初之人,那时正处在青铜器时期,尚未使用铁器,所以说胡公之棺既不可能“有铁锢之”,更不可能“以铁冶铸”而成。苏轼所记“有铁锢之”是说墓石用铁圈绕锢或用铁锔将其石把锢。因此加固的时间最早也只能是春秋之际,很有可能是在楚第三次灭陈之后,估计胡公墓在楚先后灭陈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子孙用铁圈或铁锔加固之,后被人称之为“铁墓”。另外,从苏轼的诗序中可知,此墓直至北宋末年还保存着。宋后可能由于水土淤积将“铁墓”淹没于地下,也可能是铁圈或铁锔锈毁不存。

1992年,经过考古发掘,确认陈胡公墓在淮阳龙湖南坛湖畔。陈胡公祠位于淮阳城东南隅,在陈胡公墓附近的小岛三官庙上,与弦歌台东西遥遥相对。
《淮阳县志》名宦祠中,第一个便是陈胡公。按记载,陈胡公祠南北和东西均为43米,为正方形,坐北向南,大殿面阔三间,歇山式,灰瓦砖墙,大殿上悬“陈胡公祠”匾额,左右配享厢房各四间,大殿后为二殿,二殿后为后楼,面阔三间,歇山式,高三层。
据有关文献记载陈胡公祠曾多次修葺。1929年大殿、二殿拆毁,1938年黄水退后,当时淮阳县长苗德篨修复,皆为硬山式。
胡公墓现已被陈姓族人竖碑添坟,整修一新。胡公墓园,有着长长的甬道,甬道上立着堪称巍峨的牌坊,其上书写着镏金的“陈胡公陵园”字样。
当地陈姓后裔介绍,陈胡公生日是农历十月十五,卒日是农历正月十五。每逢这两个日子,陈氏宗亲都要焚香祭祖,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本文关键词:陈姓的历史来源和现状,陈姓的历史是什么,陈姓历史文化渊源,陈姓氏渊源,陈姓历史渊源有哪些。这就是关于《陈姓历史渊源,姓陈的朋友们:陈姓有5种来源》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