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待了两位老师,一个之前天津某倒闭大型培训机构教研主管,一位是武清的数学老师,我们三个一起研究后续一起做讲义,出书的事情。
两位老师看了我的书架,觉得书确实很有价值,我正好有多余的 ,给两位老师各送了几本优秀的教材。
其实这些非在校的老师真是藏龙卧虎,给大家看看他们编写的讲义,内容详实,方法全面,精挑细选。这些讲义都是老师一个字一个字自己亲手敲进去的,几百页佩服佩服。
现在天津其实本地化资料创新不足,如果天津一中学案,耀华中学讲义,南开中学统练三者加以总结和提炼,再补上最新题目,会是一本非常好资料。
【公安武清分局团委举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知识竞赛决赛】为进一步培育优良警风,打造“四个铁一般”公安队伍,全面掀起学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以下简称《条令》)新热潮,4月22日上午,公安武清分局团委举行“筑警魂、育警风、明警纪”为主题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知识竞赛决赛。
此次竞赛由10支团支部代表队参加,经过初赛选拔,最终第一片区派出所团支部、第二片区派出所团支部、第五片区派出所团支部、机关团支部、打击犯罪侦查支队团支部、大沙河公安检查站团支部6支代表队脱颖而出参加决赛。
决赛中,参赛民警们个个精神抖擞、沉着应战,各队齐心协力、准确应答,展现出全警学习《条令》的新成果、新风貌。在答题环节中,6支参赛队争先恐后,拼手速、比脑力,全身心投入其中,赢得了观赛同志的鼓掌加油。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全体民警也积极踊跃,展现出良好学习成果,特别是穿插演出的相声作品《小张学条令》,用幽默的包袱和精心编写的学条令小口诀,让大家对条令的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大沙河公安检查站团支部获得一等奖;第一片区派出所团支部、机关团支部获得二等奖;第二片区派出所团支部、第五片区派出所团支部、打击犯罪侦查支队团支部获得三等奖。
此次《条令》知识竞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浓厚了人人学条令、用条令、守条令的热烈氛围,丰富了全警学习贯彻《条令》的形式,为全面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天津政法报《天津政法报》为天津市内唯一公开发行的政法类报纸,凝聚新闻力量,传递法治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平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设成果。
1949年北京解放后,周恩来曾托人找到一名女演员。此人逝世后还被葬入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那么她究竟是谁?又与周总理有何渊源?
这位女演员名叫刘喜奎,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1911年,因受辛亥革命思潮的影响,刘喜奎对传统旧戏进行了改革,并积极主张编演新戏。
她那精湛的表演在平津一带深受到了观众的强烈喜爱。据当时的报刊记载,她每一登台那都是“彩声雷动,卑词厚币聘之,唯恐落后,亦足见其声价矣”。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刘喜奎的灵感其实是受天津南开大学的影响,而南开的新话剧则是周恩来进校后发起的。
那时候,周恩来年仅16岁,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倡导通过艺术作品,来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他和觉悟社同学们编写的题材都是揭露社会黑暗的现代故事,所用的台词也都是白话,群众不仅能看懂,而且还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1914年开始,周恩来参加创作并演出了10多个幕新话剧,这些新剧的演出,也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于是,刘喜奎的同僚杨润谱便联系上了南开大学,并从他们那里拿来了新戏的剧本,如《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等等。
刘喜奎看了之后大为赞赏,从那时开始,她就把救国理念融入到戏曲当中,通过表演来抨击军阀官僚,宣传民主自由,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而周恩来也成了刘喜奎舞台下的一名忠实观众。
在刘喜奎的印象中,周恩来年轻俊朗,相貌堂堂,气质温润如玉,一双眼睛透出炯炯有神的目光。他总是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手里总是拿个小本本,他在看戏时也不笑,只是一边思考,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共同信念让他们结为了真挚的朋友,但可惜的是,周恩来在1917年9月就东渡日本留学去了,二人也就没再见面。
也是在那一年,北洋政府把编演新戏的著名演员钟声逮捕起来,并将其杀害。在这种情势下,刘喜奎反而更加积极地编演新戏,为的就是能激起民众反抗压迫的意识,哪怕是自己会坠入无尽的深渊。
1922年,为摆脱权贵的纠缠和迫害,刘喜奎仓促嫁于武清县崔昌洲,从此淡出舞台。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崔昌洲患有严重的肺病,结婚3年后便去世了。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人们以为刘喜奎会迫于生计重新出山,于是杜月笙的岳母还请她去上海演出。岂料,刘喜奎竟然拒绝了,为表决心,她让人把戏箱拉出去当了,并且烧掉了当票。
在抗战期间,日本人也曾捧着厚礼请刘喜奎登台,但她也依旧不畏强权地选择了拒绝。为躲避日本人和达官显贵的纠缠,她干脆改名崔刘氏,从此隐姓埋名。
虽然淡出了舞台,但刘喜奎也并非不问世事,当听说安徽发生水灾时,她毫不吝啬地捐献出2000块银元。
时光流转,转眼间来到了1949年,那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平剧实验学校也随之成立。此时学校十分缺乏艺术人才,于是周恩来便想起了曾经的挚友刘喜奎,于是他立即派人前去打探消息。
在工作小组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终于在安定门内谢家胡同找到了刘喜奎。
2月13日,在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陪同下,周恩来最终和失联多年的好友相聚。那一刻,二人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眼眶中也盈满了泪水。
在交谈中,周总理对刘喜奎不畏强权的精神大为赞赏,他说:“什么叫做斗争,刘先生的行动就叫做斗争。”
在周总理的劝说下,刘喜奎决定重新出山,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1950年,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周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艺术家们。当时,周总理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说道:“我从十五岁就看刘先生的戏,刘先生不贪富贵,不贪享受,所以她在旧社会能够这么强硬。”
说完,他还端起酒杯向刘喜奎敬了一杯酒。这让刘喜奎十分感动,她也举起酒杯说:“我也感谢周总理啊。”
在后来的岁月里,刘喜奎一心扑到戏曲上,为祖国培养的许多艺术人才。1964年4月3日,刘喜奎因糖尿病逝世于。在她临终前,曾叮嘱身边人将她的房产和钱物全部捐给国家。
为感谢刘喜奎为文化事业做出的种种贡献,党中央将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刘喜奎是戏曲界的一颗明珠,她一生不贪富贵,不图享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将自己全部的艺术造诣悉数奉献给了自己最爱的祖国。